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4 為什麼需要雲庫房...

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4月22日星期一。

前一篇講了雲錢包的內在邏輯,就是用提貨權也就是智能合約重塑新人機關係。雲錢包是公共網絡的第一駕馬車,今天講一下智能合約在公共網絡第二駕馬車新零售也就是雲庫房的運用。

全篇分三個部分,分別是目前的問題、解決的方向以及登記合約。

第一部分:目前的問題

簡單說,就是債務成本高、人均存款少、通貨膨脹、消費萎縮——錢不好賺、錢不夠花。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機構發佈的“2019年《經濟藍皮書》暨中國經濟形勢報告會”,近兩年我國居民儲蓄率趨勢性下降。藍皮書給出的原因:一是人口老齡化加速,較多人不再創收。二是消費支出較快增長的同時收入增速下滑。三是居民債務利息增多,減少總儲蓄。“儲蓄不足”的體現不僅僅是儲蓄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居民要用於歸還自身債務及利息的被動儲蓄增多。

近兩年(實際應該是近些年吧)貸款購房者增多,持續透支未來儲蓄,從國民經濟運行上看,企業部門難以繼續獲得居民剩餘儲蓄資金,“居民儲蓄不足”問題更顯著。一句話,居民債務存量在增長,2018年居民還本付息金額與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而且還呈上升趨勢。

40%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每100塊明面上的可支配收入,其實有40是要拿來還本付息的,就是被“歷史”吃掉了,而這個債務歷史很大一部分是買房貸款。房價一路上行居高不下,導致不但首付就能掏空“六個口袋”,而且貸款把未來的收入、儲蓄、希望給吃掉了。比如,一線城市500萬的房子,付了200萬,貸款300萬,一年只說利息就是15-18萬,如果是20年等額還本付息那就要起碼30萬每年用於還貸。二線、三線及其他,大家可以用身邊實際情況對照。

另外,猜一下我們的居民人均淨存款是多少?

央行數據,2018年4月末,當月居民存款餘額67.4萬億元,貸款餘額42.8萬億元,也就是說淨存款共計24.6萬億元,人均不到1.76萬元。誰再說中國是一個有大量儲蓄的國家?

以上是居民、個人的錢袋子,再說企業,也就是中國製造。

財政部數據,2018年4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108萬億元,同比增長9.2%。

國企利潤的數據呢?照說應該最牛的A股上市公司負債和利潤的數據呢?大家可以查查看。

2018年中國500強企業前33家金融機構營業收入10.7萬億,利潤1.7萬億。

綜上,

貸款利息是剛性的,老百姓要還貸,儲蓄力、消費力雙雙萎靡。

貸款利息是剛性的,中國製造每年要還10萬億,老百姓花不起錢,怎麼辦?那就下狠手賺那些還能花得起的、必須花的?所以教育、醫療這樣的剛需貴貴貴、難難難?消費越不足,賺錢越不容易,單位商品、服務包含的利息成本也就越高。如此循環,越來越難。

請注意,即使全部的24.6萬億居民淨存款全部被中國製造賺走,也只夠償還天量債務的20%左右,餘下的80%債務本金和利滾利,必然將整個社會拖入“全民高負債+企業高負債+政府高負債”的泥潭。這種情況實際已經開始發生。大家還是看回自己身邊的事實來理解。

也可以說,通脹指數= 社會債務總額/居民淨存款。

或者說,貨幣含金量= 居民淨存款/社會債務總額

傳統造幣的原理是:銀行通過貸款(銀行的資產= 社會貸款,增加社會債務First, 且債務增速更快),貸款轉移支付,才形成我們需要的存款(Second)。因此,會出現越貸款社會債務越高,社會債務增速越快,通脹指數越高。

聽到這裡,你是不是也不自覺的眉頭緊鎖了?

不是我們吃飽了撐的要幹什麼新金融、新零售……

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危機在迫近, 大廈將傾……

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我們必須喚醒大家一起來。

第二部分:解決問題的方向

一面增加企業、居民存款和資產;

一面關掉債務增長的閥門。

這個在現有的銀行體系、金融體系中無法實現,因為現在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利差必然存在,債務增速必然要比資產增速快。

這就要求:另起一行搭建新系統:企業提貨權經銷系統

中國製造的提貨權= 中國製造的訂單

提貨權= 銀行系統的存款

訂單= 銀行系統的貸款

對某個具有公信力的企業而言,就是該企業長期委託新系統分銷多少訂單,就會先獲得多少提貨權First。這就使該企業未來不再需要向銀行融資,等於關上了債務增長的閥門。同理,對中國製造整體。中國製造通過工資、獎金將提貨權發放給自己的員工,居民提貨權存款會大幅增加(即可支配資產增加),消費因此會被激活,產能釋放,中國製造盈利能力恢復,A股也才能正常。

更進一步,提貨權相對人民幣每年升值10%,會吸引人民幣持續流入購買提貨權,企業獲得人民幣直接清償銀行貸款(成本用提貨權支付),就可以很自然的將社會的債務閥門關上。

因此,透過現象看本質,債務危機本身是算法危機,是傳統金融系統的算法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智能化在發生的要求。要打破這種長期形成的被奉為真理的底層算法,需要社會認知發生根本改變。而要改變社會認知,需要有先行者,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與付出——群體開放式創新。

第三部分:登記合約,打開新零售的大門,選擇自己需要的未來

上一部分是問題和解決的方向,這一部分是行動。

我們先簽署合約,登記出一套數據系統。

這會讓每個我們以外的個體看到新系統會給他(企業、商戶)帶來的機遇,讓他主動選擇。當一個個他選擇我們,並將合約的承兌條件一一實現之後,我們再打款,激活這套我們全體消費者和中國製造共同主導的數據系統——新零售(也就是雲庫房)。

這樣,就可以完成高效率對低效率的全面替代。

這樣,邁入智能社會的我們就可以無債一身輕。

今天的內容比較長,感謝您的收聽。

Day 14 為什麼需要雲庫房...

下面,配個美圖養養眼。

Day 14 為什麼需要雲庫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