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虚则补之,但中医又说虚不受补,是不是矛盾,到底是补还是不补?

wamg帅


至理明言,能说出必有所悟。生活科研等任何事物,你精专到一定程度必会茅塞顿开而感受


雾松394


虚则补之,语出《素问.三部九候论》。证属于虚的,用补法治疗。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不同的方法。

但中医早有言,“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医宗必读》里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若不辨别其脉理之阴阳虚实而误治之,则杀人如反掌。”虚不受补,原因很多,一般有几个方面:

1、补而不符症状

医者诊断不准,故使用药补不中的。如患者属肾虚而过多补脾,气阴不足,而过于补血。虽然使用大量补益药,然而效果不佳。

2、补而不究其药

患者临证使用补法,然不明药性,故而选药不精。理应清补而用滋腻,当用峻补而用甘缓,如此何以奏效。补之太过,反致气机壅塞,致成坏病。

3、补而不得其法

临床组方用药杂乱无章,寒热杂投,不重君臣佐使,方药配伍不当。如此虽诊断明确,非但不可扶弱,常致补而壅滞,反增病况。

4、补而不重脾胃

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本当调理脾胃,然医者一味投补,药虽为补益,然脾胃难以吸收。

补虚是恢复身体机能的重要方法。虚者虽要补,但须补之有法。一般来说,一是选药要少而精,精方简药,效专力宏,剂量要小。临床上,实证宜速战速决,用药宜重宜大;虚证宜缓补慢调,用量宜轻宜小。相对于急性病或因失血脱水等引起的虚脱应急补、大补而言,病后补养可以用药补,也可以选食补。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此外,正确的调补而发挥作用,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急补可能引起新的不平衡或诱发疾病,所以要慢补。

综上,一般人所认为的虚不受补,其实是补法有错,多因峻药急补,造成患者虚不受补,也就是选药错误,这只能说是医者虑事不周,是人的问题,而与补法本身无关。


纯钧LHGR


中医说的虚则补之和虚不受补都是对的,并不矛盾。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中医补法分四种,小补、中补、大补和峻补(补的力度特别大)。在正气微弱(脾胃虚弱,吸收不好)的时候,只能小补。如果补法不当,使用大补的话那就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这叫虚不受补。

打个比方,一个很小的火,放一大堆柴火上去,火肯定着不起来,甚至会被压灭。需要一点一点地加柴火,等火大了,就可以放多点柴了。同理,吸收不好时,大补非但起不了作用,还会加重脾胃负担,即所谓的虚不受补。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中补、大补,甚至峻补呢?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正气不受损,脾胃吸收运化功能正常。具体补到哪种程度,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而定。简而言之,缺多少补多少,少了补得不够,多了容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脾胃不适等表现。比如,有的人用人参补身体,补过头了,出现流鼻血,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讲究平衡,补法也不是人人适用。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病因不一样,治法也就不一样。中医辨证的过程,就好比西医通过检查寻找病因的过程,病因找到了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论治)。

因此,不要自己随便吃中药补身体。因为不知道自己身体情况是否需要补,怎么补,补到什么程度,容易补过头,或者适得其反。建议在(靠谱的)中医师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补法。

我是盈盈一水间12345,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关注我,了解更多医药知识。


盈盈一水间12345


中医讲虚则补之,但在脾虚的情况下,才会容易虚不受补,不会矛盾的;中医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临证察机、使药要和;没有脾虚情况下可直接虚则补之,但若脾虚,必须先调理脾虚,再补之,不然会虚不受补!

脾虚,一补就上火的中医病因及调理方法:

1、为什么补不进去呢?

一吃点补的就上火,咽痛、牙疼、上火、口臭、长痘痘,甚至便秘通通来袭!

2、主要病因:脾胃出问题,脾主运化,升清化浊,将吃下去的水谷饭菜,通过胃的腐蚀,脾的运化,才能变成精微;变成精微后,通过脾胃升清化浊的作用,将精微运送到全身;

注意了,我们吃进去的东西,要通过两个环节(运化、升清化浊),才能变成人体真正所需的营养;

3、脾胃问题需辩证对待,才能分清,自己补不进去的原因;脾虚主要有:脾气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等;

4、不管是虚证还是实证,这种情况,再吃进补的食物,更是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就会虚不受补;

5、脾虚者或因不良饮食习惯最容易痰湿重,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想要补虚,先清清体内的痰湿;

6、治则:脾虚证须健脾益气、补中益气、健脾补血、温中健脾等;

实证须温中化湿、清热利湿等!





传承经典中医者


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以前在乡下老家,做饭都是烧材火,我们都知道,如果材少了,火就会小,这时,我们只要加点材,火就会慢慢增大。可是,如果火小到一定程度,我们加进材反而不会让火旺起来,反而可能会熄灭;或者我们一下加进去太多材火,也同样可能会让火熄灭。

中医讲的虚则补之,虚不受补就是一样的道理,虚就是少的意思,你身体缺少东西了,需要补,但是我们补的时候,要考虑到你身体的吸收和承受能力,补进去,不能吸收,不但不能改善身体情况,可能还会增加身体负担,所以补的同时,也要增强身体的吸收能力。

这就是虚则补之,虚不受补道理。




泰济岛星辉


不矛盾,这是考验医生辩证能力和选药、用药剂量的问题。举个简单的问题:火灾,水少不仅不能救火,反而会水与其中的碳起反应生成氢气、一氧化碳,助长燃烧。翻译成中医与疾病,就是阴虚火旺,干柴碰烈火,此时补阴则助长发热;或者脾虚腹泻,用提升或健脾的药物,但脾胃 - 肠胃中的食糜水分太多,导致肠道壁也水肿,提升或者健脾的药想让肠道起作用,就如同用稀泥建筑堤坝一样,是不行的,即虚不受补;只有先利水 - 利尿,先让肠道壁的水肿消失,才能加强吸收作用……


医源


虚则补之,这个完全没有错啊。

不过,这个虚不受补的说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因为这里潜藏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用药不恰当的问题,根本是治疗不当。却找理由说患者是因为虚不受补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补错了。

本来不是虚证的,用了补药。本来应该清补的,用了大补的药物。本来应该是虚实夹杂的,结果判断错误,单纯用了补药。

那么当然就会出现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新的问题这种情况。

其实,虚不受补这个说法,根本就是给某些庸医的一个挡箭牌而已。


医家故事


虚则补之,大家都容易理解,就不在细说!虚不受补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包含比较多,就只举一例来说明下:就如未进食数天之人,进食是不能吃太多,一开始又需要吃流汁!这方面是常识,大家都知道,这类人需要补,亏损比较大,但是能马上大补吗?所以中医的辨证论治非常重要,就举此例,让大家能了解下这两句话的含义,第一句是治疗法则,第二句根据症状辨证论治描述有些虚证的补虚法需要恰当的补,补不是补的越多越好,所以中医必须辨证论治!希望通过这样的解释,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医的一些知识!


至简行人1998


中医讲说,(汗吐下和清温消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主,主要是分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以五脏六腑分阴阳,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真是血虚者不能全全补血,如果补血全入为君,到反而病人卧床不起饮食不进,好比将贼风关入内,一病未治又加一病麻烦大了,其实气虚者必然血虚,血于气而上行,气壮血壮,气上血上,气止血停命已乎矣。


顺世随缘383093579


中医说的虚则补之,但是中医又说虚不受补,是不是矛盾?

这个问题前者虚者则补之的确是没有错,中医的治疗原则都是这样的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具体解说一下:虚的人用补的方法,寒的人用热性温和的方法驱寒,热的人就用寒凉药物治疗。中医很多都是运用和证相反的药来调节体内平衡。这没有错。

但是后者虚不受补,往往不是和前者绝对关联的,而是针对的是某一部分人,就是虚者之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确是虚的体质,但是里面也有可能有一部分人不能受同样的补法,同样的疾病症状和体证,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剂药物来调补,往往有部分人会不受补,有些人吃了这些补热会感到热气,达不到效果反而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这种人所表现的虚不受补的现状称为虚不受补。而不是全面的虚不受补,而是片面的。

中医所谓的虚还分很多方面的如血虚,阴虚,阳虚,气虚等,还有混合两者或者加上脏府的虚如:气血虚,肾气虚,肾阴虚等。治疗上也不同样,所以中医博大精深,所以一下也难言清楚,我也是中医西医的一个结合学者和医生,总之医学无止境,用到老学到老,特别是中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