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好的中医医书?

尤凤燕


中国中医书是从《易经》开始,到《黄帝内经》再到《扁鹊心书》,讲的是实践检验中生活生产出来的经验,再到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是分开分层次来讲人体十二经络受寒后如何防治,进入三阴病病症后,应用四逆汤中生附子二枚,回阳补阳,中医不是医治病,是医治人体阳阴失衡后,阳气一失,阴气即刻进入形成痰,存在于脾(中医脾还包括体内白膜,肉与肉之间白膜,皮与骨之间白膜),脾属于人体高速公路,坏车停堵塞多,属脾虚,《黄帝内经》治肝标准,见肝先实脾,脾胃属土,巜易经》讲,补火生土,《扁鹊心书》讲保命第一炙艾,第三附子,从这么多中医书看,讲人体受寒后积存于血液中毒素(痰)和经络中寒邪从皮肤上,咽喉咙,肺部排出,所以说病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时,病去如抽丝,是好难,病去要经历脱胎换骨,千辛万苦,


Ha191


学习中医,入门或多年学习的都绕不开几本中医基础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就够了,临床各科都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提高,可以反复诵读有实用价值的中医精典《伤感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心语》《医林改错》等。各科,妇科《傅青主女科》,外科《外科正宗》,针灸《针灸大成》等。如果有精力,参考一些名医《医案医话》,其中不乏诊治思路和用药经验,对提高和补充自己诊治水平有所裨益。千万不可一开始走偏锋,想走捷径,什么验方、秘方之类。当然,入门类医书都是“童子功”,都是以歌诀的方式传诵,每天闲暇、跑步、睡前、醒后……背诵一两首,时间长了,集腋成裘,就能积累很多知识,如《中药歌括四百味》《汤头歌》《长沙歌括》《频湖脉诀》《医宗金鉴》还有“穴位歌诀”等!“四本入门书”“四本提高书”就够了,可以应对常见病多发病的临证。浅见!


海潮65217089


怪不得病人多,没处治病。人们学都没学过治病的书,甚至见也没见过治病的书,我终于明白了现在病人为何这么多原因,原来在这里。





现实人生129561198


中医药理论核心的原创性重大突破----《自然药观》开创中医科学之路

《自然药观》一书发现了内病外邪的奥秘,也就是《黄帝内经》的核心:五运六气奥秘和规律,并详细地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清晰直观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中医看病从此变得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依天道行医,而不再只是凭经验、感觉和验方在看病。在明了大道的前提下,老中医的验方和经验会焕发勃勃生机。

《自然药观》诠释了五运六气的“药道观”,以六十甲子为周期,全景详细地再现了“五运”中所蕴含的二十四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二十四类方药的选择,全景详细再现了“六气”中所蕴含的三十六种症状、相应治则及三十六类方药的选择,使后人能准确地做到因时制宜。

五运六气可通俗理解为内病外邪。五运对应内病,六气对应外邪。

当前,我们处在五运的四运(处暑后7日-立冬后4日),六气的四气(7月23-9月22日)。见p288页。

一、四运的新病和未病表现为大肠实和胆实,有阴(热)实和阳(寒)实之分,需要辩证。有人可能大肠、胆阳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阳阴实,有人可能大肠、胆阴阳两实,身体较平衡的人,则症状不明显。

(一)大肠实(p93页):

大肠实,实有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食指,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痛而不好施治。

寒实(阴实),则气虚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二)胆实(p92页):

胆实,实分寒热、阴阳。

热实(阳实),则发怒,头痛,惊悸不安,下额痛,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

寒实(阴实),则导致骨病,自汗,发冷,胸、肋、胁、大腿、膝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裸前以及诸关节都痛。

二、四气的外邪表现为:热在泉和湿在泉。P139页

热在泉症状:

腹中常鸣,逆气上冲胸腔,气喘不能久立,皮肤痛,眼模糊,齿痛,目下肿,恶寒发热,如疟疾状,下腹痛,腹胀。

湿在泉症状:

水饮积聚,心痛,耳聋,头目不清,咽喉肿胀,喉痹,下腹肿痛,小便不利,上冲头痛,眼如脱出,顶部似拨,腰像折断,大腿不能摆动,腰弯不变,小腿似开裂痛。

这些内病外邪的症状,是自然规律的表象,作为普通人也该了解和知晓,看医生时也能讲清楚自己的状况。当然,作为医生是必须要清楚的。

治则和用药举例详见《自然药观》。





自然药观


如果我推荐的话,首先我觉得你应该去读《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有四辑,主要内容是近代中医大师们的学医之路谈。有自己口述的,有家人、弟子讲述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一代大医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还有他们学习中医的方式方法,经验之谈,从中你会获益匪浅。然后应该读任应秋老前辈的《中医各家学说》一书,了解中医各家学说的特点以及产生时代背景等,然后在读其他医书。如果想系统学习的话,可以选择各大学院中医教材,基础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应该学习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频湖脉学》中医四小经典,等这些有一定功底后再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最好学习原文并且背诵下来,再学习背诵的同时,可以适当参阅《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石室秘录》、《傅青主女科》、《脾胃论》、《针灸大成》等医学著作,最后再建议学习黄帝内经!以上属于个人愚见。平时可夹杂学习近代各医家医案医话!


青雲医者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中医医师,关于比较好的中医医书,我给大家推荐以下几本:一、《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本;二、《难经》;三、《神农本草经》;四、《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这四本书称之为中医四大经典,可见它们的重要性。另外,关于中医针灸方面的书籍,我给大家推荐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

这些书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医书,凡古今中医大家无不是在继承前辈的理论、实践基础之上而把中医发扬光大的。要想学好中医,这几本书一定要学好。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必读。如果没有学过中医,建议先从中医院校的教材读起,简单全面。其中教材的《中医各家学说》可以了解一下中医的发展史,和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观点和著作。图片是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奥,还有,如果读古医籍,多少有点文言文基础,虽然现在大多有现代文注解,但还需要自己的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发扬中医。



医医111


我就学了几本,中医内科学,臟腑学,汤头歌诀,脉学,中药四百味等书,一般病就自己治可以了。


哇哈哈


别的书籍我倒是没看过,但是我看过一本中医基础学的书,它里面讲的是一些学中医的基本知识,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像学说,病因的辩证防治和治法。最重要的是还有中药的基本知识和方剂的基本知识,初学针灸的里面也有针灸学基础。

内科常见疾病和其它常见病证在这本基础书肯定是少不了的了。有兴趣学中医的不妨先从这本基础书开始吧!这就是《中医学》这本书


样样红136819


提起医书,爷爷给我留下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妇科,济人纲,外科:症治,眼科百问。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