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的發明有什麼歷史意義嗎?

鄺小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牛逼的。

薩沙寫過納粹四大超級武器,其他都是大件,只有STG44是小東西。

STG44是自動步槍之母,具有極大的意義,也是劃時代的武器。

當時各國步兵班武器大概是這樣,若干只單發步槍或者半自動步槍,使用長步槍子彈;若干只衝鋒槍,使用短手槍彈;1挺輕機槍,使用長步槍彈。

如果日本人,一度機槍還是使用專業的機槍子彈,不能通用步槍彈。

也就是說,步兵班要裝備2到3種子彈。

這對於後勤來說,壓力極大。

二戰說白了,就是打後勤,看誰後勤厲害。

而STG44就是劃時代的實現了步槍和衝鋒槍的一體化。

STG44最大特點,就是兩個,一是使用短步槍彈,二是可以連發也可以單發射擊,可以做步槍也可以做衝鋒槍使用。

這樣一來,德軍步兵班只需要裝備STG44和輕機槍即可,可以完全淘汰手槍彈,只需要兩種子彈。

再說通俗一點,STG44就是今天的AK47和M16,是新一代的武器。

實戰中,首先是使用STG44的德軍後勤大大減輕,畢竟少裝備一種子彈了。

其次,是火力大大增強。

其實STG44大部分時候是作為半自動步槍使用的,但它又強於半自動步槍,主要是它的裝彈為30發,半自動步槍美國加蘭德是8發,蘇聯SVT40是10發,裝彈上不能和STG44相比,對射很容易被壓制。

而美蘇英的衝鋒槍射程太近,在這種中距離對射起不到什麼作用。

這樣一來,在中遠距離對射中STG44佔有很大優勢。

即便是在近距離,STG44因為可以連射,性能也比衝鋒槍差不了多少。

況且當時美蘇步兵班,裝備衝鋒槍的不過一二個人,但德軍STG44步兵班等於全部是衝鋒槍,近距離火力又強大太多。

總之,STG44綜合性能非常強,就是二戰的AK47。

據軍方的要求,黑內爾公司在11月份生產了10000支STG44試驗槍,全部在1943年春交付給東線的德國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實戰中,MKb42(H)步槍發揮了非常不錯的戰鬥作用,深受德軍士兵愛戴。

德國兵一致要求,儘快批量裝備STG44。隨後STG44在1944年後生產了50萬支,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也不少了。

可找到的資料顯示在1944年秋天所編成的44年裝甲旅中德軍士兵第一次大量使用了該槍,給它的敵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該槍主要裝備東線和西線的德軍精銳步兵,比如死守卡昂的黨衛軍希特勒青年師就大量裝備該武器。

STG44的意義還並不是實戰,還有更重要的理念。STG44誕生以後,對於步兵班的輕武器裝備是劃時代的變化。

事實證明,二戰剛剛結束,各大國就開始研發生產自己的自動步槍。

這說明,元首希特勒的眼光還是高人一等的,雖然他最初反對STG44。


薩沙


二戰時期,德軍工發明的STG-44,是一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槍械,既解決了步槍子彈威力過乘的問題,同時又較好地解決了衝鋒槍發射手槍子彈導致威力不足的毛病。

作為一把自動槍械,STG-44實際上是步衝合一的突擊步槍,既能單發精準射擊,又能連發密集開火,是軍工史上第一把採用中間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步槍。

STG-44發射7.92×33毫米短藥筒的中間威力步槍彈,此彈型比當時德軍普遍採用的7.92×57毫米標準步槍彈要縮短許多,彈頭更輕,發射火藥減少。

儘管此槍的有效射程減少了,但同時槍械的後座力也減小了,解決了自動步槍連續射擊時,精度始終無法保證的技術瓶頸。

此槍研製後,投放到了東線戰場,30發的供彈具,400米的有效射程,後座力低,不僅單發,而且連發精度也很高,動作也非常可靠,威力接近普通步槍,但比衝鋒槍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受到了前線將士的一致好評。

STG-44突擊步槍的服役,讓單發的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等步兵手中的主要槍械相形見絀。

在實戰中,三五個手持StG44的德軍士兵,就可以壓制住一個班的手持M1的美軍士兵,以及數量更多的使用波波莎衝鋒槍的蘇聯士兵。


國平軍史


產品規格 墨盒: 7.92 x 33mm Kurz

容量: 30發 炮口速度: 2,247英尺/秒。

有效射程: 325碼。 重量:約 11.5磅

長度: 37英寸 桶長: 16.5英寸

景點:可調節的瞄準器 - 後部:V形缺口,前部:帶帽的支柱

行動:氣動,傾斜螺栓


設計開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 ,德國軍隊配備了槍式行動步槍,如Karabiner 98k ,以及各種輕型和中型機槍。 由於標準步槍被機械化部隊使用太大而且難以使用,因此很快就出現了問題。 結果,國防軍發射了幾枚較小的衝鋒槍,如MP40,以增加戰場上的武器。 雖然這些更容易處理並且增加了每個士兵的個人火力,但是它們的射程有限並且在110碼以外是不準確的。 雖然存在這些問題,但直到1941年蘇聯入侵之前,這些問題並沒有發生。 越來越多的蘇聯部隊裝備了託卡列夫SVT-38和SVT-40等半自動步槍,以及PPSh-41衝鋒槍,德國步兵開始重新評估他們的武器需求。 雖然Gewehr 41系列半自動步槍的開發取得了進展,但他們在現場證明存在問題,德國工業無法按照所需的數量生產它們。 努力用輕機槍填充空隙,然而,在自動射擊期間,7.92毫米毛瑟圓的反衝精度有限。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創造一個比手槍彈藥更強大的中間彈,但不到一個步槍彈。 雖然自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這種回合的工作一直在進行,但國防軍此前拒絕接受這一回合。 重新檢查該項目,軍隊選擇了Polte 7.92 x 33mm Kurzpatrone,並開始為彈藥徵集武器設計。 根據Maschinenkarabiner 1942(MKb 42)的名稱簽發了發展合同,發給Haenel和Walther。 兩家公司都採用了能夠進行半自動或全自動火災的氣動原型。 在測試中,Hugo Schmeisser設計的Haenel MKb 42(H)超越了Walther,並被Wehrmacht選中進行了一些微小的改動。 MK42(H)的短暫生產運行於1942年11月進行了現場測試,並得到了德國軍隊的強烈建議。 展望未來,在1942年末和1943年初,為生產試驗生產了11,833 MKb 42(H)。 通過評估來自這些試驗的數據,確定了使用由閉合螺栓操作的錘擊系統而不是最初由Haenel設計的開放式螺栓撞擊系統,該武器的性能會更好。 隨著工作向前推進以採用這種新的射擊系統,當希特勒因第三帝國內部的行政內鬥而暫停所有新的步槍計劃時,開發暫時停止。 為了使MKb 42(H)保持活力,它被重新命名為Maschinenpistole 43(MP43),並被稱為對現有衝鋒槍的升級。 希特勒最終發現了這種欺騙行為,希特勒再次將程序停止了。 1943年3月,他允許重新開始評估。 運行六個月,評估產生了積極的結果,希特勒允許MP43計劃繼續進行。 1944年4月,他命令重新設計MP44。 三個月後,當希特勒向東方陣線諮詢他的指揮官時,他被告知這些人需要更多的新步槍。 此後不久,希特勒有機會試射MP44。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將其稱為“Sturmgewehr”,意思是“風暴步槍”。 為了提高新武器的宣傳價值,希特勒下令重新指定StG44(突擊步槍,型號1944),給步槍自己的級別。 生產很快就開始了,第一批新步槍被運往東線的部隊。 戰爭結束時共生產了425,977架StG44,並在後續步槍StG45上開始工作。 可用於StG44的附件中有Krummlauf ,一種允許在拐角處射擊的彎曲槍管。 這些最常用的是30°和45°彎曲。



運營歷史

到達東部戰線後,StG44被用來對抗裝備有PPS和PPSh-41衝鋒槍的蘇聯部隊。 雖然StG44的射程比Karabiner 98k步槍更短,但它在近距離更有效,可能超出兩種蘇聯武器。 儘管StG44的默認設置是半自動的,但由於它具有相對較慢的射速,所以它在全自動中的準確性令人驚訝。 在戰爭結束的兩個戰線上使用時,StG44也被證明可有效地提供覆蓋火力來代替輕機槍。



歷史意義

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突擊步槍,StG44來得太晚,無法顯著影響戰爭的結果,但它產生了一整套步兵武器,其中包括AK-47和M16等著名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StG44被保留供東德國家軍隊(人民軍)使用,直到它被AK-47取代。 東德Volkspolizei在1962年使用了這種武器。此外,蘇聯向其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在內的客戶國出口了StG44s,並向友好的游擊隊和叛亂團體提供了步槍。 在後一種情況下,StG44裝備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真主黨的成員 。 美國軍隊還從伊拉克的民兵部隊沒收StG44。


童真彩虹莊園


StG44突擊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了短彈殼(比普通步槍彈更短,內部填充的發射藥相應減少)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可以說它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

StG44突擊步槍

在StG44突擊步槍出現之前,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研製了供步兵使用的自動步槍,例如俄國的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美國的勃朗寧自動步槍(BAR)等等。但是這些自動步槍,都存在著相同的問題,這就是在全自動射擊時,會因後坐力太大變得難以控制(後坐力太大,是因為這些槍械使用的是全威力步槍彈)。另外就是這些槍支的重量較大,不方便單兵攜帶。

7.92×33毫米中間威力型槍彈

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彈殼子彈,目的是想將衝鋒槍的特點,與自動步槍相結合。這樣雖然在射程方面,要比普通步槍差,但是可以保持比步槍輕便的特點並改善全自動射擊時的精度。1941年,經過反覆實驗後,德國成功的研製出一種7.92×33毫米短彈殼子彈。這款子彈,要比當時的德軍的7.92×57毫米標準步槍子彈更短,彈頭更輕,發射火藥也較少。這樣就能讓單兵能攜帶更多的彈藥。另外,這種子彈的彈頭,在有效射程內的威力足以讓敵軍士兵失去作戰能力,全自動射擊時的火力密度直逼衝鋒槍,後座力也在可控制的範圍內。這類短彈殼子彈被稱為中間型威力槍彈,隨後能使用這種短槍彈的新型自動步槍很快被研製出來。

原型槍MKb42自動卡賓槍

1942年,德國黑內爾公司設計的原型槍,也就是MKb42自動卡賓槍被製造出來,經過測試後,被德國軍方選中。這款自動卡賓槍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可有效壓制衝鋒槍射程外的敵方火力點。當幾支自動卡賓槍開火時,能發射出大量子彈,這將會把敵方士兵壓制在掩體後方。另外,密集的火力也可大幅提高擊中敵方的幾率。

2.這款自動卡賓槍使用的彈容量為30發的弧形彈匣,比當時其它步槍的備彈量更高,可以減少戰時士兵更換彈夾的次數。

隨後,這款原型槍便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並通過空投的方式,送往東線戰場上一支正遭到紅軍圍困的德國部隊手上,使該部隊成功的突圍重圍。

原型槍MKb42自動卡賓槍

正當德國準備大批量生產該槍時,卻遭到希特勒的禁止。當時,希特勒的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期間,所以它下令禁止生產這種不倫不類的武器(近距離火力密集度不如衝鋒槍,遠距離不如普通步槍)。為了能夠進行生產,軍方為其起了一個衝鋒槍的名字,這就是MP43。隨後,設計師為了便於生產,改進設計後,定名為MP44,並少量發配到部隊中。

但紙總包不住火,1944年,希特勒赴東線視察戰況,當他問到德軍官兵最需要什麼的時候,官兵們異口同聲回答:“更多的MP44”。希特勒很好奇這是什麼武器,一看之下發現竟是自己下令禁止生產的武器。最初,希特勒非常生氣,但是當他看過該槍火力展示後,明白當初自己的看法有所偏差,於是宣佈將MP44定名為Sturmgewehr 44(突擊步槍1944年型),簡稱StG44,並優先生產。

StG44突擊步槍

由於當時德國瀕臨戰敗,所以直到戰爭結束時,StG44突擊步槍僅生產了40萬支。雖然無法全面配發德軍,但在1944年時,曾普遍裝備於裝甲旅中,在相關戰役中,StG44突擊步槍給西線的盟軍帶來非常大的震撼。


鼎盛軍事


畫家筆下裝備了STG44突擊步槍的德國裝甲擲彈兵,1945年初,東普魯士。

它可以被看做是現代步兵全自動突擊步槍的鼻祖。自動步槍概念並不新鮮,早在20世紀初,墨西哥槍械設計師蒙德拉貢和北歐設計師索倫.邦就提出了“導氣式原理”,以求讓槍械自動射擊,具體過程為,子彈發射後的高壓氣體從槍膛中導出,推動連桿解鎖槍機,並推動槍機頂住復進簧。當然因為技術還未成熟,各國陸軍依舊裝備相對可靠的栓式槍機單發步槍。後來蒙德拉貢的7*57毫米1908式自動步槍的設計方案和專利落到了瑞士知名軍工企業SIG手裡,進而這項技術轉入德國。

一戰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陸軍被嚴格限制在10萬人的規模,重武器研發也受到嚴格限制,所以德國只能在輕武器研製上發力,以求獲得一點技術領先優勢。1921年,德國陸軍武器與裝備監察處開始系統推敲對於自動步槍與彈藥的完善與改進,具體提出的技術指標為,20到30發彈匣,有效殺傷距離400米,彈藥口徑在8毫米以下。

當然,德國各大軍火商懶得進行冒險創新,包括毛瑟和萊茵金屬公司在內,依舊堅持使用原本的7.92x57毫米制式步槍子彈,很明顯,這種子彈的威力過大,如果應用於自動武器會產生嚴重的後坐力。然而一些新興軍火公司則從中看到了希望,比如古斯塔夫.根舒夫公司的設計師海因茲.沃爾墨設計的沃爾墨M35自動步槍。但最終保守的德國陸軍武器局並沒有採用這支革命性的武器。

儘管如此,德國陸軍依舊在尋求一種更為簡便,耐用的自動步槍。1938年,陸軍武器局又委內海內爾公司和瓦爾特公司繼續開發自動步槍,具體技術指標為重量和長度都必須小於現役裝備的98K步槍,全自動射速達到350到400發/分鐘,堅固可靠,能用於沙漠和高塵埃環境,全自動與半自動精準殺傷距離達到400米,製造時儘量使用便捷的焊接和衝壓工藝。

1940年,海內爾公司依舊這些技術標準,研製出了MKb42自動步槍,使用7.92x33毫米短步槍彈,開放式槍機變成了密閉槍機。另一個革命性的設計是,該槍採用“直列型”構造,槍管,機匣,槍機,槍托完全在一條抵住射手肩膀的直線上,方便射手在自動射擊狀態進行瞄準,控制槍械。

但由於戰時物資原料匱乏,並且希特勒對這種介乎衝鋒槍和單發步槍之間的“過渡性武器”始終持懷疑態度,導致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6月,只生產了12500支,對於德國陸軍龐大的需求簡直是杯水車薪。儘管如此,陸軍武器局對這款武器還是給予支持態度,海內爾公司不斷地進行微調和改進,包括調整了瞄準具和護木,這個改型就是MP43/B衝鋒槍,即題目中Stg44突擊步槍的原型,之所以叫衝鋒槍,是為了迎合希特勒對所謂“突擊自動步槍”的厭惡。1943年2月,在柏林庫莫斯多夫武器試驗場,希特勒親自蒞臨觀察一場新式輕武器展示,果不其然,他再次表示了對MP43的厭惡,然而此時東線戰事吃緊,前線發來像雪片一樣的告急消息,要求儘快提供一款自動輕武器,以抵消蘇聯紅軍越來越強大的人力優勢。

帝國軍備部國務秘書奧托.紹爾,苦口婆心地拿著這些報告,懇求希特勒允許大規模生產MP43,終於,希特勒鬆口了允許以月產3萬支的速度開工生產,逐步替代前線裝備的Mp38與40式衝鋒槍,當然東線前線陸軍的真正想法是,讓MP43徹底取代98K,成為德國步兵的基礎制式裝備。帝國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也贊同這一意見,秘密地允許MP43的月產量提升到10萬支,並開始在第1,第32 步兵師進行試裝備,以進行最後的戰地測試,能夠加裝42式槍榴彈的MP43改型,被定名為MP44。

1944年12月,MP44正式被更名為STG44突擊步槍。

STG44確實是一款革命性的武器,全長0.94米,重量僅有5.1公斤,操作簡便,射速達到500發/分,戰後,美國陸軍武器測試局的人員在測試STG44時,也承認這是一款非常優越的武器,後坐力很小,3發點射狀態精準堪比單發步槍,握把和槍托射擊從人體工程學角度看非常優越,至於間或出現的卡膛現象,並不是槍械本身的瑕疵,而是大戰末期德國軍火工業由於原料短缺,彈藥質量不穩定所導致。

由於 STG44產量有限,所以優先配備給裝甲擲彈兵和武裝黨衛軍,它使得小型步兵作戰單位在中間距離擁有了毀滅性的火力優勢,每個步兵可以攜帶六個30發彈匣,再加上槍支上預裝的一個,統共210發子彈。根據一些資料顯示,在1944年東線的幾次戰鬥中,一些處於蘇聯紅軍包圍中的德軍部隊,在接收到空投的STG44突擊步槍後,直接利用火力優勢,成功突圍。

畫家筆下,stg44步槍上裝備了ZG紅外線瞄準儀的德國裝甲擲彈兵夜戰分隊,1945年4月,柏林。

在大戰末期,德國還為STG44研製了一些黑科技配件,比如說代號“吸血鬼”的ZG紅外線瞄準儀,包括一個紅外瞄準鏡,一部紅外聚光燈,以及一個背在使用者背上的電池包,雖然總重量超過15公斤,但在大戰末期的一些零星夜間戰鬥中,配備它的特殊野戰步兵分隊還是給盟軍以相當的殺傷。

戰後,各國依照德國STG44自動步槍的路子,迅速將具備“中間距離殺傷力”的單兵自動步槍作為新一代步兵的主要列裝武器,無論是蘇聯的AK47,還是美國後來的M14與M16,以及比利時的FN FAL,從彈藥到設計理念與參數,都能看到STG44的影響與烙印。


晴天有時下豬


在前幾期,刀叔為大家介紹了不少突擊步槍,像HK416、SCAR等。說到突擊步槍就不得不說說突擊步槍的鼻祖人物,本期刀叔來給大家說說世界上第一款真正的突擊步槍——StG-44。

大家都知道,從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從古代小規模戰役再到一戰二戰,以及現代的局地戰爭,雙方交火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可以說,StG-44的成功就是在市場的夾縫中找到了合適的定位。一戰結束以後,隨著工業科技的進步,各國的軍事戰略戰術理論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變化的不僅僅是戰術和戰略,輕武器的研發也進入到了另一個階段。StG-44的出現,彌補了在一戰和二戰戰場上200到500米火力支持的空缺。

無論是德國的毛瑟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還是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有效射程都超過600米,標尺射程都在1000米左右。如果在150米內,像MP40等衝鋒槍又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如果讓MP40射擊400米的目標,子彈末端動能是個問題。如果讓Kar.98k射擊300米的目標,萬一打偏了,在這個距離上它很可能會更快地見上帝。根據納粹德國軍方的要求,黑內爾公司和卡爾-沃爾特公司共同研製了StG-44突擊步槍,並於1942年7月將100支7.92×33毫米步槍短彈的StG-44交付使用。正式裝備到軍隊是在1943年,黑內爾公司生產了10000支試驗槍,全部交付給東線的德國黨衛軍第五“維京”裝甲師進行實戰檢驗。

在經過了兩次的改進後,StG-44突擊步槍在庫爾斯克戰場深受德軍各級官兵的好評。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裡呢?

第一 StG-44是首次使用中間威力彈的突擊步槍

在400米射程上,連發射擊時比較容易控制,射擊精度比較好,可以連續射擊而且火力非常猛烈。重點是它比較輕,便於攜帶,是步槍與衝鋒槍性能特點的優化結合。

第二 StG-44是首次使用30發容量彈匣的突擊步槍

從衝鋒槍的20發彈匣32發彈鼓到機槍的300發彈鏈,德國設計師根據實戰對於火力的需要和士兵攜帶彈藥的體力上限,還有持續作戰的需要,最終選擇了30發弧形彈匣。在實戰中,三四個手持StG-44的德軍士兵,往往可以壓制住一個班手持M1的美軍士兵和數量更多的使用波波沙衝鋒槍的蘇聯士兵。

後來美國的M16以及蘇聯的AK系列仍然採用30發子彈彈匣,可見其成功之處。

第三 StG-44是首次使用彎曲槍管套件的突擊步槍

二戰時期,納粹德軍對拐彎槍技術進行了進一步改良,觀瞄仍是通過透鏡裝置,但槍管則可以根據作戰需要進行彎曲。StG-44裝備的彎曲槍管套件有30度、45度、60度和90度這四種規格。

另外,還有一種P型是專供裝甲車輛乘員使用的,藉助這一系統,他們可以隱藏在車內直接向外開火。實戰測試顯示,用30度的彎曲度時,StG-44在100米的距離上可以對敵軍實現比較精準的殺傷。但是,它的出現並不能阻止德國的整體潰敗,到戰爭結束時該槍僅產量40萬支。不過,在相關戰役中對西線同盟國士兵卻帶來了不小的震撼。

二戰結束後,該槍同時落在蘇聯和美國人手裡。不過美國人認為它過於笨重和不順手,容易出現故障而沒有重視它,仍然選擇大威力半自動步槍。直到越南戰爭時期,更加笨重的M14遇到AK-47後,用鮮血才明白中威力彈突擊步槍的重要性,從而研製出M16。StG-44的時代已經落幕,但它的設計理念卻沿用至今!


刀墓手札


Stg44可以說是開創了步兵武器的新紀元。

Stg44突擊步槍之前,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武器,但是都沒能產生像stg44突擊步槍這樣的影響。比如一戰中的利貝羅勒1918式自動步槍,同樣採用中間威力彈,並且槍身短小,不過外形上也更像傳統步槍,但是問題在於質量不是很好,同時當時的軍事思想導致這種武器沒能投入裝備。

而STG44則和現代突擊步槍非常接近了,無論是在外形還是性能特點方面,其外形佈局和如今的突擊步槍已經非常相似了,同時採用的也是中間威力彈、30發彈匣等,因此相對於利貝羅勒1918,很多人認為STG44才是世界上第一支突擊步槍。

STG44當時帶給其他國家軍隊的衝擊是很大的,這種武器威力介於當時的衝鋒槍和傳統步槍之間,其要比衝鋒槍射程遠威力大,同時火力又比傳統步槍猛,更能有效壓制敵人,因此STG44是一種十分優秀的單兵武器。

在戰術上,STG44也給德軍帶來了不小的幫助。德軍步兵戰術中的核心就是機槍,一旦機槍火力組無法提供火力,步兵們很快就會由於缺乏火力而被敵軍壓制或者殲滅,而有了STG44,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較遠距離上的火力了。


戰爭之王


中間威力步槍彈非常適合400米以內幹架,全自動又能把半自動/栓動打出屎


開始慢慢搶了衝鋒槍飯碗,德三掛了之後STG44投胎做AK、又逼出了小口徑系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