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

历史的小蚂蚁


唐朝,一个繁华又开放的朝代,注定会有些与众不同。譬如一种唤作“昆仑奴”的仆役的流行。

何为昆仑奴?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人吗?他们长什么样?怎么在唐朝那么受欢迎?种种疑惑,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昆仑奴,虽带“昆仑”二字,但与昆仑山实在没什么关系。“昆仑”除了是山名,又指代黑色的东西,唐人将黑皮肤的人都统称为昆仑人。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不是指某一个地方。既然昆仑奴是黑色皮肤,想必不属于汉人,那么他们何以在唐朝为奴呢?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到:“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接连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鬈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由此可知,昆仑奴大都是被捉至国内,贩卖为奴的

那昆仑奴长了什么模样呢?其实上段中文献就已经能让我们略见一二了——黝黑的皮肤,卷曲的头发。不仅如此,从诱捕方式看,似乎尚处于原始社会。而已有的考古发现则更加细化到穿着打扮——发掘出土的唐代昆仑俑,大多赤裸上身,下穿羊毛短裤。这副打扮,在当时看来,当是十足野蛮了吧。

既然昆仑奴是“野蛮人”,那为什么在唐时还很受欢迎,有钱人纷纷以豢养昆仑奴为流行?第一点,是因为唐朝的长安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各种肤色,各个民族的人放眼望去都算不得稀奇,因而对外族的包容性较高。第二点,昆仑奴性情温和,任劳任怨。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叫陶岘的人爱游历山川,他去广东看望亲戚的时候得了一大笔钱,便花钱买了一把古剑,一只玉环和一个昆仑奴。那个昆仑奴名字叫摩诃,水性非常好。陶岘最喜欢的娱乐就是驾舟和他一起出行,到了某个水深的地方就把古剑和玉环扔下去,让摩诃捞上来。有一次,他们驾舟到了湖北黄石的西塞山,陶岘见这片水域水色乌黑,且死气沉沉不流动,心知必有古怪,顿时来了兴致,扔下古剑和玉环让摩诃去捡。摩诃这次潜了许久,才爬上船来上气不接下气的说:“这里有鳄鱼,没有办法拿到了。”但陶岘可不管这些,摩诃无奈,扯散头发大吼一声,跃入水中。这次一去,便没再回来,只有被扯下的断肢慢慢浮到水面上。陶岘后悔不已,从此再也不提游历江湖

第三,唐朝僧人慧琳说,昆仑奴非常擅长驯服野兽,在唐时有些富豪把猛兽当宠物养,自然少不了昆仑奴当驯兽师。昆仑奴也擅长语言,《隋书》中已经有记载说,隋将率兵攻打东南亚几个岛国,抓了几个昆仑奴,本来是让他们负责看门,送饭,打更这些杂活,却意外发现他们会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所以让他们去当了翻译。

这些昆仑奴都是从哪来的呢?有种观点是他们大部分是居住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矮黑人,属于尼格里托人种,也有部分是自北非辗转而来。还有些学者推测,昆仑奴中也许还有达罗毗荼人(属印度)。

昆仑奴因其名称,总给人以神秘之感,但细细说来,也不过是战争的牺牲品罢了,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异国,从自由人变成奴仆。但也正因为有了如昆仑奴一般的异族人的加入,唐文化才焕发出更璀璨的生机,更充满活力,更加多元。也许在当时,他们是卑微的,渺小的,但他们所发挥过的作用,是值得说道的。


邓海春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人们对“昆仑奴”的印象很深刻,人们很诧异在唐朝境内竟有黑人的分布。但仔细想想,唐朝时的长安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亚、非、欧大陆又互通相连,人员及货物的流通是相对顺畅的。所以出现黑人并不稀奇,并且黑人的分布并不局限在遥远的非洲,离我们较近的东南亚地区就有黑人的分布。

我们常说的黑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布在非洲地区的尼格罗人种,另一种则是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尼格里托人,由于后者升高较矮,所以又称为“矮黑人”。

“昆仑奴”这一称谓常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中,由于其肤色跟唐人相差很大,他们又具有耐力强、善游泳等技能,所以人们对“昆仑奴”一直有一种神秘感。

基于这种神秘色彩,“昆仑奴”在唐代的小说中也很常见,例如唐代文学作品《传奇》中就有专门的《昆仑奴》一篇。

关于昆仑奴的来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非洲传入说,另一种是南洋传入说。但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及文献记载来看,“南洋传入说”较占主流。

例如《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记载:“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这里的林邑国就是中南半岛的古国,位于今天越南的南部地区。《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而真腊国位于今天的柬埔寨境内。

昆仑奴在唐朝时的佛经中也常出现,《一切经音义》中就有关于昆仑奴的记载:“昆仑语,上音昆,下音论,时俗便作骨论。南海洲岛中夷人也。甚黑,裸行,能驯服猛兽犀象等......善入水,竟日不死。”

另外,从出土的唐朝文物上看,昆仑奴的身体特征也更符合南亚及东南亚黑人,例如上图是1985年陕西省唐墓出土的彩绘黑人立俑,其体型及衣着特点跟今天的尼格里托人较为相似。

这些昆仑奴大多是东南亚或南亚等国经过南方港口贩运到中原的。

虽然较多的文物、文献证据表明昆仑奴来自南洋,但也不排除部分非洲黑奴被阿拉伯商人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中原。

例如唐朝也有一种“僧祇奴”,僧祇奴同样是黑奴,“僧祇”是唐人对非洲东岸地区的称呼,唐朝与僧祇的贸易往来是通过阿拉伯商人完成的。而阿拉伯商人有一条完善的奴隶贸易链条,他们将非洲黑人抓获后,然后贩卖到欧洲及东亚地区。

赵汝适的《诸蕃志》中记载:“昆仑层期国,在西南海上,连接大海岛,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虬发,诱以食而擒之。转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甚厚。”

这里的“层期”也被译为“僧祇”、“桑给”或“桑给巴尔”。而桑给巴尔正位于今天的东非坦桑尼亚境内。

宏观历史:历史领域爱好者,以宏观视角领略历史的魅力,欢迎关注、分享!

宏观历史


昆仑奴是历史上在东南亚土著的美拉尼西亚人种,也就是黑皮肤、卷头发的棕种人。

唐朝时期,昆仑奴就像现在的菲佣一样,属于驰名商标,好评如潮,与“新罗婢”并列为热销商品。新罗婢是来自新罗国的女奴,那昆仑奴从何处而来呢?是非洲吗?

唐朝时期的黑奴确实也有来自东非的,但东非黑奴叫僧祇奴,僧祇是阿拉伯语,就是黑人的意思,由阿拉伯人从东非抓捕,在桑给巴尔奴隶市场统一贩卖。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东非黑奴确实很多,但唐朝的非洲黑奴为数很少很少。昆仑奴不是非洲黑人。

东非黑人普遍身材高大,但并不健壮,但昆仑奴却普遍身材矮小。所以昆仑奴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南海黑人,也就是东南亚的土著黑人。

有专家认为昆仑奴是尼格利陀人,也就是小黑人。对此,我不同意。

文献中记载昆仑奴的长相,普遍有两点特征,第一是黑,第二是卷发,有一部分还是黄色卷发。这两点特征,尼格利陀人一般都具备,但是尼格利陀人还有更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矮,他们是矮黑人,特别矮、特别黑,这里的矮不是一米五、一米六那种矮,而是一米三、一米四那种矮。文献只说昆仑奴黑,很少说其矮,特别是正史中,只是偶尔提及他们“形小而色黑”,绝大多数都说“发拳色黑”。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也是抓住昆仑奴的黑皮肤而极尽夸张之能是,但没有极力描写其矮小身材的。可见,昆仑人并不是侏儒,否则其身高特色一定会被大书特书,他们是正常身高偏矮。有昆仑人血统的东南亚人,身材普遍比东亚人要矮一些,昆仑人的矮就是这种正常的矮。

昆仑奴具备极强的劳动能力,擅长游泳和航海,这表明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不会低。僻处深山老林中的近乎原始人的尼格利陀人绝对没有这样的技能。既然不是尼格利陀人,那么会是什么人呢?

符合黑、卷发或黄卷发、善水、身高偏矮等特征的人,只有美拉尼西亚人,也就是存在于今日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诸岛上的棕色人种,很多美拉尼西亚人具有欧洲人的脸型,而《隋书·南蛮传》在谈及昆仑奴的时候,说了一句“其人深目高鼻”,正好文实相符。

昆仑人在我国历史上主要以两种身份出现过,一是昆仑商人,二是昆仑奴。作为商人,昆仑人主要出现在南朝时期,当时的昆仑商人驾驶着巨大的昆仑舶,来到东南沿海一带经商,昆仑人垄断了南海商路。但是,到了唐朝时期,昆仑商人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昆仑奴,大群昆仑人被贩卖到唐朝,给富贵人家做家奴,由于昆仑奴极强的劳动能力,昆仑奴非常畅销。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代以上,美拉尼西亚人在中南半岛沿海有广泛分布,出了交州往南,都是美拉尼西亚人的天下,美拉尼西亚人信奉印度教,在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建立了很多国家,一时多少豪杰。位于柬埔寨的扶南国就是美拉尼西亚人国家,非常强盛,由于地理位置好,扶南商人在南海周边主导了发达的国际贸易,他们经商所用的大船昆仑舶震惊了当时的中国人。

但是隋唐之际,东南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黄种人从各个方向入侵东南亚沿海,摧毁了美拉尼西亚人的政权。此时发生的真腊国取代扶南国,正是黄种人征服并强行“融合”了美拉尼西亚人。因为强行的“融合”,所以至今很多柬埔寨人、泰国人、老挝人虽是黄种人的面相,但皮肤非常黑,不在非洲人之下。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亡国奴的美拉尼西亚人,国际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大批大批的沦为奴隶,然后被贩卖到中国,这就是昆仑奴了。

在此背景下,纯美拉尼西亚人在中南半岛逐渐消失,只在非常偏远的新几内亚以及更偏远的美拉尼西亚诸岛还有分布。也因为如此,千年以降,原本并不神秘的昆仑奴,反而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龙豹鸡


唐朝是一个繁荣的王朝,也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在当时的首都长安,云集 了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你看那高鼻梁、深眼睛、络腮胡的阿拉伯旅行者, 身负行囊,弯腰弓背,曾行进在漫漫的沙漠之中;你再看那骆驼上的阿拉伯 人,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指弹竖琴,在一路乐声的伴奏下,向长安的方向行 进,他们的旅行想必要轻松愉快得多。

在这众多的旅行者中,还有一个黑皮肤 的人:他全身皮肤墨黑,头发卷曲成螺旋状,脸扁平,鼻梁较平而鼻翼宽大, 厚厚的嘴唇,白色的眼睛,身体略向后仰,是在抬头仰望天空,还是在牵马询 间主人该向何处去。这就是出土于唐代裴氏小娘子墓中的一个黑人陶俑的形 象,他的正式名称为“昆仑奴”。


为何以昆仑命名?他到底来自何方?是怎样 来到中国的呢?在中国的命运又如何呢?这众多的问号始终在纠缠着人们。 种说法认为,“昆仑奴”是和“昆仑国”联系在一起的。昆仑奴来自于 昆仑国,而昆仑国又在何处呢?又是众说纷纭。

一个法国的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昆仑国”进行了统计,所指的地方不止一处,计有:广西附近的昆 仑关;恒河以东及马来群岛;茶陵东南的占笔罗或占不牢岛;缅甸、马来半 岛、苏门答腊、爪哇等地的昆仑国;南绍附近的昆仑国;非洲东岸以及马达加 斯加岛等地。

那么,“昆仑奴”的故乡“昆仑国”到底指哪里呢?根据许多学 者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地理图志的验证,“昆仑”地方既不是指中国古代西域昆 仑山下的“昆仑国”,也不是指今广西、福建等地的昆仓山,而是外国语的译 名或译音,它是指南海诸地的“昆仑”,或指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是若 干地名的代称。


究竟是哪些地名的代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种说法认为,“昆仑"”一词是用来形容黑色或近黑的东西,所以黑人也 被称为“昆仑”。在隋代就有一种黑紫色的酒叫做“昆仑觚”;茄子近黑色, 便有了一个外号“昆仑紫瓜”;当然也有用来形容人的皮肤呈黑色的,如魏置 南北朝时期晋代孝武李太后皮肤有点黑,当时的人就称她为“昆仑”。

无论“昆仑奴”来自何方,他们因何得名,但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 是唐代时确实有非洲黑人生活在中国,除上面介绍的出土黑人陶俑外,唐代诗 、典籍里也有对黑人的描述:

如杜甫有诗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这里的乌鬼就是指黑人。

张祜有一首《昆仑儿》的诗描写得更为详细:“昆仑 家住海洲中,査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洲。金环欲落 普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不绵裘。”


这些非洲 人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学者们经过多方査证研究得出初步结论:非洲黑人是 经阿拉伯人中转到中国来的。具体的输人路线则看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阿拉 伯人到非洲去抢掠黑人,然后经阿拉伯人的家乡,从陆路丝绸之路转运到中

国:另一种说法是,阿拉伯人把黑人骗到西亚,再从海上卖到南海诸国,然后 由南海诸国转送唐朝。唐朝时阿拉伯人在中西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据史 料记载,仅在公元651-798年这一百多年间,唐朝与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国 的称呼)通使就达36次之多,大批的大食商人来到中国,带来了西亚一带的 物品和文化,又把唐代先进的文化大量输入到中亚、西亚,“昆仑奴”也是由 精明的阿拉伯人带到了中国。

“昆仑奴”在中国的境遇如何呢?既然也被称为“奴”,肯定是奴隶的身 份,这从杜甫的诗中就能看到,《太平御览》中还记载了一个“昆仑奴”凭自 己的勇敢和智慧帮主人秀オ与心爱的女子相会,终于促成了一桩美满烟缘的故 事。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时虽然昆仑奴的身份是奴隶,但并没有 受到太大的歧视。


申报七十七载


在唐代谷神子所写的《博异志》中,有一则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诗,七绝圣手,绰号“诗家天子”的王昌龄,从吴地乘船溯长江而上,船行至江西彭泽东北四十里的马当山,只见山形似马,横阻在长江中,阻碍船只来往。山上有一座马当大王神庙。这时,船夫对王说:“无论谁到这里,都要上山去庙中朝拜以求风水平安。”王昌龄因时间紧迫,不能亲自上山,但己先有祭神的准备。于是托别人带着酒肉及烧的纸马到庙里代他祭祀,同时带去一双专门买来奉献给马当大王夫人的草鞋,并且作了七绝一首,请人到神庙中朗诵祈祷,诗曰:《献神七绝》

青聪一匹昆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

直为猛风波里滚,莫怪昌龄不下船。

诗的意思是:送大王一匹青色骏马和牵马的昆仑奴(实指纸扎的马和牵马人,烧了送神)孝敬您不敢要钱了。因为江上风大浪猛,请别怪我没有亲自下船来你庙中朝拜。

祭拜完毕船过马当山后,王昌龄想起在买草鞋时,同时买了一副金错刀,当时顺手放在草鞋中,而送鞋至神庙时,忘了将刀取出,现在才想起来误将一副刀也烧了。船又走了几里以后,忽然有一条三尺多长的红色鲤鱼跳入船中,王昌龄高兴的叫船夫做来下酒。在剖鱼时,鱼腹内竟有一副金错刀,一看就是误送到庙中的那一副。王昌龄叹息道:“鬼神也很讲情义啊。过去听说葛仙翁命鱼送信,今天我可也遇上了。”为一纸昆仑奴化作清烟三缕,请诸君一笑再笑。三河愚翁见笑。


三河愚翁


在唐代小说中出现不少关于昆仑奴的描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这种一种人群——昆仑奴。

昆仑奴和昆仑山没有什么关系。昆仑一词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常用来形容黑色或近黑的东西,因此昆仑奴指的就是黑人奴婢。

昆仑奴在外形上与汉族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在体能、游泳技能等方面拥有汉人难以企及的水平。据文献资料和唐人小说记载,他们的身体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体黑卷发,身体短小,喜欢赤裸上身,精通水性善于潜水,目深,耳似两张匙。

据记载,隋朝大将陈棱曾带兵在攻打东南亚几个岛国时,抓获了一批“昆仑人”,并把他们当做奴隶。陈棱强迫这些人给战士洗衣、做饭、喂马、磨刀,甚至凶残地在冲锋的时候把他们当挡箭牌。据说,昆仑奴也称矮黑人非常听话,“其生死惟主人所命,主人或令自刎其首,彼即刎,不思当刎与不当刎也”。

昆仑奴在外形上与汉族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在体力、游泳等技能上拥有汉人难以达到的水平。汉族人对他们的态度、心理也较为复杂,既歧视他们,将他们当作奴仆一样役使,又对他们充满一种神秘感,甚至认为他们身怀种种绝技。

唐代黑陶昆仑奴俑

唐代昆仑奴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驯兽师,乐师舞者,杂役家奴等。

对于昆仑奴来自何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洋黑人,一种认为是非洲黑人,其中多数人比较赞同南洋岛屿黑人的说法。对于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可能有战争掠夺、人口贩卖、进贡赠送等几种渠道。

从唐代小说及其他文献记载可知,昆仑奴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较为便利的地区,比如广州、扬州、长安等地。

在唐代的传奇小说《昆仑奴》中,描写了一位身怀绝技、武艺高强的昆仑奴磨勒,他在为崔生解决爱情难题时展现了种种神妙武功,可是说是武侠小说的先驱作品了。



洪良


《长安十二时辰》中,葛老就是一个黑人,起初很多人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在唐朝会有黑人。可是在查阅历史后发现,唐朝还真的就有黑人,而且这些黑人还完全融入到了唐朝人的生活中,并且生活的很好,只不过他们的名字不太好听,叫做昆仑奴,昆仑这是指的昆仑山?并不是这样,昆仑的意思指的就是西域,昆仑奴的意思其实就是国外的奴隶,而且这些奴隶的肤色还是黑色的。

其实在唐朝,能出现黑人奴隶这一点都不意外,之所以这样其实有几个原因决定的,这第一个原因就是唐朝的开放性那是独一无二的,自古以来除了隋唐两朝,估计其他朝代都没有这么开放的,可能也是这隋唐两朝的皇帝都比较浮夸,喜欢向世界人宣扬东方国度的强大,因此欢迎大家来长安逛逛感受感受。当然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商机,于是很多商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唐朝。

那么昆仑奴又是怎么来的呢?首先我不太清楚的一点是,为什么印度人算是白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印度人的肤色比非洲人强不到哪去,然而现代科学却将印度人定义成白种人,这是让我无法理解的。但是在唐朝人家可不这么认为了,一是一,二就是二,我看见的是什么颜色,那就是什么颜色。所以昆仑奴通常包括两种人,一种是黑人,另一种就是印度人,也就是西亚那边的人种。而他们往往被作为奴隶带到了中国。

其实说起黑奴贸易,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欧洲人,但是实际上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黑奴贸易,只不过这个时候领头的却是阿拉伯人,所以要说贩卖黑人,最早始作俑者就是阿拉伯人。他们把黑人卖给欧洲人,或者直接带到中国进行售卖,而很多富人家庭也是购买了这些黑奴,这些在唐朝的历史上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所以昆仑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的出现时有历史依据的。

经常我们能在唐朝的历史中看到有关昆仑奴的故事,比如说昆仑奴帮助主人成功找到真爱,而他们本身也是聪明能干,深受中国人喜爱。


凡尘了事


唐朝的昆仑奴是常说的黑人奴隶,有部分来自印度,有部分来自非洲。唐朝文献中,认为他们来自南海诸国,卷头体黑,个子矮小,还带着大金环。

他们擅长音乐,擅长驯养动物,还擅长耕地,文献记载他们“有绝力”,在富贵人家甚至宫廷从事体力劳动,昆仑奴和新罗婢是富贵人家使用下人的标配。

在传说中,他们还武功高强,唐传奇里有一个故事就叫《昆仑奴》,讲的就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黑奴帮助主人脱险的故事。这个黑奴叫磨勒,他见主人崔生和一品高官家的家妓红绡相爱却困难重重,于是用他高强的飞檐走壁技术,把红绡背出高官的深宅大院,尽管高官家有恶犬且武装人员甚多,磨勒却如入无人之境,神不知鬼不觉。

红绡和崔生在一起隐居两年后,放松警惕,被高官家人发现,于是崔生说出了磨勒救红绡的原委,磨勒也因此被高官设下天罗地网捕杀,然而,飞箭如雨中,磨勒却飞走了。

这是最早的武侠小说之一,昆仑奴作为侠客的代表,也说明了他们武功高强的形象多么深入人心。昆仑奴还曾经进入部队的编制,为我国行军打仗立下过汗马功劳。

80后的电视儿童应该看过《大明宫词》,里面太平公主在寻找昆仑奴时遇到薛绍,当薛绍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真是太惊艳了啊。


大先生的故纸堆


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强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与国外的贸易往来繁多。所以在唐朝,可以见到许多外国人。尤其是唐朝的都城长安,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各种肤色的人满街走。



当然了,这些外国人,有些是来贸易经商的,有的是来学习交流的,还有的则是身不由己。这群身不由己的外国人,生活在唐朝社会最底层,昆仑奴就是其中之一。

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这些黑人大多来自于南洋诸岛和非洲地区,所以昆仑是一个泛称,非专指某一地区或国家。



而据现代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主要来源是来自西贡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这些人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





你没看错,万恶的黑奴贸易,咱们中国也干过,当然,咱们属于买家方,并不是贩卖者。

当然还有的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长安,亦或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

而至于昆仑奴这个名字的由来,大概是因为古人发音不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由于这些黑人们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所以贵族豪门都抢着要。当时的唐朝人,都以拥有昆仑奴为时尚,所以昆仑奴在长安很有市场,这就给了贩卖奴隶的商人动力。



值得一提的当时除了昆仑奴,还有新罗婢。也就是来自朝鲜半岛国家新罗的婢女,和今天今天的菲佣,受过专业训练,乖巧能干,也是非常抢手。

总之,他们成为了下等人,充当那些达官显贵们的奴仆。


白话历史君


唐朝的昆仑奴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有些朋友看这个问题是希望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确定地说昆仑奴就是从哪来的,但其实在现实中,许多历史问题都是没有简单答案的,昆仑奴也是这样。因为其实这个群体是由许多来源不同的群体组成的,其中即有非洲黑人,也有东南亚甚至南亚的不同种族,那么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叫“昆仑奴”?

其实关于昆仑奴为何被叫做昆仑奴,在中国史书里也可以说有一个相对笼统的答案。因为在二十四史中的《南史》里就曾说:

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根据现代的认识,这里面的林邑是指今天越南中部的一个古王国,所以这段记载的含义其实也说的比较明白,就是说在越南中部以南,当地土著居民都头发卷曲,肤色黝黑,所以把他们统称为昆仑。所以这段记载其实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昆仑”一词和“昆仑山”之类的传说或者记载完全无关,它是“黑色”的一个代名词;二是“昆仑”一词其实不是指具体某个地方,而是泛指,也就是凡是越南中部再往南的地区,特别是当地居民肤色黝黑的地区,就都叫昆仑。

林邑国古迹遗址

但这段记载却没有说明为什么居民“拳发黑身”的地区就叫昆仑,因为“昆仑”在汉语里并没有黑色的意思。所以近代很多学者在考证昆仑奴身份的时候,也把很大精力放在了论证“昆仑”这个词到底为何成为了“黑色”或者“黑人”的代名词上。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昆仑一词来源于古突厥语的qurum或者kurnm,而它的本意是“黑烟灰”,后来也经常被用来形容人黑。所以这可以说是为什么人黑就要被叫成“昆仑”的一个可能的解释了。

“昆仑层期国”与桑给巴尔

而在确定了“昆仑”代表“黑人”这个含义之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让我们有了一把解开昆仑奴究竟是何人的钥匙。这里我们再说一个唐宋时史书里提到过几次的昆仑奴的来源地之一,叫昆仑层期国。关于这个国家,在宋朝的古籍《诸蕃志》里有这样的记载:

昆仑层期国西有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蚪发,诱以食而擒之,卖与大食国为奴,获价至厚。

也就是说在这个昆仑层期国西边有海岛,上面的土著肤色特别黑,所以昆仑层期国人经常诱捕这些土著,然后卖给阿拉伯人当奴隶,获利极其丰厚。这个国名里,“昆仑”当然是没有太大疑问了,就是指这个国家的居民也是肤色较黑,对于“层期”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它就是指唐朝时经常出现的“僧衹”一词,而唐朝时的“僧衹奴”或者“僧衹童”被认为是昆仑奴的一种,或者有时作为其同义词使用。而“僧衹”的含义,现代中外许多学者经过考证之后多数都认为是指非常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僧衹”和“层期”都是“桑给”(Zangi或Zanzi)一词的音译。

描绘古代非洲黑奴贸易的画作

而大家这样认为,除了这两个译文发音的类似之外,还跟“桑给巴尔”一词本身的含义非常有关,因为桑给巴尔虽然位于黑非洲,但很早就有阿拉伯商人活动,所以这个名字是个阿拉伯语名字,阿拉伯语的这个名字又源自波斯语,而它最初的含义是“黑人之国”。那么这样一解释,大家是否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昆仑层期国”这个国名是意译加音译,昆仑一词是翻译了“桑给巴尔”黑人之国的意思,而“僧衹”和“层期”则是音译,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人其实也把桑给巴尔称为黑人国,而且说的很明白它就是昆仑奴和僧衹童的主要来源之一。

昆仑奴的复杂构成

所以综合这些记载,毫无疑问非洲桑给巴尔周边的非洲黑人是隋唐宋时期中国昆仑奴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这种判断敢符合许多历史记载里对昆仑奴的描述。比如东晋简文帝的妃子李陵容,就曾因为“形长而色黑”而被宫里其它人戏称为“昆仑”。也就是说无论李陵容本人是否真是“昆仑奴”出身,身材高大和肤色黝黑都无疑是昆仑奴的典型特征。而在另外一些记载中,还有昆仑奴“有绝力”的记载。而身材高大和力大无穷这些特点都明显不符合另外一个昆仑奴的可能人群,也就是东南亚人的特点,因为东南亚人,无论属于哪个人种,其相对共同的特点都是身材相对矮小,所以跟这些古籍里昆仑奴的典型形象明显是对不上的。

描绘古代阿拉伯黑奴市场的画作

而阿拉伯奴隶贸易其实是在世界古代史上非常著名,也持续了时间非常长的大规模贸易。从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就开始从非洲抓捕了大量非洲班图黑人贩卖到欧亚各地,而这些班图黑奴当时就是被称为Zanj,这个词在现代被翻译成津芝,但其实它和“桑给巴尔”里的“桑给”是同一个词,所以这也更近一步说明被视为“昆仑奴”的一种或者是同义词的“僧衹童”其实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由阿拉伯人从非洲贩卖到中国的非洲班图人。

昆仑奴的主要来源之一桑给巴尔岛的位置

当然我们在前面说了,“昆仑”这个词是一个泛指,凡是今天越南中部再往南且居民肤色较黑的地区在唐宋时期都可以被称为昆仑,所以其实昆仑奴里当然也不光是从非洲来的人,其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东南亚人。比如古籍里也有记载说有的昆仑奴“人物小而色黑”,而有这种特征的昆仑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来自东南亚。但这类昆仑奴也有可能并不是东南亚主流的马来人群体,而是来自一个极其稀少种族,叫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是分布于从印度安达曼群岛到泰国及至菲律宾的一个稀有人种,其男性平均身高还不足1米5,而且明显比普通东南亚人肤色更黑,而这两点也都更加符合“小而色黑”这类昆仑奴的特点了。

一名尼格利陀人

至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更加常见的马来人以及印度黑人达罗毗荼人,应该在昆仑奴里也占据有一定比例。比如根据根据宋朝的一本古籍《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广东地区有不少富人家里蓄有黑奴,而其中有些人“入水眼不眩”,说明水性极好,这种特点跟长期以海为生的东南亚一些民族确实是比较像的。


所以总体来说,昆仑奴和昆仑一样,在古代的多数时候都是一个泛指的名词,即相对来说肤色较黑,被从外国贩卖入中原成为奴婢的人都会被称为“昆仑奴”,其中既有非洲黑人,也有尼格利陀人,还有其它东南亚人。而在其中,非洲黑人所占比例绝对不低,而且因为其形象在当时的中原人眼中非常有特点,使得很多严肃史料和包括唐传奇小说《昆仑奴》里所描绘的昆仑奴其实都是非洲黑人的典型形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