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泰坦尼克號沉沒事故完美詮釋了魯迅先生對悲劇的定義。

泰坦尼克號是當時世界上體積最龐大、內部設施最豪華的客運輪船,有"永不沉沒"的美譽 。但在1912年4月處女航時,就撞上冰山沉入大西洋幽深的海底。2224名船員及乘客中,1500多人喪生。這次事故成為和平時期死傷人數最為慘重的一次海難。

當救援船隻到達紐約時,碼頭上有幾萬人在雨中迎接倖存者。這次事故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大西洋兩岸的國家。他們原以為,憑藉快速的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足以掌控世界,可以在大西洋上自由往來。

但夢想瞬間破滅,大自然依然神秘莫測,大西洋仍然不可征服。雖然人類在大西洋上已經探索了上千年。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泰坦尼克號從英格蘭南安普頓出發,經停法國愛爾蘭,目的地紐約。在紐芬蘭島東南海域失事

那麼,在泰坦尼克號的生前身後,人類是怎麼認識並試圖征服和控制大西洋的,人類行為又得到過哪些回饋?《大西洋的故事》一書,以生動宏大的視角,全景式展現了人類已知的大西洋歷史。

作者西蒙·溫徹斯特1966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地質學專業,是訓練有素的地質人文學者,也是一位旅行家和作家。他環球旅行到過地球上很多地方,寫出的地理歷史學著作別有韻味,氣勢宏大且細節滿滿。

除了《大西洋的故事》之外,西蒙·溫徹斯特的作品還有《教授與瘋子》《李約瑟:揭開中國神秘面紗的人》《世界邊緣的裂縫》《改變世界的地圖》《世界中央的河流》等,其中多部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首次跨越大西洋的不是哥倫布,而是勇敢彪悍的北歐人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第一個橫跨大西洋到達美洲的人,是哥倫布。但是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都證明,這個歷史的開創者是挪威人列夫·埃裡克森,公元1001年,他到達紐芬蘭島北部地區。

雖然從挪威到紐芬蘭非常遙遠,但當時的北歐人四海為家,很多都在冰島和格陵蘭島生活。列夫·埃裡克森和夥伴們,是從格陵蘭島南部出發到達紐芬蘭。這樣路途就要短得多。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北歐人四海為家

但北歐人到達美洲,和1492年哥倫布跨越大西洋行動,是完全不同的。北歐人極富冒險精神,對世界充滿好奇。到達紐芬蘭後,他們和當地人相處融洽,而且不久就離開了。

哥倫布受西班牙王室資助出海,更多的則是出於商業和傳教目的,他的影響和改變必定持久而深遠。

繼西班牙哥倫布之後,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葡萄牙、法國、荷蘭和英國也都派出水手,踏上了橫渡大西洋征服新大陸的航路。

"大西洋是一個等待被跨越的障礙,是一個可被掠奪財富的源頭,最終成了一條新世界的貨物——菸草、木材、大米、靛藍、毛皮、黃金——被運回歐洲的通道。"

哥倫布之後一百年間,歐洲人在美洲建立了穩定永久的殖民地城鎮,他們來往大洋兩岸更加頻繁和肆無忌憚。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大量財富在遼闊的洋麵上運送,催生出暴力劫掠財富的覬覦者——海盜。

在《大西洋的故事》中,作者西蒙·溫徹斯特說,雖然大西洋海盜的黃金時代只有75年(從1650年到1725年),但因為被作家們青睞(如《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等),一些臭名卓著的大海盜變得"聞名遐邇",比如"黑鬍子"愛德華·蒂奇,"印花布傑克""黑巴特"巴塞洛繆·羅伯茨等。

這些人中有加勒比海上的"正牌"海盜,也有政府支持的武裝匪船。他們的身份有時可以互相轉換。比如海盜愛德華·摩根,被赦免後,就在英國政府的船上做著和在海盜船上相同的事,後來還被任命為牙買加總督。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西非加納海岸角城堡,英國奴隸貿易出口中心

這些殖民國家最大的"生意",也是最大的罪惡是販運黑奴。17世紀的大西洋航路是一個大三角形:船(主要)從英格蘭出發南下到西非,裝上非洲黑奴,再一路向西運到美洲。卸下奴隸,裝上美洲的貨物,再運到英格蘭。

西蒙·溫徹斯特在《大西洋的故事》中說,"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共有1100萬非洲人被跨越大西洋運往美洲。"

這段時期跨越大西洋兩岸的航路,是一條冒險和財富的航路,也是一條無序和罪惡的航路。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西蒙·溫徹斯特

工業文明和科技進步,讓大西洋不再是人類來往的障礙

1100萬黑奴被運往美洲,其中300萬是英國船隻運送的。也就是說,在跨大西洋航運中,英國佔了大頭。獲利多,遇到的問題也會多。

比如貨船的出發到達時間和航運路線都沒有規定。一艘船什麼時候出發,完全取決於什麼時候貨物能裝滿。船在哪裡停靠,取決於貨物目的地是哪兒。非常隨意。

英國政府發現這樣隨機的航運很誤事,有些重要公函和信件,必須要在特定時間送到。所以,制定時間表、在固定港口出發和到達的航運建議,最先由英國郵政局提出,並隨後組織落實。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1858年最大的東方客輪

郵政班輪港口在17世紀80年代初設立,最初只連接英國和歐洲大陸及愛爾蘭之間。1702年,開闢了英國到加勒比海產糖國之間的郵路,並很快擴展到紐約等美洲大陸主要城市。

但是定期班輪這種形式,直到1818年才被推廣到普通貨物航運上。這時的主角已經轉移到了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第一條航線是從紐約到利物浦。第一個班次在1818年1月5號早上出發。

從此,不管船上的貨物滿不滿,不管天氣和潮汐狀況怎樣,每月1號,三桅帆船"詹姆斯·門羅"號都會定時從紐約出發,駛向利物浦。

為了向英國郵政局致敬,這些在大洋間航行的船隻都被稱作"郵輪",直到今天。當然也包括泰坦尼克號郵輪。

很快,英國郵政局放棄了郵輪業務。跨大西洋貿易開始由美國人主導。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泰坦尼克號出事前最後一張照片

隨著科技發展,1819年第一艘蒸汽驅動的跨大西洋船隻"薩凡納"號,從美國薩凡納港出發,駛向利物浦。科技讓人類跨越大西洋的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舒服。

科技讓大西洋兩岸的信息傳遞更加快速。1866年,經過8年多次不懈努力,大西洋海底電纜鋪設成功,跨越大洋的信息傳遞可以瞬間完成。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把這件事當做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時刻,滿含深情地將之寫在自己的偉大著作《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僅僅30多年後,1901年的12月12號,馬可尼就在大西洋兩岸成功傳遞無線電信號。連電纜都不需要了!

所以,當1912年泰坦尼克號事故發生時,人們不敢相信,已經強大至此的人類,在大西洋上會遭到如此重創!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傑克·阿爾科克(左)和亞瑟·惠騰·布朗

但人類是不會認輸的。1919年,傑克·阿爾科克和亞瑟·惠騰·布朗一起,第一次不著陸飛越大西洋。他們從紐芬蘭島起飛,用時16小時27分,最後降落在愛爾蘭海邊的一個村子裡。

不久之後,20世紀60年代,飛機取代郵輪,成為往來大洋兩岸的首選。一本書或者一個美夢的時間,就可以跨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那樣的豪華客輪則紛紛退出,只被用來陪伴人們享受緩慢而悠長的假期。

人類似乎重新擁有了戰勝自然的成就和信心。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面對大西洋,人類不僅要跨越還要爭奪

隨著大西洋航路的開闢,兩岸商貿往來越來越頻繁,對海洋的爭奪也越發激烈。"帝國野心的核心奧義就是,比起控制陸地,控制海洋要重要得多。"

在木製戰船時代,即使在沒有經緯度,戰船離岸稍遠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兒的時候,大西洋上就頻繁發生海戰。後來有兩次史詩級的海戰,分別發生在1588年和1805年。前者是伊麗莎白一世的皇家海軍,擊潰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大英帝國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

1805年,在西班牙西南沿海的特拉法加角附近,英帝國擊敗了拿破崙的法西聯軍,開啟了"不列顛治世"。這次戰役的領導者霍雷肖·納爾遜,因此成為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將領,至今仍然受到全體英國人和世界各國海軍官兵的高度尊敬。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特拉法加海戰

進入鋼鐵時代,第一批鐵甲艦出現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英國第一艘蒸汽船也捲入戰鬥。而1916年發生在一戰時期的日德蘭海戰,被認為是大西洋上第一場真正的鐵船大戰,也是第一場使用爆破彈的大西洋戰役。

潛艇在海戰中是種巨大的危險。第一艘潛艇在17世紀就被英國人造出來了。德國在一戰前也造出了自己的潛艇。

但在潛艇普遍用於海戰之前,世界上有一些交戰規則,比如不能攻擊客船,在搶劫商船前要提出警告,並保證所有船員的安全等等。這些針對帆船是有效的,對於潛艇來說就很荒唐了。

但是一戰時期英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卻具有老派的紳士風度,一定要遵守這些規定。戰爭剛開始幾個月倒也相安無事。但1915年5月7日,德國潛艇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擊沉了客輪"盧西塔尼亞"號,造成1100多名乘客溺亡。死亡人數快要和泰坦尼克號事故差不多了。

雖然圍繞這次事故始終都爭議不斷,但舊式海戰紳士觀念就此退出戰場。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日德蘭海戰

二戰時期的"大西洋戰役"更激烈也更長久,對英國也更重要。首相丘吉爾說:"大西洋戰役是整個戰爭貫穿始終的主導因素,陸地、海洋和天空中所發生的一切都完全取決於它的結果。"

大西洋上最後一場大戰,是1982年阿根廷主張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時,和英國的那場戰爭。

很多人永遠都不理解這次戰爭的理由和意義。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說:"這場戰爭就像兩個禿子在掙一支梳子。"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仍然要讓自己的戰艦,從大西洋東北部航行8000英里到大西洋西南部,穿越三分之一世界,去保住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最後一點顏面。

馬島戰爭勝利後,英國皇家海軍循例掛起骷髏旗和黑色海盜旗,以紀念作為現代海戰起源的17世紀對抗大西洋海盜的戰鬥。這太像是一種諷刺了!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撒切爾夫人在馬島

未來的大西洋會發生什麼

人類靠著特有的冒險和勇敢精神,穿越大西洋,在大西洋兩岸建立緊密聯繫。如果說地中海孕育了西方古典文明,那麼大西洋就是西方現代文明的塑造者。

但是,也就此培養了西方現代文明對大西洋的傲慢。他們在大西洋上任意遊弋,爭奪大西洋資源,並由此帶來巨大災難。

比如因為過度捕撈,在北大西洋已經捕不到鱘魚了,而海上石油鑽探發生的事故,則在大西洋上形成大面積原油汙染。每天1300多架次的跨大西洋飛行,讓大西洋每年承受3300多萬噸的碳排放……

大西洋的"回擊"令人膽戰。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劇烈風暴越來越多;冰川冰蓋正在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威脅海岸線和眾多城市……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冰島的冰山

人類該怎麼辦?是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讓所有即將面對的困境來的更慢些?還是任由這一切繼續發展下去?

不管如何選擇,大西洋作為一個實體最終必定消失。這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

地質研究者認為,大西洋誕生在1.9億年前。再過1.8億年,地球的"板塊體操"會讓大西洋消失。南美洲的尖端會像蛇一樣,延伸幷包裹住整個南極大陸,然後向北和新加坡相遇。合恩角的埃斯塔多斯島燈塔,會遇到馬六甲海峽的萊福士燈塔。

泰坦尼克的生前身後:從艱難摸索到自由穿梭,人類如何跨越大西洋

《大西洋的故事》中,大西洋的消失

那時,已經存在大約4億年的大西洋,還會記得其中20萬年間,和它共同生活的人類的故事嗎?

泰坦尼克號是大西洋的傳奇,人類是否會成為地球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