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服役後為何卻不全速量產?

西芒


殲20已經服役了,為什麼不快速量產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一看別的項目。殲16產量已經超過100架,052D、055都在下餃子,說明已經是目標武器,可以量產了。但殲20不是,雖然在隱身,遠距離攻擊,信息感知各個方面都很先進,但仍然不是目標隱身戰鬥機,肯定在等渦扇15。

殲20的發動機現在是渦扇10B,應該能夠超音速巡航,但是剛過音速,所以不是目標機。中國希望殲20能夠達到甚至超過1.5倍音速巡航,那更意味著大機動性。從殲20的表演來看,肯定沒有加矢量噴口,推力也沒有達到空軍目標。渦扇10B只能說勉強夠用,根據有關資料,渦扇10B都推重比達到8.5,144千牛,如果加上矢量噴管,力量肯定達不到。因為根據傳統經驗,加上矢量噴管,推力會下降5%左右,增強的機動性屬於得不償失。還要解決解決紅外問題,也要等大推力發動機。包括海軍航母艦隊的艦載機,也是在等動力,不管殲20還是FC31,都是同一個理由。

既然渦扇15還沒有很成熟,可以等一等,不全力生產。因為殲20已經可用,各方面已經很優秀,雖然發動機性能稍微差一點,但性能無論如何也不會低於F35,這個小肥電。殲20是猛禽和閃電2的綜合體,F22的感知能力是短板,F35的機動能力是短板。

所以,殲20能用,還在等更先進的,然後量產。以中國的生產能力,三年100架,隨著工藝更加成熟,10年500架殲20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有沒有需要的問題了,也可能中國空軍正在用著這一代,展望下一代戰鬥機,中國空軍會越來越好。



大志遠思想空間


先說說殲20歷程吧!殲20的整個歷程伴隨著國人的興奮和自豪,還伴隨著有笑點也有艱辛,以及自豪!

2011年,某機場的的某片樹林裡,一個神秘的攝像頭記錄了殲20的出現,當時天氣伴隨著大霧,朦朦朧朧,殲20掀開神秘的面紗,被軍迷們戲稱為“黑絲帶”(黑四代),我想這個場景很多人記得吧!(這絕對是殲20的首次亮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殲10才搞出來多少年?怎麼一下子就跨越四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局座”還在節目上忽悠這是殲10改,四代機哪有這麼快,關鍵是很多人還信了:

包括2011年訪問中國的美國防長蓋茨也聽進去了,還在隨後訪問新加坡時說出:“中國要2020前不會有五代機”,這是這位國防部長訪華收到"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禮包“!

而之後的幾年時間,“黑絲帶”殲20進行密集試飛,同時多架戰機進行不同項目的同時檢測檢驗,邊飛邊反饋邊修正,比較初版的黑絲帶殲20與2015年11月份出現編號為2017的殲20其實修改還是比較大的,殲20也終於在編號2017後修成正果,並公佈2017年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由空軍部隊對殲20進行各項作戰性能、飛行包線等進行測評,第一由一線作戰部隊對殲20提出試飛報告已經修改建議,第二為空軍探索隱身戰機戰法探索和編寫教材!之間殲20不斷的轉戰全國各地進行試驗,甚至上高原測試、海洋作戰環境測試等。

殲20第一次官方首秀是在珠海航展的2分鐘,之後又在閱兵式上殲20與殲16的組合,昭告天下這將是未來中國空戰的兩款脊柱,並宣告中國戰鬥機首次與世界最強者同步,器不如人的歷史終結了!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不但做了精彩的飛行表演,更是航展謝幕(空軍節)展示4機通場,然後居然就飛回來兩架,打開內置彈倉展示了4枚PL15+2枚PL10e的空戰掛載組合,宣示著殲20已經形成作戰能力。

當殲20裝備部隊,原先的美軍F22,F35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威攝恫嚇煙消雲散。四代機的成軍,讓我軍得以從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與隱身戰機對抗;得以研究殲20對預警機,加油機等空戰倍增器的重要節點的屠殺與反屠殺;研究"一根針刺破一張網"。

但服役兩年時間,為何殲20產量一直很小,服役後為何沒有大量的生產?是什麼因素制約了殲20的量產呢?

第一就是飛行員、地勤人員的培養。戰爭勝敗的第一因素是人,對殲20來說就是飛行員,是地勤,是維修保障隊伍等等,這些部隊都要培養。殲20代表著我軍現役裝備最前沿,首先應該增加大量“模擬器”,培養人才,培養隊伍,為大量裝備做準備,這一步還沒完成前盲目擴充容易往往容易出問題!

第二生產隊伍的培養,一架新戰機出現,各種零部件、各種新材料、生產線等等總得慢慢建立吧,不可能一下子開10條生產線,然後1個月生產10架,再然後大家都是新手,殲20出技術問題,甚至低級失誤找誰去?這些都得慢慢來,這也是人才隊伍的培養問題。

第三價格,想想我們買一架蘇35,8300多萬美元吧!殲16至少6000萬美元一架,而殲20個人覺得恐怕在1.2~1.5億之間。在滿足生產線低速正常運轉下,沒必要大量生產、裝備,在現有基礎上研究一下怎麼降低價格,提升零部件性能等等才是關鍵!


第四性能瑕疵,最大的當然是發動機,但不僅限於發動機。發動機確實是殲20不能大量裝備的一個最大因素。現在採用的WS-10B作為殲20的動力,此型發動機在三代機上也大量需求,而且還是一款相對較新的發動機,不但產能不足,是否有技術瑕疵和其他問題還得經過時間來檢驗和修正。還有殲20技術跨越其實是相當大的,而我們的航空工業薄弱,肯定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解決的地方,就是美國這麼牛,F35不也出現溫度應力收縮造成零部件之間塗料拉裂,影響隱身而被全部召回嗎?(美國宣佈召回的時候就代表已經解決這個難題了)

第五就是世界和平形勢大好,壓力不大。個人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一點,備戰需求就沒有這麼大,畢竟如今的世界主體是“和平與發展”,不是冷戰時的“戰爭與和平”,兩者相差甚大,你以為俄羅斯是真沒錢生產蘇57?沒錢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美俄發生衝突的幾率很小,沒必要!

而且我國周邊大多還是三代及三代半,現有戰機完全能夠應對周邊絕大多數國家。殲20對美國也形成威攝,畢竟F35是攻擊機,正面剛恐怕不是殲20對手,而F22隱身塗料對機庫環境相當依賴,不能長時間在海外部署,更何況殲20有後發優勢,因此不必過多擔心。

當我們做著的一切準備,當祖國的天空需要殲20更有擔當時,只要開動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殲20會天高任"殲20"飛的!


狼煙火燎


殲-20入役後,它每次出現,無論2017年的朱日和,還是2018年的珠海航展,世人總看到,或三架,或四架,反正吧,數量總是不多,這是為什麼?難道沒有實現量產嗎?魂舞大漠覺得,瞧得見的未必就這麼多,沒有瞧見的未必這麼少,就是再少,自從列裝到現在,已近兩年時光,一個航空團的數量總是有的吧?像我們進口的蘇-35,也在24架以上,有一定規模,才能形成一定的戰鬥力。像殲-10C和殲-16,飛過朱日和的時候,也都在猜測它有多少數量,人們在說,不會就那麼幾架,是的,殲-20定然也會這樣。今者一問,給定的條件如此,其實有無全速開工,沒人給定答案,全是些猜測罷了,個人倒不這麼看,至少不會這麼少,偉大的殲-20,是支撐國家天空的主力,更是威懾制空的王牌,三架,四架的,只是電視中的畫面罷了。

★借我一雙慧眼。2017年的朱日和並不能說明什麼,當年才開始生產,數量不可能太大。小批量裝備部隊以後,僅供訓練使用,且待飛機廠搭建起生產線以後,即可實現大批量列裝。是以頭一個批次有限的幾架,更要在空軍試用之後,拿出相關意見之後,提出改進建議。部隊在試裝試訓過程中,作為王牌和拳頭部隊,要做好保密工作,一般不對外發布大量信息。但是要叫外面知道我們有,並且已列裝入役,朱日和和珠海正是這樣的發佈窗口,是以需要它登場時,也沒有藏著掖著瞞著,大大方方,2018年秀彈艙,更發佈了已成功完成夜間訓練的消息,央視正有公開報道。把這些鏡頭弄在一起,世人會發現,它正在形成全晝夜戰鬥能力,它已經飛來。美,需要發現的一雙眼睛,多關注它的消息,自然會看見它與我們同在。

★殲-20A。新飛機投產後,大體都要經過一個調整提高階段,待性能穩定以後,才會投入批量生產,細心的人們發現,它的塗裝,2018與2017不一樣,說明它在部隊試裝以後,已經做出了調整,經過部隊試用調整以後的殲-20,正可以進入第一個批次生產,我們不妨稱為殲-20A。若問已經生產了幾架,美國軍事網站,掐指一算,至少有8架,無圖無真相,就是合著眼強猜的結果,具體幾架,沒人告訴你,我們的數字也是秘密。記者在珠海,圍著我們的殲-20總師,“太行”矢推這以棒,裝沒裝到殲-20上呀。總師一笑語帶俏皮反問了一句道,你怎麼知道沒有裝。呵呵,裝沒裝的,俺不告訴你,也許有,也許沒有,想痛了小腦袋殼,就不再去鑽這牛角尖。也許總師的意思,“太行”嗎,殲-20也是可以的。

★威龍營空。要成為主力,必須一個相當規模的量,這事也許我們不著急,第二個批次的殲-20,才是真正符合自己的飛機。換裝了渦扇15,進入了超音速,飛行員說就是它的天下了。總師寄語2035,營空的威龍無限好,它現在嘛,正在成長。要壯大的,豈止一型發動機。比如航電,比如電戰,比如多用途,主力飛機嘛,一切都要滿足使用,如其當時的想法和設計,也看看現在的情勢,對它巨大的冗餘設計,無不鼓掌稱妙,如其那麼大的彈艙,如果使用小直徑炸彈什麼的,人們發現,也是蠻不錯的噢。我們迎來殲-20時代,自然它是主角要成為萬人迷,想像中它有無以復加的任何作戰能力,可以超音速巡航,可以超機動,可以擁有巨大的信息融合能力,我們看見即如我們所想,總之它是最棒的。當冷靜下來的時候,也許會這樣想,可能沒有這麼強大,但也不會那麼弱小。明此,也就足夠。


魂舞大漠


2011年,當美國防長蓋茨應邀到中國訪問時,我們嚴格保密的四代機項目,廣大網機戲謔的`黑絲帶",掀開神秘的面紗一一一 一飛沖天!以致於懵逼的美國國防部長親自向我領導人求證! 得到肯定的答案後,這位`中國要2o2o前不會有五代機"的防長,收到訪華"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禮包“!



我們在密集性的試飛`黑絲帶"殲20,邊飛邊反饋,邊修正。直至2015年11月份出現編號為2017的殲20。終修成正果。殲20列裝空軍試飛基地。接受空軍部隊的飛行包線,性能測評。為空軍探索隱身戰機戰法編寫教材。



當在珠海航展上殲20向世界首秀的2分種,當殲20與殲l6在閱兵式上的自信組合。"當今天下殊"!中國戰機首次與世界同步!器不如人的歷史終結了!

擁有與量產。當殲20裝備部隊。美軍F22,F35對我們原先巨大的心理壓力,威攝恫嚇雲消煙散。我軍得以從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與隱身戰機對抗,四代機對預警機,加油機等體系空戰中重要節點的屠殺與反屠殺。研究"一根針刺破一張網"。

再則,飛行員的培養。決定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是飛行員,需要培訓一定數量的隱身戰機飛行員。隱身戰機代表我軍現役裝備的最前沿。不可能需要大量的隱身戰機"真身",只用"模擬器"即可培訓。

價格。一架蘇35,8000多萬美元。殲16據傳也要一個多億。在滿足脈動生產線低速正常運轉下,沒必要大量生產,裝備。

發動機亦是制約殲20大量裝備的一個因素。雖沒現採用ws10B作為殲20的動力。但此型發動機在三代機上也大量需求。畢竟ws15也是正選!

三代及三代半能夠應對周邊絕大多數國家。殲20對美國也形成威攝。畢竟F35現爆出是"和平鴿"一一一美自爆不能發射導彈!F22隱身對機庫環境相當依賴!殲20有後發優勢。

當祖國的天空需要殲20更有擔當時,只要開動生產線,源源不斷的殲20會天高任"殲20"飛!


紅梅快樂


殲-20戰機真正開始大規模量產的時候,是必然配備WS-15發動機的殲-20B的型號時代。那麼就目前來看殲-20戰機還依然是處於小規模生產階段,而這也符合目前的現實情況。

殲-20作為我國第四代隱身戰鬥機,國際標準第五代戰鬥機,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一旦我們開啟野獸模式,那麼就意味著殲20已經徹底形成了滿血狀態。然而從最近的消息來看,顯然殲20戰機還沒有徹底解決發動機的問題,一旦發動機問題徹底解決,WS-15發動機完全定型,並且裝配殲20戰機,那麼加速生產就成為了一個必然。



而據海外資料顯示(推測),從2016年殲-20戰機的試生產至2018年期間,空軍共接收了28架殲-20戰機。也就是說,每年大約製造10架殲-20戰機。根據1月14日我軍官媒報道了我國第一個成建制殲-20戰鬥機威龍旅,該旅屬於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就是獲得“時代楷模”稱號的特級飛行員郝井文旅長所在部隊。
空軍郝井文旅長


從我們國家公佈的空軍旅來看,顯然我們的殲-20戰機已經超過了30架之多,要不然無法組建空軍旅的規模。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殲-20戰機進入了大規模量產階段,制約殲-20戰機量產的還是我們的WS-15發動機沒有大規模定型生產。那麼我們的WS-15發動機會在什麼時候能夠定型量產呢?

根據最近黎明發動機廠的宣傳展示畫板當中的介紹,殲-20戰機的“國產心”WS-15發動機的研製進度已經大大加速,根據相關介紹,WS-15國產發動機進入03批與改進批研製,這意味著WS-15發動機也步入了小量生產階段。按照這樣的進度顯然WS-15發動機已經在殲-20戰機上進行著相關的配套實驗了。



再根據航空專家劉大響院士在去年7月做的航空發動機的報告會上稱,“我們的第四代航空發動機將會在未來2-3年的時間內定型”。劉大響院士指的第四代發動機就是我們的WS-15發動機。在根據之前就傳聞成飛已經開始建設了第四天殲-20戰機的生產線,很有可能是一款全新的脈動生產線,預計在2019年的時候投入使用生產。
劉大響院士正在作報告


那麼多方面結合的消息,顯然殲-20戰機很有可能在2020年開始野獸模式。2019年會在第四條脈動生產線上進行工人的訓練與摸索經驗,那麼在WS-15發動機可以定型量產的時候,必然就大規模啟動脈動生產線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殲-20戰機才是滿血狀態的殲-20,而目前我們短期內不會大量生產不夠完整的殲-20,我們會節約一定的資源用來製造更好的殲-20戰機。大家覺得小司這樣的分析有道理嗎?


淡然小司


殲二十大規模量產是急不得的事情,從國防部去年宣佈它正是服役,到現在都裝備量估計也就12~16架左右,並且還都集中在空軍實訓基地,進行包括:編寫飛行大綱、飛出殲二十的極限包線、訓練飛行教官...等工作。

一型新式戰鬥機在試飛院完成試飛任務是不夠的,還需進入到部隊通過訓練基地的飛行員較長時間的飛行,才能暴露出來某些設計上的缺陷和不足,再將這些問題反饋到研製單位進行改進...這樣才能使戰鬥機更加的完善,為將來較大批量生產打下基礎,目前的殲二十就處在這樣的狀態,需要在訓練基地至少進行一到兩年的時間才行...既然是“暴露問題”就暫時不需要生產太多。
第五代隱身重型戰鬥機
的製造是全新的,使用的材料、飛控系統、電子設備、發動機、武器配套...都大幅度超過第四代戰鬥機,越發複雜化!這就需要在組織生產上要下功夫,從一個鉚釘、一塊蒙皮開始直到一架飛機總裝完成,需要上千家生產零部件的企業和幾十萬的職工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是一條生產鏈,在這條生產鏈上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滯後這架飛機的最後的總裝時間,所以生產鏈要必須全部打通才行!

目前殲二十的生產鏈已經打通,低速度製造不會出現問題,但還要看能否增加總裝線,如果增加到四條“柔性總裝線”,那麼一年就可以生產48架,重型隱身戰鬥機一年生產48架已經是很大的數量了!美軍的F–22重型隱身戰鬥機十年間也才有183架服役,所以殲二十也用不著每年產量太高。
第五代重型隱身戰鬥機具備高性能和高戰鬥力,根據多次的模擬空戰,1架五代隱身機可以同時對抗3~4架四代機,這樣強大的戰鬥力也就不需要五代機再像以前四代機那樣有上千架的裝備量,裝備350~400架就能有過去1200架的作戰能力。

還有一點,現代戰機普遍採用“一型多機”的設計理念,就是說:發展一型戰鬥機要求它具備多種用途,比如:蘇27和F–15系列,剛開始都是以“制空型”為主用於空戰,後來都發展成多用途戰鬥機,既可以攜帶對地/對海攻擊彈藥,同時空戰的性能又不低於現役的先進制空戰鬥機...到了五代機也得是這個趨勢,目前殲二十以制空型為主,它將來也必須要攜帶大型航空彈藥執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所以它一個批次生產量也不宜過多,需要少量對批次逐步改進、升級、多用途化作戰能力。
五代機是非常昂貴的武器裝備,價格在17~22億人民幣區間(參照美軍F–22的價格)這還只是飛機本身的價錢,它還需要各種彈藥、地勤保障裝備、專業維修工具,地勤機械師的再培訓...都是鉅款,疊加起來就是巨大的數字!在目前大規模戰爭爆發性很低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軍種間的均衡發展(軍費開支是有限的)五代機也不宜過多的裝備,否則會給資金帶來很大的壓力。

總之,殲二十生產多少架,什麼時候較大批量生產要根據國防需要和它的技術完善程度而定,不會它的性能太好就大批量裝備部隊。


皇家橡樹1972


殲20已經進入部隊服役2年多時間,迄今為止只有兩個部隊曝光批量裝備了殲20戰機,一個是試訓基地,一個是東部戰區空軍某部隊,這些殲20的編號分別是7820X和6200X,這兩個批次殲20是殲20的小批量生產型。

圖為編號為7820X的首批量產型殲20戰機。

殲20依然沒有進入穩定的大規模生產階段,這出乎很多人的預料,畢竟美國都已經裝備了500架左右的五代機,俄羅斯的五代機也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2019年裝備了2架蘇57,我國的殲20到現在也就服役了25架左右,算上試飛飛機也不到35架的規模,確實令人感到難以理解。不過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生產線還沒有成熟,第二個是技術狀態還沒有完整。

圖為編號為62001的殲20戰機。

殲20的生產線現在有3條脈動生產線,這一點我國在人民日報上已經說過,根據國際慣例,戰鬥機的脈動生產線可以做到每條生產線每週2架的生產速度,3條生產線每週就是6架戰機,每年起碼100多架。但是這屬於理想狀態,也就是生產線每天都開動,而且戰機生產號不間斷的狀態。實際上生產線在初期運行中絕對不會這麼順利。

圖為小批量產型殲20戰機。

生產線的成熟需要生產隊伍的技術熟練、生產流程形成定式、各種配合已經完成磨合,生產線自己的改進提升,以及生產人員的技術熟練都需要鍛鍊,美國的F35戰機也不是一開始就進入了大規模生產階段,實際上,F35戰機也是在進行了3年左右的低速生產後,才進入了完全釋放產能的大規模生產階段。殲20也需要這個過程,蘇57也需要這個過程,俄羅斯的蘇57在2019年才生產了2架,但是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速度,以後也會更快。

圖為蘇57戰機,他的量產服役型只有2架。

第二個原因是殲20的技術狀態不算非常完整。雖然目前的殲20已經非常強大,堪稱世界五代機的前兩名,從單機的實戰性能來看,也絕對在蘇57和F35之上,對比F22也有傳感器優勢和機動性優勢。但是殲20一直也存在一個短板,那就是發動機的推力不足和沒有矢量能力的問題。美國的F22有二維矢量發動機,單臺F119發動機推力15.5噸;俄羅斯蘇57有三維矢量能力,單臺117S推力也有14.5噸。

上圖為殲20戰機大過載機動,掀起渦流;下圖為殲20戰機飛行中打開彈倉。

但是殲20裝備的太行WS10B發動機只有14噸推力,對比蘇57和F22都處於劣勢,而且殲20的發動機暫時沒有矢量能力,我國新研發的三維矢量發動機正在殲10B戰機上進行測試,這意味著我國還需要繼續對殲20的技術水平進行提升,殲20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殲20現在依然不能完全釋放產能,需要等到技術狀態完整之後,再生產完整版的殲20,那樣比先生產大量的殲20,然後再改進升級要更加節省經費,也節省人力物力。


海事先鋒


▲曾有觀點認為,殲20如今產量太少是因為其技術不成熟導致,然而如果技術不成熟,又如何在航展上進行公開表演呢?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第四代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殲20一面世就吸引了許多世人的目光,尤其其在裝備部隊後,那關於它的各種看法也就絡繹不絕了。

▲現在的殲20技術不僅是成熟的,且其自身飛行性能也是十分優異的(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在這些說法中,有一種說法認為殲20生產太慢或者是壓根沒有大量生產,然而這種看法就是對的嘛?其實不然,作為一種第四代雙發隱身重型戰鬥機,從殲20本身的製造工藝來說,就比一般的三代機或者三代半戰鬥機要難很多,故而在單架的工時上,其耗費的也就一般三代機或者三代半戰鬥機要多得多;其次,目前對於我國來說,也就只有成飛集團在生產殲20,其廠房也就那麼多,故而一時半會產量也是有限的;再者單價殲20的價格十分昂貴,而對於我國有限的軍費來說,每年的採購殲20的數量自然也不會太多;最後,目前的殲20還是比較初期的版本,故而一開始的數量也不會太多,畢竟還要把採購的空間留給未來更加先進的殲20改進版(比如殲20B)。

▲打開彈倉的殲20,其內部彈倉掛載了4枚霹靂15遠程空空導彈,兩側的側彈倉則攜帶了2枚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圖片來源於:網絡)

故而,綜上所述,殲20的產量一時半會上不來也是在情理之中,同時也是合乎邏輯的事情,所以也就沒啥好大驚小怪的了。


軍武次位面


不能量產?

今年珠海航展時候,我們發佈了一則新聞,說是殲20高空巡航速度達到2.8馬赫,比目前世界上公佈的任何四代機都快,足以證明我國殲20體系足夠完善

但是,沒有大規模裝備也是有幾個原因,首先,要從10年前說起,美國防張來華訪問前,美媒說中國的四代機首飛時間要到2020年以後了,結果我們直接來了個地面高速滑跑實驗,美媒瞬間打臉。這時候,中國威脅論伴著殲20的起飛達到了一個高潮。

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北方的鄰居的猛禽斯基雖然蒸蒸日上,但是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我國周邊防務壓力明顯增加,但是,如果大批量服役,必將瞬間顛倒周邊防務平衡,會強烈刺激到日本,韓國,南海諸國,印度,這幾個國家,有的具備自主研發四代機的能力,有的會在被刺激的情況下加速購買以美國為核心的f35,沉默鷹等3.5代戰機,迫使我國的防務壓力驟增。

再者,我們小批量購進了蘇35,蘇35的機動性沒人敢說不好,蘇俄的軟件優化也同樣是世界翹楚,我們在慢慢吸收消化先進技術的同時,在未來一點時間裡,周邊四代機逐漸增加時,可以先用su35 打第一照面,在保護我們自身主力殲20機群的同時,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輿論目的。

最後,僅僅一次珠海航展,就已經讓周邊某國坐不住了。據說某國的驗證機發動機核心機性能比猛禽的還厲害,我們慢慢摸索四代機的使用經驗,再慢慢升級改進,韜光養晦,未雨綢繆,在不給鄰居太大的壓力的情況下,做好完全戰勝局部戰爭的準備,為我國國防安全保駕護航



軍閥68114941


殲20是一種高端飛機,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大規模列裝。即使是經濟發達的美國,也只裝備了不足200架f22,f35的計劃列裝數量也多次下調,並且美國放緩了f35的生產進度,不急於列裝該飛機。而俄羅斯的蘇57隱形飛機,列裝數量更少,只打算在2020年之前列裝12架。

先說飛機的生產成本和價格,隱形飛機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即使是非隱形飛機,價格也居高不下,法國陣風和美國F15都在一億美元上下。蘇35算是一款物美價廉的飛機,也在7000萬美元左右。這只是飛機本身的價格,還不包括後期維護費用,後期維護費用一般是飛機價格的兩三倍,這還不包括油錢和飛行員的培養。如果是隱形飛機,維護費用更高。光那個隱形塗層,美國f22戰機的隱形塗層有一點點損傷,都要重新處理一次,重新處理一次塗層需要10萬美元。訓練的多了,自然塗層就要處理的越多。這就是為什麼講,高端非隱形飛機已經讓很多大國用不起,隱形飛機更是少數國家的武器。

除了上面提到的,特別提一下發動機的成本,發動機的成本要分攤到每小時上。如果一款發動機是6000萬元,使用壽命是4000小時,那麼就要算每小時的費用。世界軍費排行榜前25名,美國一個國家的軍費相當於後面24個國家的總和。美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是中國的十倍,即便是這樣,美國軍隊也直呼用不起,航空裝備的費用就可想而知了。

最後是關於武器裝備發展思路的問題,熟悉各國武器裝備情況的朋友估計會發現。除非是在二戰或者重大局部戰爭或對抗時期,一國的武器裝備一般不會對某一兩種武器大量列裝,往往是分批次的,且種類豐富。這樣做基於兩方面考慮,一個是軍工技術飛速發展,五年小進步,十年大進步。現在的進步速度更快,三年就是一個小進步。而武器裝備的使用壽命一般在20年以上,有的武器已經使用了60年以上,比方說俄羅斯的蘇27和美國的c130,b52等。即使是使用幾十年的武器,也是各種批次,蘇27和米格29就有十多種型號,c130也是多次更新和升級。如果一次性大量列裝了某種武器,那麼以後就會面臨大量落後的現狀,因此都是分批次逐步列裝。另一方面是避免敵人針對該武器研究剋制之法,因此要不斷地推陳出新,而非大量裝備某一種。

中國自古以來,軍事壓力比較大。即使是秦漢,唐宋,明時期,也是經常為領土而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武裝力量。但考慮到我國人口基礎大,經濟貧困問題依舊很大,所以仍然要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按照經濟狀況決定軍事發展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