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我喜歡過許多的作家,瘋狂地愛慕著他們的文字。而有一本書我卻是細細閱讀,才敢寫下一些文字聊以紀念。


沒錯,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

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不像一代文豪魯迅聲名遠揚,不似乎才女張愛玲冷傲絕塵,史先生於許多人而言恐怕很陌生,因為他是一個鮮活而謙卑的普通人。


我第一次讀的他的文章是《秋天的懷念》,恰好也收入在《我與地壇》這本文集裡。在這之後我才對史先生有了細枝末節的瞭解,直到《務虛筆記》《我與地壇》等作品一一讀過,才終於認識了史先生。


從此,史先生也便成了我鍾愛的作家。

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文集裡有史先生少年時期的故事,適逢文化大革命。在他平淡隨和的文字裡,我卻看見了一個動盪不安的中國,一個人心惶惶的社會,一個人與人之間寡言少語,而親人之間也可能為求自保而互相舉報的社會。


記憶最深刻的便是男孩小恆的故事,小恆是個熱心“革命”的紅衛兵擁護者,在小恆母親私藏的寶貝被搜出,人跪在院子裡捱打時,小恆竟然衝上前去奪過皮鞭,對自己的母親下了狠手。

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我幾乎想要批判他,卻在他雖然孤苦伶仃卻強硬地要留在北京時,為之動容,對於小恆我是又憐又恨,他是扭曲社會中畸形的胎兒,社會賦予了他錯誤的價值觀,正如被動盪的時代改變了人生軌跡的許多人。


生長在秩序井然的現代,我無法想象那個時代,只知道時代的錯誤刻骨銘心,我們必須有敢於切開腐肉的決心,才能獲得新生。


承認錯誤的過程是鈍刀子割肉,雖然疼卻是一個必需的過程,只有解決了錯誤,才能使錯誤的存在也顯得有幾分美麗。


《21歲那年》裡那個終日惶惶不安的少年終於長大,年輕人意氣風發地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了黃土漫漫的大西北插隊。


那是他最為美妙的21歲,至自此他的一生都在輪椅上度過。我無法想象他的心境,也許是從不以為然滿懷希望到絕望幾乎想要輕生。


他的人生似乎已經可以一望到底,做一個連生活都難以自理的廢人。史鐵生也差點放棄,在護士長和朋友們的鼓勵下有了活下來的勇氣。

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我被這樣一個年輕人感動了,或許疾病難以戰勝但是精神能夠頑抗到底!生活在匆忙的社會里,生理的痛苦和心理的折磨無不時時刻刻在考驗我們的意志。唯有永恆不變的堅持方可幫助我們踏浪前行,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我是在低谷時期讀到這本書的,那時的我哦在一個極為重要的事情上得到了失敗的結果,在家人朋友默不做聲的失望中一步步被擊垮,我甚至想過就順應天命不再奮鬥,反正人生最多的事情就是不如意之事。


直到史鐵生的文字和經歷喚醒了我,人生有許多未知的挫折,有許多的不可控力,沒有人能清楚的知道未來,但現在確確實實是屬於我們的。


當你以為面臨的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時,未知的角落裡還有人比你得到命運更加不公平的對待。史鐵生先生與死神擦肩之際悟懂人生,自此如野草般堅韌不拔。


而我們極其短暫的人生當中只是遇上了一點點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挫折,又怎能不奮起反抗呢?


《秋天的懷念》裡一位堅忍偉大的母親想要帶患病的兒子去北海看花,病中暴躁的兒子卻用過激的言語和行動傷害了幾近崩潰的母親。史先生尚未走出對疾病的無奈與痛恨,母親卻永遠的離他而去,成了他終生無法彌補的悔。


他在平靜後與妹妹來到了北海,看見絢爛無比的花朵,又憶起他的母親。我的眼淚奪眶而出,父母子女之間是彼此最深的羈絆,其實父母和我們是在一同成長啊,可他們往往會因為我們的不懂事而傷心。


因為擁有所以毫無顧忌的傷害,最終只能成為同史先生一樣永生的悔。史先生帶著對母親的悔恨寫下此文,而讀到此文的我決定要珍惜親情,這是多麼奇妙的緣分。


史鐵生先生的文字不求華美的修飾,不求激烈的對抗,寥寥數語便道盡人世滄桑。他的文字並不堆砌辭藻,卻直擊每一個迷茫的心靈。


在人生無望之際,史鐵生經常獨自一人到地壇――離家不遠的古園散心,往往是一個人――母親在為他的工作問題四處奔波。

史鐵生的樂土——我與地壇


他在廢舊的地壇,荒蕪的地壇,與無數陌生人擦肩而過。日復一日,終於頓悟人生之遼遠,幸與不幸於他已是淡然。


我欣賞史鐵生對生命的熱烈追求,也欣賞他對苦難的淡然。《我與地壇》寫的細微小事,沒有描繪波瀾壯闊的大好河山,只是一處平常的廢舊古園,無人追捧無人叨嘮,卻於小事中讓人得到力量。


日升日落皆為常態,我們不必將許多事看得過重,人生自是酸甜苦辣並存,而我們終將一一品嚐。


史鐵生在重病之際頓悟,而我從他的文字中感悟此番道理。生命永無止境,而我們需要堅韌之心應戰,不卑不亢,不屈不撓,終會亭亭也。


正如先生書中所言:我要一直活到我能夠歷數前生,你能夠與我一同笑看,所以死與你我從不相干。清繼續認真地生活,哪怕生活再不易,哪怕粉身碎骨,也要閃耀自己的關輝。

#書評##我與地壇##史鐵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