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公司將努力在2021年實現盈虧平衡。”



理論上說,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引發的氣流擾動最終有可能引發美國德州的一場龍捲風。

平安好醫生現在就在等風來,好把自己送上青雲。搶在大家都在關注疫情的當口,平安好醫生(HK01833)披露了2019年的業績。

看起來平安好醫生在2019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營收50.65億元同比增長51.8%;註冊用戶數也達到3.152億人,一年增加了5000萬;同時虧損收窄,為7.46億元。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2月11日,平安好醫生董事長兼CEO王濤在業績發佈會上再次重申:“公司將努力在2021年實現盈虧平衡。

自2014年成立以來,平安好醫生一直處於虧損之中,2017年上市之前虧損額最高達到10.03億元,2018年虧損小幅收窄為9.13億元。雖然尚未扭虧,但虧損在減少,未來總還是有希望。

王濤在2019年半年報發佈會上曾說:平安好醫生想要盈利很簡單,但希望先成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所以在策略上,管理層更關注流量的獲取,以期待“未來兩三年互聯網醫療的爆發式增長”。

現在,平安好醫生似乎等到了這樣的機會。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平安好醫生累計訪問人次達11.1億次,App新註冊用戶量增長10倍,App新增用戶日均問診量是平時的9倍,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9800萬。

只是,蝙蝠的翅膀真的有蝴蝶那樣神奇的效果嗎?

天花板初現

1


爆發式增長,這幾乎是所有互聯網醫療人夢想的一幕。

中國的優質醫療資源本來就不多,且集中於一二線城市。此次爆發疫情的武漢,醫療服務能力排全國第九,暴露出的問題有目共睹,更多的地區的醫療環境就可見一斑了。用互聯網配置不平衡的資源,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但這樣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平安好醫生這兩年財報展示出的圖景,或許與很多人想的不一樣。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可以看出,擁有3億以上用戶的平安好醫生,在註冊數、諮詢數、MAU、MPU等核心指標上都表現出明顯的增幅放緩。

付費轉化率的上升是2019年平安好醫生的亮點之一。4%的年均轉化率比2018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增幅超過11%。相對而言,營銷費用還降低了2.6%。花在提升用戶活躍度上的費用減少,錢用得更精準了,這是很大的進步。

轉化率的提升需要用戶更信賴平安好醫生。醫療服務本來就是低頻的需求,要讓中國老百姓像美國人一樣,有事沒事就問醫生,其實並不容易。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平安好醫生開展了“免費領口罩、免費問醫生”的活動,算是蹭了一把熱點,正如前面所說,拉了不少人氣。不過,送的口罩引發群眾投訴,我們也關注過平安好醫生送口罩的“生意經”。(鏈接在此)

疫情給平安好醫生絕好的擴張機會,但如果信任度不夠,單純量上的增長沒法變成有效的現金流。在天花板到來之前,提升用戶的“質量”才能有助於早日實現盈虧平衡,留給平安好醫生的時間並不多。

王濤一直強調,平安好醫生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完善用戶場景、數據積累、爆發式收入增長、大規模盈利。目前公司還處於數據積累的階段。

這個坎何時邁過去,誰也沒把握。

業績成色打折

2


細看這份財報,還能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

外界一直有個關心的問題:平安集團到底給平安好醫生貢獻了多少營收?

招股說明書中,披露了2015-2017年平安集團在“家庭醫生服務”這一項中的貢獻比例,分別為100%、100%和97.2%。2018年則未披露這一數字。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2019年年報中,“家庭醫生服務”這一項變成了“在線醫療”,這部分最能體現平安好醫生業務能力的收入從2018年的4.1億元增長到8.58億元,殊為不易。

但來自平安集團的貢獻可能增長也很快,我們可以從年報中關聯交易大致推斷這種增幅。

2018年,包括平安壽險、平安產險、平安健康險等在內的關聯方,購買平安好醫生的產品和服務總計金額是12.84億元。而到了2019年,這一購買額達到22.48億元。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2018年,這些關聯交易佔平安好醫生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19年更是超過40%。平安系向平安好醫生的輸血其實並未減少。

還有個現象值得注意,平安好醫生四大業務板塊裡面,貢獻營收最多的“消費型醫療”和“健康商城”兩塊,毛利率在不斷下滑。

消費型醫療包括體檢、醫美、口腔、基因檢測等服務,主要還是體檢業務。2019年年報中顯示,隨著“用戶購買服務後激活率的提升”,這一業務的毛利率顯著下降,從過去兩年的46%以上,下降到2019年的36%。

這麼說來,前兩年體檢業務毛利高,靠的就是用戶打包購買了體檢服務,卻沒去體檢?這財報寫得也太實誠了!

健康商城,也就是網絡售藥,一直是平安好醫生的營收重頭,2019年佔年度營收的接近60%。但增量不增利的現象很明顯,網絡售藥毛利率從2018年的10.8%下滑到2019年的8.1%,降幅超過20%。

另外,公司虧損幅度的收窄,其實也有特殊的原因。

2019年,平安好醫生財務收入為2.52億元,2018年的財務收入是2.02億元。這裡面主要是利息收入。

哪裡來的利息呢?2018年,平安好醫生把83.37億元人民幣存進了銀行,定期!

要知道,2018年5月4日,平安好醫生上市的時候,募集資金總額也才85.64億港元!拿到募資後,其中的大部分就存了定期,小部分購買了基金和理財產品。一直到現在,這些錢還幾乎都存在銀行裡。

上市融了資,又不拿去用,放在銀行裡吃利息,這是什麼思路?


疫情期發年報,靠“輸血為生”的平安好醫生真能掀起風暴?

如果拿掉這80多億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平安好醫生近兩年的虧損幅度,其實和2017年的10.03億元差不多。

通過這幾個點,大致可以勾勒出平安好醫生的現狀:平安輸血力度在加大;“金牛”業務消費型醫療和商城毛利率持續下滑;虧損短期內難言有起色。

AI醫生崛起

3


平安好醫生2019年8月開始全力打造的私家醫生,或許是扭轉這些不利局面的利器。

花999元購買私家醫生產品,就可以在線上享受平均年資15年以上的專屬醫生服務,線下可以享受知名醫院的主號協助,以及3次線下陪診專員服務。

不過,還是有一個核心問題繞不過去:一名醫生到底能提供多少服務?

2019年年報中,平安好醫生披露自有醫療團隊1409人,同比增長17.8%。醫生配合AI輔助診療,在線醫療業務從2018年的4.11億元增長到8.58億元。

算下來,2019年平均每名全職醫生的創收已經達到60萬元,比2018年約35萬元增長很多。這背後,靠的是“AI+Doctor”的模式,即人工智能看小病,全職醫生再審核,能達到普通醫生效率的100倍以上。

平安好醫生將“私家醫生”視作公司未來的主要方向,目標是未來兩三年內讓中國1000萬個中產家庭擁有自己的私家醫生。這一業務上線首日,就與全球29家領軍企業合作,簽約金額為3億元。

平安好醫生似乎在做服務遷移:普通問診交給AI,全職醫生則多參與私家醫生的工作。畢竟私家醫生的用戶粘性更高,支付也更有保障。

但AI能否挑起提升流量的重擔?有人說,AI醫生能嚴格按照循證醫學準確診斷,基本可以替代95%的醫生。

想起那個笑話:“去看醫生,發現醫生在查百度。”醫生反感病人看病前查百度,病人其實也反感醫生查百度。

但今後如果真的要靠”百度“來給人看病了,您是接受啊?還是接受啊?

王濤的理想能否最終實現,靠的恐怕不僅是技術突破,還要看這個故事能讓人信多久。

截止到2020年2月12日13:30,資本市場給出的選擇是:平安好醫生港股報收71.85港幣,較今日開盤價跌6.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