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稱讚一個人有文化,在你心裡有文化指的這個人具備了哪方面的知識?

海雲海


文化一詞源自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簡言之,文化最初包括的範圍是對天象的認識產生的知識理論,人類製作的相關制度、規範等等。

換句話說,物相雜為文,推而廣之為化。文化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組織之間的一切普遍認同的規則。所以文化範疇很廣,哲學角度、歷史角度等都有不同的文化劃分。

稱讚一個人有文化是指他懂得人世間更多的物理、道理、規則、習俗等等知識的統稱。現在一般指上過學,學歷高,但只有這些知識還不能算真正的有文化,知識能轉化應用才算。


九諼草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起自己的一個經歷,我發出來,我以為文化就是能對知識靈活的運用,是修行的高級境界,看看這篇文章能否對什麼是文化給出一個較深刻的詮釋

第一次到訪廬山棲賢寺,是那年十月。那時廬山腳下的那座小城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星子。

從南昌機場落地,驅車一個多小時,就入了星子縣境,從主路右轉,再走六七公里蜿蜒的山路,就到了棲賢寺。棲賢寺東臨一條潺潺小溪----玉淵潭,南西北面竹山環繞,沒有高牆沒有朱門,當中一座雄偉的大雄寶殿,右首一座三四層樓的客堂。我們一行到時,已是傍晚,被人直接領進了客堂一層的大茶室。茶室中間一張三四米長的大茶桌,圍滿了人。一屋子歡聲笑語,少了寺廟常有的肅穆

片刻,便知道端坐中間者便是棲賢寺住持祥浩法師,圍坐著的是武漢一所大學的訪客,多是些教授。熱聊間,緊坐在大師

傅身旁,一位搞哲學的教授扭頭向祥浩師傅發問:“我心裡一直有一個問題,想請教師傅。就是不知當問不當問,敢問不敢問。”面相尖刻,眼神中帶著挑釁。

祥浩聽聞,稍一頓神,回道:“既然問題已經擺在那了,至於放在你心裡還是外邊,又有什麼區別,你就把它拿出來吧!”

教授聽罷,暗叫一個好字,一字一字狠狠地問道:“我就是要問,你一個出家人究竟敢不敢吃肉?”

此言一出,一室譁然,只見祥浩師傅瞬時拍案而起,厲聲道:“我一個出家人,家都敢出,肉有什麼不敢吃的?”

教授先是一愣,旋即也站起身來雙手鼓掌喝彩:“好,好,好,高僧,高僧,得道高僧呀!”

見一屋子人愕然,教授又補充道,這個問題他不止問過一位出家人,只有祥浩師傅的回答最意外卻最讓他信服。

屋子很快又恢復了之間的氣氛,時隔不久,哲學教授似乎還不甘心,又挑釁道:

“祥浩師傅,我要真給你端一盤肉來,你還真吃呀?”

祥浩聽罷,一把抓住教授的胳膊,張開大口就要咬將上去,嚇得教授使勁抽身躲閃,祥浩笑著指著教授的胳膊說:“現成就有這麼新鮮的肉,那用等你端什麼腐肉上來!”

一屋人聽完鬨堂大笑。

獨坐一角的我,雖然沒完全聽懂其中的禪機玄妙,但已然對祥浩師傅生了幾分敬意。

第二天,客人下山,寺院只餘清靜,整個茶室只坐有我和師傅。

祥浩師傅博學健談好客,主動聊起了很多話題,從廬山往事聊起,歷史,文化,無所不談,自然也聊到了佛學。我已然打開話匣,就把壓在心中已久的幾個問題問了出來:“祥浩師傅,我有幾個關於佛學的問題想問,不知當問不當問?”

祥浩師傅可能見我一臉真誠,並沒拒絕:“儘管問即可。”

我問道:“佛教究竟是不是宗教?”

祥浩師傅沒絲毫猶豫直接回答道:“佛教的本質是教育,不是宗教。”

我接著又問道:“那佛家究竟有神還是無神?”

祥浩師傅微微一頓,沒有再直接回答,而是回道:“先生認為呢?”

我也沒有謙讓,把自己想的滔滔不絕倒了出來:“我以為佛家沒有神。因為佛指的是修行的境界。覺己,覺它,覺性圓滿就是佛。看清看透自己,看清看透身外一切,看清看透宇宙萬物就是佛。人人通過修行,可以逐漸趨近這樣的境界,所以人人可以成佛,佛自然就不是神。當然換個角度再看,這樣的境界是一種極限境界,是人力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境界,那世間也就無佛了。無論成佛還是無佛,佛是修行的終極境界,不是神,那佛家自然也就無神了。”

我一番闊論,祥浩師傅聽得頻頻點頭,但卻笑而不語,未置可否。只是隱隱聽他口中呢喃道幾個字:修行的境界,那麼修行的

目的是什麼呢?

隨後的幾天,祥浩師傅對我這個訪客禮遇有加,先是介紹了幾位當地文化名人一起海闊天空,又陪著逛著廬山的幾大景點。我也漸漸消除了出家在俗的那層隔閡,跟祥浩師傅更象是多年的老友,什麼樣的話也敢講,什麼樣的玩笑也敢開。只是當時沒有察覺到,祥浩師傅的話越來越少,更多時是在傾聽。

住到第五天,一大早,祥浩師傅找到我:“先生,今天我下山辦點事,你陪了一塊去逛逛吧。”

我也沒有推辭,坐上師傅親自駕駛的車,兩人一起下山去了。

路上我問,下山何事?

祥浩答到:“山下有一對居士夫婦,在鄉下蓋了一座小樓,有風水先生看了說房前的樹不好,讓他們砍掉,這對夫婦將信將疑,就請祥浩下山再看看再做決定。”

我聽罷哈哈大笑:“你一個和尚看什麼風水,怎麼還搶人家道家的買賣,哈哈!”

祥浩聽罷也呵呵笑道:“什麼也瞞不了你,我也就是推不了,那就下去看看。”

我又追問:“那你決定怎麼辦?”

師傅沒有回答,只是緩緩說到:“樹長几十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時近中午時,到了鄉下。

祥浩師傅雙手合什,口中唸唸有詞,圍著小樓轉了幾圈,最後站在院子裡對主人家說道:“孤樹不留,三樹成林,這院子裡遠不止三棵樹了。不擋光,還擋風遮雨,不用砍,只要把這些老樹上的枯枝剪掉,纏著的老虅修一修就可以了。”

老居士夫婦聽罷,一臉輕鬆,很高興:“那就好,那就好,有師傅的話我們就放心了,這可省下費事了。”說罷 ,就把祥浩師傅和我迎進了屋內。

屋內已備了一桌上好的素齋,祥浩師傅也不推辭,直接入座端起碗筷就吃。這時老居士從懷中居士從懷中掏出一個備好的紅包遞給師傅,祥浩同樣沒有推辭,直接笑納。坐在一

旁的我,心中暗道:你這和尚,這錢賺得也太容易了吧。

席間,看那老婦人面露難色,似乎有話要講,又開不了口。

祥浩師傅看到,善解人意地說道:“居士,您是不是有什麼事,儘管開口。”

居士婦人一聽,忙答到:“是有個事想請師傅幫忙。鄰村我有一窮親戚,家裡有一個7,8歲的孩子,是個腦癱兒,那麼大的娃了,屎尿都分不清。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奶奶一個人帶著,想請師傅去看看,看看有什麼法子救救這一家人。”

祥浩師傅微微一頓,想了想回道:“好,那就去看看。”坐在他身旁的我都在暗自著急,心道:“什麼事都攬,看什麼看,你是去看病還是去看相呀!”

吃完飯,喝了幾杯茶,祥浩師傅就開著車載著我們幾個向領村走去。路不遠,卻一路泥濘,走了好一會才到。

窮,近乎赤貧。來到主人家,還是那種泥坯房子,兩扇已經開裂的老式木門,屋內

漆黑,年長日久的煙熏火燎,屋子內牆黑糊糊且掛滿了油垢,幾人進了屋又退了出來,站在院子裡。

屋裡的人聽到動靜,也匆匆來到院子裡。出來的是一個上些年紀的鄉下女人,懷裡抱著一個一看就是個腦癱兒的孩子,兩人衣服倒還整潔乾淨,顯然早有了準備,在等待祥浩師傅的到來。

老居士婦人粗粗做了介紹,鄉下女人就抱著孩子站在祥浩師傅的面前,一臉虔誠與期待。

我從鄉下女人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生命之痛。懷裡抱著的是自家的血脈,可天生卻是一個傻子,莫說貧窮人家,就是有錢這樣的病也無法醫治。七八歲的人了,連屎尿都不能自理,自家的骨肉,天天這樣養著,除了煎熬,一點點也看不到未來和希望。連醫學都沒有絲毫的辦法,找到誰又怎麼可能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呢?

我不忍再看下去,撤身退到了祥浩師傅的身後。

這時,祥浩師傅雙手合十,一臉肅穆,注視著面前的祖孫二人,許久,口中輕念一聲阿彌陀佛,一字一句緩緩說道:“你懷中這個孩子,是你們家的福報!”

福報?這明明是苦難,是煎熬,怎麼會是福報呢?幾人帶著不解的眼神望向了師傅。

師傅繼續道:“本來你們家有更大的災難,是這個孩子獨自承受了苦難,從而保祐了你們全家人的平安。所以說他是你們全家的福報。這個孩子一定要照顧好他,能給他看病就盡心看看,若看不好就讓他吃飽穿暖,千萬不能丟掉。照顧好這個孩子,才能保祐你在外打工的孩子,保祐你們全家平安。”

我瞬時,從鄉下女人眼神中看到兩個字:釋然。可以想到,七八年日日夜夜照顧一個傻孩子,日子久了一定有說不盡的煩惱和痛苦,更可怕的是這種煎熬看不到出頭之日。而祥浩師傅的聊聊數語,瞬時讓鄉下女人知道自己照顧好這個孩子是有意義

的事,在孩子身上的付出原來可以保護全家人的平安。

我被震撼了,仿若一道電流穿身而過,身子麻麻的,木在那裡。短短几分鐘,祥浩師傅的幾句話,保全了那個孩子,改變了鄉下女人以後的人生。

再後來,我大腦陷入了片刻的空白,似乎那個鄉下女人也拿出了一個紅包來感謝師傅,但祥浩師傅這一次堅決不收。

回來的路上我一路沉默,陷入了沉思。

回顧這一天,樹被保護了,沒砍;居士夫婦省錢省事,心裡的疙瘩解了;傻孩子安全有了付託;鄉下女人付出也有了意義。不經意間,祥浩將遇到的每一件事,都給了一個最好的結果。

明白了這一切,我對祥浩師傅肅然起敬。更重要的是,他將我帶在身邊,用一件一件具體的事情教化我,令我開悟。

祥浩師傅開著車,看我一路沉思,似乎知道我在想什麼:“前幾天我們聊天,聊到了修行的目的是什麼?近幾天我也一直在

想,怎麼樣把我對修行的理解分享給您。”

我聽到,趕緊轉過頭,凝神聽師傅講的話。

祥浩接著說:“無論出家,還是在俗,我們都會學習,學很多的東西。學習就是修行。但當下大多的學習,大多是學會了競爭,學會怎麼超越。懂得競爭可以收穫很多,比如財富,權力,地位;卻很難收穫幸福圓滿的人生。我理解修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更智慧地處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通過智慧跨越困難,化解苦難,排除煩惱,傳播溫暖和快樂,日積月累,成就圓滿的人生。”

車在繼續飛馳,路上鋪滿了金色的葉,夕陽灑下一片片金色的光,透過樹林,透過車窗,佈滿了整個車箱。

據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道自然的光暈。日常是看不到的。由於每個人的氣質氣場修養不同,光的長短色澤也不同。這一刻,我看到的祥浩師傅,臉上泛著金色的光芒。

心從來沒有這樣透亮過,正所謂,金秋。

這時的陽光,光線澄澈。這時的天空,空若湛明。




巭駝


大家好,我是冀東老李,說到有文化大多數人一定覺得是文憑和學歷很高的人,並且是一個聰明人,但如果這麼想,你就有點兒理解的太片面了,下面我就和大家聊聊在我心中什麼才是有文化的人。

首先在我的心裡覺得,讀書多並不代表有文化,那些見識很廣的人也不能代表有文化,有文化的人一定要有很高的修養,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很自覺,並且幹什麼事處處都會約束自己,每時每刻都會為別人著想。

什麼是修養呢,那就是一個人要心平氣和,做事妥帖,待人有禮貌,只要做到這些就可以成為有修養的人。

現在的人都重視知識,只重視學生的分數,根本不把福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非常的自私自利,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如果是這樣,即便學問在高也是白費。

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大家,呼籲我們的教育,在重視學生的基本教育的同時,還要給大家多講一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多讀讀《道德經》這些經典著作,他一定會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很好的未來。

[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祈禱]


冀東老李


  • 文化,不是學歷,也不是資歷,在我心裡文化至少具備如下幾個方面的知識:
  1. 品德修養。無論到任何時候,道德、品德永遠是文化的第一位,不可替代,否則就是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2. 能力素質。能力並非學歷和資歷,而是能夠駕馭工作、把控大局,遇事沉著冷靜,處理問題果斷果敢。
  3. 心地善良。再高的水平,再有文化,如果不善良就是危險分子,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會有不可估量的損失。
  4. 性格特點。隨和謙虛而不張狂,做事幹練而不飛揚跋扈,對上不溜鬚拍馬,對下不指手畫腳。
  5. 格局胸懷。格局決定結局,辦事講究包容,為人講究厚德,禮讓三分是分寸,包容人家是本事。

美麗的風景等你來

小路那邊是大路

風鏡伊人


做有本事的老實人0


人們經常稱讚一個人有文化,到底具備了哪些知識才叫做有文化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從這些覺得別人有文化的那些人著手,他們為什麼說別人有文化?在什麼情況下會覺得別人有文化?我們細細來捋一捋自己的思考:

1、當你遇到某件事情困難重重,自己一籌莫展無法解決時,別人卻能夠易如反掌地幫你解決你遇到的困難問題。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有知識)

2、當你與人交談時,有些時候自己完全組織不出非常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而對方說話卻說得頭頭是道,並說非常順暢流利。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有口才)

3、當你看見一幅名畫時,完全看不懂這幅畫是什麼意思,而別人卻能夠看懂這幅畫的意思來,並能夠解釋得清清楚楚。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藝術)

4、當你與別人交流到過去的某個歷史人物時,自己全然不知,而別人卻完全瞭解這個歷史人物並且談得不亦樂乎。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歷史)

5、當你看見一個蘋果從樹上掉落在地上,你不知道為什麼,而別人卻知識這是為什麼,並告訴你原因,另外還給你講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這個時候你會稱讚他有文化。(懂科技)

還有好多,這裡就不多舉例了。

歸納總結一下,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們都是在自己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或者對某些東西不瞭解時,而別人卻非常瞭解並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時候我們才會由衷地稱讚他有文化。

這說明人們常說的有文化的人是包括懂得各種各樣的文化知識與經驗的人,不單單只是懂得一種專業知識的人。有文化的人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就像前面講的:有知識;有口才;懂藝術;懂歷史;懂科技等等。

所以說有文化的人都是一些博學多才之人,也就是懂得各方面知識的人。







智宇思維


過去,人們常說讀過書的人是文化人,沒讀過書的人是文盲是大老粗。文化人做事慢條斯理,有條不紊,講究多。大老粗做事幹脆利索,簡單粗暴,一切從簡,不講究。有的讀書人以自己讀過書而驕傲,就看不起大老粗,如孔乙己,以自己比別人多認識幾個字為驕傲,其它本事卻沒有,這樣的人只能被人嘲笑!

被人稱讚的文化人,有真學問,時時處處都在學習,大老粗的優點他們也謙虛地學習接收,兼收幷蓄,努力成就自己,他們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給群眾拿主意,在群眾心裡他們自帶光暈,值得尊敬!

我們那裡有個老人是舊時秀才,無論誰有困難找他,他從未讓人失望過。他說: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我就是幫人家排憂解難而已,不要迷信!有一家人天天打架吵架,每天雞犬不寧。一天,老太太找到他訴苦並要求想辦法幫他家解決問題。他閉眼掐指算了算,再繞著宅子轉了幾圈,然後說:宅子像棺材模樣犯衝。破法一是換個新宅子,二是把宅子兩邊割出去一些,把宅子變成長方形。家主選擇了第二個辦法,宅子兩邊留了邊,鄰里關係好了;宅子前邊砍掉幾尺,全村人行路都方便了。從此,這家人安穩了許多。有人問他機密,他洩露天機說:心情,心理作用。第一,換個新宅子,他一家人經濟壓力就大,全家精力都放在解決經濟問題上了,哪有精力吵架。第二,不換新宅子,老宅子的形狀也確實不好看,你提出來這個問題沒有人懷疑。他們前邊讓,兩邊讓,他一家人也覺得給大家做了好事,在村人面前覺得臉上有光,心情大好,全家人都愉快的投入新生活中!這個老秀才被全村人尊為“聖人”,都主動教育孩子們跟他學習文化!

真正有文化的人就是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人,不是賣弄文字的人,更不是書呆子!如此,才能使群眾真心稱讚!





馬火蟻


“有文化”在我看來是指:悟懂了為人處世的大道理。

它包括了尊敬父母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和對社會友愛。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可以稱之為“有文化”的人。

這可不是我自己編的,是被稱為“聖賢”的孔子在著作《論語》裡面給出的答案。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便知了。


孔子的主張:先做人做事

下面一段摘自孔子《論語》的“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解釋一下:

“孔子說:“弟子在家裡是個孝子,在外尊敬師長,兄友弟恭,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做人做事謹慎,而又言而有信,對他人友愛,而又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根據你的志向所在再去 “學文”(這裡的文,應該指文學、知識、科學、藝術等)”。

看看孔子對其弟子的主張:先學做人,後學做事,最後有餘力了,才學習文學知識這樣的一個順序。前面做人做事辦不好的話,那就不用去學習文學知識了。做人做事不及格的話,文學知識學得再溜也沒有用。可見孔子對於“做人做事”是非常看重的。重要性要高於文學知識的。也即是說,判斷有沒有文化不能光靠“學歷”,不能靠你學了多少知識來見高低的。相反它是看你做人做事的水平來決定。


子夏定義“有文化”

接下來這段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直接給出了“有文化”的定義。與孔子的看法一致。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解釋一下:

“子夏說:“遇到有學問有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習;對自己的父母,儘自己所能地去孝敬;對答應給人辦的事,儘自己身心和能力去做;跟朋友交往要有誠心,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就算是沒有做過學問,我也一定說他是很有文化的人。”

子夏直接定義了什麼是“有文化”的人:能夠把以上提到的事情做齊了,就算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也一定說這個人“真有文化”。這是“真文化人” 的境界,在於“為人處事”,而不在於“有無讀書”。


結語

孔子師徒二人共同給出了一套判斷“文化人”的標準:看他對父母如何,對朋友如何,對社會如何,就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水平了。

所以從孔子的主張中可以看出。所謂“有文化”,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的。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文化”。而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文化”的人。


一葉淨心


我覺得稱讚一個人有文化,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人文化素養,一個是個人素質。

相互交談中,感知到這個人的文化素養。

我們與人交往中,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感覺這個人真的好厲害,哪方面的話題都可以去深入的交流,而且會有自己的觀點,讓人很敬佩。

這種情況主要是在“自己”這方面稍有不如的情況下,一個困擾自己許久的問題,讓人三兩句話給點通了,那種通透的感覺,真要忍不住誇讚一聲,“你真有文化”。

交談中覺得一個人很有素質,很有禮儀,是一個高素質的人。

人們都說,互相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印象。所謂的第一印象就是第一次見面時候的言談舉止。

如果第一印象很好,那麼對以後的交往中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很多重要的人合作都是從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開始的。

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第一次見到的這個人,有種讓人舒服的氣質,有著很好的交談技巧,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教育環境是不一般的,這就是我們聽到的,這個人“談吐不凡”!

總結起來,給人一個良好的開端,良好的印象是人與人互相交往中的重中之重,一個人“有文化”,不單單是學歷高,還是禮儀好,素質高。


文人談墨客


我認為有文化不單單是書本上的知識搬到了腦子裡,還有對社會的認知和生活的見解。

有人問你學識上的問題,你能隨口而出;有人問你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你能以理服人;有人迷茫困惑時,你能指點迷津,讓他豁然開朗等等。由此可見,被稱讚有文化,是指他既有學識,又有修養,融會貫通,洞悉人生。

如果只是學歷高,熟讀四書五經,未必會被人稱讚,面對任何問題都是“之乎者也”,雖然說的頭頭是道,但是人們一句“文化人”,卻有一絲絲嘲諷的意思。





文化怪蜀黍


文化是人類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歷史長河中所創造的一切進步的東西,是人類進步的結晶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囊括了一個國家或名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科學技術、經濟政治、文學藝術、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範、倫理道德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與繁衍離不開的。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任何有內涵的方面都可以顯示出“文化”的符號。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念、認知與方法。

筆者認為,評價一個人有沒有文化,有人理解為能寫字讀書就是有文化,有正規學歷就是有文化,學術領域有所專長有所造詣就是有文化。其實,這是片面的。實際上,更應有充滿正能量的思想境界、價值取向、人格修養、道德品質、行為規範、文明禮貌等知識,並努力付諸於社會實踐中。筆者相信,這一觀點將會越來越得到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認同。但在導向具體化、內容形象化、行為規範化上人們可能還有不同的見解。

筆者還認為,努力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除了應飽覽群書、知識豐富、學有所長,業有所成外,至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知於禮。懂得尊重關愛,熟悉禮儀常識,待人寬容平和、熱情大方,親疏高低有度,行為舉止文明得體。

二是善於靜。少說話,多傾聽。心態不驕不躁,靜觀其變,耐住寂寞,享受靜美。三思而後言,不出風頭,不爭彩頭,更莫出口傷人。

三是能於忍。"宰相腹內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走馬"。當然涉及到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不能忍。但偶遇不公不平的一般性問題莫要急於宣洩,強爭伯仲。一時一事之忍是為了善判能解。氣大傷身,退一步海闊天空。

四是先於讓。謙虛禮讓是一種胸懷,莫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先後、高低、遠近、遲早、上下的蠅頭小事而爭搶。清代康熙年間張英一首“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就是讓的大度,讓的典型。

五是甘於淡。實現個人奮鬥目標與理想要踏實、要奮博,但對己之力所不能及的名利、金錢、感情等現實問題要看得開,當斷則斷,能棄則棄,甘於平淡,莫要惹事生非。有時放棄了也是一種解脫。

六是止於野。人際關係中的野蠻、粗魯、暴躁是文化人的一大忌,極損形象。莫要因功高能強而目中無人,更不能驕橫放縱如刺似荊,視禮儀而不顧,令人反感。

最後需補充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沒有"文化"的平民百姓反而比有"文化"的一些官宦商賈待人行事還要有"文化"。要記住他們,同樣是堅守與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力與揩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