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人生就是不断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

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

这是电影《阳光普照》中的爸爸阿文对驾校学生说的一段经典台词,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往无前毫无障碍的,但是现实生活并不一定都如愿。

如果人们遇到人生困境渺茫时,应该怎么办?该停停,该走走?

但是如果走不下去,走向绝境了,又该如何呢?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或许在《阳光普照》里我们会找到答案。

《阳光普照》是由钟孟宏执导,陈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刘冠廷、许光汉、尹馨、温贞菱、吴岱凌主演的剧情片。

讲述一个家庭因小儿子阿和被送去少年观护所而分崩离析,而曾经被视为家中希望的大儿子则突然毫无征兆的自杀。面对两个儿子的不同境遇,这一家人在失去、绝望中反思家庭关系,最终找回到亲情和希望的故事。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阳光普照,暗含深意,从阴影中走出来,迎接明媚的阳光

“阳光普照”字面意思是日照充分,普遍,每个地方都被阳光照到了。

引申意思是某种思想渗透力强大的意思,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世界上黑暗与罪恶的东西存在。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阳光普照”正是导演的隐喻和美好期望,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阳光普照,永远活在幸福与阳光中。

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而现实中有阳光的地方就必定存在阴影,而光明与黑暗并非对立,而是合二为一,这样才是真正的阳光普照。

在电影中父亲就是家庭生态系统的太阳,两个儿子就像太阳沐浴下的生物。

当所有的关怀都聚焦到大儿子阿豪身上时,阿豪的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阳光和温暖,茁壮的成长。阿豪高大帅气、学习好,追求完美,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而失去关怀的小儿子阿和就会处于阴影和黑暗中,卑微的苟活。

阿和暴力、争强好胜、偷窃、不爱学习,混迹于街头,甚至因为砍人进入少年辅助院,还与未成年少女珠胎暗结,是父母眼中的败类。

父亲阿文在回答学员提问时,总是说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而这句话也正是父亲眼里只有优秀的大儿子阿豪,无视小儿子阿和的写照。

“为什么爸爸没有来?”就连阿和出事在法院审判的时候,父亲都是以工作为理由缺席的,直到母亲琴姐的央求下,父亲才出席。

而在参与审判时,父亲并没有去保护孩子,而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父母管教无方,希望少年辅助院里来教化孩子。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现实中人生总会遇到黑暗和罪恶的时候,而当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人们应该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呢?

影片开头菜头和阿和犯罪的镜头,残忍决绝;片中哥哥阿豪自杀,冷静而绝望;片尾爸爸描述阿文撞死菜头的情景,无奈和恐惧。

一个个人生绝境的残酷场景,全是生活中阴森灰暗的部分。

而正是从这样残酷绝望的生活中,衍生出了家庭的温情和感动,对于人生困境的希望和期许,是夹缝生活中的一点温暖,是阴暗中的一点阳光。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生命需要有裂缝,阳光才能透进来。阳光的出现却总是伴随着光明和黑暗,而这个既是自然原来的状态,也是人一生都会经历的状态。

影片以强烈的剧情张力和闪回的情景交错,再现了现代社会真实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遇到的生活困境和抉择,从家人的疏离到面临困境的相互扶持以及每个人在家庭中的心理状态,整部影片透露着浓浓的社会关怀主题。

荒原意识下,家庭生态系统中每个成员的存在价值

“荒原意识”是出自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荒原》,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

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传达出人们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

影片展现的是普遍而残酷的现实家庭生活。

这个家庭就像一个荒原,寂寥、萧瑟、令人绝望。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就是荒原里生长的生物,有的因为过度接受阳光而枯萎至死,有的因为接受不到阳光而始终阴冷可怜。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而当阳光再次照射到阴影中的植物时,便恢复了生机,整个家庭都充满了生的希望。

父亲阿文在这个荒原生活中就是那个太阳,是典型的传统父权下的悲情角色。

一生执着的信条“把握时间、把握方向”却被家人当做笑话来听。对儿子阿和教育的缺失,就算在阿和在少年辅助院公证结婚的时候,父亲都是一个坐在角落,可有可无的角色存在。

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儿子成才,却没想到变成了压力导致儿子的自杀。因为忽略小儿子,致使他走上歧途。

当家庭生态系统中,出现了失衡,因为大儿子阿豪自杀消失了,所以父亲便将全部的阳光和关爱都给予了小儿子阿和,最后就出现了为了保护小儿子不惜雨夜杀人的做法。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说起来也可笑,如果父亲哪怕一次倾听过阿豪内心的声音,悲剧就不会发生,哪怕一次关心一下阿和,他也不至于走上歧途。

人们自以为是的认为,费尽心机给予的东西会是对方想要的,可是从来没有去关注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东西。

而正是,这种过度的给予和关爱的失衡,就会导致家庭悲剧的出现。

阿豪自杀是悲剧,却有了复燃生命和恢复家庭融洽的价值,重新解读死亡,蕴含着“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深层含义。

看上去阳光帅气、温暖善良,家长和孩子心目中的好学生,却最终选择无声无息的自杀。

无论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令人崩溃的消息,而电影中多次暗示和隐喻阿豪的心理状态。

偌大的教室,无数个学生,却无法跟自己有任何的交集,内心有厚厚的外壳,拒绝敞开心扉。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创新解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明明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励志救人的故事,到了阿豪的眼中司马光砸缸,砸的却是自己的外壳,拯救真实的自己,解脱深藏在内心胆怯的自己。

当一个人接受了太多的关心之后,就变成了压在自己身上的催命稻草,任谁也无法拯救他。过多的阳光照射,让他毫无躲藏的阴影之处,最终选择放纵自己之时,竟然是一种永远沉入黑暗的方式。

自杀,也许一种心灵的解脱,但是并不能永久的解决问题,只是一种逃避问题的懦弱的表现。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阿豪的自杀,阿和犯事进少年辅育院,还有个未婚先孕的儿媳妇,欠了伤者好多赔偿。整个家庭跌入了绝境,阿豪的自杀只是对自身的解脱和逃离,但却在无意之间唤醒了家人。

通过他的死将已经分崩离析、破碎不堪的的家庭重新汇聚到一起。

因为阿豪的离开,让父亲和阿和解开了多年的心结,让阿和重新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为了父母,为了妻儿开始走向正途。

阿和的重拾人生,是家庭新希望的诞生,也是这个家庭生态走向再次平衡的契机。

当阳光再次找到可以照射的目标,父亲也得到了归属,阿和也感受到了温暖。

阿和一直在做错事,就算进了少年辅育院,也没有放弃过生命。在哥哥阿豪自杀的触动下,终于冲出了跑道,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准备迎接新的生命,而外面的妻儿也正是新生命,新生活的象征。

阿和是善良的,在面对曾经好友菜头的一再要求下,还是配合菜头。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但阿和又是懦弱的,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刚刚脱离阴影的人,总是患得患失的,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对于与菜头的友情,是他想要抹去自己阴影的最好的方式。

但直到最后菜头死去,他也不知道菜头可能只是想跟他成为好朋友而已,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

从阴影里走入光明的人,会不自觉地跟以前的阴影画上一个线,希望永远割舍掉这个过去,永葆光明。

母亲琴姐的存在是一个坚实的后盾,温和睿智,像为家人遮风挡雨的一片树林。

琴姐为阿和求情,希望再给他一个机会;在阿豪葬礼的时候,与阿豪的女同学聊阿豪生前的故事;

选择留下阿和的女朋友小玉和孩子,选择让年幼的小玉学习一门技能,到最后租店面一起工作,处处体现了对于生活责任心和孩子们的关心。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但琴姐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没有及早发现阿和走入歧途的苗头,直到酿成大错才苦苦求情;

没有关心阿豪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但是终究是一个孩子,有他的苦恼和忧愁,最后阿豪自杀之后才去关心他的状态。

在整个家庭关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学习去爱,不断的成长的过程。

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开阔的山坡上阳光明媚。父亲跟母亲坦言了怎么用自己笨拙的方式关心阿和,甚至为了阿和杀害菜头的过程。当夫妻俩促膝长谈,把心底的话倾诉出来时,此刻情感达到高度的爆发。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一个大逆光将两个人拥抱的场景展现出来,此时人物是模糊,似乎已经融为一体了。在此刻,整个家庭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的融合,凝聚成一个完成的整体。

聚焦现代人的情感危机,探讨回归家庭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观念包括节日都在讲究一个“团圆”,一家人一起团聚,联络感情,增加家庭凝聚力。

而在影片中的一家人始终没有同框的时候,就连一顿完成的饭都从来没在一起吃过,可见这个家庭关系的疏离程度。

每个人就是独立的个人,虽然同在家人这个框架下,但是却没有了亲情的维系,就像荒原上孤独的野草一样,寂寞、孤苦无依。明明应该是充满爱的家庭,却是一个冷清的荒原。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

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

而导演在运用荒原意识的同时,又在荒原中种植了希望,在将太阳融入家庭生态系统之后,将光明与黑暗也带进入了影片。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困境的时候,只要不断把握方向,掌握时间,遇到困难就往家人的怀抱里躲一躲,让家庭的温暖为我们遮风挡雨。

当困难过去之后,我们重拾力量,再扬帆起航,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

只要坚持一直走下去,才可能走出困境,走出黑暗,迎接光明,就像阿和一样,就算再难的境遇,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收获了妻儿和父母的醒悟。

虽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类可以搭乘太空船到达月球,但却没办法看穿每个人心里的宇宙”,这是导演钟孟宏在《大佛》中的一段经典对白。

无论任何时代,科技如何发达,人心是最难看透的,但是爱可以,家庭的温暖和阳光可以。爱可以变成最坚硬的后盾,可以成为最坚实的臂膀,支撑家人走上阳光和辉煌。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现如今生活水平日趋上升,人们在处理和维系关系上,更习惯于用金钱和物质来满足他人,尤其是家人,而忽略了维系和培养感情的基础应该是沟通和爱。

当亲密关系变得疏离,家庭成员之间感受不到爱、温暖、安全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甚至暴力事件也会发生,自杀抑郁事件也会出现。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疏离家庭中的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没有家庭忠诚感和归属感,没有互相依赖的感情,没有可以寻求安慰的空间。

纵观这部影片,一家人的疏离关系,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源于生活,电影里的家庭关系,也正是影射现代人的疏离的家庭关系。

聚焦《阳光普照》下的家庭关系,对社会荒原意识的深刻思考


导演通过“阳光普照”的隐喻和真实的电影故事,冷静的向我们展示了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现实。

家庭关系的疏离已经成为了影响个人发展,甚至会为社会造成困境的问题。

每一个家庭的和睦和健康发展,才会组成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才会避免暴力事件和自杀自残事件的发生。

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应该学会自我释放压力,沟通、相互倾诉,这样的情感危机才会释放,回归家庭才会更有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阳光普照,渴望走出阴影,永沐暖阳。

而这个就需要家庭的所有人,社会的所有人互相帮助,互相疗愈,才会迎来整个社会的阳光普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