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是比慈禧更“厉害”的角色吗?

奇葩历史大观


孝贞显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三等承恩公、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史称"慈安太后"。

咸丰二年(1852)二月被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进内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其嫔妃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少于文宗六岁。她生前没有子嗣,但却依靠丈夫咸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由嫔连升四级成为皇后,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堪称清代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尊为母后皇太后。

光绪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

慈安太后,能够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荣登宝座,抛开容貌颜值因素,那也是有一定手段和谋略。纵观慈安一生的几件大事:1.咸丰托孤,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2.辛酉政变。此次政变的关键人物就是恭亲王奕訢和两宫太后。因为慈安为嫡,母后皇太后,正统地位明显,话语权明显;3.理政之能。作为大家闺秀,深熟政治理念,后宫挂钩前朝,每遇朝政大事,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爵位都有慈安决定的影子;诛杀慈禧贴身太监安德海;立阿鲁特氏为后;开国库,洋务运动的支持等。慈安能够成为皇后,也是有魄力和谋略。其理政更偏向于明处。

慈禧,是母凭子贵,被称为圣母皇太后。古代的嫡庶有别的约束,深深地压制着慈禧的政治野心。正是如此,她的手段便不可越于慈安太后,即另辟蹊径,借他人之手来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相对应慈安而言的阴谋,更能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从大清的层面来说,慈安的手段正当,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比较难实施,也就是说其效果要考虑方面因素多,政策阻力明显。

慈禧的手段,更注重实际效果,效率明显,能够握住执行者弱点,从而让其在晚清的实际统治者,使其具有"优于才"的评价。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一生,从时、事来破译风云人物的起伏。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关于慈禧,恐怕是人尽皆知了,但晚清历史上,有一人一直被忽略了,她就是东太后慈安。

慈安16岁入宫,开始只是嫔妃,然而不到半年,就登上皇后宝座,可见慈安若非聪明之辈,是不可能冠绝后宫的。

事实上,咸丰帝虽然风流倜傥,心机深沉,连大臣都摸不透,却始终宠爱她,信任她。

弥留之际,咸丰唯独将慈安召到身边,告诫她慈禧有可能“恃子不法”,于是特给她一个“御赏”大印,限制慈禧。

如何限制?八个顾命大臣要是颁布政令,必须盖上“御赏”和“同道堂”(在慈禧手上)大印才有效。

由此可见慈安深得咸丰信任和依赖。


小ELEVEN


在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一直受到忽视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帘听政的东太后慈安。在人们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无,她的存在仿佛就是一个错误,她的垂帘更像慈禧的一个道具,至多也就是个令人同情和可怜的角色。其实,这是个致命的误读,慈安是一个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物。

总理后宫,荣宠不衰

慈安,钮枯禄氏,满洲镶黄旗人。16岁人宫,之后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种情况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慈安无论在姿色、气质,还是修养、人品上,都是出类拔萃的。从此,慈安就开始了总理后宫、母仪天下的生涯。

咸丰帝风流多情,后宫聚集了众多上品女人,要管理这一群体,让皇帝的这些女人“安居乐业”,谈何容易?这要求皇后具有超强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处理与众妃槟、与夫君皇帝复杂关系的能力。光有这些还不够,她还要成为整个后宫和天下女人的榜样。慈安显然是优秀的,史上说她:“素性贞娴”。“贞”,为“正”、为“定”,即意志坚定,固守正道,忠诚不二,劲节凌霜;“娴”为文雅、美好、宁静,是说慈安没有半点野心,看不出一点妒忌,只做自己该做的,不越雷池半步。因此,她一直受到广泛的尊敬,包括皇帝本人。为了躲避英法侵略军,咸丰帝亡命热河避暑山庄,忧虑烦闷无法排遣,经常拿太监、宫女等身边人出气。慈安一方面掀心于丈夫的内心煎熬,以似水柔情不时地安慰宽解;另一方面对这些无辜的奴仆,想方设法地好言嘉慰。咸丰帝眼见大好河山惨遭涂炭,而又无力改变分毫,无奈之下就以自虐式的自娱得过且过。他亲笔写下“且乐道人”四个字,让人悬挂在寝殿内。大臣和妃嫉们都知不可如此,但也只是急在心里,无一人敢去劝谏。咱独慈安闻知此事后力劝不可并命人将字取下,皇后的谏使皇帝慢慢冷静了下来。

大象无形

咸丰皇帝死后,既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他生前设计的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的政治地位来与顾命八大臣相平衡制约的政局。

由于八大臣的专擅和傲慢,政令根本不与两宫太后商量,认为妇人干政有违祖制;更有甚者,他们竟敢对年幼的皇上大声呵斥。这些无疑引起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的极度不满,两个尖对立的政治集团很快形成了。

慈安本是个娴静的人对权力和政治没有什么兴趣,但险峻和急迫的现实却迫使她必须选边站,因为她正位中宫多年所具有的法统地位,是任何人难以撼动的,她所拥有的巨大影响也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她加入哪一方,哪一就会取得绝对优势。结果她选择了皇帝,也选择了慈禧、奕诉。很快,以载填、端华、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灰飞烟灭,从此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拉开了序幕。慈安比较超脱,不喜政务,就放手让慈礼去做,也乐得轻松自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任意而为,凡是朝政大事还是要慈安说了算,因为虽然同是太后,但慈安为长,礼制所束,慈礼并不敢逾越。因此,在两宫共同垂帘时期,政策还是比较英明的。总管太监安德海是慈禧的亲信,聪明伶俐,机巧过人。慈礼非常宠信他,安德海可说是志得意满、势焰熏天。同治七年冬天,他竟然张灯结彩,大摆酒宴,正式纳娶徽班美人马赛花为妻。对于这些,慈安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未有过半点表示。然而,安德海却错看了慈安太后的忍耐力和决断力。同治八年八月,安德海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足足地招摇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张龙旗,浩浩荡荡,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自侍有慈禧这个强硬的靠山,置满朝文武于不顾,特别是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祖护,但慈安“立命诛之”。朝野上下无不拍手称快。慈禧再心疼,也不敢公然对抗理直气壮的大当家,更不敢对抗煌煌之祖训。小事不在乎,原则绝不让,这就是慈安。慈安联手慈礼,朝内倚重奕诉、文祥、委仁等大臣,封疆启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优秀的汉将,内外相维,朝政清明,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

大智若愚,深谋远虑

按照朝廷的规矩,当皇后没有子嗣时,其他被选为太子的嫉妃之子,要过继给皇后,成为皇后之子才算符合条件。此皇子要由皇后亲领亲带亲抚亲养,而生母却无权养护,甚至随便看一眼都不行。可是两个女人垂帘,皇帝年幼,正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再按以往的老规矩办就会有弊端产生。慈安是这样做的:她下令关闭其余各宫门,请生母慈禧与她这个摘母同居养心殿,共同抚养6岁的同治皇帝。这样固然破坏了宫中规矩,自己的专一抚养之权也被分出,与皇帝的感情培养也增加了难度系数和不确定性,这对她显然是不利的,但是对大局有利。难道就不怕亲生母子朝夕相处合起来架空自己吗?看看慈安是怎么说的吧!“吾两寡妇人抚一孤子,设不幸奸人乘机造作语言,居间播弄,则天下大事去矣。今寝处一所,朝夕相见,各坦怀相示,诿何由兴?”

于此一端,可见慈安的眼光、胸怀气度和大局意识。慈安谦让慈禧,但并不是甩手推掉抚育同治幼帝的责任,而是像亲生母亲一样关怀、呵护、疼爱无微不至。

比生母慈禧更尽心,更亲切同治也因而对皇太后慈安更尊敬,更亲近,他们更像一对母子。在为同治帝选后这个重大问题上,慈安、慈禧产生了分歧。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缭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借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慈安没有无原则地随声附和,但也没有武断行使她的否决权和拍板权,而是将权力交给同治帝自己选。皇后地位重要,对整个朝政形象、得失、兴衰关系极大,历朝历代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多多。慈安之所以争,正在于此。

而慈禧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也没有妥协。慈安将选择权交给了皇帝自己,一方面可以避免两宫分裂,二也体现公正无私,让慈礼和内外臣工心服。结果,慈禧认输。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了慈安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对朝廷大政目 方针罕有其匹的影响力。

慈安的死,对清王朝的影响是致命的。慈禧从此大权独揽,唯我独尊,败亡覆灭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有历史学者认为,如果慈安没有早亡,清王朝的历史恐怕要重写。


历史小新


慈安地位人品比慈禧高,但是为人比较宽厚慈善。慈禧阴险歹毒做事不择手段,说她是阴谋家并不冤枉,政治手段也令人叹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