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朱八戒CC


我是风月,我们一起论历史!

导语: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一派的创始人。对于儒家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中心思想以“仁”字概括。

孟子,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所主张的儒家思想“仁政,民贵君轻”。中心思想以“义”字概括。

荀子,集儒家思想的大成者,荀子主张“性恶论“,性善是因为教化的原因,中心思想为“礼和法。”

而董仲舒虽然是儒家思想的又一继承人,但是和儒家思想却有明显的区别。

汉朝的儒家思想

自秦皇嬴政,焚书坑儒之后,很多儒家的重要典籍消失,汉朝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在一些遗留下来的儒家典籍当中总结出来的。

虽然汉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汉朝所谓的儒家思想和孔孟一派的儒家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

董仲舒所主张的是大一统和君权神授,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汉朝中央集权制度。

而“君权神授”的表面意思就是皇帝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是神授予的。

而孔孟一个是“仁”,一个是“民贵君轻”都和董仲舒的思想有差别。

两者相比之下,就能看表面上的思想差距。

并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单纯的儒家思想,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儒家四家之长,产生的新儒家思想。

不仅仅如此在董仲舒的思想当中还有一丝对孔孟思想的曲解!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百姓知道的可以任由发挥,百姓不知道的,应该通过教化让百姓知道。

而到了董仲舒哪里,反而成了另一个意思,变成了:百姓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干!

结语:

孔孟代表就是原来的儒家思想,而董仲舒所表述的思想叫做新型儒家思想。

通过我们上面的对比,可以发现,董仲舒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有区别的。

所以说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不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更像是一种“愚民术”,一种“帝王术”。

他把孔孟认为的仁爱百姓,变成了忠君!这就是董仲舒区别于孔孟思想的根本原因!


听史论风月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否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可以肯定回答,不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而是董忡舒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提出的“君权神授”新的儒家思想。董仲舒也就成了新儒学的代表。

为了进一步地正确解答来证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新儒家思想,不是本体的儒家思想,首先就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①从古代社会教育学派体糸发展形成原本的儒家思想。

②董仲舒新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并得到汉武帝赏识。

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产生与作用。

分别来论述在下:

一,从古代社会教育学派体糸发展形成原本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原本思想在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智,信,圣,义,仁,忠)六德社会化教育,这一施教完全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乡俗文化上进行的,儒学就是吸收了这些乡俗文化并上升到了系统的理论高度,总结而形成儒家学派体糸。这一古代儒家学派体系就是产生儒家思想源头。

儒家学派体系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朝代1700年的统治历史。后来孔子在先秦时期又加以总结,概括,完善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糸。这才是真正的原本儒家思想文化。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虽然是周朝时期正统思想。但是到了东周后期由于其它思想崛起,而孔子儒家思想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社会矛盾激化得不到解决。孔子亲身东周列国游说,也没有挽救东周朝灭亡命运,最终以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秦国统一了全中国。

东周朝灭亡对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打击,并在秦朝时期受到“焚书坑儒”毁灭性的打击。直到西汉朝的建立,在汉武帝之前也不是儒家思想为正统,而是以道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只是给了儒家思想修复机会而得到汉武帝在位时复兴。

二,董仲舒新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并得到汉武帝赏识。

在汉武帝在位之后,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夲基础,杜绝其它体系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施用“仁”政管理国家,并建立了完善的道德体糸,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而董仲舒本人也成为一个儒家学派的大人物。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汉武帝从教育方面来巩固儒家思想,研究《四书五经》学说为圣经。主张全社会必须接受《四书五经》教育,并通过科举考试录用朝廷官员,形成了儒家思想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也就是儒家思想能传承几千年的根本原因。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孔子已去逝三百多年,只不过是根基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此时,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继续将其它学派的有利于封建统治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董仲舒本人也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从根本就谈不上原本的儒家思想。

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产生与作用。

西汉武帝时期由于启用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为此国家十分强盛,这对统治者来说更需要稳定,维护大一统局面,必须建立相适应的思想体糸。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提出了“君权神受”大一统的思想。为稳定社会起到了很大巩固作用。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封建社会管理国家坚实的基础体糸。

“君权神授”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实行更垂直,更严密管理。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帝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主观意识上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董仲舒也成为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综上所述,从简述儒家思想产生与发展过程,纵观几千年能经久不衰,独领风骚。主要是儒家思想理论基础为“天人合一”理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具体落实上有“三纲五常”和“政治大一统”,从根本上符合了统治者所需要的利益。

还有儒家思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着时代需要而不断完善再完善,变化而变化,以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完全不属于儒家的原本思想。

总而言之,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使皇权干预思想学术,制约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人们探索发展思想,违背了思想真理源于实践这一导向规律,导至封建社会没有一点科学观念而造成相当落后的根夲原因。

为此,儒家思想对谋求经济发展应去以糟粕,对今社会求稳定可以借鉴汲取精华发扬光大!


刘梦辉1445414400581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虽然在之前没有儒家学者提出,但从实际功用来看,依然属于儒家的原本思想。

对“君权神授”不能简单地从权力来源来理解,更要知道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蕴含的古人对“君权”与“神权”的态度。

从更深层次来说,董仲舒所提出的“君权神授”不仅没有歪曲孔孟等人的原本思想,反而是更好地践行了儒家一贯的主张。

“君权神授”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用

很多人以为,王朝的更替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新王朝武力推翻旧王朝,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正统王朝。

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这种现象是从汉武帝之后才出现的,并且在汉初阶段引起过不小的震动。

汉代遇到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历史难题,叫做“帝王合法性”,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曾经试图解决过这一难题,“君权神授”正是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唯一成功的方案。

在汉代之前,所有国君,包含夏、商、周的所有诸侯国在内,都是贵族,他们要么是前朝的君主,比如宋国;要么是建国的功臣,比如齐国;要么是宗室子弟,比如鲁国,要么是上古先贤的遗脉,比如楚国。

总之,即使是后来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都是经历过周王室的册封。之后统一六国的秦国,哪怕是与刘邦争锋的项羽都有世袭的贵族身份。

所以说,他们任何一方成为新的天下共主,都是合理的。

但是,偏偏刘邦是出身“平民”而终有天下,这就推翻了之前人们固有的认知。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

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不能证明刘邦得到天下是合理的,那么必然会对皇权的权威性发起挑战。

最简单的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岂不是说明皇帝人人都可以做吗?

刘邦可以通过武力手段推翻秦朝而建立汉朝,那么其他人也随时可以通过武力推翻刘汉而建立新朝,天下必然不会安稳。

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汉朝建立之初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短短半个多世纪而已,有诸王争锋、吕后乱政、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朝有庙号的皇帝换了四个,还有三个傀儡皇帝,内部可谓是动荡不休。

那么,帝王合法性难题的解决方案越来越迫切。

儒家并不是第一个登场的,在汉初施行的是道家黄老无为的思想,但一味的宽仁使得地方势力迅速坐大,严重威胁到王室的安全。异姓王与同姓王都认为自己也有取得天下的实力,纷纷起兵叛乱。

接着是法家登场,郅都、宁成、张汤等酷吏将矛头对准了朝堂内部,将京都内外搅得腥风血雨,国家依旧动荡。

诸如阴阳五行家试图用“五德兴替”来解释汉朝立国,但“水德”、“土德”、“火德”一直争论不休,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时候才轮到儒家登场,董仲舒代表自己的学派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

他将汉朝替代秦朝称为新的王朝归结为“天命”,所有敢于质疑这一点的人就是“逆天命”。这是一个无法证实但同样无法证伪的问题,就这么简单粗暴地解决了困扰汉朝七十多年的难题。

所以我们后来就看到了,每逢王朝兴替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异象被编造出来,就是代表着“天命”。

自此之后,历来的封建王朝都必须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否则就是质疑自己的“帝王合法性”。

这里需要纠正一个问题,不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崇,才使得儒家得到正统地位,而是因为儒家为汉朝树立了正统,才得到了汉武帝的尊崇。

儒家的“人神观”以及“君权神授”的根本涵义

很多人认为,儒家倡导“无神论”,其实是不对的。儒家实际上是承认有神的,但并不是非常重视神。

《论语·述而》中言: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还有,《论语·雍也》中也有表述: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可见,儒家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只是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态度,不用鬼神的特权来干预人间的事务。

那么,董仲舒将“君权”与“神权”取得联系,是否就意为这推翻了儒家固有的鬼神观念呢?

并不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恰恰是将“神权”在封建的庙堂社会中摒除出去,真正做到了“君权”的独尊。

董仲舒将“君权”的来源设立在“神权”之下,认为“天子”是代天管理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实际上就是将“君权”与“神权”进行了同一化。

既然“天神”已经在人间选定了负责人,那么,在人间范畴之内,“天子”就是实际上最高的统治者,代表的就是“天”的意志。

这样一来,从名义上来讲,“神权”是凌驾于“君权”之上;但从实际上来说,“君权”已经在人间中达到了顶峰位置,并不会受到“神权”的约束。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诸多宗教进入中国之后,并不会出现如西方中世纪那样,世俗国家会受到教廷的控制,甚至国君的任免都要由教皇决定。

比如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是崇信佛教的,有诗歌写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朝代,国家给佛教兴建寺庙,给他们自给自足的土地,甚至请他们来宫廷之中传教,但就是没有世俗实际的权力。

而后世诞生于中国本土的禅宗,在唐代需要接受唐皇的册封,才能确定正统地位,还有诸如藏传佛教在清朝同样要接受“君权”的册封才能作为序列的传承。

而这些基调,都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之后才得以根本性地确立。

面对世俗,君权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宗教,君权是“神权”的代言人,有与其平等对话的地位。

所以说,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虽然在说法上不是传统儒家的思想,但实际上是将儒家对于“鬼神”的疏离态度变为了实际的可行办法,还是一脉相承的,可以纳入儒家原本的思想体系之中。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并不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但也并非全然无关。同时秦汉两代都没有忽视儒家的学术地位!

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一新的儒家思想是为迎合大统一王朝的思想统治而出现的,所以董仲舒是新儒学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基本传承和概念在孔子之前其实是封建贵族阶层所有的一种教育和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也是礼乐制度的主干,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后,这一主干遭受严峻挑战,尤其是社会的剧烈变化。原有的政治模式被打破,并重新建立。为此痛心疾首的孔子将礼乐制度的主干重新融合自认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和政权稳定的逻辑,推出了所谓的儒家思想,并奔走呼嚎,希望得到诸位君王认可。

传统儒家的问题

这一体系也在之后不断扩展,并屡出新意,但是儒家学派其理论思想在春秋战国的当下,并没有受到任何君王的重视。最多也只尊重其尊师重教的简单逻辑,在政治方面则完全将儒家思想排除在外。但对于儒家人士而言,一直自认为是传统政治的正统思想,原有的儒家思想其实暴露了很多社会缺陷。儒家思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靠道德去约束人的行为,但是儒家思想也并非忽略人性。

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论是依靠人性当中好的一方面去克服不好的一方面,在相比于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力初步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物质财富,土地,人口给人性所带来的刺激,很难依靠没有外力的情况之下,单单依靠人性趋善的本能而完全战胜人性当中的欲望。当然把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理论的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社会上能够做到的屈指可数。

儒法之别

但是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颠倒过来的。充分利用人性当中不好的一面,充分利用趋利避害的一面,通过制度引导大家,也通过制度上的改革重新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华夏5000年之前3000年的新的政治理论体系。并在各国得到充分实践,其中最成功的便是秦国,秦统一六国的伟业也有由秦国完成。

说秦国焚书坑儒不重视儒家纯属捏造

相反秦国十分重视儒家,原因并不在于秦国喜欢儒家的一系列思想学说,而是儒家作为当时天下显学,其对上古圣贤之言的总结,超过任何一个学派。而且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对六国人才,对六国民众的包容,自然也会体现到学术上。秦国重视法家是因为其将法家作为政治统治理论,并非在学术等其他方面只有法家,否则各家各学派的人才也不会争相入秦为相,为统一大业提供自己的学说理论。

同时传统儒家到战国后期也不被他人所重视甚至大多信奉阴阳怪论,尤其儒家各派对荀子之攻击,更是其他各派议论纷纷大跌眼精。也正是所谓的传统儒家对荀子的恶意攻击,使得荀子多次辞任学宫祭酒,并最终到兰陵,由春申君引荐挂名兰陵县令开办讲学。可见儒家到战国后期的发展已经进入末路。


儒家在秦代的重视程度

但秦始皇对儒家一直是重视的,在秦国非军功不得受爵的法规之下,依然任命孔苻为文通君,掌管文士。并在中央设立各学派的博士,而儒家博士占其中近三分之一强。但儒家博士想把自己的传统政治理论灌输于这个新的统一王朝之中,在各个方面与早已确定的国策相违背,并恶意反对,最终遭致祸害。

汉的创新

对于汉朝统治者而言,从其自身的政治合法性上不能承认法家独大。从社会治理上又不能承认儒家独大。所以暂且选择了一个存在于道家和法家边缘的黄老之学用于休养生息。而到了汉武帝之时,传统的儒家和传统法家和容易被我们后世所忽视的阴阳学派的基础理论融合杂糅,进而形成了新儒家,董仲舒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儒家的基本逻辑

以阴阳家的传统理论宣扬天命,承认法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政治理念,以儒家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引领,形成的新儒家成为日后统治的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理论。虽然这一政治理论也遭到日后的道教佛教等其他思想理论的挑战,但是其一直作为整个封建统治时期的一种社会伦理标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最终将对其挑战的思想学说进行融合。

结果

但是随着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发展,由中央集权逐渐过渡到君主专制。融合并一家独大的新儒家逐渐陷入自己的衰落期,而由于其政治上的优势使得其他学说备受打击,无法为其提供新鲜血液。这一政治理论逐渐腐化落后,变成服务于君主专制的工具,成为社会不可动摇的保守力量。

<strong>


世界史图鉴


“君权神授”的概念应该早就有了,从周天子开始一直差不多这样了。董仲舒提的是“天人感应”,儒家的思想主流是人伦秩序,很少涉及鬼神,天人感应更像是玄学。大家都知道,汉朝初期用的是黄老之道,老庄之学,黄帝学说大行其道,玄学是其子学科,董仲舒是后期儒学子弟,肯定受其影响,再一个董要想实现其政治目的,也要包装下,因为纯儒在战国时就不受主流国家采纳,要想为君主采纳必须改变,重新包装,重新解释,重新发现经典的侧重以适应当代。黄帝内经中就多有人以应天,天以应人的观点,其它黄帝经典中应该也多有此意,不过其它黄帝经典大多遗失了。。。

儒家的根本思想是人伦与秩序,讲的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相存,社会应该如何运转各阶层如何相处相存。以此生发,社会各种现象,各种情境下如何处理和解释。

儒家是继承了周礼的大多学说,天子代天也应该是有的,但只是形式上如此,天人感应完全是董仲舒发表的,以独尊儒术之后,限制帝王无度的手段吧,大概如此。


风雨夜观山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并不是儒家本源思想,这是董仲舒根据汉代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新儒学思想,吸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理论,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等等。“君权神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本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君权神授”有什么结果呢?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君权神授”的意思

最早的记载君权神授的是《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受)天命。”意思是说我的王权是上天赋予我的,神圣不可侵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利用人民对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上天的命令,称之为“天命”。为了更好的加强王权,同一时期提出了“天人感应”。《尚书·洪范》:“肃,时寒若”,“乂,时旸若”。意思是: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可见,古代君王为加强中央集权想尽脑子,无所不及、面面俱到,以替天行道为借口掩盖统治的合理性。

2、春秋时期儒家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是在西周文化及其发展方向对抗、断裂而产生的,并于续发展一脉相承,周公的礼乐,周公之道在于德、礼,后世薪传,形成孔子的仁、礼儒家思想。“以仁为本,强调中庸之道,推崇远古圣贤,憧憬大同世界”。其实用现在的话简单来说,原本的儒家思想是: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本分,多像以前圣贤的伟人学习,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可以和睦相处.......。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达不到顶峰的高度,后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君王的权利。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学说。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天的儿子,是奉命来统治人世的,人民应该绝对服从他们,凡是君王做的都是正确的,君王说的不能去反对,否则是对天的怀疑,君权神圣不可侵犯。后来,结合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了“三纲五常”,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3、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时代背景及后世影响

汉初,经过战争的洗礼,国贫民穷,汉文帝、汉景帝采用了老庄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这位年轻气盛的帝王,雄韬武略,一展鸿鹄之志。在统一政治、军事和经济后,思想统一势在必行,于是董仲舒就闪亮地登场,提出了“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办太学等等儒家门派的思想主张。儒家一跃成为正统。此后,奠定了儒学思想在当时以及此后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中的主宰地位。


左小炏


我是红辰梦劫,我来回答。

不管什么时代,都讲究学以致用,不管何种学说不只是为皇帝服务,也要顺应时代潮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法家助嬴政开创了天下大一统的千秋功业,可是到后来天下一统,需要止戈养民了,而法家还坚持严苛刑法,加上秦朝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秦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孔孟创立儒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孔子虽然在古代迷信氛围下提出了天(人格化)的存在,曾多次提到天命,但并不提倡神学“子不语怪力乱神”,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孔孟之道宗旨是“以人为本”。

汉武帝之前,匈奴的实力强过汉朝,对汉朝肆意掠夺,对皇帝百般羞辱,匈奴单于冒顿曾给吕后写信,说“我是丧偶的君王,而你吕后是个寡妇,和我都不快乐,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你和我不如互相各取所需如何?”吕后看过信后气冲丹田、怒发冲冠,但又不敢和匈奴开战,只能强忍着怒气小心翼翼地回信,说自己“年老色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鄙邑无罪,宜在见赦。”并且送上两辆车、两匹骏马还有美女及其金银珠宝与单于和亲。

汉武帝想要雪耻,对匈奴开战就必须加强自己的权力,不然无法应对朝堂上那些主张“和亲”的反对派,基于此过去的儒学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汉武帝的需求了。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维护皇权,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公羊春秋》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著《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是基于《公羊春秋》创立的新的儒学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儒家思想。

玉肌碧潭浪花红,朔风解语伴良辰。

菩提萨埵歷千劫,漪澜帘影衾寒梦。

关注 红辰梦劫,与作者一起谈古论今。


红辰梦劫


“君权神授”并不完全属于原本的儒家思想。

为什么呢,这要从儒学起源说起。

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与政治措施是从春秋战国之前就存有的,到了孔子才把这一些思想系统化地整理了起来构成了“儒学”。

然而当时孔子的目的是,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中重构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并没有为君王着想太多,因而惨遭各国摒弃,倒是法家的“耕战”(发展生产,军事扩张)等主张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于是就有了强秦这样的国家。

儒家的日子不好过啊(比如秦朝的焚书坑儒),谁都得混口饭吃,于是乎儒学自己也得反思发展自己哪里跟不上潮流,最终新儒学出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零件——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大机器的决定性零件,直到清末以后才默默消散,被一些进步思想所取代。

(不好意思扯远了)回到小董的新儒学,那么新儒学到底新在哪呢?

跟前面孟子荀子的不大一样,这个添了点料,新儒学是小董融合《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

“君权神授”绝对是个新东西,它的目的就在于神化王权,让君主地位高高在上谁也不敢冒犯,这里已经是和原本的儒家思想脱轨了。

原本的儒家思想是重构秩序又不是讨好君主,在孟子荀子那也不过是关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制天命而用之”(人可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的正能量,在奋斗目标上小董可谓与前辈略有脱轨。

  • 为什么说是“不完全”属于呢?

“君权神授”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新事物,而伴是而生的还有“天人感应”,意思是说你是神授予的权利,有权利就有义务,你若治国不好民生凋敝上天就要责罚,这里也体现了最初儒学的“民本”思想,也是拐个弯告诉统治者你不要尝试压榨人民。(这就是统治者总派人观星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论,辩证地去看待事物才会得到全面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很多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文化的继承性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五千年已过,脚下仍神州。


佚只小川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西汉王朝天下大统、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并不是原本的儒家思想。在中华历史上,董仲舒也不是第一个提出“君权神授”的人。

华夏民族在上古时期建立的王朝叫“天下”,帝王被尊为“天子”,即天的嫡长子。据《史记》:“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意思是诸侯都尊黄帝为天子,说明起码在黄帝时期,“天子”的称谓就出现了。古代王朝自尧、舜到殷商,都有分封诸侯的传统,即江山由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方便统治商朝后裔、控制辽阔的疆土,更是大规模分疆裂土,分封了一千多个诸侯国,但诸侯国都尊崇周朝礼制,并辅佐、朝贡周王室。直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被犬戎所灭。到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崛起、逐鹿中原,周王朝日益衰微,退居一隅,但仍然是名义上的王朝和天子。

“天子”代表的是天,其权威是上天给的,也就是君权天(神)授。君权天(神)授最早记载在《尚书·召诰》:“有夏服(受)天命。”即夏代奴隶主已经开始假借天命进行统治。 《尚书·汤誓》记载商汤在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意思是夏桀作恶多端,奉上天的命令杀了他。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配我有周,膺受天命”,也是宣扬君权天(神)授的思想。君权神授是统治阶级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理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打过君权神授的旗号。但先秦儒家思想并未涉及。

春秋战国是儒家思想从萌芽到茁壮的时期,也是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期,时代背景复杂。随着东周王朝衰微,礼崩乐坏,配得上天子称谓的周王室已经没有了号召力,甚至名存实亡。齐鲁秦等各诸侯国虽然强势倔起,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但名义上仍然臣属于周王朝,起码摄于舆论,不敢明着抢夺周帝的天子称号。因此,君权问题变得十分敏感,不去讨论才是明智之举。加上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学,希望在政治上有建树,既然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去匡扶颓废的周王朝,不如顺势而为,游说各诸侯国,以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君权谁授问题也说不得。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窃以为既是针砭时弊,也算是对周王朝的肯定和尊重。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其为政之道:一是正名,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张。提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二是德治,用道德伦理来教化人民,激发人为善的本能。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理,有耻且格”;三是立信,强调执政者要取信于民。子贡请教为政的要点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孟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是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甚至觉得君若无道,民众有权推翻其政权。其次是仁政思想,把“亲亲”,“长长”原则运用于政治。还有就是“法先王”,推崇尧舜之道。荀子的政治主张一是礼法兼施,既要以礼治国,又要用法去约束。二是“法后王”,以当代优秀君主的做法为指导。三是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论,认为人性本恶,倡导教化使人改恶从善。

综上所述,他们都避开了对君权问题的阐述。直到西汉初年,董仲舒应汉武帝的诏告提出“君权神授”论。虽然跟以往的儒家思想不一样,却极大地满足了汉王朝对中央集权的需要,也符合儒家入世和顺时而为的要求。所以,给儒家思想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成为儒家学派继孔子、孟子、荀子后的又一代大儒。



画月成眉


“君权神授”是老董为给“君权”找出“不容质疑”的“合法性”,而所编篡的一套“理论”。它与孔子所倡导的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儒家精神是相违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