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崑崙奴究竟是什麼?

歷史的小螞蟻


唐朝,一個繁華又開放的朝代,註定會有些與眾不同。譬如一種喚作“崑崙奴”的僕役的流行。

何為崑崙奴?是從崑崙山上下來的人嗎?他們長什麼樣?怎麼在唐朝那麼受歡迎?種種疑惑,且隨筆者一探究竟。

崑崙奴,雖帶“崑崙”二字,但與崑崙山實在沒什麼關係。“崑崙”除了是山名,又指代黑色的東西,唐人將黑皮膚的人都統稱為崑崙人。所以崑崙是一個泛稱,不是指某一個地方。既然崑崙奴是黑色皮膚,想必不屬於漢人,那麼他們何以在唐朝為奴呢?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記載到:“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接連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鬈髮,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由此可知,崑崙奴大都是被捉至國內,販賣為奴的

那崑崙奴長了什麼模樣呢?其實上段中文獻就已經能讓我們略見一二了——黝黑的皮膚,捲曲的頭髮。不僅如此,從誘捕方式看,似乎尚處於原始社會。而已有的考古發現則更加細化到穿著打扮——發掘出土的唐代崑崙俑,大多赤裸上身,下穿羊毛短褲。這副打扮,在當時看來,當是十足野蠻了吧。

既然崑崙奴是“野蠻人”,那為什麼在唐時還很受歡迎,有錢人紛紛以豢養崑崙奴為流行?第一點,是因為唐朝的長安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各種膚色,各個民族的人放眼望去都算不得稀奇,因而對外族的包容性較高。第二點,崑崙奴性情溫和,任勞任怨。

有一個故事,說有個叫陶峴的人愛遊歷山川,他去廣東看望親戚的時候得了一大筆錢,便花錢買了一把古劍,一隻玉環和一個崑崙奴。那個崑崙奴名字叫摩訶,水性非常好。陶峴最喜歡的娛樂就是駕舟和他一起出行,到了某個水深的地方就把古劍和玉環扔下去,讓摩訶撈上來。有一次,他們駕舟到了湖北黃石的西塞山,陶峴見這片水域水色烏黑,且死氣沉沉不流動,心知必有古怪,頓時來了興致,扔下古劍和玉環讓摩訶去撿。摩訶這次潛了許久,才爬上船來上氣不接下氣的說:“這裡有鱷魚,沒有辦法拿到了。”但陶峴可不管這些,摩訶無奈,扯散頭髮大吼一聲,躍入水中。這次一去,便沒再回來,只有被扯下的斷肢慢慢浮到水面上。陶峴後悔不已,從此再也不提遊歷江湖

第三,唐朝僧人慧琳說,崑崙奴非常擅長馴服野獸,在唐時有些富豪把猛獸當寵物養,自然少不了崑崙奴當馴獸師。崑崙奴也擅長語言,《隋書》中已經有記載說,隋將率兵攻打東南亞幾個島國,抓了幾個崑崙奴,本來是讓他們負責看門,送飯,打更這些雜活,卻意外發現他們會講好幾個國家的語言,所以讓他們去當了翻譯。

這些崑崙奴都是從哪來的呢?有種觀點是他們大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矮黑人,屬於尼格里託人種,也有部分是自北非輾轉而來。還有些學者推測,崑崙奴中也許還有達羅毗荼人(屬印度)。

崑崙奴因其名稱,總給人以神秘之感,但細細說來,也不過是戰爭的犧牲品罷了,被迫背井離鄉來到異國,從自由人變成奴僕。但也正因為有了如崑崙奴一般的異族人的加入,唐文化才煥發出更璀璨的生機,更充滿活力,更加多元。也許在當時,他們是卑微的,渺小的,但他們所發揮過的作用,是值得說道的。


鄧海春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人們對“崑崙奴”的印象很深刻,人們很詫異在唐朝境內竟有黑人的分佈。但仔細想想,唐朝時的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亞、非、歐大陸又互通相連,人員及貨物的流通是相對順暢的。所以出現黑人並不稀奇,並且黑人的分佈並不侷限在遙遠的非洲,離我們較近的東南亞地區就有黑人的分佈。

我們常說的黑人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分佈在非洲地區的尼格羅人種,另一種則是分佈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尼格里託人,由於後者升高較矮,所以又稱為“矮黑人”。

“崑崙奴”這一稱謂常見於唐宋時期的文獻中,由於其膚色跟唐人相差很大,他們又具有耐力強、善游泳等技能,所以人們對“崑崙奴”一直有一種神秘感。

基於這種神秘色彩,“崑崙奴”在唐代的小說中也很常見,例如唐代文學作品《傳奇》中就有專門的《崑崙奴》一篇。

關於崑崙奴的來源,大體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非洲傳入說,另一種是南洋傳入說。但從目前出土的文物及文獻記載來看,“南洋傳入說”較佔主流。

例如《舊唐書——林邑國傳》中記載:“自林邑已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這裡的林邑國就是中南半島的古國,位於今天越南的南部地區。《舊唐書——真臘國傳》“真臘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屬國,崑崙之類。”而真臘國位於今天的柬埔寨境內。

崑崙奴在唐朝時的佛經中也常出現,《一切經音義》中就有關於崑崙奴的記載:“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便作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行,能馴服猛獸犀象等......善入水,竟日不死。”

另外,從出土的唐朝文物上看,崑崙奴的身體特徵也更符合南亞及東南亞黑人,例如上圖是1985年陝西省唐墓出土的彩繪黑人立俑,其體型及衣著特點跟今天的尼格里託人較為相似。

這些崑崙奴大多是東南亞或南亞等國經過南方港口販運到中原的。

雖然較多的文物、文獻證據表明崑崙奴來自南洋,但也不排除部分非洲黑奴被阿拉伯商人經過絲綢之路轉運到中原。

例如唐朝也有一種“僧祇奴”,僧祇奴同樣是黑奴,“僧祇”是唐人對非洲東岸地區的稱呼,唐朝與僧祇的貿易往來是通過阿拉伯商人完成的。而阿拉伯商人有一條完善的奴隸貿易鏈條,他們將非洲黑人抓獲後,然後販賣到歐洲及東亞地區。

趙汝適的《諸蕃志》中記載:“崑崙層期國,在西南海上,連接大海島,西有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虯發,誘以食而擒之。轉賣與大食國為奴,獲價甚厚。”

這裡的“層期”也被譯為“僧祇”、“桑給”或“桑給巴爾”。而桑給巴爾正位於今天的東非坦桑尼亞境內。

宏觀歷史:歷史領域愛好者,以宏觀視角領略歷史的魅力,歡迎關注、分享!

宏觀歷史


崑崙奴是歷史上在東南亞土著的美拉尼西亞人種,也就是黑皮膚、卷頭髮的棕種人。

唐朝時期,崑崙奴就像現在的菲傭一樣,屬於馳名商標,好評如潮,與“新羅婢”並列為熱銷商品。新羅婢是來自新羅國的女奴,那崑崙奴從何處而來呢?是非洲嗎?

唐朝時期的黑奴確實也有來自東非的,但東非黑奴叫僧祇奴,僧祇是阿拉伯語,就是黑人的意思,由阿拉伯人從東非抓捕,在桑給巴爾奴隸市場統一販賣。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東非黑奴確實很多,但唐朝的非洲黑奴為數很少很少。崑崙奴不是非洲黑人。

東非黑人普遍身材高大,但並不健壯,但崑崙奴卻普遍身材矮小。所以崑崙奴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海黑人,也就是東南亞的土著黑人。

有專家認為崑崙奴是尼格利陀人,也就是小黑人。對此,我不同意。

文獻中記載崑崙奴的長相,普遍有兩點特徵,第一是黑,第二是捲髮,有一部分還是黃色捲髮。這兩點特徵,尼格利陀人一般都具備,但是尼格利陀人還有更明顯的特徵,那就是矮,他們是矮黑人,特別矮、特別黑,這裡的矮不是一米五、一米六那種矮,而是一米三、一米四那種矮。文獻只說崑崙奴黑,很少說其矮,特別是正史中,只是偶爾提及他們“形小而色黑”,絕大多數都說“發拳色黑”。在文學作品中,往往也是抓住崑崙奴的黑皮膚而極盡誇張之能是,但沒有極力描寫其矮小身材的。可見,崑崙人並不是侏儒,否則其身高特色一定會被大書特書,他們是正常身高偏矮。有崑崙人血統的東南亞人,身材普遍比東亞人要矮一些,崑崙人的矮就是這種正常的矮。

崑崙奴具備極強的勞動能力,擅長游泳和航海,這表明他們的智商和情商不會低。僻處深山老林中的近乎原始人的尼格利陀人絕對沒有這樣的技能。既然不是尼格利陀人,那麼會是什麼人呢?

符合黑、捲髮或黃卷發、善水、身高偏矮等特徵的人,只有美拉尼西亞人,也就是存在於今日新幾內亞島、美拉尼西亞諸島上的棕色人種,很多美拉尼西亞人具有歐洲人的臉型,而《隋書·南蠻傳》在談及崑崙奴的時候,說了一句“其人深目高鼻”,正好文實相符。

崑崙人在我國曆史上主要以兩種身份出現過,一是崑崙商人,二是崑崙奴。作為商人,崑崙人主要出現在南朝時期,當時的崑崙商人駕駛著巨大的崑崙舶,來到東南沿海一帶經商,崑崙人壟斷了南海商路。但是,到了唐朝時期,崑崙商人沒有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崑崙奴,大群崑崙人被販賣到唐朝,給富貴人家做家奴,由於崑崙奴極強的勞動能力,崑崙奴非常暢銷。這是怎麼回事呢?

唐代以上,美拉尼西亞人在中南半島沿海有廣泛分佈,出了交州往南,都是美拉尼西亞人的天下,美拉尼西亞人信奉印度教,在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建立了很多國家,一時多少豪傑。位於柬埔寨的扶南國就是美拉尼西亞人國家,非常強盛,由於地理位置好,扶南商人在南海周邊主導了發達的國際貿易,他們經商所用的大船崑崙舶震驚了當時的中國人。

但是隋唐之際,東南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黃種人從各個方向入侵東南亞沿海,摧毀了美拉尼西亞人的政權。此時發生的真臘國取代扶南國,正是黃種人征服並強行“融合”了美拉尼西亞人。因為強行的“融合”,所以至今很多柬埔寨人、泰國人、老撾人雖是黃種人的面相,但皮膚非常黑,不在非洲人之下。這樣的環境下,成為亡國奴的美拉尼西亞人,國際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大批大批的淪為奴隸,然後被販賣到中國,這就是崑崙奴了。

在此背景下,純美拉尼西亞人在中南半島逐漸消失,只在非常偏遠的新幾內亞以及更偏遠的美拉尼西亞諸島還有分佈。也因為如此,千年以降,原本並不神秘的崑崙奴,反而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龍豹雞


唐朝是一個繁榮的王朝,也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在當時的首都長安,雲集 了世界各地各種膚色的人,你看那高鼻樑、深眼睛、絡腮鬍的阿拉伯旅行者, 身負行囊,彎腰弓背,曾行進在漫漫的沙漠之中;你再看那駱駝上的阿拉伯 人,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指彈豎琴,在一路樂聲的伴奏下,向長安的方向行 進,他們的旅行想必要輕鬆愉快得多。

在這眾多的旅行者中,還有一個黑皮膚 的人:他全身皮膚墨黑,頭髮捲曲成螺旋狀,臉扁平,鼻樑較平而鼻翼寬大, 厚厚的嘴唇,白色的眼睛,身體略向後仰,是在抬頭仰望天空,還是在牽馬詢 間主人該向何處去。這就是出土於唐代裴氏小娘子墓中的一個黑人陶俑的形 象,他的正式名稱為“崑崙奴”。


為何以崑崙命名?他到底來自何方?是怎樣 來到中國的呢?在中國的命運又如何呢?這眾多的問號始終在糾纏著人們。 種說法認為,“崑崙奴”是和“崑崙國”聯繫在一起的。崑崙奴來自於 崑崙國,而崑崙國又在何處呢?又是眾說紛紜。

一個法國的漢學家對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崑崙國”進行了統計,所指的地方不止一處,計有:廣西附近的昆 侖關;恆河以東及馬來群島;茶陵東南的佔筆羅或佔不牢島;緬甸、馬來半 島、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的崑崙國;南紹附近的崑崙國;非洲東岸以及馬達加 斯加島等地。

那麼,“崑崙奴”的故鄉“崑崙國”到底指哪裡呢?根據許多學 者的研究成果和現代地理圖志的驗證,“崑崙”地方既不是指中國古代西域昆 侖山下的“崑崙國”,也不是指今廣西、福建等地的昆倉山,而是外國語的譯 名或譯音,它是指南海諸地的“崑崙”,或指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是若 乾地名的代稱。


究竟是哪些地名的代稱,目前還沒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種說法認為,“崑崙"”一詞是用來形容黑色或近黑的東西,所以黑人也 被稱為“崑崙”。在隋代就有一種黑紫色的酒叫做“崑崙觚”;茄子近黑色, 便有了一個外號“崑崙紫瓜”;當然也有用來形容人的皮膚呈黑色的,如魏置 南北朝時期晉代孝武李太后皮膚有點黑,當時的人就稱她為“崑崙”。

無論“崑崙奴”來自何方,他們因何得名,但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那就 是唐代時確實有非洲黑人生活在中國,除上面介紹的出土黑人陶俑外,唐代詩 、典籍裡也有對黑人的描述:

如杜甫有詩說:“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 這裡的烏鬼就是指黑人。

張祜有一首《崑崙兒》的詩描寫得更為詳細:“崑崙 家住海洲中,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 普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不綿裘。”


這些非洲 人是怎樣來到中國的呢?學者們經過多方査證研究得出初步結論:非洲黑人是 經阿拉伯人中轉到中國來的。具體的輸人路線則看法不一,一種說法是,阿拉 伯人到非洲去搶掠黑人,然後經阿拉伯人的家鄉,從陸路絲綢之路轉運到中

國:另一種說法是,阿拉伯人把黑人騙到西亞,再從海上賣到南海諸國,然後 由南海諸國轉送唐朝。唐朝時阿拉伯人在中西交流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據史 料記載,僅在公元651-798年這一百多年間,唐朝與大食(唐朝對阿拉伯國 的稱呼)通使就達36次之多,大批的大食商人來到中國,帶來了西亞一帶的 物品和文化,又把唐代先進的文化大量輸入到中亞、西亞,“崑崙奴”也是由 精明的阿拉伯人帶到了中國。

“崑崙奴”在中國的境遇如何呢?既然也被稱為“奴”,肯定是奴隸的身 份,這從杜甫的詩中就能看到,《太平御覽》中還記載了一個“崑崙奴”憑自 己的勇敢和智慧幫主人秀オ與心愛的女子相會,終於促成了一樁美滿煙緣的故 事。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時雖然崑崙奴的身份是奴隸,但並沒有 受到太大的歧視。


申報七十七載


在唐代穀神子所寫的《博異志》中,有一則故事:唐玄宗開元年間著名詩,七絕聖手,綽號“詩家天子”的王昌齡,從吳地乘船溯長江而上,船行至江西彭澤東北四十里的馬當山,只見山形似馬,橫阻在長江中,阻礙船隻來往。山上有一座馬當大王神廟。這時,船伕對王說:“無論誰到這裡,都要上山去廟中朝拜以求風水平安。”王昌齡因時間緊迫,不能親自上山,但己先有祭神的準備。於是託別人帶著酒肉及燒的紙馬到廟裡代他祭祀,同時帶去一雙專門買來奉獻給馬當大王夫人的草鞋,並且作了七絕一首,請人到神廟中朗誦祈禱,詩曰:《獻神七絕》

青聰一匹崑崙牽,奉上大王不取錢。

直為猛風波里滾,莫怪昌齡不下船。

詩的意思是:送大王一匹青色駿馬和牽馬的崑崙奴(實指紙紮的馬和牽馬人,燒了送神)孝敬您不敢要錢了。因為江上風大浪猛,請別怪我沒有親自下船來你廟中朝拜。

祭拜完畢船過馬當山後,王昌齡想起在買草鞋時,同時買了一副金錯刀,當時順手放在草鞋中,而送鞋至神廟時,忘了將刀取出,現在才想起來誤將一副刀也燒了。船又走了幾里以後,忽然有一條三尺多長的紅色鯉魚跳入船中,王昌齡高興的叫船伕做來下酒。在剖魚時,魚腹內竟有一副金錯刀,一看就是誤送到廟中的那一副。王昌齡嘆息道:“鬼神也很講情義啊。過去聽說葛仙翁命魚送信,今天我可也遇上了。”為一紙崑崙奴化作清煙三縷,請諸君一笑再笑。三河愚翁見笑。


三河愚翁


在唐代小說中出現不少關於崑崙奴的描寫,說明在當時的社會中存在這種一種人群——崑崙奴。

崑崙奴和崑崙山沒有什麼關係。崑崙一詞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常用來形容黑色或近黑的東西,因此崑崙奴指的就是黑人奴婢。

崑崙奴在外形上與漢族人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在體能、游泳技能等方面擁有漢人難以企及的水平。據文獻資料和唐人小說記載,他們的身體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體黑捲髮,身體短小,喜歡赤裸上身,精通水性善於潛水,目深,耳似兩張匙。

據記載,隋朝大將陳稜曾帶兵在攻打東南亞幾個島國時,抓獲了一批“崑崙人”,並把他們當做奴隸。陳稜強迫這些人給戰士洗衣、做飯、餵馬、磨刀,甚至兇殘地在衝鋒的時候把他們當擋箭牌。據說,崑崙奴也稱矮黑人非常聽話,“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當刎與不當刎也”。

崑崙奴在外形上與漢族人有著很大的區別,他們在體力、游泳等技能上擁有漢人難以達到的水平。漢族人對他們的態度、心理也較為複雜,既歧視他們,將他們當作奴僕一樣役使,又對他們充滿一種神秘感,甚至認為他們身懷種種絕技。

唐代黑陶崑崙奴俑

唐代崑崙奴從事的主要工作包括:馴獸師,樂師舞者,雜役家奴等。

對於崑崙奴來自何方,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南洋黑人,一種認為是非洲黑人,其中多數人比較贊同南洋島嶼黑人的說法。對於他們是怎樣來到中國,可能有戰爭掠奪、人口販賣、進貢贈送等幾種渠道。

從唐代小說及其他文獻記載可知,崑崙奴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交通較為便利的地區,比如廣州、揚州、長安等地。

在唐代的傳奇小說《崑崙奴》中,描寫了一位身懷絕技、武藝高強的崑崙奴磨勒,他在為崔生解決愛情難題時展現了種種神妙武功,可是說是武俠小說的先驅作品了。



洪良


《長安十二時辰》中,葛老就是一個黑人,起初很多人感覺很奇怪,為什麼在唐朝會有黑人。可是在查閱歷史後發現,唐朝還真的就有黑人,而且這些黑人還完全融入到了唐朝人的生活中,並且生活的很好,只不過他們的名字不太好聽,叫做崑崙奴,崑崙這是指的崑崙山?並不是這樣,崑崙的意思指的就是西域,崑崙奴的意思其實就是國外的奴隸,而且這些奴隸的膚色還是黑色的。

其實在唐朝,能出現黑人奴隸這一點都不意外,之所以這樣其實有幾個原因決定的,這第一個原因就是唐朝的開放性那是獨一無二的,自古以來除了隋唐兩朝,估計其他朝代都沒有這麼開放的,可能也是這隋唐兩朝的皇帝都比較浮誇,喜歡向世界人宣揚東方國度的強大,因此歡迎大家來長安逛逛感受感受。當然對於外國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商機,於是很多商人不遠萬里來到了唐朝。

那麼崑崙奴又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不太清楚的一點是,為什麼印度人算是白人,因為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的膚色比非洲人強不到哪去,然而現代科學卻將印度人定義成白種人,這是讓我無法理解的。但是在唐朝人家可不這麼認為了,一是一,二就是二,我看見的是什麼顏色,那就是什麼顏色。所以崑崙奴通常包括兩種人,一種是黑人,另一種就是印度人,也就是西亞那邊的人種。而他們往往被作為奴隸帶到了中國。

其實說起黑奴貿易,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歐洲人,但是實際上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黑奴貿易,只不過這個時候領頭的卻是阿拉伯人,所以要說販賣黑人,最早始作俑者就是阿拉伯人。他們把黑人賣給歐洲人,或者直接帶到中國進行售賣,而很多富人家庭也是購買了這些黑奴,這些在唐朝的歷史上都是有明確記載的。所以崑崙奴並不是憑空出現的,他的出現時有歷史依據的。

經常我們能在唐朝的歷史中看到有關崑崙奴的故事,比如說崑崙奴幫助主人成功找到真愛,而他們本身也是聰明能幹,深受中國人喜愛。


凡塵了事


唐朝的崑崙奴是常說的黑人奴隸,有部分來自印度,有部分來自非洲。唐朝文獻中,認為他們來自南海諸國,卷頭體黑,個子矮小,還帶著大金環。

他們擅長音樂,擅長馴養動物,還擅長耕地,文獻記載他們“有絕力”,在富貴人家甚至宮廷從事體力勞動,崑崙奴和新羅婢是富貴人家使用下人的標配。

在傳說中,他們還武功高強,唐傳奇裡有一個故事就叫《崑崙奴》,講的就是一個身懷絕技的黑奴幫助主人脫險的故事。這個黑奴叫磨勒,他見主人崔生和一品高官家的家妓紅綃相愛卻困難重重,於是用他高強的飛簷走壁技術,把紅綃背出高官的深宅大院,儘管高官家有惡犬且武裝人員甚多,磨勒卻如入無人之境,神不知鬼不覺。

紅綃和崔生在一起隱居兩年後,放鬆警惕,被高官家人發現,於是崔生說出了磨勒救紅綃的原委,磨勒也因此被高官設下天羅地網捕殺,然而,飛箭如雨中,磨勒卻飛走了。

這是最早的武俠小說之一,崑崙奴作為俠客的代表,也說明了他們武功高強的形象多麼深入人心。崑崙奴還曾經進入部隊的編制,為我國行軍打仗立下過汗馬功勞。

80後的電視兒童應該看過《大明宮詞》,裡面太平公主在尋找崑崙奴時遇到薛紹,當薛紹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真是太驚豔了啊。


大先生的故紙堆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極其強盛的朝代,同時也是一個開放的朝代,與國外的貿易往來繁多。所以在唐朝,可以見到許多外國人。尤其是唐朝的都城長安,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



當然了,這些外國人,有些是來貿易經商的,有的是來學習交流的,還有的則是身不由己。這群身不由己的外國人,生活在唐朝社會最底層,崑崙奴就是其中之一。

據《舊唐書·南蠻傳》記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這些黑人大多來自於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所以崑崙是一個泛稱,非專指某一地區或國家。



而據現代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主要來源是來自西貢上的亞洲馬來黑人,這些人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向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





你沒看錯,萬惡的黑奴貿易,咱們中國也幹過,當然,咱們屬於買家方,並不是販賣者。

當然還有的是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亦或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

而至於崑崙奴這個名字的由來,大概是因為古人發音不準確,誤將“柴棍”讀為“崑崙”,這才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由於這些黑人們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所以貴族豪門都搶著要。當時的唐朝人,都以擁有崑崙奴為時尚,所以崑崙奴在長安很有市場,這就給了販賣奴隸的商人動力。



值得一提的當時除了崑崙奴,還有新羅婢。也就是來自朝鮮半島國家新羅的婢女,和今天今天的菲傭,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也是非常搶手。

總之,他們成為了下等人,充當那些達官顯貴們的奴僕。


白話歷史君


唐朝的崑崙奴究竟是什麼人?可能有些朋友看這個問題是希望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比如確定地說崑崙奴就是從哪來的,但其實在現實中,許多歷史問題都是沒有簡單答案的,崑崙奴也是這樣。因為其實這個群體是由許多來源不同的群體組成的,其中即有非洲黑人,也有東南亞甚至南亞的不同種族,那麼具體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為什麼叫“崑崙奴”?

其實關於崑崙奴為何被叫做崑崙奴,在中國史書裡也可以說有一個相對籠統的答案。因為在二十四史中的《南史》裡就曾說:

自林邑以南,皆拳發黑身,通號為崑崙

根據現代的認識,這裡面的林邑是指今天越南中部的一個古王國,所以這段記載的含義其實也說的比較明白,就是說在越南中部以南,當地土著居民都頭髮捲曲,膚色黝黑,所以把他們統稱為崑崙。所以這段記載其實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崑崙”一詞和“崑崙山”之類的傳說或者記載完全無關,它是“黑色”的一個代名詞;二是“崑崙”一詞其實不是指具體某個地方,而是泛指,也就是凡是越南中部再往南的地區,特別是當地居民膚色黝黑的地區,就都叫崑崙。

林邑國古蹟遺址

但這段記載卻沒有說明為什麼居民“拳發黑身”的地區就叫崑崙,因為“崑崙”在漢語裡並沒有黑色的意思。所以近代很多學者在考證崑崙奴身份的時候,也把很大精力放在了論證“崑崙”這個詞到底為何成為了“黑色”或者“黑人”的代名詞上。目前有一種說法認為,崑崙一詞來源於古突厥語的qurum或者kurnm,而它的本意是“黑煙灰”,後來也經常被用來形容人黑。所以這可以說是為什麼人黑就要被叫成“崑崙”的一個可能的解釋了。

“崑崙層期國”與桑給巴爾

而在確定了“崑崙”代表“黑人”這個含義之後,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我們有了一把解開崑崙奴究竟是何人的鑰匙。這裡我們再說一個唐宋時史書裡提到過幾次的崑崙奴的來源地之一,叫崑崙層期國。關於這個國家,在宋朝的古籍《諸蕃志》裡有這樣的記載:

崑崙層期國西有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蚪發,誘以食而擒之,賣與大食國為奴,獲價至厚。

也就是說在這個崑崙層期國西邊有海島,上面的土著膚色特別黑,所以崑崙層期國人經常誘捕這些土著,然後賣給阿拉伯人當奴隸,獲利極其豐厚。這個國名裡,“崑崙”當然是沒有太大疑問了,就是指這個國家的居民也是膚色較黑,對於“層期”的含義,許多學者認為它就是指唐朝時經常出現的“僧衹”一詞,而唐朝時的“僧衹奴”或者“僧衹童”被認為是崑崙奴的一種,或者有時作為其同義詞使用。而“僧衹”的含義,現代中外許多學者經過考證之後多數都認為是指非常東海岸的桑給巴爾,“僧衹”和“層期”都是“桑給”(Zangi或Zanzi)一詞的音譯。

描繪古代非洲黑奴貿易的畫作

而大家這樣認為,除了這兩個譯文發音的類似之外,還跟“桑給巴爾”一詞本身的含義非常有關,因為桑給巴爾雖然位於黑非洲,但很早就有阿拉伯商人活動,所以這個名字是個阿拉伯語名字,阿拉伯語的這個名字又源自波斯語,而它最初的含義是“黑人之國”。那麼這樣一解釋,大家是否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崑崙層期國”這個國名是意譯加音譯,崑崙一詞是翻譯了“桑給巴爾”黑人之國的意思,而“僧衹”和“層期”則是音譯,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人其實也把桑給巴爾稱為黑人國,而且說的很明白它就是崑崙奴和僧衹童的主要來源之一。

崑崙奴的複雜構成

所以綜合這些記載,毫無疑問非洲桑給巴爾周邊的非洲黑人是隋唐宋時期中國崑崙奴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這種判斷敢符合許多歷史記載裡對崑崙奴的描述。比如東晉簡文帝的妃子李陵容,就曾因為“形長而色黑”而被宮裡其它人戲稱為“崑崙”。也就是說無論李陵容本人是否真是“崑崙奴”出身,身材高大和膚色黝黑都無疑是崑崙奴的典型特徵。而在另外一些記載中,還有崑崙奴“有絕力”的記載。而身材高大和力大無窮這些特點都明顯不符合另外一個崑崙奴的可能人群,也就是東南亞人的特點,因為東南亞人,無論屬於哪個人種,其相對共同的特點都是身材相對矮小,所以跟這些古籍裡崑崙奴的典型形象明顯是對不上的。

描繪古代阿拉伯黑奴市場的畫作

而阿拉伯奴隸貿易其實是在世界古代史上非常著名,也持續了時間非常長的大規模貿易。從公元7世紀開始,阿拉伯人就開始從非洲抓捕了大量非洲班圖黑人販賣到歐亞各地,而這些班圖黑奴當時就是被稱為Zanj,這個詞在現代被翻譯成津芝,但其實它和“桑給巴爾”裡的“桑給”是同一個詞,所以這也更近一步說明被視為“崑崙奴”的一種或者是同義詞的“僧衹童”其實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由阿拉伯人從非洲販賣到中國的非洲班圖人。

崑崙奴的主要來源之一桑給巴爾島的位置

當然我們在前面說了,“崑崙”這個詞是一個泛指,凡是今天越南中部再往南且居民膚色較黑的地區在唐宋時期都可以被稱為崑崙,所以其實崑崙奴裡當然也不光是從非洲來的人,其中也會有相當一部分是東南亞人。比如古籍裡也有記載說有的崑崙奴“人物小而色黑”,而有這種特徵的崑崙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來自東南亞。但這類崑崙奴也有可能並不是東南亞主流的馬來人群體,而是來自一個極其稀少種族,叫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是分佈於從印度安達曼群島到泰國及至菲律賓的一個稀有人種,其男性平均身高還不足1米5,而且明顯比普通東南亞人膚色更黑,而這兩點也都更加符合“小而色黑”這類崑崙奴的特點了。

一名尼格利陀人

至於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更加常見的馬來人以及印度黑人達羅毗荼人,應該在崑崙奴裡也佔據有一定比例。比如根據根據宋朝的一本古籍《萍洲可談》記載,當時廣東地區有不少富人家裡蓄有黑奴,而其中有些人“入水眼不眩”,說明水性極好,這種特點跟長期以海為生的東南亞一些民族確實是比較像的。


所以總體來說,崑崙奴和崑崙一樣,在古代的多數時候都是一個泛指的名詞,即相對來說膚色較黑,被從外國販賣入中原成為奴婢的人都會被稱為“崑崙奴”,其中既有非洲黑人,也有尼格利陀人,還有其它東南亞人。而在其中,非洲黑人所佔比例絕對不低,而且因為其形象在當時的中原人眼中非常有特點,使得很多嚴肅史料和包括唐傳奇小說《崑崙奴》裡所描繪的崑崙奴其實都是非洲黑人的典型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