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唐詩”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以短小精悍、語言凝鍊、寓意深遠為特色,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廣大文人的熱烈追捧。

“詩歌”雖然起源於《詩經》,但是卻在唐朝時期達到了巔峰,正所謂一個朝代養一種文化流派,從這角度來講唐詩其實也是,大唐盛世的一個文化載體。

無論是在初唐、盛唐、中唐還是晚唐,唐詩都以不同的體裁和形式,不斷髮展並實現了古代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以創作唐詩為傲的唐朝詩人們,將唐詩當做一個抒發個人情感,歌頌大唐盛世以及同情底層百姓的工具。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不僅顯示出了文人的自憐自愛和家國情懷,同時還從另一個側面鑑證了,唐詩這個具有多面性、層次感的文學載體,在古代歷史中所發揮出來的積極作用。

在唐詩的感召之下,唐朝湧現出了不計其數的詩人,但真正能夠在詩史留名的卻寥寥無幾。

生活在盛唐時期被時人譽為,“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王昌齡,就是這樣一位可以載入史冊的大詩人。他既與李白、孟浩然、王之渙、高適等人交厚,又能夠別出心裁的創作出,獨樹一幟的具有王昌齡特色的詩歌風格,這不得不說是詩壇上的一件樂事。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詩家夫子王江寧”,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坎坷人生

1.“早年貧賤,困於農耕”的王昌齡

《舊唐書》中對王昌齡略有記載:“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

短短十六個字可謂寫進了王昌齡的一生,從“早年貧賤”中可以得知,王昌齡小的時候家庭特別貧困,即使在他長大之後也依然“困於農耕”。

早年的王昌齡由於家境清貧,所以只能依靠幾畝薄田來維持生活。雖然王昌齡出生於盛唐時期,但由於處於社會底層所以,經常過著朝不保夕的貧困生活。但是在唐朝科舉取士制度的影響之下,這位被困於農耕的年輕人,也依然有進士及第的夢想。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根據《舊唐書》上的記載,認為王昌齡是京兆人即現在的陝西西安,也就是當時的唐朝國都。王昌齡本人也曾寫詩證實了這一事實。

王昌齡在《別李浦之京》詩中寫道:“故園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 小弟鄰莊尚漁獵,一封書寄數行啼”。

古代“灞陵”原指漢朝某一位皇帝的陵墓,但後來逐漸演化成了一個地名。一般多指出長安城的某一個地方,唐朝詩人們在詩中,多將“灞陵”作為離別之地。從這個方面來分析“灞陵西”,應該是指王昌齡的老家或者故鄉。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2.“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因事被貶龍標尉

公元727年已經而立之年的王昌齡才進士及第,在這之前他是否有落第的經歷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求學之路,肯定要比當時很多文人都要更加艱辛。

因為他要一邊耕地一邊學習,在生活無比困苦的時候還依然刻苦讀書,這其實也是王昌齡能夠步入仕途的關鍵所在。

三十歲的王昌齡高中進士之後,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即“官汜水尉校書郎”一職,所謂“校書郎”通俗一點說,就是專門校對、核實古籍的專業人士。

王昌齡在任“校書郎”一職時,不僅學到了很多聞所未聞的經史子集,而且他還將這些知識學以致用。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在擔任“校書郎”的時候,王昌齡不斷提升個人的文學休養,為他繼續撰寫具有更高水準的古詩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實際上“校書郎”雖然聽起來工作比較簡單,而且其他官職來說,是一個沒有官階的小官。但這個職位卻是很多唐朝詩人升遷的跳板。

但由於王昌齡的性格比較剛直,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過於較真,這也是他後來“因事貶龍標尉”的原因所在。所謂“龍標尉”指的是,王昌齡被貶謫到唐代龍標地區,在龍標地區當上了一個“縣尉”,這也是他被後人稱為“王龍標”的原因。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3.王昌齡與盛唐著名詩人交厚

相信大家都知道盛行是詩歌文化發展高峰期,在這一階段不僅創作出了,很多流傳後世的經典詩歌,同時也湧現出了很多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盛唐詩人。王昌齡的詩名雖然無法與盛唐頂級詩人相提並論,但是卻與這些大詩人感情甚好。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厚。這些人不僅是盛唐詩人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是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的文化名人。

王昌齡能夠與這些人成為交情甚厚的摯友,並經常與他們互贈詩歌,這說明王昌齡本人的詩作水平也相當高。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王昌齡與高適、王之渙、岑參,被譽為唐朝“四大邊塞詩”, 從這個角度來講王昌齡以及他的詩作,在盛唐時期也應該頗負盛名。尤其是王昌齡被貶謫為龍標尉之時,“詩仙”李白還曾贈詩於他。

4.昌齡與詩仙李白的患難之交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就是李白專門為王昌齡創作的詩歌。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此時的李白也因事被貶夜郎,兩個政治上不得志的詩人,在此時表現出了極大的惺惺相惜之意。

這首看起來短小精悍的四句短詩,卻蘊含了十分沉重的感情。李白與王昌齡是一對好詩友,二人因詩而結交併給彼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在聽聞王昌齡被左遷龍標尉之後,此時同樣被貶夜郎的李白,突然有一種同命相連的感覺,於是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經典詩歌。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收到李白的來詩之後,王昌齡也為為李白回贈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 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之所以被貶夜郎,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犯了“政治問題”。

實際上王昌齡的這首詩歌,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造詣,而且也是他與李白真摯友情的鑑證。《巴陵送李十二》寫出了,問人之間相互傾訴、感同身受的意境。兩個同被貶謫的難兄難弟,在社會大背景之下也只能隨波逐流。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屢遭貶謫仍不改詩人本色

1.屢遭貶謫不改初心

開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此時的王昌齡已經四十六歲,在考取“博學宏詞科”後,因其文章精妙絕倫受到統治者青睞。於是他從龍標尉改任汜水縣尉,在接下來的日子中兢兢業業的王昌齡,本以為他的仕途從此順利,但是卻“因事貶嶺南”。

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不僅加深了王昌齡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和印象,同時也更加激發了他的詩歌熱情,尤其是詩歌中表達的邊塞情懷更加濃郁。開元二十八年也就是六年後,王昌齡北歸後被改授江寧丞。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關於王昌齡被貶謫之事,並非只有貶謫嶺南一次,據《詹才子傳》記載“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王昌齡至少被貶謫過兩次,並且都是唐朝時期的蠻夷之地。

2.一代詩傑令人惋惜的最後遭遇

天寶十五年即公元756年,此時正處於“安史之亂”中,作為唐朝官吏以及當時的大詩人,王昌齡也沒有幸免於難。

由於其後期詩歌多位諷諫詩,所以後來被不斷貶謫至蠻夷之地,就連一個小小的龍標尉也沒未保住。

在王昌齡離任迂迴至亳州之時,竟因詩名遭人嫉妒而被刺史閭丘曉所殺。一代“邊塞詩”大家在晚年時,竟然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據《唐才子傳》記載:“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之“一片冰心在玉壺”

1.玉壺冰心送摯友

《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七絕”詩歌中的上乘之作,也是唐代“贈別詩”中的經典範例。詩人以強烈的感情和平時的語言,娓娓訴說了他與辛漸之間的送別之情,尤其是詩歌的最後兩句,更是昇華了整首詩的格調和品味。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在當時唐朝的潤州,站在芙蓉樓之上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秋冬交際時節寒冷的冰雨與江面連成一片。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在天剛矇矇亮的時候詩人,就要送別自己的好友辛漸。從“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句可以得知,辛漸是要離開吳地回洛陽。

如果你回去之後身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你就告訴他們我的心像玉壺一樣純潔乾淨。實際上最後一句指的是,詩人並沒有受到功名利祿思想的汙染。

2. 王昌齡摯友辛漸

詩中所說的“辛漸”據推測,應該是王昌齡的同鄉和故有。很有可能兩個人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因為在王昌齡的詩歌中,曾不止一次提到過辛漸其人,《別辛漸》也是一首描寫,詩人與辛漸離別之情的詩歌。

“別館蕭條風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識關西道,卻望春江雲尚殘”。

這首 《別辛漸》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甚至要比《芙蓉樓送辛漸》更加真實,同時也更能體現出二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詩家夫子”王昌齡,為何會在晚年被冤殺?

王昌齡詩歌特點及文學造詣

王昌齡是盛唐時期比較知名的詩人之一,雖然他的詩名並沒有李白和杜甫那樣高不可攀。但是其詩以七絕見長並且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尤其是他創作的“邊塞詩”,更是體現出了大氣磅礴的感情世界。

筆者認為尤其是王昌齡在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創作的“邊塞組詩”最為著名。王昌齡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同時也充滿了盛唐時期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出塞》就是其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並因此博得了“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

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由於志趣相同、思想基調一致,所以才能成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王昌齡一生曾創作了很多詩歌,並且集成《王昌齡集》六卷。雖然現在僅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但是也完全可以彰顯他的是人氣質。

結 語

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之一,世稱“王龍標”的一代“詩家夫子王江寧”,可以用遭逢亂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因妒枉死,四個具有歸納總結性質的關鍵詞來形容他的一生。他是一位盛唐時期傑出的邊塞詩人,但也是一位時代悲劇的真實鑑證者。

王昌齡與他所創作的詩歌作品,在大浪淘沙之後終於受到世人認可,並且也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學思想以及詩歌風格,將永遠鐫刻在唐朝詩史之上,也會永遠受到詩人的追捧和崇敬。

【參考文獻】

歐陽德威《王昌齡的邊塞詩》

趙紅《淺論高適與王昌齡邊塞詩的異同》

陳維志《論王昌齡的邊塞詩》

代熙熙《淺析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