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石達開不走瀘定橋?

用戶4534989697068


石達開當年為什麼兵敗大渡河,又為什麼沒走瀘定橋?毛主席曾經問過安順場一位90多歲的秀才,並解開了其中的謎團。



1863年5月,轉戰15個省的太平軍橫渡金沙江,來到了紫打地。石達開本想在此安營紮寨,但觀察了一下地形,發現這裡易攻難守,於是決定渡大渡河,進軍成都。

當太平軍造好船紮好筏準備渡江時,突然天降大雨,河水也開始跟著暴漲,沒有辦法過河。於是石達開藉著幼子出生擺了三天的酒席。

而就在這時,清軍和被收買的彝兵包圍了太平軍,石達開組織了兩次渡河行動,但因水流太急均告失敗,太平軍已走途無路。

四川總督駱秉章想立“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就命人前去勸降,並答應只要石達開投降,保他安全,並且不為難其他人。

石達開為了部下能活下去,沒得選擇答應了駱秉章。有4000多太平軍被遣散,還有2000多士兵誓死追隨石達開。


後來滿清背信棄義,凌遲處死了石達開,2000多太平軍全部戰死。

70年後,紅軍面臨太平軍一樣的困境,當時國民黨就叫囂讓他們做“石達開第二”。當然紅軍不能和太平軍同日而語,但毛主席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專門拜訪了當地一個90多歲的秀才。

當年石達開渡大渡河時,他已經20歲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

據老秀才講,石達開兵敗最大原因是沒有同彝族土司王應元搞好關係。

至於後世說的他給小兒子過生日耽誤了過河時間,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當年雨後渡河水流之大,百年難遇,根本無法過河,他之所以大擺筵席主要是為了鼓舞士氣。


但太平軍並非無路可走,如果和土司搞好關係,經彝人地盤西可以到昌都,南可以到雲南,北可以到康巴。

石達開忽視了這些關係,所以最終導致後來王應龍被清軍收買,反過頭來對付太平軍。至於瀘定橋,知道的人本來就不多,他不和百姓聯繫,如何能知道這個地方?

老秀才最後感嘆:“石達開不自入絕境, 則不得滅? 即人絕境,而無彝兵四面扼制,亦不得滅。”

而人民軍隊到哪都和百姓打成一片,過彝人地盤、知曉瀘定橋自然不是難事,這也正應了那句老古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花木童說史


瀘定橋建成於1706年,位於四川瀘定縣大渡河上。我們僅僅有軍事上來說,石達開本來是準備渡過鬆林小河,然後直撲瀘定,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但是問題在於,松林小河也是一條寬度達到90多米的河流。而且,這一年大雨來的特別早。

經過一夜暴雨,松林小河暴漲幾丈深,完全無法游泳渡河。而且,清軍乾的非常徹底,其實,本來在松林小河也有一條鐵索橋,但是,卻被清軍整個拆除了。不是隻拆掉了鐵索橋上的木板,而且把整個鐵索橋給拆沒了。

而且,很快清朝漢夷兵勇一起圍堵過來,石達開軍隊已經接近斷糧,處境非常危險。太平軍幾次發動強渡,但是都失敗了,最後只能吃桑葉,草根。太平軍無法到達瀘定,也就沒有辦法奪取瀘定橋。只能直接硬衝,剛剛暴漲數丈的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結果戰死數千人,淹死上萬人。

最後,沒有辦法,才進入到老鴉漩水的絕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石達開率領剩餘的2000人向清軍投降。《唐友耕年譜》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各路兵勇自安靖壩至萬工汛,二百餘里渡口十三處各隘分佈防堵,以代截剿,又札土司王應元調齊四十八寨土兵層層扼守,將三面山嶺先佔。”

清軍早就封鎖了所有道路,渡口和關鍵山嶺高地。清軍不是尾追石達開,而且封鎖了所有前進的道路,同時關閉了石達開的退路。而且,太平軍對當地彝民力量未加註意,對彝民及土司加以侮辱、拘囚、劫掠糧食、焚燬土司衙門,結果使彝民起了反感,處處準備起來打擊。以上幾個原因,最終導致石達開無法渡過大渡河。


深度軍事


“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故事,流傳很廣,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失敗的深刻教訓也寫進了國內外的軍事教科書裡。



一般認為,石達開兵敗大渡河,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錯失了渡河良機,二是沒有搞好群眾關係。

所以,網上才有傳聞,石達開之敗,乃是“彝人幫清軍而不幫太平軍”之說。

而在時隔石達開兵敗70年後,紅軍勇奪瀘定橋,“彝海結盟”成功過彝區,中國革命得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的事實說明,“民心”更重要。

那麼,果真是石達開沒有搞好群眾關係嗎?

然而,隨著對太平天國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學者卻發現了石達開兵敗的一個驚天大秘密。

石達開愛民,愛兵,深受愛戴,善於用兵,他究竟敗給了誰?

咆哮而洶湧澎湃的大渡河,訴說著一段悲壯不屈的英雄史詩。


位於大渡河畔的漢源九襄,上世紀50年代,一直聳立著一大片太平軍時期遺留下來的墳地——太平軍死難者陵園。

為太平軍修墳?非也!是遺存!這樣大規模的歷史遺存,在當時全國都不多見。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頭,這些墳有的寫著名字,多數都是無名無碑的白頂墳。說起這些墳,當地人都很健談,滔滔不絕,太平軍的故事彷彿剛剛發生在昨天,他們如同那場戰爭的親歷者,信手拈來,令聽者動容,感同身受的霎那間,對英雄的遭遇肅然起敬。

最讓人稱奇的是,這些墳墓都是白色圓頂,雖歷經風雨,遠遠望去,白花花一片,形成了一道自然的天然景觀。幾千座墳,佔據了很大一片土地。直到上世紀的60~70年代,為了響應“還土歸田”的號召,這些曾經見證歷史的“英雄冢”,被人為刨去,夷為平地。從此,太平軍的冤屈無人知曉。據說,有人還發現了當年的遺物,鏽蝕的刀劍,銅錢等,後來都不知所蹤。

太平軍墳地沒有了,但是這裡依然是“英雄地”,它的英雄事蹟被編成故事一直在當地人口碑相傳。

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眼裡,石達開依然是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項羽齊名的悲情英雄而存在,他們都是如雷貫耳。無疑,二人的英雄豪邁氣概,歷經歲月洗禮,至今令人傾佩之至,擊節讚賞。

1863年,被困大渡河畔的石達開,兵敗被俘,隨後,枷往成都,英勇就義。

重走太平軍入川之路,學者喜獲珍貴的彝人“口述歷史”。


消失的太平軍墓地,並沒有讓當年的英雄傳奇消失。然而,關於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失敗的記錄,七零八落,始終很難進行系統研究。

如何另闢蹊徑?

“史山有路勤為徑”,為了解開石達開兵敗之謎,有研究學者,另闢蹊徑,費時數日,重走“石達開太平軍進軍四川之路”,沿著當年太平軍入川路線,三進三出彝人地區,通過大量走訪當地彝人、太平軍後人,獲得了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石達開太平軍進軍四川,史料少,蒐集難度大。

進入彝區,蒐集的資料,有可信度嗎?

光憑這些口述,靠譜嗎?

事實上,重走太平軍進軍四川之路,這一步非常重要。而且,發揮了彝人最擅長的“口述歷史”的優勢。 關於彝人“口述歷史”的作用和可信度,現已旅居美國的彝人歷史學者馮利有一段專門論述。她說,彝人“ 口頭表達能力極強,是一個能說會道的民族。”

不僅如此,彝人的宗教、文化和歷史,涉及傳承,都是彝人採用最擅長的“口口相傳的形式,而非文字典籍”,“文明的延續都離不開口頭語言”,而經過一代代彝人的累積,口述歷史的語言也逐漸變得“優美、豐富和犀利”。

毋庸置疑,這正是歷史學者們此番揭開石達開兵敗白大渡河之謎的絕佳契機。

由此可知,彝人有著豐富的口述歷史文化傳統和特長,當太平天國曆史學者展開對石達開太平軍的研究之際,正好充分發揮彝人的歷史傳統,兩者結合,就能把一段隱藏的歷史真相揭示得淋漓盡致。

所以,你千萬不能小看了“口述歷史”,它就是這麼牛掰!不但是,而且據說甚至能借助於這些貌似無憑的“口說”破解三星堆之謎的重重謎團。

歷史都是“天意”,口述洩露“天機”。

那麼彝人和太平軍後人,都為我們講述了哪些鮮為人知的英雄傳奇呢?

為了解開石達開兵敗諸多謎團,研究學者李旭之等人對這條充滿故事的“英雄之路”做了多地調查訪問。

他先後到會理、德昌、西昌,以及越西大瑞,中所等十多處當年石達開太平軍戰鬥生活過的地區,追蹤太平軍足跡,尋訪太平軍後人,歷時數月,對石達開太平軍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作了認真研究總結,發現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

彝人“秘密”參戰,太平軍遭遇滅頂之災?


究竟當地群眾支不支持石達開?

石達開為什麼過不了大渡河?

彝人是在什麼情況下參戰的?

藉助於彝人口述歷史的驚險講述,石達開太平軍的真相一步步被揭開。

“出奇不意,攻其不備”,乃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制勝”的戰術策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志願軍秘密入朝參戰,出其不意地打勝了第一仗。這一仗打得敵人暈頭轉向,聯合國軍精銳之師還沒搞清楚自己的對手究竟是誰,就已經被成建制殲滅。

歷史總有相似的一幕上演,石達開兵敗其悲壯的命運由此拉開。

在進軍四川的過程中,石達開深陷“馬陵道”,全軍“走麥城”,戰損過大,是導致其兵敗大渡河畔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給予石達開致命一擊的正是“土司兵制造”的滅頂之災。

這條有著“馬陵道”兇險的峽谷,從越西的梅子營臘關頂進入西山之間的深谷,百沙溝。

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在“馬陵道”用伏兵打敗龐涓而留下了千古佳話。

而這一次,被稱為“冷土司”的彝人首領“嶺承恩”已經被清廷收買。他對太平軍的兇狠可謂是招招兇險,步步殺機。

嶺承恩為了消滅石達開,可謂費盡心機。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這是一個老謀深算的狠角色,簡直就是一個山地戰、運動戰等游擊戰的“冷麵殺手”。

→→展開心理戰。


他先是如法炮製了不利於太平軍的大量謠言,進行汙衊宣傳,讓不明真相的彝人跟隨他“殺長毛”。

清朝的官吏大肆造謠說:“長毛無惡不 作,無所不為,連他們的馬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

作為土司,他把這些謠言在各支彝人山寨散佈,製造恐怖氣氛,讓當地彝人遠離太平軍,以此孤立太平軍。

這導致了嚴重後果。一些不明真相的彝人為了獲得賞賜,主動去殺惡人,對太平軍造成傷害時有發生。

但令彝人感激不盡的是,他們被捉住後,太平軍瞭解原因後,竟然予以釋放,且不加傷害。

太平軍的正義形象也是今天被當地人民群眾廣為傳頌的。

→→展開伏擊戰。

不能不說,這是石達開入川后,遭遇的最慘痛一戰。仗著對地形地貌的熟悉,嶺承恩土司率領彝兵以接近零傷亡的代價在山谷設伏。而“白沙溝一仗”就是嶺承恩設伏秘密參戰,重創石達開太平軍的重要一仗。


太平軍被伏擊的是石達開的後隊,也就是他的輜重部隊和家屬隊伍。

土司兵在山勢非常險峻的百沙溝西面陡壁上釘上木樁,繫上皮條、藤子和繩索, 沿著陡壁放上滾木和擂石。當後隊太平軍不了 解情況從梅子營臘關頂進入西山之間的深谷百 沙溝,路經百沙溝西岸時,地主奴隸主分子就將皮條、藤子、繩索砍斷,滾木擂石從幾十丈 高的陡坡上滾下。正在行軍中的太平軍戰士, 猝不及防,有的立即被打死,有的被打傷,造成嚴重傷亡。

→→展開偷襲戰。


嶺承恩得到了清廷的承諾,殺害一個太平軍戰士,憑藉一隻耳朵可以領六兩白銀。而憑一個首級則可以領到十兩白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被煽動矇蔽的彝人有的主動襲擊太平軍,由於太平軍在山區行軍比較困難,隊伍分段行進,人馬就形成了大隊和小隊,土司兵總是放過大隊人馬,偷襲小隊人馬,尤其是輜重人員,傷員,很多掉隊人員,無不被擊殺。

嶺承恩還發動彝兵把河堵塞,讓河水淹沒良田,導致夜晚行軍的太平軍掉進田裡被淹死,或者無法行軍,嶺承恩則帶領土司兵趁機偷襲,往往大獲全勝,且沒有任何傷亡。

→→展開追擊戰。



石達開太平軍的戰力很強。老一輩的彝人們回憶,如果正面交戰,無論是土司兵還是清軍,團兵鄉勇,一觸即潰。

所以,嶺承恩的彝兵基本上沒有正面對抗太平軍。當太平軍和駱秉章的清軍交戰時,他們土司兵又總是從背後追殺,導致太平軍處處被動挨打,損失慘重。

這些靈活多變、神出鬼沒的“運動戰”,讓石達開太平軍陷入被動挨打的戰爭泥潭,戰場減員非常嚴重,士氣大挫。

為此,石達開特意在強渡大渡河前,召開了一場隆重的“渡河動員誓師大會”,以圖振奮軍心士氣,並藉此而辦了兒子降生的生日Party。這就是民間和學界一般認為,他是為兒子慶生而耽誤了渡河的直接原因。

但事實上,河水暴漲,錯失渡河最佳時機,都是造成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雲貴川的崇山峻嶺的長途跋涉大行軍,被擅長運動戰和山林戰的彝人土司兵遭致重創,大量減員,大量傷員,是石達開太平軍失去戰鬥力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彝人幫清軍而不幫太平軍呢?


在這次調查中,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大量過去史料中不曾披露的真相。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可以徹底解開很多過去不曾知道的石達開兵敗的歷史之謎。

其一,幫清軍的彝人是兩個土司,他們被清軍收買,其中,嶺承恩因參與誘捕石達開,並大量殺傷太平軍,戰後獲得同治皇帝嘉獎。

其二,很多大小彝人村寨,不但幫助太平軍,還冒著危險搶救傷員,掩護傷員,並把太平軍戰士救治安頓在彝區。

其三,彝人擁護太平軍,有的人參加了太平軍,有的幫助帶路,證明當年的彝人群眾是支持太平軍的。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終於發現了石達開太平軍的“宣傳方針”和群眾的關係。

第一,沒有刻意宣傳拜上帝教,而是,把推翻滿清的意義進行深入淺出的通俗講解。

比如,他們對彝人是這麼說的。

“我們是反對滿清的,推翻了滿清,奪了王位,天下太平,大家就好過日子了”。


受到清軍反宣傳的人,因為太平軍紀律嚴明,而主動親近太平軍。

第二,獲得了當地沿途群眾的理解和廣泛支持,把太平軍當成窮人的隊伍,彝藏漢等很多人都踴躍參軍。

第三,石達開太平軍有一支專業的輜重後勤保障部隊,後被土司兵摧毀,導致太平軍逐漸陷入彈盡糧絕的艱苦危險局面。

第四,“豬年鬧長毛,彝人天下反”,正是石達開太平軍播下的“反清”火種。

太平軍過彝區那年是“豬年”,石達開太平軍點燃了彝人抗清烽火!在石達開太平軍兵敗大渡河後,當地彝人進行了長期的反清抗清運動,它如同熊熊燃燒的烈火越燒越旺,持續了6年之久,直到1869年才被鎮壓下去。

至今人們還記得,一個紅衣女戰士,在高高的山崗上為激烈的戰況不停奔跑,吶喊助威,讓山下的清軍氣急敗壞,瘋狂追殺她,最後英勇犧牲。紅衣少女,成為人們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美好記憶。

人們還記得,一個勇敢的頭人,為了保護鄉親們不被清軍濫殺無辜,用三支箭射殺三個清兵後,主動站出來,慷慨就義。

總結:

當石達開太平軍進入四川后,兵員減員嚴重,戰鬥力下降。因不熟悉崇山峻嶺地帶的“山地作戰”,被駱秉章的清軍和彝人土司兵共同圍追堵截,在大渡河邊上,已經不具備和清軍最後決戰的能力,人馬所剩無幾,在重重包圍中,為保全剩下的數千人馬,而被捕殺害。

石達開被凌遲殺害時,雖被剮一百多刀,卻始終一聲不吭,被贊為“奇男子”。至今,當地的百姓仍在傳說,翼王沒有死,他逃到了草原上,與格桑花相伴,這或許是當地百姓對他最深切的愛戴和深深的思念。

感謝彝人老鄉們的精彩“口述歷史”,更多真相,後續問答持續更新,敬請期待!


卓爾艾米


石達開並非不想走瀘定橋,而是在去瀘定橋的路上就被攔截住,根本沒能趕到瀘定橋。

紅軍飛奪瀘定橋渡過大渡河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而在這一戰前,蔣介石曾經說紅軍會是第二個石達開,因為比較雙方的情況,會發現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紅軍和石達開當時的行軍路線都是比較接近,兩軍到達大渡河邊的時間差不多,都是5月,雙方只差10天,都遭遇了洪水期。兩軍抵達的地方也一樣,太平軍抵達的紫打地和紅軍到達的安順場其實就是一個地方,只是光緒年間改名了。雙方此時都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必須儘快渡河。兵力也是差不多,都是2、3萬人,兩軍都不約而同的想去瀘定橋,只不過紅軍成功了,而石達開在趕去瀘定橋的路上遭到堵截,未能趕到瀘定橋,遭到了失敗。

石達開的第一個失敗,是在紫打地未能渡河。紅軍抵達安順場以後,以找到的一條小船運載了十八名士兵過河,就是這十八個勇士,在趙章成三發迫擊炮炮彈的掩護下,成功的擊敗了對岸的幾百守軍,奪取了渡口,使得紅軍部分部隊渡河,可以從兩岸同時進攻瀘定橋。然而石達開渡河失敗了,雖然對面的對手不強,只有總兵唐友耕一部人馬,但是由於河水太急,始終沒能渡河,因此太平軍在紫打地滯留了三天。

而在石達開試圖改走瀘定橋的時候,他遇到了第二個麻煩,從紫打地去瀘定橋必須經過鬆林河,但是此時控制松林河的土司王應元已經接到四川總督駱秉章的命令,決定堵截太平軍。當太平軍匆匆趕到松林河邊的鐵索橋並派出哨探時,遭到了王應元部劈山炮的射擊。此時石達開犯下了一個大錯,他沒有立即調動部隊強攻鐵索橋,而是選擇了收兵,想等第二天再攻擊。結果當天晚上大渡河流域遭遇洪水,松林河河水上漲,更要命的是王應元拆除了鐵索橋,太平軍喪失了去瀘定橋的機會。

當然,太平軍即使趕到瀘定橋,過河的機會也很渺茫,因為此時駱秉章已經派提督胡中和與副將謝國泰趕到瀘定橋,分駐兩岸。在瀘定橋這樣的險地,太平軍要擊敗清軍渡河還是很困難的。

所以太平軍在紫打地和松林河浪費的三天一晚非常致命,斷送了石達開最後的機會。


不沉的經遠


瀘定橋出名是因為紅軍飛奪瀘定橋,在此之前知名度是非常低的,別說石達開,四川本省人也沒多少人知道。紅軍也是先奪了安順場渡口,計劃渡河的,但船太少根本不可能把紅軍送過河去,這時打聽到還有一座瀘定橋才有了急行軍240裡奪橋的戰鬥,如果早知道有這座橋就用不著廢這勁17勇士勇奪安順場渡口了,當時都認為安順場渡口是唯一的出路,紅軍是全力拼命奪取的。這已經是1935年了,瀘定橋知名度還這麼低,何況80年前的石達開?石達開沒有和少數民族搞好關係,漢族武裝都是敵人,少民也是敵人,連個帶路的都沒有,他上哪去找瀘定橋?紅軍能找到瀘定橋是前指計劃周密和少民關係搞的好,能找到嚮導才做到的。


海中巖haha


石達開原本的計劃就是要走瀘定。後來,他更是不惜代價,連續猛攻,想要去瀘定橋。

可是,由於他錯過了時機,最終未能如願。

石達開原本的計劃

在進軍前,石達開的軍師曹臥虎建議:“···大王鼓行而西,軍到即克小河,直據松林土署。···直松林越瀘定,經天全,繞邛崍油榨沱,轉瞬軍逼成都。”

石達開正是採納這個建議,才放棄從大樹堡等地過河,選擇走山中小道。

石達開原計劃行軍路線。

這個計劃中,我們尚不知石達開是計劃從松林渡過大渡河,再從對岸進入瀘定,還是要從西岸一直北上,經瀘定橋進入大渡河。(或同時進行)

但是,無論是何種路線到達瀘定,計劃中的“即克小河,直據松林土署”都是必須的。

不一樣的地圖

之所以要強調“即克小河,直據松林土署”,是因為,松林河對太平軍行動自由的限制。

許多學者在實地考察後,十分不解:難以想象這條河當年居然困死了叱詫風雲的石達開!

這只是一條投鞭斷流,水淺河窄的小河,哪裡是什麼天險?

可是,從一段歷史記載,能看出當年松林河的“體量”與今天截然不同。

《越西廳全志》說,當年的松林河上的鐵索橋“長四十八丈,高五丈,同治二年土千戶王應元毀以拒粵匪石達開”。

橋長四十八丈,一百六十米。看來,河寬至少100多米!

當然,在大渡河之戰中,松林河最大的危險之處,還不在其寬度。

一方面,該河流漩渦極多,很難行船,另一方面,初夏時節,上游雪山融化,河水極冷!

因此,要渡河,坐船、泅渡都很困難!

看來,石達開的軍師曹臥虎強調要控制松林,確實是有先見之明!

可惜,石達開卻沒有此河,也就失去了向北運動,控制瀘定橋的自由。

紫打地之所被認為是絕地,是因為他“前阻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臨老鴇漩,東南山峰聳立,隘口險仄”。

坐失良機

石達開抵達紫打地時,大渡河對岸尚無敵軍。而西邊松林河的王應元僅有200餘人,他們拆除原先在松林河上的橋,開炮轟擊石達開。

可是,石達開卻並沒有利用這個來之不易的時刻窗口迅速行動。

大渡河方向,他派少量騎兵渡河偵察後,返回了紫打地。

松林河方向,石達開也沒有采取大舉進攻,只是隔岸打槍打炮還擊。

石達開不抓緊渡過大渡河,尚有道理可說。

從冕寧過來,山路狹窄,大軍一路都是“魚貫而進”,隊伍拉得很長。

一旦大軍緊急渡河,輜重、糧草遠遠在後,是十分危險的。畢竟,當時已經有不少土司開始襲擊太平軍了。

不過,石達開沒有抓緊時間渡過鬆林河,實現當初“即克小河,直據松林土署”的原定方案,就是莫大的失誤了!

小河大戰:致命的松林河

由於石達開坐失良機,大渡河水漲難行,石達開數次組織渡河失敗。

無奈之下,石達開重新把目光放在了松林河方向,他決心通過鬆林河,北上瀘定橋!

此時,對岸的王應元軍已經增加到了“漢夷兵二千餘人”。

當然,即使有兩千人,也不夠石達開看的,石達開迅速發起了強度松林河的作戰。

第一次,石達開決心利用兵力優勢,選擇水淺處徒涉。

石達開將軍隊七八個人一組,一起拿著長竹竿,防止被洶湧的河流衝散。然後,大家一起前進!

只要渡過一波人,就能擊敗對岸的兩千多清軍,就是勝利!

可是,由於河流中心的漩渦極大,絕大多數的士兵都被捲入漩渦而死,零零散散上岸的士兵,也都迅速被清軍殺死!

第二次,石達開總結教訓,決心避開漩渦。

石達開走到上游,選擇一處水深的地方泅渡。

雖然水深,但漩渦、暗流也少。這一次,太平軍倒是沒有被捲走。

可是,由於河水太冰,許多士兵游到河中心時,抽筋而死。

少許強壯的士兵泅渡到對岸時,也已經手腳發麻,到了岸上,根本無法廝殺,很快也被清軍殺了。

第三次,石達開選擇了技術流。

石達開將船隻用鐵環扣在一起,試圖做成一道浮橋,引導大軍渡河。

可是,水流太急,鐵環都拉不住船,架橋失敗!

最後,石達開被迫採取了政治手段,試圖花重金買路,但是都被土司拒絕。

走投無路之下,石達開被迫“捨命以全三軍”,自投清營。

石達開未能如願的主觀原因:低估困難

石達開最為致命的失誤,就是抵達紫打地之初的無所作為。

正因為耽擱時間,河水漲了起來,敵人圍了過來,石達開徹底陷入被動。

既然“軍到即克小河”早在其計劃之中,為何在區區200人的阻擊下,就不堅決執行了呢?

我認為:翼王用兵一生,“小妾生孩子,慶祝三日不渡河“這樣低級的錯誤應當不至於犯。

最大的可能是:石達開低估了困難,試圖稍微調整部隊。

大軍一路行崎嶇山路抵達紫打地,行軍十分辛苦,好不容易才抵達紫打地這麼個小平地。

過了紫打地,又將是一段崎嶇山路。

石達開在完成偵察,確認安全後,適當休整一夜,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紫打地氣候多變。夜晚降下大雨,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的河水水猛漲,石達開最終陷入絕境!

因此,石達開原本是有過上瀘定橋的想法的。

可惜,他關鍵時刻,行動不迅速,未能按原計劃控制松林河,最終被剝奪了行動自由,陷於死地,兵敗身死!

當石達開辛辛苦苦抵達紫打地時,他應該堅決執行原計劃,控制松林。

這樣,即使後來河水猛漲,石達開也未必會全軍覆沒。

當我們已經疲勞沮喪時,也應該堅決執行當初的計劃,達成目標。

這樣,即使將來環境變壞,我們也未必不能從容應對。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因為石達開根本不知道有一座橋叫瀘定橋,而且當時石達開的軍隊到了當地,沒有及時跟當地的少數民族接洽,導致自己的部隊孤立無援。


我們都知道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是一個生性多疑,優柔孤斷的人。在遭遇到清兵的圍追堵截,他猶豫不決,活活的延誤了戰機,導致了戰役的失敗。

石達開跟洪秀全等其他太平天國的領導層相處的不是很和睦,於是石達開領著二十幾萬的軍隊,獨自離開大本營。


石達開是一個非常自負的人,他認為憑藉自己的能力,以極少的兵力一樣可以開創根據地,這無疑給他的失敗提供了一劑猛藥。

當時的石達開的隊伍,人數比較多,但是與太平天國初期的戰鬥力已不能同日而語,他的隊伍多是一些會黨組織。而且太平天國軍隊在鼎盛時期也不是靠強攻,而是通過快速行軍,通過遊擊的方法打敵人措手不及。

當時石達開,通過攻堅克城,使他所率領的軍隊節節敗退,使得軍隊的士氣大減,這是他在飛奪瀘定橋的戰役中失敗的又一重要因素。


石達開是一個虛榮的人,表面顯得大公無私,卻讓鬥爭的矛頭指向太平天國最高領導層,他自己卻扮演了一個老好人的角色。時間久了,士兵們自然是對他有一些成見的,和他開始不一心。

石達開這一出走,他根本打不過滿清的軍隊,到最後二十幾萬的軍隊,被他帶領成了只剩下幾萬人的軍隊,全國各地兜兜轉轉。

其實本來石達開是有機會生存的,當地彝族跟石達開沒有交惡,趁機收買一下彝族人民的民心,幫助渡過難關,但是石達開什麼都沒做,只是想著如何渡河。

石達開的部隊明明已經是深入絕地了,但是部隊的領導人還跟沒事兒人似的,自己孩子出生讓自己的部隊玩了三天,這恰恰給了滿清軍隊佔據北面大渡河的時間,到最後滿清軍隊和當地彝族合起夥兒來攻打石達開的部隊,這回真的是沒有任何生存的希望,跳河根本不可能,水流非常的急,跳下去就是個死。


大渡河那邊是有一座橋,就是後來所說的瀘定橋,但是那座橋所在處極其隱蔽,石達開壓根兒就不知道在哪兒,他一個剛來川蜀的外地人,怎麼會知道,那時候又沒有百度。


江水趣談


最重要的一條,大家都沒有說。紅軍的領導班子是中共中央,民主集中制的集體領導,中高級指揮員不少是黃埔生和留蘇生。還有強有力的情報機關輔佐,這個是最重要的因素。


泰不囧1


“大渡橋橫鐵索寒”是毛主席《七律·長征》裡的詩句,這裡的鐵索就指的是瀘定橋。瀘定橋也叫鐵索橋,它是我國古代橋樑史上的傑作,大清為了加強漢藏人民的交流,建造了這座通往藏區的大橋。由於間隔70年先後有兩隻隊伍來到這裡渡河,但卻得到了不同的兩個結果而出名。同樣都是5月,1935年中央紅軍飛奪瀘定橋取得渡河成功。而在此70年前的石達開卻敗亡在大渡河邊,所以,大家就有個問題——他為什麼不奪瀘定橋?

1863年5月,石達開率軍來到紫打地,就是今天的安順場。當時,太平軍還有200多名彝人作為大軍的嚮導為大軍開路。石達開大軍到達這裡的時間是5月14日,如果當天馬上組織部隊渡河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石達開的一個妾恰好這時為他生了個兒子,高興之餘,下令部隊在河邊原地休整,準備慶祝三天。

三天,對於太平軍來說是極其寶貴的,尤其是生死存亡時的太平軍。三天,對於清軍來說同樣寶貴。大渡河沒有給石達開三天的時間,第二天早上便河水暴漲,大渡河真正成為了橫亙在太平軍面前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之河。再加上土司王應元堵前,土司嶺丞恩斷後,太平軍前後都不能動。這時,石達開便殺了為大軍開路的200多名彝人嚮導,更加激怒土司軍拼死抵抗。最後清軍趕到,石達開無力迴天,太平軍飲恨大渡河邊。

石達開沒有去奪瀘定橋,是因為太平軍剛到河邊時,還可以渡過河的,所以,沒有必要遠涉300裡山路外的瀘定橋,只是他錯過了最佳渡河時機而已。等到大渡河漲水時又被土司和清軍包圍了,這時,再想去奪瀘定橋已經不可能了。


秦野雁


不能一條道走到黑!當初若瀘定橋過不去毛主席肯定另有打算!決不會重蹈太平軍覆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