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人生就是不斷地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難過的事情總會過去,也會被遺忘。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是一條路,只要握緊手中的方向盤。紅燈該停就停,綠燈的時候慢慢起步,穩穩地開,人生的路就會平平安安。”

這是電影《陽光普照》中的爸爸阿文對駕校學生說的一段經典臺詞,也是這部電影的靈魂所在。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往無前毫無障礙的,但是現實生活並不一定都如願。

如果人們遇到人生困境渺茫時,應該怎麼辦?該停停,該走走?

但是如果走不下去,走向絕境了,又該如何呢?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或許在《陽光普照》裡我們會找到答案。

《陽光普照》是由鍾孟宏執導,陳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劉冠廷、許光漢、尹馨、溫貞菱、吳岱凌主演的劇情片。

講述一個家庭因小兒子阿和被送去少年觀護所而分崩離析,而曾經被視為家中希望的大兒子則突然毫無徵兆的自殺。面對兩個兒子的不同境遇,這一家人在失去、絕望中反思家庭關係,最終找回到親情和希望的故事。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陽光普照,暗含深意,從陰影中走出來,迎接明媚的陽光

“陽光普照”字面意思是日照充分,普遍,每個地方都被陽光照到了。

引申意思是某種思想滲透力強大的意思,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希望世界上黑暗與罪惡的東西存在。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陽光普照”正是導演的隱喻和美好期望,他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陽光普照,永遠活在幸福與陽光中。

這是一個理想狀態,而現實中有陽光的地方就必定存在陰影,而光明與黑暗並非對立,而是合二為一,這樣才是真正的陽光普照。

在電影中父親就是家庭生態系統的太陽,兩個兒子就像太陽沐浴下的生物。

當所有的關懷都聚焦到大兒子阿豪身上時,阿豪的渾身上下都散發著陽光和溫暖,茁壯的成長。阿豪高大帥氣、學習好,追求完美,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而失去關懷的小兒子阿和就會處於陰影和黑暗中,卑微的苟活。

阿和暴力、爭強好勝、偷竊、不愛學習,混跡於街頭,甚至因為砍人進入少年輔助院,還與未成年少女珠胎暗結,是父母眼中的敗類。

父親阿文在回答學員提問時,總是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而這句話也正是父親眼裡只有優秀的大兒子阿豪,無視小兒子阿和的寫照。

“為什麼爸爸沒有來?”就連阿和出事在法院審判的時候,父親都是以工作為理由缺席的,直到母親琴姐的央求下,父親才出席。

而在參與審判時,父親並沒有去保護孩子,而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父母管教無方,希望少年輔助院裡來教化孩子。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現實中人生總會遇到黑暗和罪惡的時候,而當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人們應該用怎麼的心態來面對呢?

影片開頭菜頭和阿和犯罪的鏡頭,殘忍決絕;片中哥哥阿豪自殺,冷靜而絕望;片尾爸爸描述阿文撞死菜頭的情景,無奈和恐懼。

一個個人生絕境的殘酷場景,全是生活中陰森灰暗的部分。

而正是從這樣殘酷絕望的生活中,衍生出了家庭的溫情和感動,對於人生困境的希望和期許,是夾縫生活中的一點溫暖,是陰暗中的一點陽光。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生命需要有裂縫,陽光才能透進來。陽光的出現卻總是伴隨著光明和黑暗,而這個既是自然原來的狀態,也是人一生都會經歷的狀態。

影片以強烈的劇情張力和閃回的情景交錯,再現了現代社會真實的家庭關係。

家庭關係中每個人遇到的生活困境和抉擇,從家人的疏離到面臨困境的相互扶持以及每個人在家庭中的心理狀態,整部影片透露著濃濃的社會關懷主題。

荒原意識下,家庭生態系統中每個成員的存在價值

“荒原意識”是出自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的《荒原》,將西方社會描繪為萬物蕭瑟,生機寂滅的荒原。

春天原本該萬物復甦,生意盎然,而在詩人的筆下,現代文明的象徵--倫敦卻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在這沒有生氣的棲息之所,人不生不死,雖生猶死,心中唯有幻滅和絕望,傳達出人們對世界、對現實的厭惡、普遍的失望情緒和幻滅感,表現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態和精神危機。

影片展現的是普遍而殘酷的現實家庭生活。

這個家庭就像一個荒原,寂寥、蕭瑟、令人絕望。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就是荒原裡生長的生物,有的因為過度接受陽光而枯萎至死,有的因為接受不到陽光而始終陰冷可憐。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而當陽光再次照射到陰影中的植物時,便恢復了生機,整個家庭都充滿了生的希望。

父親阿文在這個荒原生活中就是那個太陽,是典型的傳統父權下的悲情角色。

一生執著的信條“把握時間、把握方向”卻被家人當做笑話來聽。對兒子阿和教育的缺失,就算在阿和在少年輔助院公證結婚的時候,父親都是一個坐在角落,可有可無的角色存在。

一心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兒子成才,卻沒想到變成了壓力導致兒子的自殺。因為忽略小兒子,致使他走上歧途。

當家庭生態系統中,出現了失衡,因為大兒子阿豪自殺消失了,所以父親便將全部的陽光和關愛都給予了小兒子阿和,最後就出現了為了保護小兒子不惜雨夜殺人的做法。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說起來也可笑,如果父親哪怕一次傾聽過阿豪內心的聲音,悲劇就不會發生,哪怕一次關心一下阿和,他也不至於走上歧途。

人們自以為是的認為,費盡心機給予的東西會是對方想要的,可是從來沒有去關注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東西。

而正是,這種過度的給予和關愛的失衡,就會導致家庭悲劇的出現。

阿豪自殺是悲劇,卻有了復燃生命和恢復家庭融洽的價值,重新解讀死亡,蘊含著“絕處逢生”、“柳暗花明”的深層含義。

看上去陽光帥氣、溫暖善良,家長和孩子心目中的好學生,卻最終選擇無聲無息的自殺。

無論放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令人崩潰的消息,而電影中多次暗示和隱喻阿豪的心理狀態。

偌大的教室,無數個學生,卻無法跟自己有任何的交集,內心有厚厚的外殼,拒絕敞開心扉。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創新解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明明傳統意義上是一個勵志救人的故事,到了阿豪的眼中司馬光砸缸,砸的卻是自己的外殼,拯救真實的自己,解脫深藏在內心膽怯的自己。

當一個人接受了太多的關心之後,就變成了壓在自己身上的催命稻草,任誰也無法拯救他。過多的陽光照射,讓他毫無躲藏的陰影之處,最終選擇放縱自己之時,竟然是一種永遠沉入黑暗的方式。

自殺,也許一種心靈的解脫,但是並不能永久的解決問題,只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懦弱的表現。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阿豪的自殺,阿和犯事進少年輔育院,還有個未婚先孕的兒媳婦,欠了傷者好多賠償。整個家庭跌入了絕境,阿豪的自殺只是對自身的解脫和逃離,但卻在無意之間喚醒了家人。

通過他的死將已經分崩離析、破碎不堪的的家庭重新匯聚到一起。

因為阿豪的離開,讓父親和阿和解開了多年的心結,讓阿和重新擔當起家庭的責任,為了父母,為了妻兒開始走向正途。

阿和的重拾人生,是家庭新希望的誕生,也是這個家庭生態走向再次平衡的契機。

當陽光再次找到可以照射的目標,父親也得到了歸屬,阿和也感受到了溫暖。

阿和一直在做錯事,就算進了少年輔育院,也沒有放棄過生命。在哥哥阿豪自殺的觸動下,終於衝出了跑道,從陰影中走了出來,準備迎接新的生命,而外面的妻兒也正是新生命,新生活的象徵。

阿和是善良的,在面對曾經好友菜頭的一再要求下,還是配合菜頭。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但阿和又是懦弱的,這也是人的本性所在,剛剛脫離陰影的人,總是患得患失的,害怕失去來之不易的正常人的生活,所以對於與菜頭的友情,是他想要抹去自己陰影的最好的方式。

但直到最後菜頭死去,他也不知道菜頭可能只是想跟他成為好朋友而已,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悲哀。

從陰影裡走入光明的人,會不自覺地跟以前的陰影畫上一個線,希望永遠割捨掉這個過去,永葆光明。

母親琴姐的存在是一個堅實的後盾,溫和睿智,像為家人遮風擋雨的一片樹林。

琴姐為阿和求情,希望再給他一個機會;在阿豪葬禮的時候,與阿豪的女同學聊阿豪生前的故事;

選擇留下阿和的女朋友小玉和孩子,選擇讓年幼的小玉學習一門技能,到最後租店面一起工作,處處體現了對於生活責任心和孩子們的關心。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但琴姐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她沒有及早發現阿和走入歧途的苗頭,直到釀成大錯才苦苦求情;

沒有關心阿豪的心理狀態,雖然他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但是終究是一個孩子,有他的苦惱和憂愁,最後阿豪自殺之後才去關心他的狀態。

在整個家庭關係中,每個人都在不斷的學習去愛,不斷的成長的過程。

電影的最後一個場景:開闊的山坡上陽光明媚。父親跟母親坦言了怎麼用自己笨拙的方式關心阿和,甚至為了阿和殺害菜頭的過程。當夫妻倆促膝長談,把心底的話傾訴出來時,此刻情感達到高度的爆發。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一個大逆光將兩個人擁抱的場景展現出來,此時人物是模糊,似乎已經融為一體了。在此刻,整個家庭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的融合,凝聚成一個完成的整體。

聚焦現代人的情感危機,探討回歸家庭的現實意義

中國的傳統觀念包括節日都在講究一個“團圓”,一家人一起團聚,聯絡感情,增加家庭凝聚力。

而在影片中的一家人始終沒有同框的時候,就連一頓完成的飯都從來沒在一起吃過,可見這個家庭關係的疏離程度。

每個人就是獨立的個人,雖然同在家人這個框架下,但是卻沒有了親情的維繫,就像荒原上孤獨的野草一樣,寂寞、孤苦無依。明明應該是充滿愛的家庭,卻是一個冷清的荒原。

荒原意識浸潤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時代背景、家庭背景與個人經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現為對人類文明與人性的絕望。

張愛玲認為文明與人性都已走到盡頭,註定毀滅,而且沒有再生的希望.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蒼涼"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底色,無論情節多麼傳奇,場面多麼熱鬧,表現技巧多麼繁複,故事的背景都是蒼涼的。

而導演在運用荒原意識的同時,又在荒原中種植了希望,在將太陽融入家庭生態系統之後,將光明與黑暗也帶進入了影片。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困境的時候,只要不斷把握方向,掌握時間,遇到困難就往家人的懷抱裡躲一躲,讓家庭的溫暖為我們遮風擋雨。

當困難過去之後,我們重拾力量,再揚帆起航,沒有什麼是不能過去的,也沒有什麼是不能克服的。

只要堅持一直走下去,才可能走出困境,走出黑暗,迎接光明,就像阿和一樣,就算再難的境遇,他還是堅持了下來,最後收穫了妻兒和父母的醒悟。

雖然現在已經是太空時代了,人類可以搭乘太空船到達月球,但卻沒辦法看穿每個人心裡的宇宙”,這是導演鍾孟宏在《大佛》中的一段經典對白。

無論任何時代,科技如何發達,人心是最難看透的,但是愛可以,家庭的溫暖和陽光可以。愛可以變成最堅硬的後盾,可以成為最堅實的臂膀,支撐家人走上陽光和輝煌。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現如今生活水平日趨上升,人們在處理和維繫關係上,更習慣於用金錢和物質來滿足他人,尤其是家人,而忽略了維繫和培養感情的基礎應該是溝通和愛。

當親密關係變得疏離,家庭成員之間感受不到愛、溫暖、安全的情況下,人就會變得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甚至暴力事件也會發生,自殺抑鬱事件也會出現。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疏離家庭中的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沒有家庭忠誠感和歸屬感,沒有互相依賴的感情,沒有可以尋求安慰的空間。

縱觀這部影片,一家人的疏離關係,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藝術源於生活,電影裡的家庭關係,也正是影射現代人的疏離的家庭關係。

聚焦《陽光普照》下的家庭關係,對社會荒原意識的深刻思考


導演通過“陽光普照”的隱喻和真實的電影故事,冷靜的向我們展示了真實而又殘酷的社會現實。

家庭關係的疏離已經成為了影響個人發展,甚至會為社會造成困境的問題。

每一個家庭的和睦和健康發展,才會組成了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才會避免暴力事件和自殺自殘事件的發生。

而每一個家庭成員應該學會自我釋放壓力,溝通、相互傾訴,這樣的情感危機才會釋放,迴歸家庭才會更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陽光普照,渴望走出陰影,永沐暖陽。

而這個就需要家庭的所有人,社會的所有人互相幫助,互相療愈,才會迎來整個社會的陽光普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