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再也说不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为什么我们再也说不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作者 | 周淮安


一千多年前,日本佛俗混乱,纲纪大坠。

日本佛教界求助于唐朝,希望高僧鉴真能东渡弘法传戒。

鉴真的弟子们却苦劝鉴真,希望他能留在大唐--那时东渡日本惊涛骇浪,九死一生。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鉴真借此四句劝说弟子,决意东去弘法,终将佛教戒律带到了日本,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其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保存至今。

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为鉴真东渡写过一部小说,名为《天平之甍》。

“天平”,即指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年间。而“甍”意为屋脊之巅,是古代建筑物的最高处。

“天平之甍”是日本文化界对鉴真的最高评价,认为鉴真带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代表了天平时期日本文化的最高境界。

一千多年以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回流中国,鉴真以这种方式重回故国。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局援助湖北的物资上,印上的这句偈语引起了网民热议。

为什么我们再也说不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不仅如此,日本接连几批援助物资上,所印的汉语都让人一震。

日本捐湖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富山县捐辽宁:辽河雪融,富士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日本鹤舞市捐大连: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从诗经到唐诗,温暖而感人,优雅而得体,体现了中日文化上的源流,以及人之为人的共同情感。

豆瓣上有人戏谑这是“送文化下乡”。

不少人感慨,为什么感觉日本更懂中国传统文化呢?

历史的原因我就不说了,前面几篇谈历史的文章都被小怪兽吃了。

用这段时间流行的话说,我感到“非常痛心,非常内疚,也非常自责。”

还是谈谈现实吧,个人认为这与话语体系有关,但这事儿也不能说太细。

文化的粗鄙化与套话、空话、假话流行不无关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风雅还不如“双击666”“扎心了老铁”直抒胸臆。

我曾经认识一些单位写材料的“笔杆子”,不少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甚至很有才华,但写出来的东西却总觉得没文化,在八股文上加点四六句就算“有文采”,把网络流行语用两个就叫“接地气”。

我曾经很不理解。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你都不知道写材料的人有多难?

一是每个领导口味风格不一,同样的材料,这个领导可能觉得你才华横溢,换个领导可能觉得你狗屁不通。

因此,换个领导就得变换语言,还得让他有新鲜感。

有的喜欢“用力、大力、推进、掀起高潮”的气势。

有的沉迷“要、要、不要、还要”

的对仗。

有的偏好“进一步、狠抓、深入、坚持不懈”的持久。

但总体来说,喜欢文雅风格的少,喜欢简单直白的多。

某次,一位朋友忽受单位领导表扬,认为其讲话稿写得实,有气势,体现了实干精神。

后来发现,领导欣赏的那句是:“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字‘干’,第二个字‘干’,第三个字还是‘干’!”

还好,这个讲话稿不需要翻译成英文,不然连续三个“F"打头。

二是明明你只是旁边拿小本本做记录的人,却要你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想讲清楚“我是如何创造历史的”。

越是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越是希望你妙笔生花,似乎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明明老板脑子里是浆糊,既无思想又无想法,却要求“高屋建瓴、思想深邃、生动鲜活”,话都好说,你来写写试试?

三是明明从事的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工作,却聚集一群人反复“打磨”,以修改了多少稿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

一些单位“推稿子”已经发展到在会议室用一块大屏幕,将稿子投在上面,大家一字一句地过,领导居中听大家的意见。

一稿二稿、搞了白搞;三稿四稿,刚刚起跑;五稿六稿,还要再搞;七稿八稿,搞了再搞;九稿十稿,回到一稿……

领导虐我千百遍,我写材料如初恋。

这样搞来搞去,文风自然就坏了。

“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这是网友回赠日方的一句诗,出自苏轼。

“礼失求诸野,风雨遇佳邻。”这是一位网友留言,颇受好评。

“从此不看横店剧,与君共赏苍井空。”这也是网友的留言,虽明显不工整,但却体现了对“东京热,还是不热”的深切关心。

邻邦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引发了网友的创作热情,不论水平如何,重文化、多交流总是好事情。

小时候读了不少唐诗宋词,因为老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改变命运。

长大后才发现,读再多书也没能改变“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气质。

直到前几天,我看见一个朋友发了下面这样的图,才觉得多读书还是有那么一点用。


为什么我们再也说不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本公号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为什么我们再也说不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