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昌齡,寫《從軍行》,說明這樣的人生道理

人生的道路都是由心來描繪的。所以,無論自己處於多麼嚴酷的境遇之中,心頭都不應為悲觀的思想所縈繞。這是稻盛和夫說過的一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難,都要堅持,不要認輸,人生需要奮鬥,需要堅韌不拔的意志,這樣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更要的前行。如果我們能夠多讀一些古代的詩詞,能夠讓我們吸收到更多的養分,能夠讓我們更堅強一些。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就很值得欣賞。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從軍行》,說明這樣的人生道理

《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代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就是這種戰鬥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這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場的典型環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涼蕭瑟;“百戰”二字,形象地說明了將士戍邊的時間之漫長、邊塞戰鬥之頻繁;而“穿金甲”三字,則渲染了戰鬥之艱苦、激烈,也說明將士為保家衛國曾付出了多麼慘重的代價,乃至犧牲。但是,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壯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他們內心激情的直接表白。這裡化用了樓蘭的典故。漢代樓蘭國王與匈奴勾結,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國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這裡借指吐蕃和突厥貴族的當權者。詩中所寫的將士,並無久戰思歸的厭戰情緒,為了捍衛家國的安全,他們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毅然地表示在大敵當前要繼續奮戰到底。“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從軍行》,說明這樣的人生道理

詩人準確把握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以恰當的色彩和光線,使詩歌藝術畫面的氣象恢宏開闊,情調悲涼壯美,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出生活在盛唐時代人們所共有的精神特徵。

  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唐代詩人王昌齡,寫《從軍行》,說明這樣的人生道理

王昌齡 ,字少伯,河東晉陽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是真正的樂觀。不要害怕生活中的困難,不要害怕遇到的不幸,當你勇敢的與苦難作鬥爭的時候,當你用你的雙手戰勝苦難的時候,你就會收穫很多。付出之後,才能夠有收穫,這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