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慾望時,除了出家還能怎麼辦?

七巷7720



我不知道要去做和尚的人經歷了些什麼,而導致現在的他看破紅塵。說句實話,我以前有段時間,人也很消沉,覺得人生也就那麼一回事,曾一度想到剃了光頭去做尼姑。


但是呢我這人是個吃貨,想到如果真的去做尼姑了,豬蹄雞爪烤鴨烤魚水煮魚火鍋冒菜串串常德米粉臘肉香腸……這麼多好吃的不能再吃了,人這一輩子豈不太虧了,算了吧,去當什麼尼姑吃什麼素呀,人生在世,吃才是頭等大事!


我建議要不先去廟裡先體驗體驗生活再說吧,反正要是不讓我吃葷的,我一個星期都堅持不了。


心如止水的石榴


一個人沒有慾望說明你很知足,但比較消極。喜怒哀樂沒有了,有點麻木不仁,吃喝拉撒睡也是人的基本慾望,不吃不喝不睡覺的人超過了一定限度會死亡的,保持能量、保證水分、保持營養是人類活著的最起碼的物質基礎和必要條件,如果一點慾望都沒有了,那麼人活的跟行屍走肉沒啥區別,空有一個軀體沒有靈魂是很可怕的。

沒有慾望和出家是兩回事,出家人是低慾望,少慾望,基本的生活是必須的,他們一日也是三餐,有的過午不食但很少,他們平時就是在修看破,放下,佈施。他們覺得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迴的老路中。

沒有慾望的人未必適合出家,他們只不過是對世俗對處事的一個心裡態度,可以理解為無慾則“鋼”!沒有慾望就會無所事事, 其實,無論男女,多多少少都會有慾望 只是每個人的慾望不一樣罷了,你可以定一個小目標 ,或想辦法賺錢,賺到錢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可以為之奮鬥終身,畢竟要生存的。







雨韻瀟


佛說人有五欲(財、色、名、食、睡),人依靠這五種粗欲維持生存。請問:“究竟是怎樣的人能沒有這五種慾望呢?”你可以不貪財、不戀色、淡泊名利,但是你能不吃嗎?能不睡嗎?這是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佛是聖人尚且日中一食何況我們呢?是人就得休息睡覺不然就會身體生病甚至死亡。如果我是說如果當真有這樣的奇人出現的話,也沒必要出家進入佛門,只能說你啥都省了。進入佛門是有善根在前,而不是讓你斷盡諸欲,佛門對慾望的態度是降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破放下,通過修行破除慾望的纏縛而得解脫。所以我可以肯定的說一點慾望都沒有的人並不存在,那不是人是雕塑。無慾無求是一種很豐滿的理想,當面對骨感的現實不得不低頭認慫。這就是我們凡夫俗子無法擺脫的現實,因為我們活在欲界怎能無慾?如果你有本事修到色界乃至無色界當然就沒了慾望,可是色界天人和無色界天人並沒有選擇出家入佛門而是在享受天福,佛門不是躲避責任的避風港,你白吃白喝不修行是要做畜牲還債的。知道嗎?



jabx桀驁不馴


白落梅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一個人若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慾望,出不出家又有什麼區別?只要我們消除雜念,便可寂靜安然。如果你心如明鏡,無慾無求,那是人生到了一定境界,應該覺得欣慰,與出不出家沒有任何聯繫。

不是身在廟宇,端坐蒲團,青燈黃卷才叫修行。也不是身披袈裟,手掛佛珠,就是看破紅塵。若你心如琉璃,就算紅塵繁華,又哪能擾你半分?所謂出家入世,皆是形式,內心的平靜安寧,才是真正的無慾無求。


閒來茶廬


當一個人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慾望時,除了出家還能怎麼辦?

感恩邀答:

看了這個題目很是吃驚,什麼叫沒有慾望?並且是對這個世界?

真的好想問問您,碰到什麼難處了?

您每天總是能感知到呼吸吧?您可曾知道那個曾經一起與您共呼吸的人,她可白了頭?

您每天總是要吃喝吧?您可曾記得那個用乳汁餵養您的人,她可還在微笑?

您是否看到過新生的幼兒,那麼無助無邪的眼睛,您再看看自己的身體,是怎麼成長起來的。他(她)們的額角有皺紋嗎?

您真是一個傻孩子,您沒有信仰出家算什麼呢?

您能感知那藍天的廣闊,白雲的悠閒,輕風拉您的手,花兒向您微笑,星星在向您眨眼,太陽光披在您身上,您真的不想對它們說聲謝謝!

您的衣食住行,有多多少少人投入其中,您也不想與他們說聲謝謝!傻孩子別一葉障目,雨來了,就如洗了個澡。跌了,就爬起來,站直了,重新邁步。敬奉!


紹興李珍


一個人沒有了任何慾望就只想出家,告訴你,“出家”也是慾望,是暫時脫離實際迴避現實的蟄伏,是等候時機的蓄力,是臥薪嚐膽的修練,是隱忍於世的厚積。

只要是人,只要智商仍正常存在,即使呼吸也己困難,都是慾望永在。

經常有人掛在嘴上的口頭禪“無所謂”,內心裡卻充滿著把所有利益都要佔有的膽略卻無人可比的大無畏。

表面給人的印象是在無聲無息的面壁思過在後悔,實質是準備著面壁十年圖破壁總有一天大有為。

低首是為了抬頭,躬身是為了出頭,巴結是為了被團結,忍受是為了享受,扶持是為了主持,鑽胯下是為了騎項上。

這些人都是給人以沒有慾望的表面,讓人不設防的弱相,那一天,你一覺醒來,主宰你生存能否安穩的原來是他。

別信有人在甩手,那是在健身。別信無慾無求要出家,那是現有的慾望沒有滿足他。


無言嘍



Aiopr147301105




說話的要把話說清楚,聽話的要把話聽明白,答疑解惑應儘量辨證丶圓滿。

您說的"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慾望",並不能意味著就是某些網友理解成的"厭世″吧!沒有慾望不等於討厭。順帶提醒一下,"出家",也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人生慾望″。

"慾望″,是一種"希求想"。一般凡夫層次,都把欲求心當作生活的動力,然而聖賢人是把"無慾″作為高境界的追求。一個達到無慾無求的思想境界的人,實際上已經是掙脫名韁利鎖,已經了斷罪苦之本,得"大自在"的人了。

佛說,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知足,身心自在。有欲有求,即是罪業苦報之根因,即是"煩惱"。"出家",是修行證悟的一個門徑丶方便(方式方法),是舍欲求丶斷煩惱的手段而不是生存丶生活的方式。有些人出家會更有效地成就自己,如果已經斷除了貪愛慾求之心,就沒必要出家了。不是斷了紅塵慾望的人必須出家,而是想斷慾望而在紅塵社會沒助緣條件斷慾望的人才會選擇出家。所以說,出家丶在家,都是紅塵現世,其區別性質好有一比,沒病或病輕之人不去住醫院,只有病重之人或急於好病之人才和醫院打交道,而且肯住醫院就不怕挨拾掇。出家,就是這個道理。出家是為了修行,為了轉凡夫成聖賢,得身心大自在。

是對世間名聞利養熱中追求,還是清心寡慾丶一切看淡,無慾無求;這是兩種境界丶兩種活法。前者絕對是苦,是身苦丶心苦,生死疲勞。後者絕對是樂!是真正的身心自在享受。

所以,如果誰真的"對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慾望"了,恭喜恭喜,您精神昇華了丶思想解脫了,轉凡夫成聖賢了。

話再說回來,無慾無求,不等於厭世輕生。狂追熱求,是最容易跌進厭世輕生的,中間沒有隔離帶丶緩衝點,這種人生最悲劇。前段的成功是泡沫,後續的絕望是陷阱。人如果能從成功丶失敗,輝煌丶灰暗,種種人生境遇中走出來,"看破,放下",才是人生的真正成功。因為他真正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一切都是不可執著貪求的,貪求總是空,慾望即煩惱,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無慾無求,心才清淨,心清淨才能真看明白(看破)世事人情,該放下的放下,該珍惜的珍惜(拿得起丶放得下)。

心不清淨即糊塗,糊塗之人難"無慾"。不是真無慾,可能即"厭世"。狂追濫求得熱惱,厭世輕生真愚痴。只有無慾心清淨,才是世間聰明人,隨所到處恆安樂,懂得怎樣去生活。


真空妙有無量壽


出家——也是一種慾望🙏有人想-而不能。

出家是要有一定的修為的。

出家不是簡單的剃度——是有遠大的追求的-追隨佛的指引,

普度眾生:不是嘴上說的——所謂——度人先度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真正放下:需要——定性-禪悟-度化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這些年)我也是愚鈍(如若人人都能自我度化)還談什麼修為

必須歷練——所謂世間的苦辣酸甜——只是增長我們內心嬋定:助我們成長的階梯

我們應該感謝,感激——助我們一路到達巔峰的一切眾生🙏阿彌陀佛

(苗苗


幸運的小丑


現在出家做和尚發大財了,整個山頭都是和尚的,標準山大王,建房不用打報告,不用繳稅,不用買地皮,想建房找和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