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共享員工”或催生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模式

昨日的新聞聯播中,主播海霞說道:我注意到一些企業開啟了共享員工模式,比如餐飲服務員跨界當起了電商送貨員,這機制很機智,可以推廣。


2002“共享員工”或催生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模式

這個乍暖還寒的時節對中國很多企業來說非常難熬。一方面,很多工人由於需要自我隔離上不了班;另一方面,很多工廠因為缺少足夠的勞動力而開不了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名為“共享員工”的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型商業模式開始萌芽,一家企業的員工到另一家企業去“打短工”的現象逐漸流行。

顯然,這種“共享用工”的模式,已經成功地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小編就結合實際,給大家簡單地分析下,共享用工到底機智在哪些方面?企業如何能夠更加高效地實現共享員工過程的管理呢?

疫情催生新模式

此次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餐飲、娛樂、旅遊、零售等諸多線下行業帶來巨大沖擊。近日,餐飲行業巨頭西貝莜麵村董事長賈國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由於缺乏現金流,公司“撐不過三個月”。

面對挑戰,眾多企業紛紛試水“共享員工”。所謂“共享員工”,即一些新經濟企業,比如新零售、電商等平臺型企業與受疫情影響暫無法開業的餐飲等行業的企業達成臨時合作,“借用”其員工。據《環球時報》記者統計,目前已有包括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每日優鮮、聯想等在內的企業發起了與傳統企業“共享員工”的計劃。

2月3日,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宣佈聯合餐飲企業北京心正意誠餐飲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雲海餚、新世紀青年飲食有限公司(青年餐廳),合作解決現階段餐飲行業待崗人員的收入問題,緩解餐飲企業成本壓力,和商超生活消費行業人力不足的挑戰。計劃施行後,截至2月10日,已經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加入進來,1800餘人加入盒馬,正式上崗。

製造業及科技類企業也加入到“共享員工”的隊伍中來。2月8日,聯想宣佈將提供包括電腦、服務器、手機的組裝、包裝等臨時工作機會,涉及城市包括武漢、合肥、深圳、惠陽、成都,幫助中小企業扛過困難期。

聯想集團董事長、CEO楊元慶近日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這次突發疫情對餐飲、酒店、旅遊等各個行業造成了衝擊,更是一場波及所有企業的大風暴,“我們希望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實現共贏,共同抵抗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

從長期來看,共享員工作為靈活用工的一種形式,對企業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1)節省企業管理成本
對於服務而言而言,在一線員工的招聘、管理方面都會耗費企業更多的成本。當企業選擇靈活用工之後,可以釋放出人力資源部門更多的精力,讓人員可以專注於員工培訓的加強與企業文化的塑造方面,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降低非核心崗位人員的招聘成本
近年來,招人難的情況已經成為HR們的心結。靈活用工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企業方可以隨時通過人才外包、派遣、短期僱傭等方式解決,大大減少招聘過程的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
3)提高人力配置對業務需求的響應速度
當企業因為業務需求,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匹配相應崗位要求的員工的時候,以正常的流程和形式,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與時間進行蒐集與甄選的一系列工作,而且往往還不一定能夠找到理想的人員。但是使用了靈活用工的方式之後,可以在有效時間內完成人員的配合,提高業務需求的響應速度。

“外星人的腦回路”


針對“共享員工”這一概念,有網友表示這“簡直是外星人的腦回路”。有網友指出這是資源優化配置;還有網友認為這是特殊時刻的靈活應變,是保障好員工和企業合理合法權益。主流輿論也紛紛認為,這一做法符合市場規律,也有正面的社會效應,值得肯定。

談及“共享員工”這一新的用工模式,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長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覺得這種應該也算是一個創新,在疫情的特殊情況下有助於企業之間勞動力的互相調劑,解決部分勞動者的就業問題,我覺得還是挺有意義的。”例如美貓雲就是這樣一個線上雲創業園的靈活用工、靈活執業的第三方平臺。

儘管網上的聲音紛紛為這種創新的用工模式叫好,但同時也有聲音提醒,在“共享員工”的背後,也要明確好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有評論稱,在具體執行中,該買保險的買保險,該籤協議的籤協議,提前約定“共享”事項,把好事辦好很重要。


2002“共享員工”或催生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模式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經濟法學者張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鼓勵在特殊時期的創新行為模式,但是用人單位、‘共享員工’單位、勞動者之間需要明白其中所涉及的風險。

在共享之前,一定通過補充協議的方式,明確三方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簽訂的協議中要對有關工作職責、工作期限、計薪方式等內容進行明確。另外,‘共享員工’畢竟是臨時之舉,從長遠發展來看,應當由具有專業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人力資源服務,不但能規避法律風險,也能有效降低各方責任,這也是國際上的通常經驗和做法。”

李長安也表示,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像這些員工,他們的勞動關係究竟歸屬是哪裡?與勞動關係相對應的是員工的權利和義務,究竟誰來進行履責?哪個企業對它進行負責?這都是比較大的問題。”李長安稱,要落實好“共享員工”的模式,首先企業之間要有一個很好的協商,有相應的共享勞動協作合同,明確大家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進行推廣,這也是企業需要前期做的一項準備工作。另一方面,對於員工來說,也需要對相應企業所規定的權利義務有充分的知曉,這樣對於維護自己的權益也是大有好處的。

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事實上,“共享員工”這一模式並非這次疫情期間的首創,它本質上是靈活用工的一種形式。2017年,勞動力派遣業者國際聯合會的調查報告顯示,西方發達國家的靈活用工僱用模式已經十分成熟。其中,日本的“靈活用工”在人力資源行業中佔比已到40%,美國佔比為34%,法國、德國、意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靈活用工”的佔比均達30%以上。中國的靈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僅為9%,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2002“共享員工”或催生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模式

中國靈活用工程度對比美國日本,還處於發展初期,有很大提升空間


2002“共享員工”或催生靈活執業靈活用工新模式

美國現代靈活用工行業起步於二戰結束後,經過幾十年發展已高度成熟,目前市場規模居全球首位,靈活用工貢獻人力資源行業逾80%的收入。以美國企業萬寶盛華為例,該公司成立於1948年,是短工供應行業的先驅之一。在業務方面,萬寶盛華的服務對象早已從生產線臨時工與辦公室文員等,擴展到IT、醫藥、生物等多行業、多層次人才,尤其是研究員、程序員、投資顧問、審計師等專業人士的比例越來越重。

說到靈活用工,日本是被提及最多的範例之一。1999年-2008年,日本國內大量靈活用工服務機構湧現並快速壯大。快速發展的原因系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及人口紅利消退導致用工成本上升催生企業靈活用工需求,而政策逐步放寬為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業界專家普遍認為,靈活用工將是未來中國人力資源供給的一個重大變化。李長安表示,在中國,“共享員工”這樣的靈活用工、靈活執業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其實就已經存在。比如網約車司機、美貓雲靈活執業平臺,有的人可能在不止一個平臺進行註冊,在好幾個企業打工。這種模式在當今時代有推廣的價值和意義。(來源:環球網 記者 李司坤)

長此以往,對於強調成本與效率的企業而言,通過靈活用工&靈活執業這種方式,可以降低全職比例,可大大降低企業成本。
另外,針對有營業波峰波谷的企業而言,經營者可以採用兼職全職配比的靈活用工模式,使得員工在崗時間靈活化,按門店的峰值進行適當分配,既減少了全職人力支出又提高了門店人力效率。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共享員工”的靈活用工&靈活執業方式將成為常態,並終究將向更加規範、正向、高效率的方向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