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早早辞职归乡,为何还是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淡曲丶


李善长,必须得死。洪武四大案中,有两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与他都有关联,任何一个帝王念旧情可以放过他一次,但怎么可能放过他两次呢?更况且李善长的手伸到了军队??



先说洪武四大案

第一:胡惟庸案(结党擅权,阴谋造反)

第二:空印案(朝廷文书先盖章,再填数据)

第三:郭桓案(户部侍郎郭桓,营私舞弊,倒卖官粮)

第四:蓝玉案(明太祖以蓝玉谋反为借口,大肆诛杀功臣)

我们接着说李善长与胡惟庸案的关系

胡惟庸是经过李善长推荐,逐步做成了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人既有师生之宜又有知遇之恩。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后来胡惟庸阴谋造反,按规矩应该被夷三族(父族母族子族),也就是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他的儿子按道理也应该被杀掉的。但明太祖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免死,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恩情了。李善长却没有表示感恩。这就伏下了杀机。


我们在说李善长与蓝玉案的关系。

蓝玉是继徐达,汤和,常遇春之后,大明朝初期唯一的一个帅级人物。本来这样一个帅才朱元璋准备留这给他的儿子太子朱标的。而蓝玉和朱标的关系也是非常铁的。

但问题就出在: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导致了朱元璋不得不杀掉蓝玉。因为下一任皇帝朱允文是个孩子,无法来制约这些骄兵悍将。

蓝玉案,影响甚广。朱元璋本着宁可错杀1000,绝不放过一人方针,先后杀了一个公爵,13个侯爵,两个伯爵,被牵连的有15,000多人。而李善长再次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他事先知道这个事儿,但是他没有向皇帝举报。就冲这一条就大逆不道。杀他是应该的。


最后真正让朱元璋动了杀心的是李善长将手伸到了军队

李善长在77岁的时候,干了一件蠢事:他因为要修缮自己的庄园,为了省几个银子(或是其他目的),他竟然说动汤和,让汤和派了300人的军队来给他干这个事。这就是逆龙鳞!也是李善长被杀的直接原因。

我们如果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会呈现以下结果:李善长确有治国之才,但当他的政治才能与汤和的军事才能相结合,那可能会谋反,也可能不谋反。但我不确定你会不会谋反的时候,我肯定会按照你会谋反这个结果来处理。这也就是三体里面说的猜疑链。

于是李善长必死。


少校柳下惠


李善长成了丞相之后,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他本人愈发膨胀起来,妄自尊大,甚至有人只是无意间冒犯了他的权威,他也毫无宽恕之心,非要定罪或贬黜才行,一时间朝野人人自危。登基后第四年,李善请辞。但李善长离职后却不愿离开京城,恃功而骄。朱元璋虽然将公主许配于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做了皇家驸马后,却连主动问安都不愿意,还要皇帝主动宣他进宫问安。



李善长辞职后,朱元璋命胡惟庸为右丞相。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扶植,善于心机,假公济私,凡事以李善长为尊,此时的朱元璋已起了除胡之心。不久后,朱元璋以谋反罪顺利除掉了胡惟庸,朱元璋借此机会,誓要将其他胡党中人全数歼灭,但由于李善长求情,同是胡党人士的李存义父子侥幸被免了死罪,但必须拘禁于崇明岛不得出。李善长得知后,也不谢恩,反而找当地的官员征用了三百兵士用来扩建自己的府邸。当地的官员觉得此事实在不妥,就将此事禀告给了朱元璋。李善长擅自借用兵士以作私用,朱元璋没发作,但记住了这一笔账。

不久,李善长突然上书,请求太祖皇帝赦免一名叫丁斌的犯人。朱元璋本就多疑善猜忌,他细想其中必有蹊跷,便对丁斌进行了拷问,丁斌禁不住酷刑拷打,从实招了李存义乃是胡党人士。朱元璋气得重新把李存义下狱,李存义咬出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牵连。朱元璋得知李善长早知胡惟庸有谋逆之心,但却从不曾禀告上告,谋逆之心昭然可揭。朱元璋大怒,认为他实在是大逆不道,叛国欺君,其罪可诛。

于是朱元璋立马下旨,将李善长妻女弟侄家共七十多口人通通诛杀,但朱元璋看在公主的面子上,仅留下了两位男丁。即使李善长拿出了免死的铁券丹书,也只是块无用的废铁罢了。一代开国功臣落得如此这般结局,不得不说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了。



带带大米粥


李善长被赐死一事,相传是因为他和之前的宰相胡惟庸有谋反的嫌疑,而且不止他一人被杀,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人也被全部斩首,只有他的儿子李祺,因为是朱元璋女婿而免罪,和公主一起被逐出京城了。

这样来看,李善长倒真的是罪无可恕,谁让他要谋反呢?可仔细想来,此案确实疑窦丛生,必须翻案的。



朱元璋杀李善长始末,李善长真的要谋反吗?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胡惟庸谋反案是在洪武十二年(1380年)正月,李善长被杀则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而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就退休回家养老了。一个不问世事长达二十年的老头,还能谋反吗?

再者谋反也是要有动机的,像胡惟庸谋反可以说他是为了权力和地位,但李善长早在开国之初就和徐达一起封为特等公,任左丞相,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可以说李善长此时已经是享受到了一位臣子能够享受的所有荣誉了,他又何必跟着胡惟庸这个小弟去谋反呢?

最后一点也和前朝那个被诬陷谋反的人一样:李善长作为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人,他最有能力谋反的时候不是应该在反元的时候吗?难道韩信、周亚夫、李善长这些人,真的要在天下稳定的时候来谋反,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吗?不可能的事嘛。

所以李善长被满门抄斩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他谋反,他也没可能谋反。朱元璋杀李善长的原因只有一个:完全废除丞相制度,实现皇权的高度集中。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和刘伯温一起商讨如何重组中央机构,意思就是如何处理左丞相李善长和右丞相徐达。两人商讨来商讨去,最终决定李善长、徐达留任左右丞相,杨宪、汪广洋、胡惟庸接任左右丞。(明初最高权力机关为左右丞相和左右丞)

之后李善长和徐达接连退休,由杨宪和汪广洋顶上,胡惟庸后备。这几个人都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的“白身”,虽有才能但难以服众,把他们扶起来可以起到很好的互相制约作用。之后这三人也同样死于朱元璋手中,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宣布正式废除宰相制度,以后谁敢议论复立宰相者处凌迟处死极刑。

李善长受“胡惟庸案”被逮捕,可审来审去都找不出李善长有确实的谋反罪状。其实这时候的李善长只要上表和朱元璋说说,服个软就行了。因为胡惟庸案到此也差不多了结了,废除宰相制度也得到了执行。李善长只能算是这场风波里的一个小插曲,朱元璋根本不用杀他。

可问题就是李善长这人脖子硬得很,完全不愿对老战友朱元璋服软,就算朱元璋特意下诏免了李善长死罪,可李善长却始终连个“谢”字都不说,而且免罪回家的数年后,还为了扩建府邸向汤和借了三百士兵帮忙。(这一点更证明了李善长城府不深,心胸坦荡,他根本就没谋反,又何必畏首畏尾的)

这一下就激怒了朱元璋,他意识到:李善长树大根深,即使已经闲居在家但依旧能呼风唤雨,这样的人不杀不行,不杀不足以“正纪纲”(朱元璋建国之策)。所以李善长才会在退休回家二十年后以谋反罪被杀。因为如果不是谋反,则不能把李善长和胡惟庸连起来,也不能达到满门抄斩的惩罚程度了。




一贰一橙


李善长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随葬品”。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韩国公,是六公爵之首,其他五位公爵分别为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和邓愈,朱元璋盛赞“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时年五十七。事实上,李善长影响力仍十分大,在濠地有守坟户一百五十家、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此后还管理着十四万江南迁徙农户。

洪武九年(1376年),其子李祺娶临安公主,这也是此后李善长幸存一脉。

李善长是因为胡惟庸案第二次扩散而遭殃的,所以有必要介绍胡惟庸一下。

胡惟庸同为淮西集团一员,事实上是李善长所扶持的新的淮西集团首领。

胡惟庸乃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女亲家,在弟弟百般游说下,李善长选择了默许,且说:“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这看似并没有错,两不相帮,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大错特错。对于皇帝来说,默许他人的反叛而不揭发就是背叛,李善长算是被拉下水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任期内遍植朋党、打击异己、独断专行且不向朱元璋请示被举报谋反,案发即遭株连九族。此次事件后,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皇权更加集中。

然而李善长始终是朱元璋的一根刺,不仅仅因为他的背叛,更因为他是淮西勋贵集团的前老大。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发十年后仍继续发酵,李善长便由此打上了“谋反”、“通倭”、“通虏”等罪名,全门七十来口遭杀戮。这第二次还包括了几十家权臣勋贵,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李善长——已经七十六的老人。


胡惟庸案前后十年,诛杀者高达两万余,谋反或许真有其事,但皇权加强才是本质。

李善长是因为“谋反”“通敌”罪名处刑的,然而作为开国第一功臣,有这个必要嘛,且已经是六七十岁老者。因此,罪名就需要制造了,这也是第一届锦衣卫诞生的理由。锦衣卫初设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其目的便是为了扩大胡惟庸案打击面以彻底清除淮西勋贵集团,巩固皇权地位。

朱元璋曾因李善长、驸马李祺在其生病期间不加探望而处罚,也曾因李善长不为弟弟李存义免死之事表示感激而怨怼,但真正下定决心“法办”还是为了消除威胁。

李善长是作为淮西勋贵集团的 “随葬品”而死的,即使其已经退休多年,声望在威胁也就在,这是朱元璋所不愿的。


谷大粒


朱元璋真的是因罪想杀李善长吗?朱元璋杀死李善长的真正的目的是想灭了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紧紧的握在自己与后继之君的手中。也就是说李善长作为前丞相的身份和现丞相胡惟庸之间的亲密关系给其招来了杀身之祸。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起义早期就加入的重要文臣,实际上是为大明王朝的建立和建立初期的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一个人。也就是说李善长是担当得起大明王朝第一任丞相这一称谓,同样也担得起他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和声望。那么李善长明明告老还乡之后为何又会被诛杀全家呢?


但是李善长这个人要有缺点,尽管李善长饱读诗书,对于民生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后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且在抗击元朝的过程中,保障了大军的后勤补给。但是李善长却心胸狭隘,犯了文人常犯的错误,容易妒忌贤能。对于同为文臣的其他官员经常苛责甚至打压。反而由于同为淮西人士而与淮西勋贵们这一帮开国武将们关系交好。

大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深深感受到了曾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子弟兵们已经变成了大明王朝的毒瘤。这些在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杀敌破墙的骁勇战将。却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和平年代依然不懂得收敛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凭借着朱元璋所赏赐的免死丹书铁券不断冒犯律法,已经成为朱元璋无法容忍的纨绔子弟!而恰巧的是李善长又是这些人十分信任和倚重的老大哥。



胡惟庸谋逆案发生于1380年。此时的李善长已经告老还乡。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和问责。然而随着淮西勋贵以及朱元璋越来越不安的内心,再加上朝中有一些官员弹劾李善长曾经与胡文庸交往密切,其胞弟李存义更是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善长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眼中的一颗钉子。欲拔之而后快!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90年。此时距离胡惟庸被诛杀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但是朱元璋还是将李善长已参与胡惟庸谋反案,连坐诛杀其全家70余口,只留下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这是因为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是当朝驸马爷而得公主恩惠免于一死。

李善长被杀之时已经76岁,可以说早已经是半截入土的老人。但是朱元璋此时杀害李善长一方面是要彻底清除胡惟庸的影响和党羽,另外一方面,朱元璋想要将位极人臣极易威胁皇权的的相权彻底消灭。因此李善长作为前丞相自然难逃历史洪流带来的劫数!



珞珈山的猫


在老朱的心目中,除了妻子马皇后和儿子朱彪,后来还有一个皇孙朱允炆是自己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外人,都是准犯罪嫌疑人,所以杀谁都不意外。

老朱本来就是个狠角色,杀人如麻,但是由于妻子马皇后的阻止还能做到刀下留人。况且太子朱彪年富力强,在军中和朝中都很有威望,大臣都很服他,老朱也不用太担心,但是等到朱彪年纪轻轻却突然暴毙之后,朱元璋的心态就变了,孙子朱允炆并没有可以驭下的威望和经验,登基之后会不会被这些大臣处处掣肘甚至推翻,老朱的心里一直在打鼓。不如干脆把这些功臣杀掉,让自己的儿子们扶保孙子,这样大家都是为了朱家的江山肯定尽心尽力啊,老朱 的算盘打得特别响。

而李善长真是功臣中的功臣,当年朱元璋和义父郭子兴闹矛盾,郭子兴要来挖墙脚李善长都不为所动,坚决辅佐朱元璋,在朱元璋征战在外的时候,李善长带着极少的兵力在家留守,元军来袭,李善长用这点兵硬是把元军给打的落花流水狼狈而逃,朱元璋手下将士闹矛盾也是李善长去调节,朱元璋对他很是倚重。

等到了大明建立,李善长被封为宣国公、左丞相,国家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才能定夺,授予他丹书铁券,诏书里面把他比喻成大汉朝的萧何,但事实证明拿到这张免死铁券的人是都要被杀死的。

而大名鼎鼎的胡维庸就是李善长推荐的,李善长弟弟的孙子还是胡维庸的侄女婿,可谓关系亲密。但是在胡维庸被杀之后,李善长并未被牵连,但是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是胡维庸的党羽,朱元璋大怒,把李善长迁徙到崇明。李善长回到老家之后想盖个房子,于是和汤和借了300军兵,汤和很不够意思,表面答应了借兵,暗地里却报告了朱元璋,朱元璋很生气,竟然认为这是李善长要造反。后来李存义父子下狱,严刑拷打之下供述出一个细节,说当年胡维庸想要谋反就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不置可否,只是说:我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你们好自为之吧。朱元璋一听勃然大怒,他认为李善长听到造反的话不报告,是首鼠两端迁延观望,虽然没有造反之实,也是有造反之心的。于是李善长一家被全部处斩,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6岁了。

后来有人上书朱元璋为李善长喊冤,朱元璋竟然没有怪罪这个人。我私下觉得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冤枉李善长,但是他就是存了心这么做的,李善长这么才华出众,都有萧何的能耐,那要是他想辅佐别人,别人不也有和自己争天下的资本了吗?况且李善长在功臣之中威信颇高,杀了他就可以让功臣群龙无首,任自己摆弄。

所以我觉得无论李善长是做官还是辞官,他都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因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月轮皎皎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李善长,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洪武年间位极人臣,可以说他是朱元璋的萧何,但是不同于萧何的是,李善长不善于谋身,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淮西勋贵的带头大哥,这也是真正要了李善长的命!

淮西勋贵:这是明初的主要政治力量,由开国功臣组成。朱元璋起兵于淮西,一众淮西大将跟随他出生入死,明朝建立后,都被封爵,著名的有淮西二十四将,如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等。李善长被朱元璋立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成了淮西政治集团首脑。

明初,淮西集团把持着朝政,李善长和胡惟庸先后任宰相,他们政治手段高明,结党营私,打击政敌刘伯温,政治敏感的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终于对淮西集团举起了屠刀。

第一刀就砍到了胡惟庸头上,起因为占城国使者来访,中书省隐瞒不报,最后罪名上升到谋反、通倭,洪武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爆发。

胡惟庸同属于淮西集团,是李善长亲自推荐的,李善长的侄子李佑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所以两家关系匪浅。胡惟庸案发的时候,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侄子李佑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下诏免罪,应该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但是一向聪明的李善长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装聋作哑,还是对朱元璋杀淮西贵族心有不满,反正他对朱元璋天大的恩德没有丝毫感激之情,这让朱元璋很不爽,感觉热脸贴了冷屁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李善长藐视朱元璋的权威,根子就这样埋下了。

5年后,李善长早已告老还乡,想要修建宅子,找汤和硬借了几百兵定帮忙,往小处说其实没啥,往大处说,李善长这是私自调用国家军队,就看朱元璋怎么想了,很明显朱元璋是往坏处想了。

后来李善长原本府上的一名亲信丁斌犯了事被判流放,李善长去求情。在前面一系列事情的铺垫下,朱元璋又想歪了:咱定下的罪行,你来求情,是不是不把咱放在眼里!于是锦衣卫审讯丁斌,先是牵出李存义父子参与胡惟庸谋反,然后李存义父子供出李善长,说胡惟庸当初和李善长讨论过谋反事宜,李善长态度暧昧。

这份供词一出,朱元璋爆炸了,于是李善长一家70余口,除了驸马和公主外全部被杀。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看出李善长结局悲惨的几个原因:

1、淮西贵族势力太大,不知收敛,已经影响到朱元璋的统治;

2、李善长恃功而骄,不知感恩,不断消耗朱元璋对他的恩宠,同时让自己在朱元璋那边的负面形象日益深刻;

3、朱元璋的政治洁癖,他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对官吏的一点过错都无法容忍,对贪官的大开杀戒就可以看出。

其实明初被杀的几个功臣基本上都符合以上的特点,如蓝玉等。


荣耀历史


一、胡惟庸是李善长选定的淮西集团的首领接班人,后来成了丞相。

朱元璋手下,有两大集团,一是来自他家乡的、李善长领头的淮西集团;一是刘基领头的浙西集团,两大集团一直明争暗斗。



刘伯温的神机妙算和《三国演义》中的孔明有一拼!(注意不是《三国志》!朱元璋对刘伯温是心存猜忌的,因为刘伯温的高明胜过了朱元璋,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想到的,刘基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刘基还是想到了。开国封爵,文职功臣中就李善长封了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名列第一;刘伯温只封了个诚意伯,年俸二百四十石。



洪武元年,李善长的亲信因犯罪被刘基抓起来要杀了,李善长以京城久不下雨为由阻止杀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杀李彬,天必雨!结果杀了李彬,天没有下雨,刘伯温失算了,李善长煽动很多人群殴刘基,朱元璋并没为难刘基,但刘基于当年八月无奈请假回老家。临走,刘伯温还建议老朱不要定都凤阳、不要轻易攻打实力尚存的北元。刘伯温临走,推荐死党杨宪接任了御史中丞,准备再次与淮西集团开打。杨宪利用言官的力量,抓李善长的把柄,不断找朱老大打小报告,产生了累积效应,本来就对李善长集团设防的朱老大对李善长有了看法,对他多有指责,十一月又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

李善长知道自己已成靶子,目标太大,他也找了个代言人,此人应威望不高、容易驾驭,他选中了胡惟庸。他不知道胡惟庸正如当年刘基对老大点评的一样:“现在还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要摆脱牛犁的束缚!"就这样,胡惟庸站在了大明高层政治的聚光灯下,从这一刻起李善长就把自己的命运有意无意地绑在了胡惟庸的战车上。

二、胡惟庸的相权独揽和朱元璋的皇权独揽不断冲突,为自保胡惟庸拉上了越来越多的功臣,他最想捎上的还是有两张免死铁券的李善长。

胡惟庸在朱元璋帮助下打败刘伯温后,越发猖狂,贪污受贿,打压不听话的下属,甚至挑战皇权,私截下属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批准。朱元璋采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他想彻底废掉丞相制度。

胡惟庸知道朱屠夫心狠手辣,他突发奇想,拉尽量多的功臣抱团取暖。他拉到了吉安侯陆仲亨、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他还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可不想踩这趟浑水,他深知当时已无人能和朱老大抗衡,所以他断然拒绝了胡的请求。

胡惟庸锲而不舍,他把儿女亲家、李善长亲弟李存义拉下水,再让李存义不停游说李善长。后来李善长就下水了。

胡惟庸自以为牛哄得不得了,谁知朱元璋捏死他相当于捏死一只蚂蚁。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连续查了好几年,被杀者逾万!胡惟庸自然难免一死。

李善长本是胡惟庸的伯乐,后来又被胡惟庸拉下了水,但由于他在朝廷的巨大影响力,加之朱老大没有掌握李善长、李存义兄弟的谋反实据,朱老大暂时没杀他,他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



三、李善长在胡惟庸案后暂时侥幸逃脱,但随后又连续犯了两个大错。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家修房子,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汤和密报了朱元璋,朱老大又动了杀机。

他的亲信丁斌因犯法被流放,李善长竟然以有罪之身、不避嫌疑、替丁斌求情!朱元璋嗅觉灵敏,他怀疑丁斌掌握了李善长的秘密,于是把丁斌关在监狱里日夜拷打。丁斌供认了李存义和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抓回了李存义,李存义供出了哥哥“汝等自为之"的话语。

墙倒众人推,御史府、钦天监都来踏上一只脚,最终李善长被杀,夷三族。

四、即便李善长没有举荐胡惟庸、后来没有下水,他也是死路一条,因为朱元璋的屠杀功臣政策是既定的方针。

事实上,开国功臣大明开国后仅有相当低调的汤和、沐英(元璋义子、朱标好友,奉令永镇云南,后来思念英年早逝的兄弟朱标,不久跟朱标走了)、耿炳文(擅长防御战)等侥幸逃脱朱老大的魔掌。

元璋手下,逃过毒手的功臣掰着指头数得过来。

逃脱的两种情况,一种没等朱老大下手自己先死的,如胡大海、常遇春甚至包括沐英,死人是对朱家三代构不成威胁的;一种是汤和一类,本是老友,建功不骄,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的,相当于一级保护动物极为稀少啊;一是耿炳文类,防御战专家,子孙登基时来护驾的!李善长才华出众、功高盖世,尾巴夹得不够紧,屁股也没坐得稳,耳朵根子又软,遇到杀红眼的朱老大,没命的!


苍茫大地顾炜斌


  • 本文由武史君原创,欢迎大家关注专注武史

韩信死后民间传言,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个萧何左右了战神的命运,刘邦在私下曾说自己能夺得天下最大的功劳在萧何,因为萧何主管后方,是钱粮大总管。可见萧何的能力与地位,而李善长是被,太祖亲口说可以与萧何想比的人物。但与萧何相比李善长的结局却是凄惨太多。

李善长到底是不是冤枉的,这个话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他恃宠而骄,目中无人冒犯太祖,最有应得,有人说他是势力庞大影响皇权统治,等等。在我看来说冤枉是对的,说有过错也是对的,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君臣离心,还有李善长没有探清楚朱元璋的底限。所以死也不冤,毕竟自古有的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事情,但罪不及子女可怜了一家七十余口。我一向内心敬佩太祖但在这件事上,太祖的暴戾实属大错。下面是我对整件事的观点。

  • 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夺得天下的重要性堪比汉高祖之萧何
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 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 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这是汉朝开国后对于萧何的加封,我们看一下李善长的加封,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太祖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 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可见其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甚至按照常遇春的经历,李善长如果安然终老都是可以死后封王的。

虽然李善长和朱元璋之间没有像萧何和刘邦那般有深厚的青年友谊,但李善长作为最早跟随朱元璋的谋臣,帮助朱元璋鞍前马后,稳住后方,提供钱粮,安排人才,调节各部门关系,是一位十分称职的CEO,特别是朱元璋在被郭子兴压迫的时候,郭子兴要招揽李善长,而李坚定的留在朱元璋身边,可以说是真爱,文史记载李善长擅长法家,有推演预言的能力,或许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是真正能夺得天下的雄主。但他算的清别人,却算不清自己的结局。

  • 开国后君臣之间逐渐离心,温馨的外表下是互相心理上的忍耐

史料记载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常常有人因为小事得罪了他,李善长就闹到皇帝那要求罢免,而皇帝还必须要给李善长面子,一次两次是容忍,一直这样可就是烦人了,在胡惟庸案发生后,和胡惟庸有关系的都被处罚,唯独李善长没有受到牵连,这是太祖对于李善长的良苦用心,但在李善长眼里却是我功劳在此,你朱重八能不敬我?

太祖选择第二次容忍,在李善长因病回家休养时扔然给与极大荣耀。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这可是房地产改造里面油水巨大。

但估计在李善长眼里我堂堂丞相,你让我盖房子,估计这也是二人赌气的开始。

  • 朱元璋的步步忍让换来的却是失望

可能是因为却是让如此功臣做着建筑小活心理愧疚,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但李善长并没有因此就消气依然在赌气中甚至于朱元璋生病都没有去看望,这在古代兼职是极大的不敬 ,有人告发朱元璋就简单的惩罚了一下,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而对于动着抄家灭门的朱元璋来说已经是给与极大的恩情了。随后更是不久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之工程。此时距离李善长获罪还有十四年。可见朱元璋也不想 杀李善长。

  • 忍无可忍终于爆发,灭满门,丹书铁券,世袭罔替成为笑话

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胡惟庸被定罪为叛逆,这样的大罪,作为引路人的李善长并没有被牵连这在现在看简直是不可思议,或者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并没有理由参与,或者他不想君臣关系走到最坏的哪一步,

但随后发现李善长的弟弟居然有参与其中,而李善长居然还和胡惟庸关系很好提前知道胡惟庸怀有二心,太祖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居然还没有杀李存义父子只是监禁不得不说太祖此时还在忍耐,或者是还在等等李善长能主动找自己说个清楚,但李善长还是不知感恩。

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借用士兵盖房子事件居然成为绊倒这个庞大家族的火药引子。最后我们都知道,李善长一家被灭门除了和公主所生的两个孩子外没有任何幸免。

只能说李善长的才华可比萧何到做人艺术上却天壤之别。朱元璋之凶狠尚且给与李善长数次机会,但是他自己不懂得退却,假如能放下身份早些认错或许就不是这般模样。他自己可以死,可怜那一门老小。


阐释君


李善长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比他早死)。如此丰功伟绩,朱元璋都忍不住夸他:

“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

翻译过来就是:当年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天下的萧何,后勤搞的那么棒,千年以来,人人都称颂他;可是,萧何与丞相李善长相比,我看也未必比得上!

古来,人臣的最高典范,莫过于管仲乐毅、萧何张良、诸葛亮。不论哪个能臣,被皇帝夸作“赛萧何”,一定比赏他千两黄金更让他高兴。

可是,“赛萧何”李善长并没有像萧何那般,不仅自己善终,子孙后代还富贵了整整一个朝代。李善长“退休”后,在家养老之际,忽然被朱元璋一纸诏书,落了个全家抄斩的悲剧。

萧何之所以能够善终,是因为他事事谨慎。刘邦“兔死狗烹”屠戮功臣之际,萧何也多次受到猜疑,最终,萧何主动“贱买民田”黑化自己,才躲一劫,成了西汉初年为数不多善终的开国功臣。

相比之下,李善长就没那么幸运了。萧何可以通过黑化自保,李善长根本连黑化的机会都没有。

须知,朱元璋一上台就颁布了一部治理贪腐的《大诰》,发动老百姓监督贪官污吏,一旦发现,一定严惩。简而言之,就是“用两颗人头,换官场的二十年清廉”。

比如说,洪武九年(1376年),63岁的李善长因为连续多日身体不适,没有去上朝,被御史大夫、右丞相王广洋检举,说他对皇帝大不敬。于是,李善长因此获罪,被“降薪”处置(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多少官吏因大不敬,被剥皮实草下油锅,李善长仅被扣了工资,连打都没舍得打一下,还把女儿嫁到他们家当儿媳妇,足见朱元璋对他的“厚爱”。

洪武十八年,再度有人检举,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勾结胡惟庸,试图谋反!

通常,像朱元璋这样多疑的帝王,最见不得有人谋反,即便有功臣被诬告谋反,也要里三层外三层地查,只要发现有那么一丢丢谋反的痕迹,也会不得好死。

李善长与胡惟庸什么关系呢?

胡惟庸是因李善长的推荐,才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后来一路飙升,官职左丞相,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胡惟庸,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亲侄女,两家结为政治联盟。

这可是妥妥的结党营私啊,不论哪个有实权的君主,都极力打压这个。

尽管两家关系非同一般,胡惟庸案爆发之后,很多和胡惟庸有联系的官员受到牵连,李善长却毫发无损。

可叹!如果世间真的有信任,大抵,就是朱元璋对李善长了。也正是朱元璋的这种“信任”,将李善长拖入万劫不复。

李善长被告发后,朱元璋大怒!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将其处死,而是将李善长全家安置在崇明,以现在的话来讲,李善长被软禁了。

皇帝没有下死手,说明,还顾及往日君臣之恩情。

李善长如果懂得明哲保身之道,就应该明白:朱元璋将其安置在崇明,是一种危险的政治信号,如果再敢以身试法,什么君臣之恩都是废话,估计全家都要跟着遭殃。

此时,只要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撇清官场,好好地享受荣华、安度晚年即可。

李善长是怎么做的呢?

1390年,李善长的外甥丁斌获罪(胡惟庸案余波),被发配边疆。

被谋反罪牵连,皇帝没有将其满门抄斩,已经是法外开恩了。77岁的李善长在官场混了一辈子,愣是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

于是,李善长连续向朱元璋上书,请求赦免丁斌。

朱元璋并没有搭理李善长,而是将丁斌的罪名,由发配边疆改为满门抄斩。对于李善长,朱元璋还是选择“放过”。

如果说将李善长安置崇明,是一种暗示;那么,此次将丁斌满门抄斩,几乎就是在说,你已经触犯我的底线了,再越界,连你一块儿弄死。

李善长就算再傻,也知道,自己该闭嘴了。

可惜,他闭嘴有点儿晚。

丁斌在被处死之前,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勾结胡惟庸,而且还参与了谋反的详细。朱元璋闻之大怒,立即将李存义父子抓来,并严加审讯。这一打不要紧,李存义将李善长给供出来了:

“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

翻译过来就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很好,经常在私下聊天,两人时不时还互赠礼品。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下令将李善长满门抄斩!

李善长之死,是胡惟庸案的继续,而胡惟庸案前前后后牵连而死的人,至少有3万人!而这一切,本该与李善长无关。

他的死,真真应了那句话:“嘴快一时爽……”李善长若是能有萧何一半谨慎,又何至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