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為什麼非要佔領克里米亞,如果普京卸任,他的繼任者會不會歸還克里米亞給烏克蘭?

韓在俊


在2014年千里之外的克里米亞地區藉著當地局勢混亂,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宣佈脫離烏克蘭獨立,隨後就加入了俄羅斯。對此,烏克蘭方面大為不滿,多次向俄羅斯方面提出抗議。不過由於國家內憂外患,烏克蘭方面實在沒有能力強行奪回克里米亞,兩國的口水仗一直打到今天。而作為這一事件的重要參與者,俄羅斯總統普京可謂強硬之極,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可是這位強人的總統生涯已經所剩不多了,那在他卸任之後俄羅斯會歸還克里米亞嗎?

絕對不會,首先克里米亞早在沙皇俄國時期就已經被納入俄羅斯版圖,只是在赫魯曉夫主政的年代被劃分給了烏克蘭。在當時赫魯曉夫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都是一個國家。只可惜,這個牢不可破的聯盟只存在了七十餘年就土崩瓦解了,克里米亞也就換了一個主人。

但是,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可不買這個賬,克里米亞半島上基本都是俄羅斯族人,在感情上普遍傾向於俄羅斯。而且這些年來烏克蘭經濟越來越糟,再加上與境內其他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得當地人早就想回歸俄羅斯了。這次的烏克蘭危機只是正好提供了一個機會罷了。

(克里米亞人對俄羅斯感情深厚)

另外,從很久以前開始,這個半島就是一個可以控制四周的中樞之地,特別是當地的多個港口和基地都是俄軍的重要均點。特別是當地的軍港,直到現在塞瓦斯托波爾還是黑海艦隊的母港,如果失去了半島,黑海艦隊只怕要取消番號了。

在俄羅斯控制克里米亞的情況下,俄國就可以對黑海沿岸國家產生有力的威懾,同時還可以對蠢蠢欲動的烏克蘭產生巨大的壓力。如果失去該地,俄國就徹底失去了在地中海一帶的話語權,這是地緣政治越來越不理想的俄羅斯絕不能忍受的。

所以對於俄羅斯來說吃下去的東西從來就沒有吐出來過,即使是在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大軍入侵的時候,或者是在蘇聯解體那樣的困難時期,俄羅斯也從沒有想過要讓出一丟丟的土地。所以,不管是誰接過了普京的擔子,克里米亞都不會主動歸還,除非烏克蘭自己奪回來。


利刃巨透社


與其說是俄佔領烏克里米亞,不如說是普鯨要佔領克里米亞。因為黑海並不是個出海口,出海口還在遙遠的土耳其,沿岸都是俄死敵,一旦發生世界大戰,俄一艘小艦都不可能從黑海發出,但普鯨為什麼要佔據克里米亞呢?首先,俄一直是從烏手裡租借的黑海基地,每年都要向烏給付高昂的租金,佔過來,就不用交租金了。但這個便宜基本沒佔到,供養克里米亞居民需要更大費用,這是個吃虧賣買。那普鯨為什麼還要佔領克呢,主要是他執政能力有限,實在搞不好經濟,為了提高民眾支持率,對外戰爭是最好手段,何況俄有這個侵略他國的優良傳統,普京隨勢就把租借的黑海基地,包括克里米亞佔為己有了。至於俄會不會還,目前在普金手裡,肯定是不會還,還了,他就得下臺,普一直把位子看得比命重,你說呢。如果俄能僥倖不解體,他的繼任一定會把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的。畢竟現在,不是二戰以前,靠掠奪土地來發展壯大自己。現在是靠科技,人文,經濟來獲得世界認同,老觀念早過時了。


秦皇與漢武


這裡其實有兩個問題,一是俄羅斯為什麼非要佔領克里米亞?二是普京的繼任者是否將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

首先,國內很多人認為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是戰術上的勝利,但卻是戰略上的敗筆,主要理由就是俄羅斯因為佔領了克里米亞而永久地失去了烏克蘭。然而,事實上,自烏克蘭危機爆發開始,伴隨著亞努科維奇的下臺,俄羅斯已經失去了烏克蘭。在此背景下,普京決定拿下克里米亞,就不是在克里米亞和烏克蘭之間作出選擇,而是一種止損措施,即俄羅斯面臨的問題是失去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烏克蘭,還是失去一個不包括克里米亞的烏克蘭。兩者相較,顯然拿回克里米亞是一個相對損失較小的選擇。同時,拿下克里米亞,不僅對俄羅斯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和軍事意義,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控制了克里米亞等於握著一張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王牌。鑑於北約的規定,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就要放棄克里米亞,想拿回克里米亞,就無法加入北約。至於美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可以想象,伴隨著烏克蘭危機的加劇,即便俄羅斯不佔領克里米亞,美西方也會以別的藉口來制裁和圍堵俄羅斯。下圖為克里米亞半島



其次,第二個問題。在當今俄羅斯,普京因佔領克里米亞而威望極具提升,成為俄羅斯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可以說,在俄羅斯精英和民眾心中,克里米亞已經成為俄羅斯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普京以後的俄羅斯領導人,如果要放棄克里米亞,無異於等於觸犯眾怒、與整個俄羅斯民眾為敵,等於政治自殺。此外,從美西方的表現,特別是近期特朗普與普京的會晤看,美西方雖然不承認,但事實上已經默認了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佔領,只是不能公開承認而已。在此背景下,俄羅斯領導人就更不會主動放棄克里米亞。下圖為黑海周邊形勢圖



西域都護


普京寧願得罪一堆國家都要把克里米亞收歸囊腫由此可見這塊地方的重要性,別說是繼任者不還,如果有機會他的繼任者也會佔領的。克里米亞問題涉及俄羅斯的地緣戰略,說白點俄羅斯早就垂涎許久。



看看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我們就能知道它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一方面克里米亞對於俄羅斯海軍非常重要,在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之前,俄羅斯早就向烏克蘭簽署了99年租賃合同,允許俄羅斯海軍在此建造基地。此外,掌握克里米亞就能掌握整個黑海,而黑海又是俄羅斯進去印度洋的唯一通道,戰略地位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克里米亞擁有很好的緩衝功能。近些年來北約一直在加大對俄羅斯的周邊部署,克里米亞和如果被北約控制,俄羅斯的整個經濟核心帶都要暴露在敵方的反導範圍。另外在加上克里米亞擁有者大量的俄羅斯族人,當他們脫離烏克蘭政府後,很容易收服,不存在後顧之憂。


小局貓


一、俄羅斯是收復克里米亞,而非佔領克里米亞

1.克里米亞曾經是俄羅斯領土。1783年,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從此,克里米亞就歸屬了俄羅斯。1853年-1864年,沙皇俄國與英國、法國、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今天,法國首都巴黎還有很多街道以克里米亞命名。1954年,為了紀念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併300週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將克里米亞劃給了烏克蘭。既然是為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合併而將克里米亞作為禮物劃給烏克蘭,兩國分開了,站在俄羅斯的角度,自然有理由將克里米亞收回來。

2.克里米亞地理位置重要,俄羅斯人佔主流。克里米亞約有250萬人,其中俄羅斯人佔62.6%,烏克蘭人只佔15.2%。克里米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前蘇聯以及俄羅斯時期,黑海艦隊一直駐紮在克里米亞。克里米亞還是療養聖地以及擁有大量的優良海港,卡爾基尼海灣、塞瓦斯托波爾、貝拉克拉瓦等良港、費奧多西亞海灣港。

3.俄羅斯與烏克蘭關係惡化,是俄羅斯收回克里米亞的直接原因。

克里米亞危機爆發於2014年,當時,親俄派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趕下臺,親美派尤先科上臺,俄烏關係極具惡化。也正是在兩國關係破裂的情況下,普京果斷的收復了克里米亞。

克里米亞俄羅斯族美女檢察官

二、普京卸任,也沒有任何一位總統會將克里米亞再次送給烏克蘭

首先,俄羅斯民族對土地的重視。

從小小的莫斯科公國,在短短300多年發展成2200多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帝國,俄羅斯民族對土地的佔有慾極強。俄羅斯總統普京曾經說過,俄羅斯的領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這充分體現了整個俄羅斯民族對土地的態度!俄羅斯一直都沒有將北方四島還給日本,怎麼可能會將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

其次,克里米亞作為俄羅斯聯邦的主體已經寫入了《俄羅斯憲法》。2014年4月11日,俄羅斯修訂了憲法,將克里米亞作為俄羅斯聯邦主體的身份寫入了《俄羅斯憲法》。也就是說,哪怕是俄羅斯現任總統普京想要將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也要修改憲法以後才能實現。請問,哪怕以普京的威望和權力,修改憲法是為了將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這有可能實現嗎?

況且,克里米亞事關俄羅斯核心利益,即使是戈爾巴喬夫第二與葉利欽第二般的敗家子,也不會將克里米亞還給烏克蘭!


美國觀察室


克里米亞問題確實是近幾年來的國際熱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在G7峰會上指出,克里米亞半島居民都說俄語,所以應該屬於俄羅斯。不過在7月16日的“特普會”上,他又不認可克里米亞半島目前的歸屬問題。這也反映出克里米亞問題成為俄羅斯與西方世界的焦點所在。


2014年,俄羅斯趁烏克蘭國內亂局直接出兵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隨後克里米亞居民進行全民公投,以“合法身份”正式併入俄羅斯聯邦,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俄羅斯認為這是符合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準則的。而烏克蘭政府堅持認為是俄羅斯軍事侵佔的,包括西方世界也都不承認俄羅斯的佔領。也因此,導致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聯合對俄製裁好幾年。

從歷史上來看,克里米亞半島本就是前蘇聯在1954年從加盟國俄羅斯聯邦劃入另一個加盟國烏克蘭,直至冷戰結束、前蘇聯解體,各加盟國紛紛獨立,而克里米亞也就順勢成為烏克蘭的一部分了,而現在俄羅斯重新佔領克里米亞半島,不過是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大家同意這個說法嗎?這其實就是“自古以來的一說”,可仔細推敲還是有問題的。說到底,還是俄羅斯的“炮火”更猛!



其實,克里米亞半島擁有特殊的地理優勢,是俄羅斯在黑海最好的軍港,也是其黑海艦隊進一步南下中東的關鍵。同時,俄羅斯可以從黑海進入地中海,進而進入印度洋,大西洋的開放水域。可以說克里米亞半島對於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巨大。如果烏克蘭的親西方政府靠向西方和北約,會形成對俄羅斯南北交通的直接威脅。因此,普京總統果斷下手。


至於,後普京時代的繼任者,只能是繼承普京總統的意志,堅決維護國家的核心既得利益。誰也不敢送還烏克蘭,也不可能那樣做,不符合俄羅斯的民族性。


東震木


這個問題,小編髮表一下個人的看法(就當成是民間野史吧,看官們一笑了之):根據目前披露的情況來看(包括部分在俄羅斯的圈內大佬們的說法),俄羅斯吃下克里米亞很大程度上是俄羅斯民間力量自發的行為,俄國政府只是事後背書而已。

在克里米亞事件中,俄國政府尚處於舉棋不定、瞻前顧後的狀態下時,俄國民間的政治組織已經迅速行動起來,組織民間武裝力量進入克里米亞、策反“金雕”特種部隊、接管克里米亞基層政權甚至組織(或者說包辦)克里米亞公投,背後都有這批人的暗影。而迅速被推出成為公眾人物的、你們的總檢察長、娜塔莉亞.波克隆斯卡婭大人,其在俄國國內公開的另一個身份則是“沙皇聖血聖徒會”的狂信徒,徹頭徹尾的皇俄羅斯分子。

當然,從俄國吃下克里米亞的得失來看,筆者認為是嚴重的失大於得——俄國只不過暫時坐穩了塞瓦斯托波爾這個黑海艦隊的基地,但是卻換來了西方的長期制裁與同烏克蘭關係的長期僵化,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僵化的關係都絕無可能再度恢復。俄國看似吞併了一塊土地,但是卻導致在周邊外交與地緣政治事務上的靈活性迅速下降,轉圜餘地變少,這對於俄國這樣一個處於戰略收縮態勢下的陸權大國而言,未必是一個好消息。


軍武次位面


這是一個五千多字的長回答,我們將會回顧俄國曆史上兩次克里米亞戰爭的經過。並以此來說明,克里米亞對俄羅斯民族的重要性,對克里米亞戰爭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所有認為俄國會放棄克里米亞的人,大概都不知道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對俄國意味著什麼,它是俄國的傷心地,也是英雄城,是強者才配擁有的土地,也是俄國能夠保持強勢與西方抗衡,甚至威脅歐洲的柱石。

今天借這個問題,我們來說說俄國曆史上兩次克里米亞戰爭,以及克里米亞的戰略意義。

克里米亞半島就像一隻伸展開全部觸角的巨型章魚,長年不動地懸浮在黑海北部海面上。向北與歐洲大陸一條僅數公里寬的地峽相連,向東與大陸隔

刻赤海峽相望,圍合起來的海域稱為亞速海

克里米亞半島的曲折的海岸線形成了數個天然港口,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塞瓦斯托波爾

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克里米亞成了連接歐洲和中近東的重要海上通道,它的南部海岸與土耳其遙遙相對,西部面對的則是東歐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第一次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於1853年,從表面上看戰爭的引爆點是宗教問題。

但說句難聽點的話,宗教問題永遠都是蓋在利益糾葛上的一塊破布,需要時就蓋一下,不需要時就赤裸相見。

1853年7月初,俄國為了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出兵8萬人佔領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兩個屬國。10月,土耳其政府向俄國宣戰。至此,第一次克里米亞戰爭(也稱“第九次俄土戰爭”)在遙遠的多瑙河岸邊爆發。

公允的說,以當時沙俄的勢力,吊錘老邁的奧斯曼還是有點勝算的,但問題是不願意沙俄勢力擴張的英、法都在站在了奧斯曼背後。

11月30日,俄國黑海艦隊從塞瓦斯托波爾趕來,與土耳其艦隊爆發錫諾普海戰。俄艦隊大獲全勝,俘虜土耳其指揮官奧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護衛艦和2艘輕巡洋艦被擊沉,土軍死傷3000人。

錫諾普海戰作為木製風帆戰艦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交戰而載入史冊,但這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最後的輝煌。

英法兩國發現土耳其人實在難堪大任,馬上撕下遮羞布赤膊上陣。1854年1月4日,英法艦隊進入黑海,為土耳其運輸船隊護航。

這隻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的英法聯合艦隊,擁有25艘主力戰艦,其中超過100門舷炮的軍艦便有8艘(法國5艘,英國3艘)。更為重要的是英法兩國的軍艦已經普遍採用了風帆和蒸汽混合驅動,擁有非常明顯機動性優勢。

反觀黑海艦隊依舊採用原始的風帆動力,戰前向英法訂購的蒸汽動力戰艦也被英法扣留,軍事技術上的代差,讓曾經擁有4艘120門炮戰列艦,12艘84門炮戰列艦和4艘60門炮巡洋艦以及大量輔助艦的俄國黑海艦隊不久就消失了。

獲得後勤補給的土軍士氣大振,迅速在西塔特擊敗俄軍的進攻。1854年3月英法兩國的陸軍也趕赴土耳其前線。

隨即,英法對俄羅斯宣戰,三大列強悉數登場一齊登場。戰爭不僅在黑海、巴爾幹和高加索進行,而且擴大到波羅的海、白海和遠東地區。

本來,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寄希望於普魯士、奧地利兩國的幫助,他對英國特使講:

“你們不要以戰爭威脅我,而我可以依仗柏林和維也納。”

但不成想,普、奧兩國自己也有小算盤。奧地利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土耳其同意趕走俄國後,由奧地利接管俄國佔領的兩個公國。

為此,奧地利在邊境陳兵8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立即從兩公國撤軍。

朋友加兄弟的奧皇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背叛,沙皇感覺到非常憤慨,他感覺自己掉入了一個可怕的陷阱。而這時候,奧地利皇帝卻春風得意,忙著大操大辦迎娶來自巴伐利亞的茜茜公主。被奧地利刷了一把的俄奧關係,從此後就再也沒有好過。

嚴重孤立之中的俄國,不得不迫以70萬兵力同約100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面臨優勢敵人從各個方面發動進攻的窘境。

1854年,取得了黑海制海權的英法聯軍在克里木半島強攻登陸,開始圍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塞瓦斯托波爾是一個天然深水亮港,可以駐泊大量海軍艦隻,俄軍黑海艦隊就以這裡為母港。城外是連綿的高地,要塞臨海一面有海岸炮臺13座,火炮611門,易守難攻。

1854年的塞瓦斯托波爾城還沒有完全要塞化,因為之前俄軍並沒有預料過,要在此地打一場防禦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聯軍艦隊,黑海艦隊被迫將5艘戰列艦和2艘巡航艦自沉於港口入海處,其餘的帆力船和所有汽船及蒸汽巡航艦參加要塞保衛戰,大約有1000門艦炮先後被搬至陸地,海軍官兵也上岸充實守城部隊。

為了抵禦聯軍的進攻,塞守備部隊在居民的參與下,構築了一道長7公里長,由8座稜堡和大量中間工事組成的防線。

1854年9月,聯軍從三面包圍了塞瓦斯波托爾,法軍在西南方,英軍在東南方和東方,聯軍艦隊在海上游弋,血腥的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就此展開。

為了保證進攻火力的密度,聯軍陸軍要求戰艦上的艦炮也參與對要塞的轟擊。1854年10月17日,聯軍海軍列隊與塞瓦斯托波爾的要塞炮展開炮戰,但結果是英法海軍受損嚴重,但收效甚微。

這成了此後海軍操典上的一條鐵律,“永遠不要和要塞炮對轟”。

隨後,戰役演變成了比拼炮火的大賽,但相比於聯軍能夠源源不斷獲得補充,俄軍的火力越來越弱。尤其是俄軍解圍計劃失敗,白白傷亡了一萬有生力量。到這時,瞎子都能看出,塞瓦斯托波爾的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窮途末路中,絕望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選擇了服毒自殺,兒子亞歷山大二世繼位。

老沙皇時候,塞瓦斯托波爾的攻防戰並沒有平息,1855年9月,聯軍在圍攻了11個月後,已成為廢墟的塞瓦斯托波爾終於陷落。

1856年3月,沙俄被迫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第一次克里米亞戰爭結束。戰爭期間,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

戰場上的失利,讓俄羅斯被迫在談判桌上接受苛刻的條件。《巴黎和約》規定,俄羅斯不得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得在波羅的海阿蘭群島上設防、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由列強集體保護。

作為聯軍的主力,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儼然獲得了歐洲盟主的地位,他為了紀念這場戰功,將巴黎一條街道命名為塞瓦斯托波爾大街。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對世界產生諸多意義深遠的影響。

在這次大戰中,新式線膛步槍、蒸汽動力戰艦、鐵路、有線電報等科技發明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南丁格爾的戰地救護醫院,也第一次出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讓俄國充分認識到了農奴制腐敗和無能。由農奴組成的俄軍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在戰鬥意志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下詔廢除了農奴制,將俄羅斯君主制改造為君主立憲制,為俄羅斯19世紀後半期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還因為這場戰爭,俄羅斯擔心自己在北美的屬地阿拉斯加,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迫不及待的賤賣給了美國。美國最終以720萬美元的微薄代價,買到了阿拉斯加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摺合1美元兩百多畝。

另外,被堵住西進歐洲之路的沙俄,將目光轉向了東方的老大帝國。1858至1864年之間,沙俄與清朝簽訂《璦琿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 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使中國失去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亞歷山大二世還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設立了遠東總督府,使中國完全喪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時光匆匆流逝,87年後,克里米亞重燃戰火。這次對決的雙方變成了,希特勒駕馭的第三帝國鋼鐵馬車和斯大林統治的蘇俄。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這場代號“巴巴羅薩”進攻計劃的實施,標誌著蘇德戰爭的全面爆發。

在希特勒:“列寧格勒第一、頓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的命令指導下,德軍大範圍穿插鋼鐵洪流狂飆突進,僅半個月時間裡,蘇軍就有89個步兵師、20個坦克師被殲。至11月,德軍已經深入蘇聯腹地850~1200公里,使蘇軍損失了約700萬人,其中被俘者高達300餘萬人。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希特勒便指示南方集團軍群儘快攻佔克里米亞,並通過刻赤海峽進入高加索。

這一行動,既可以解除以克里米亞為基地的蘇聯空軍,對羅馬尼亞油田普羅耶什蒂油田(德軍重要燃料來源)構成威脅,又能夠促使土耳其在政治上靠近德國。

德國第11集團軍的曼施坦因上將(當時還不是元帥),在克里米亞的運動戰中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德軍在沒有坦克、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迅速擊潰了蘇軍的抵抗,繳獲816門火炮和221輛坦克,俘虜蘇軍達10萬之眾。

到1941年11月16日,除了半島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整個克里米亞都落入了德軍之手。但在塞瓦斯托波爾面前,曼施坦因將面臨一場慘烈的攻堅戰。

塞瓦斯托波爾經過第一次克里米亞戰役後,整個城市都堡壘化了。在綿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帶中,配置了12個永久要塞群,所有要塞周圍都被混凝土裝甲板覆蓋,並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鐵路連接,在山地部分設置大量暗堡和火力點,所有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裝且具有優良射界,要塞的彈藥大多存放在深入地下30米的

“庫拉貝”主彈藥庫中,可謂易守難攻。

1942年6月6日,203個德軍炮兵連雲集要塞北部,發起二戰中德軍最瘋狂的一次炮擊作戰。為了擊破要塞壁壘,德軍動用包括3門超級巨炮(420毫米口徑的固定式臼炮“剛瑪”、610毫米口徑的自行臼炮“卡爾”、800毫米口徑的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在內的1275門火炮和300餘架飛機。

列車加農炮“古斯塔夫”連續發射重達7.1噸的穿甲彈,擊穿8米厚的防護層,引起震撼全島的地下彈藥庫大爆炸,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 

隨後,有“雷神之錘”之稱的“卡爾”登場了。“卡爾”的射速較快,重達2.2噸的610毫米口徑高爆彈被傾瀉在要塞周圍,4米厚的水泥裝甲板被打成碎片,要塞內部逐漸暴露。

緊接著,德軍第8航空軍傾巢出動,展開每天1000架次的波狀俯衝轟炸,迫使蘇軍向要塞內部退卻。

不僅如此,為斷絕蘇軍的突圍和增援,420毫米口徑的“剛瑪”對要塞周邊進行了地毯式轟擊,1噸重的炮彈將要塞周圍的所有道路和鐵路全部化為粉末。

隨著超級巨炮的不斷轟鳴,一天之內,就向塞瓦斯托波爾市區傾瀉了6.4萬噸炮彈,整個城市在濃煙和烈火中崩塌。

7月4日,被壓縮到要塞邊緣的9萬多蘇軍殘部已難以為繼,不得不放棄抵抗,苦苦支撐了250天塞瓦斯托波爾陷落。

此戰,德軍死亡約2.4萬人,羅馬尼亞軍隊損失1800餘人,俘虜蘇軍9萬餘人,繳獲火炮460門。曼施泰因憑藉戰功,被希特勒晉升為元帥。

塞瓦斯托波爾陷落後,蘇軍一直想要將其收復。

1944年4月8日,蘇軍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47萬人,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配合下,實施了登陸作戰,拉開了收復克里米亞的戰役。

1944年的德軍已是強弩之末,但為了掩護德軍的巴爾幹戰略翼側和海上交通線,依舊駐紮著19.5萬人。

雖然,德軍為了固守克里米亞構築了多條防線,但蘇軍的戰爭投入已呈現壓倒性優勢。蘇軍人員比德軍多1.4倍,火炮和迫擊炮多7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6倍,飛機多7倍以上。

在蘇軍強大火力傾瀉下,德國第17集團軍迅速崩潰,退入塞瓦斯托波爾市內死守。5月5日,蘇軍近衛第2集團軍突入市內與德軍展開巷戰,並於5月9日解放全市。

至此,這座浸透著無數英雄鮮血的城市再次回到了俄國手中。

從兩次克里米亞戰爭的案例足以看出,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必須要掌控這個地區。

有了克里米亞至少能夠憑藉塞瓦斯托波爾和黑海艦隊威懾歐洲和土耳其,1856年,沙俄戰敗,在簽署《巴黎和約》時,拼著放棄歐洲領土,也要咬著牙把克里米亞要回來。更不用說,蘇聯時期對克里米亞的反攻了。

現在北約東擴已經堵在俄國大門口了,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後,自己的空軍不能滿足空中巡視,北約的戰機進駐負責戰鬥巡航。

這種態勢下,如果再失去了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整個黑海的戰略縱深都將不復存在,這是俄國無論如何不能忍受的。

另外,塞瓦斯托波爾慘烈的攻防戰,已經深深刻入了俄羅斯民族的靈魂,成了他們強悍作風的象徵。因此,別說本就強硬的普京,就是換任何一個領導人上臺,也不可能將克里米亞拱手相讓,這會導致他頓時淪為千夫所指。

正因為此,即便頂著西方的制裁,普京也要收回克里米亞。甚至,為了固守這片領土,俄國還斥重金修建了跨越刻赤海峽的跨海大橋。大橋建成後,普京親自駕駛著一輛卡車從橋上通過。

這足以說明,俄羅斯已經為長期控制克里米亞做好了準備。


寫得好累呀!感覺還能湊合看,您賞個關注吧!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國內有些人認為俄羅斯當初奪取克里米亞是一個錯誤,這個觀點的主要理由是俄羅斯因為奪取克里米亞而失去了烏克蘭,並且遭到西方的孤立和制裁,得不償失。

實際上要看到,至少從亞努科維奇被顛覆開始,烏克蘭的脫俄傾向就已經非常明顯了,2014年3月,克里米亞舉行公投宣佈獨立,之後併入俄羅斯。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是在烏克蘭已經倒向西方後的止損策略,俄羅斯已經失去了烏克蘭,如果不收回克里米亞,克里米亞也就會隨烏克蘭一併失去。這不是在失去烏克蘭還是失去克里米亞當中選擇,而是在失去烏克蘭或者失去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當中作出選擇。而這個選擇,對於俄羅斯來說並不難作出決定。

至於說俄羅斯因為克里米亞而得罪西方,被西方孤立,這是事實,但問題在於,即使沒有克里米亞問題,西方也沒有放過俄羅斯,而且有了克里米亞,西方也沒有真和俄羅斯兵戎相見。連此次美俄元首會晤,克里米亞都沒有像歐洲一些國家特別是烏克蘭所希望的那樣成為焦點,雖然西方不承認克里米亞的歸屬變更,但不承認就不承認唄,又阻止不了俄羅斯在克里米亞行使主權。

最後,關於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關係,會不會因為克里米亞,俄羅斯和烏克蘭就從此成為不共戴天的敵人還真難說,烏克蘭政局多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有的時候,想得太多,並不是有智慧的象徵,只是沒勇氣的表現而已。


葉海林


俄羅斯是吞併而不是收復克里米亞,這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意見。從烏克蘭來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從俄羅斯來看,不論普京是否在位,都沒有交還克里米亞給烏克蘭的可能。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事出有因,但無法改變它被聯合國定義為“侵略國”的本質

額落實吞併克里米亞事出有因:克里米亞在歷史上是俄羅斯的領土,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土耳其在近百年戰爭中的重要成果,承載著俄羅斯的戰敗屈辱和大國榮光,直到1954年前蘇聯的行政區劃調整,才被劃轉給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中俄羅斯族人佔主體,一直對俄羅斯有很高的民族認同感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租借烏克蘭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這對俄羅斯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在2014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策劃街頭革命,推翻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烏克蘭在加入北約與俄羅斯對抗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普京果斷出兵吞併了克里米亞。但是,這無法改變俄羅斯作為一個“侵略國”的本質:1994年,美國、英國、俄羅斯和烏克蘭四國元首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中明確表示“尊重烏克蘭現有領土的獨立和主權”,以此換取烏克蘭銷燬全部核武器。1997年,

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再次確認克里米亞半島歸烏克蘭所有。一個主權國家不承認兩次公開正式簽署的國際條約和《聯合國憲章》及《國際法原則宣言》規定的原則,只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吞併他國領土不是侵略是什麼?


俄羅斯在領土問題上非常貪婪,基本不可能歸還克里米亞給烏克蘭

俄羅斯是個虎狼之邦,俄羅斯大國崛起的歷程就是一個擴張和侵略的歷史(美國也好不到哪裡去)。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上,只要是開疆擴土的領袖人物,不論領土是不是搶來的(基本上都是搶來的),都會被視作本國的民族英雄,俄羅斯更是如此。普京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他的民意支持率一度衝到了90%以上(這是從未有過的最高點),就足以反映俄羅斯的民意。而在克里米亞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以後,克里米亞經濟社會發展穩定,隨著刻赤跨海大橋的通車,克里米亞和俄羅斯的本土連成了一體,進一步強化了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從民意基礎上來看,克里米亞的民意和俄羅斯的民意是高度一致的。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克里米亞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比混亂的烏克蘭強的多,俄羅斯更有吸引力。從軍事力量來看,俄羅斯對於維護領土完整立場一貫強硬,領土問題沒有談判,只有戰爭,烏克蘭有能力從北極熊手中奪食嗎?


如果非要問:什麼時候烏克蘭才有可能收回克里米亞?除非俄羅斯再度像前蘇聯那樣分裂而領導人如波羅申科一樣愚蠢,烏克蘭又是一個穩定的地區強國又有普京這樣的領導人才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