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果按照10億人30天不上班來計算,大概要損失多少錢?

消防安裝小虎


這麼大國家人口這麼多人口,如果一個月不工作,那肯定是損失巨大,因為很大部分經濟活動停止了,而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各種資源配置產生流動,因此才創造產生財富,一旦都大家不工作了,資金資源要素都停止流動,財富損失是驚人的,具體就是一個月Gdp總量的財富損失,在我國大約是七八萬億的經濟損失,但實際上,這次疫情沒有造成這麼大損失,因為還有許多國計民生的行業一直在運轉,維持我們這個大家庭的基本生活,包括電力通訊能源醫療商超等,但是還是對很多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疫情一旦緩解還是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恢復生產和經濟活動,儘可能減少疫情對國家造成的不利影響!


修德同心


疫情期間,剛好又是春節,損失最直接且最嚴重的莫過於旅遊業了,

根據官方報道,2019年春節旅遊收入是5100億元,而2018春節旅遊收入是4750億元、2017春節收入是4233億元,按照逐年大約500億的增幅,2020年春節旅遊收入應該是5600億,這是最直接的損失了。

2002年年底,廣東發現首例非典,爆發期在次年的3月到5月,非典持續了將近7個月,根據統計局的報告,

2003年我國GDP總量為13.74萬億元,經濟增速為10%,而非典給我國造成經濟損失高達933億元,當時旅遊業、餐飲業、交通業以及實體行業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

按照非典是的損失比例,2019年全國生產總值接近一百萬億,那麼此次損失預計將近六萬八億的損失,

但是當時的服務業只佔到了總體的40%;今天我國的服務業佔比早已突破了60%;因此損失肯定遠遠超過六萬八億元。

2020年第一季度註定是要損失的了,2019年全國生產總值接近一百萬億,每季度就是25萬億,實在不敢想象。

按照題主說的30天不上班,按照去年的全國生產總值,那一個月國家的將損失超過8萬億。但是經濟不是這樣簡單算的,比如我跟你一樣,工作一個月得100塊,現在你病了,不能工作,那你需要拿100塊去看病,那麼你的收入是-100,而我不用,我正常工作,我是+100,我和你的差距就是200塊了。所以,一個月國家經濟損失實則超過18萬億。

最後,非典過後,中國經濟很快恢復往日增速水平,企業也恢復了正常運轉。我相信這次也將會是一樣!


公叔榮


根據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我國現有人口剛剛超過14億,按照這個數據,我國勞動人口不會達到10億人,估計應該在8.5億左右。

題目中說10億人30天不上班,那就等於全國人民全部放假一個月,所有生產都停止,不創造任何價值,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再一種理解就是14億人,按10億人的比例不上班,相當於70%的人休假。30%的人堅持上班,這樣社會生產會繼續運行,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明顯。

如果按照第1種情況,我們可以假設,國民生產總值在一個月內不增長,2019年我國GDP大約在100萬億左右,每個月相當於8.3萬億,如果全部停產,損失就在8.3萬億。


當然這種算法是不科學的,因為即便全部停產,老百姓仍然會消費,這30天裡大家仍然有衣食住行開支,所以GDP不可能為零。

如果按照第2種情況,有70%的人,休假30天,30%的人堅持上班,這種情況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就像我們春節期間,大部分人放假在家,少量人處於值守狀態。

這種情況,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基本停止,第三產業仍然繼續運轉,這種情況下損失多少錢呢?我們來看一下。

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在國內經濟生產總值中,我國第一產業佔比為7%左右,第二產業佔比為41%左右,第三產業佔比為52%左右,按這個比例算下來,損失應該在4萬億左右。

所以,大部分人宅在家裡,一個月的損失大約為4萬億,結合當前的疫情,為了防止病毒傳播,大家宅在家裡後,第三產業也會受到影響,這種狀態持續30天,我們的損失應該在6萬億左右。

6萬億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經濟倒退一年,老百姓的生活將受到實質性影響,因此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儘可能陸續開工,逐步恢復產能。


互金直通車


在疫情期間,如果說按2019年公佈的全國人均收入3萬元來算。那麼每個月我們每個人就掙2500元,如果說10億人一個月的話,那麼就是25000億元,如此巨大的損失,問題的關鍵在這平均2500元的數目裡。還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

小李和小劉是住在同一樓層裡的鄰居。小李工資有100元,小劉工資有200元。如果說他們兩個人同時損失100元的話,小李就身無分文,只能待在家裡了,小劉可能還能有100塊錢去超市買點生活用品。這種結果就是人均分配所造成的,有的數據根本不是結合實際情況,所以說對於低收入的人來說,大家損失的是救命錢,而有些人損失的只不過是利潤的一小部分,所以我說疫情期間萬眾一心,趕緊讓我們的經濟繁榮起來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這才是當前最大的宏偉目標。

神州大地給了我們健康生活,也是我們安居樂業的幸福樂土。所以說我們期盼著國家早日把疫情消滅掉。讓我們繼續幸福快樂的生活,並把疫情損失挽救回來。


伊春美食美客


首先,中國在正常上班日,也沒有10億那麼多人上班,除掉退休人士、學生,就只剩10億了,再去掉一些自由職業(不用出門上班)、農民無其他收入的、家庭主婦,再去掉那些軍人還有公務員,都沒有放假,工資也不是賺出來的,再去掉那些抗疫人員不放假的,估計也就7、8億人了~


柒顆果子


我國現有人口14億,正常上班約有8億人口,如果平均5000元,30天的工資損失約40000億元,如果按照GDP計算,30天不上班給GDP帶來的損失約71144億元,以2019年全國一季度的GDP來看,GDP總量為213433億元,平均每個月也就是71144億元。



舞動人生124


10億人30天不上班,按照一個月工資3000元計算,那麼就是要損失3萬億。按照最新公佈的2019年GDP總額990865億元計算,我們的GDP損失將有3.2%。聽起來非常可怕吧。

但實際上,對於經濟的影響並不可能這麼大。

首先,我國的勞動力沒有10億人。根據2018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全國實現就業77586萬人,由於我國迅速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實現就業的人數應該會逐漸減少。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的時候達到峰值9.25億人,以後逐漸減少,2018年末是89729萬人。更何況15~59歲之間的勞動力,還有大批未就業的學生,他們都是沒有勞動收入的。

第二,並不是所有人都不工作。大過年的,我們該看到了,政府工作人員從大年初一就開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醫務人員也緊急啟動起來,全面進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醫療器械的廠商也積極行動起來,組織職工迅速開始加班生產口罩等防護用品。另外,還有維護民生的超市、供水、供電等行業都是沒有停止工作的,而且更加繁忙。

第三,不工作也有工資。疫情防控是特殊時期,如果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被隔離的人員,有工作單位的單位不得停止其隔離期間的工資報酬。因病治病的,單位要發放病假工資。休帶薪年休假的,應當按照在職支付工資待遇。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週期內的,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工資。很多情況下,停工停產,人們的工資待遇並不一定會損失的。

國家會通過減稅降費、社會保險費返還減免緩繳等手段減輕企業的負擔,儘量減少企業的破產。即使企業破產或者減員,用人單位也應當支付當月的工資,而且要支付經濟補償。對勞動者是有法律保障的,而且失業以後還可以領取失業金待遇。

第四,疫情過後,各種行業會有一定反彈。有一些我們在家裡需要買的暫時不買,等到疫情過去再買的情況,都會促使疫情過後我們的GDP大幅上漲。比如說我在家裡待的太悶了,特別想出去透一下氣,等疫情結束之後出去旅旅遊,這可能是很多人的想法。說實話,本來我是沒有外出旅遊的想法,可是在家裡10多天,似乎參悟了人生,不要老是這麼宅著,非常想出去旅旅遊。旅遊行業可能在5~6月份以後會復甦,並出現大幅反彈。

根據北大經濟學院曹和平教授的預計,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的GDP也就四五千億元,大約是0.4~0.5個百分點左右吧。

所以,大家不用恐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會特別大。經濟跟我們的人類社會一樣,都是有自我的修復性的,我國的發展態勢並沒有改變,會越來越好的。


暖心人社


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企業的復工時間都往後推,甚至有很多地方出臺政策要求企業不能提前復工,有些地方要求企業必須等到2月17號之後才能正常復工。

看到這種情況,有些網友可能會有疑問了,假如全國所有人一個月都不上班,那會造成多大損失呢?

目前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大概有8億人左右,如果所有的人一個月都不上班,其造成的損失是比較大的,這種損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工資收入損失。

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2029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9589元,商業、服務業人員平均工資44277元,如果把農村就業人口也計算在內,全國的人均工資大概在3500塊錢左右。

如果按照8億勞動力人口計算,那麼一個月的工資就達到2.8萬億左右,就算很多企業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支付生活費,潛在的工資損失也達到1.5萬億左右。

第二、GDP損失。

2019年我國的GDP總量接近100萬億,平均到每個月就是8.3萬億左右,如果全國所有的企業都不是上班,那麼一個月潛在的GDP損失就達到8.3萬億,這個損失相對是比較大的。

第三、財政收入損失。

2019年我國的財政總收入達到19萬億,平均到每個月的財政收入就是1.58萬億,這意味著如果全國所有的企業一個月都不上班,潛在的財政損失就是1.58萬億左右。

當然,假如全國真的一個月不上班,潛在的損失不僅僅是上面我們所列出的一個月工資、GDP、財政收入損失這麼簡單,更重要的影響是後續的影響。

因為按照目前大部分企業的現金儲備來看,很多企業都只能支撐1~2個月,如果全國連續一個月不上班,企業沒有收入來源,很多企業的現金儲備都會用光,到時企業還會面臨債務到期,員工工資無法支付等情況,這樣一來說不定很多企業就倒下了,而一旦企業倒下之後,後續的影響對於經濟或者就業等各方面來說其潛在的損失是很難估量的。

不過按照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全國不可能所有人都一個月不上班,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正常復工,部分企業的生產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且國家發改委已經明確發話了,嚴格制止以設置審批條件、提高開復工門檻等簡單粗暴的方式限制企業復工復產的做法。


貸款教授


中國14億人,8億農民現在農活並不是最忙的季節,按習慣元宵節前基本不幹啥活;城鎮男60歲,女55(有的工種50)歲退休人員不用上班;22歲之前的青少年學生和嬰幼兒也不會去上班;醫護人員、軍人、警察、公務員、交通部門、教師(已經通過網絡教學)等本身在疫情防控期間就沒有休息。

哪來10億人不上班啊?這個問題提的沒有實際意義。


順其自然


首先我堅決不同意這種分析方法!

現在有一種錯誤的思路叫做 “唯GDP論“。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要用錢去衡量。

其實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慣性思維:

- 首先,GDP只是經濟衡量指標之一。除了GDP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國民的安全係數(衛生安全,社會安全等)的提高,還要考慮國民的幸福感的提高。

-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我們為了發展經濟,把GDP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指標。其實近年來國家已經不把GDP作為唯一考核執政能力的的參數,而增加了眾多的其他參數,比如:居民的菜籃子工程,當地居民的扶貧工作,社會穩定狀態,環境保護等。

- 客觀的說,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已經到了一箇中等以上的水平。很多老百姓有住房,有車,收入足夠用來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狀態。

- 很多數據已經顯示,我們的房地產行業,電子產品行業,汽車行業等眾多的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

現在中國很多行業的生產能力已經遠遠大於消費能力,在這種基礎上增加的所謂的GDP,其實只是在增加庫存罷了。

- 我們分析一下2019年的GDP構成,可以發現:佔GDP最大的是石化行業(中石油中石化加在一起佔GDP的5%以上),金融行業,房地產行業,電信行業。這些行業要麼是壟斷性的行業,要麼是高利潤的行業。這種行業具有很高的抗跌能力,不用我們老百姓去杞人憂天。

其實這次疫情倒是像一場路演,給我們倒逼了一個新的思路出來。

- 我們能不能借此機會重新考慮一下如何提高人民的健康指數。

比如說,現在很多小區都自發的加強了進出門的管控,外人和小偷根本都進不去。那麼事件平穩了,我們是否可以要求物業就像現在這樣,為我們牢牢的把控好小區的大門。

另外,各個小區現在也都加強了衛生管理,經常做消毒。那麼以後事態平穩了,我們是否可以要求物業常年這樣做。

再有,很多小區加強了對垃圾汙染源的的管理。那麼事態平穩之後,我們是否可以要求物業繼續按這種高水平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垃圾。

說到垃圾管理,其實也是一個重大商機,至少能夠提高GDP一個百分點。國家頒佈垃圾分類的法令以後,其實各個小區都是靠市民自願的來進行分類的。對於垃圾分類完全沒有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系統性管理,也沒有常規的專門管理人員。是否各個小區和基層單位都要設有專職的垃圾分類管理員呢。

其實我們的基層社區組織非常健全,但是在社區中經常看到一些閒人,他們開著工資,而工作不飽和,白天聚在一起聊天開會而已。為什麼我不把這些人當中的一部分設成垃圾分類管理專員。

圍繞著垃圾分類,我們還可以拓展下游產業。比如舊品回收可以節約資源,焚燒可以變成熱能,舊紙張可以印刷出來當手紙或者印書。

中國擁有著超一流的建設能力,但是我們只是把目光放在修高鐵,發展房地產行業了。其實我們還可以利用這種建設能力,建立各個城市的完備的大型回收基地,焚燒基地,城市垃圾消化基地等。這些綠色經濟才是我們GDP新的增長點。

在這次疫情中,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精神極大地超乎了我的想象。

我堅信,只要我們有責任感地不斷推陳出新一些新的方法論,我們必將是一個國家富強,人民健康,幸福指數高高的,讓全世界都羨慕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