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之时,罗宪拥兵自重,蜀灭之后,罗宪假托为蜀,实则为晋拒吴,还能算忠臣吗?

传说--白胡子


题主对罗宪的批评孤不敢苟同,罗宪从末拥兵自重,蜀汉亡国后降曹魏乃形势所迫,况且刘禅也于降魏,遵后主命降曹魏何谓不忠?

景耀六年263年邓艾从阴平入蜀,刘禅降魏后孙休就打着援救蜀汉的旗号遣军溯江西上要东巴太守罗宪开放永安让吴军入蜀。

罗宪深知东吴此次前来是想趁蜀汉新亡,趁火抢劫,抢地盘而矣。于是乎,罗宪集城中将士晓以利害: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至此蜀汉之最后一战开打,罗宪率数千亡国孤军誓以东吴决一死战壮哉。

罗宪身为巴东太守手下仅有数千兵力耳。宪深知孤城无援守之必亡,即派人往司马昭处求援。于内坚固城防,修缮仗甲器械,以节义激奋将士士气,以待吴军。

东吴的首轮进攻在抚军将军步协的率领下开始了。他原以为蜀汉新亡,守城将卒士气必然低下,一战可下永安城。结果却大败而逃。

不甘心失败的孙休遣镇军将军陆抗、征西将军留平统兵三万再攻永安。罗宪以此战中以寡敌众,多次击退吴军的攻击,一代名将陆抗率三万大军围攻永安半年有余仍不能克,而对坚城陆抗亦无可奈和。

战况危急之时,时人劝罗宪突围出城。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所不为也,毙命于此矣。此时之罗宪已抱定与城共存亡之心。

司马昭得罗宪求救之请即遣荆州刺史胡烈率军攻打吴地西陵,陆抗在腹地受压之下不得以撤军,永安之围得解。

战后司马昭仍委罗宪以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

为什么罗宪愿降灭汉之魏,而下肯降昔日盟友东吴呢?在下议为: 蜀汉与东吴早已为当年夺荆州杀关羽,及之后的夷陵之战结下深恨。之所以和好诸葛亮起了调停人的作用,再就是曹魏过于强大,吴蜀为了自存不得已而为之,形势所迫而已。

于东吴而言甘核心利益仍是荆州,陆逊、陆抗二代人都在大力营建夷陵防线,目的何在?即伐蜀也。孔明死后蜀汉增强永安的兵力,其意就是防备东吴这位盟友。

于蜀汉君臣而言,较之于曹魏这个传统宿敌,居心叵测的伪盟友则更可恶,这也是罗宪降魏不降吴的原因吧。


賀灏


罗宪当然是蜀汉忠臣。

罗宪是襄阳人,属于荆州派,早年担任太子舍人,饱读经书。后因不与黄皓同流合污,被贬斥为巴东太守,作为阎宇的副将镇守永安。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当汉中失守后,刘禅急调驻守永安的阎宇率部增援成都。阎宇带走了主力部队,留给罗宪数千人防守永安,以备东吴偷袭。此时罗宪手里只有几千人马,谈不上拥兵自重。

可是阎宇的援军刚到半路,邓艾在绵竹斩杀了诸葛瞻,惊慌失措的刘禅选择投降。当消息传到永安时,长江沿岸防区的长史等官吏纷纷弃城出逃,城内更是人心惶惶,当地许多豪族引发骚乱。罗宪当机立断,斩杀为首的作乱者,这才让永安城内的百姓安定下来。

而蜀汉盟友东吴得知消息后,则派盛曼、步协(步骘之子)率大军前来,意图夺取长江上游据点。此时蜀汉已经灭亡,钟会邓艾发生火并,东吴又来趁火打劫,只有数千人马又没有外援的罗宪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是该投降东吴还是保守永安?

罗宪看到昔日盟友的丑恶嘴脸,又想到后主刘禅已经投降曹魏,于是决意归降魏国,率兵士保守永安。罗宪凭借永安天险,大败步协等人。恼羞成怒的孙休派陆逊之子陆抗增援步协,罗宪坚守城池半年之久,东吴毫无办法。

罗宪也不好过,士卒死伤殆尽,城内爆发瘟疫,有人劝他或南下牂牁,或北上上庸突围,而罗宪不忍抛弃永安百姓,决心与永安共存亡。这时曹魏派胡烈进攻东吴重镇西陵,陆抗率军回援,永安之围解除。罗宪坚守永安受到曹魏的嘉奖,西晋建立后又得到重用。

所以无论是作为蜀汉臣子,还是曹魏、西晋臣子,罗宪都是忠臣无疑。


石头说历史


三国中有一人常被遗忘,他在《三国志》中无传,在《三国演义》也没有被演绎,却是在三国末期罕有的优秀将领,为蜀汉东防孙吴,驻兵永安,263年刘禅举国降曹魏,永安未有魏将接收,孙吴多次偷袭,都被罗宪率军民击退,当时罗宪手下仅几千兵马,先为蜀汉尽心戍边,随刘禅降魏则为魏臣,也是为国守边,对二国来说,罗宪不失为忠臣。


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师从谯周,被人称为子贡,黄皓掌权,因不屑拍马迎合,被贬巴东,后守永安,魏将邓艾奇兵偷袭成都,钟会正兵与姜维等大军对峙于剑阁,形窘势迫,蜀汉后主刘禅具表出降,蜀汉灭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罗宪得知刘禅投降消息,便率领所统辖的军队到都亭哀悼三天,未定行止。正在此时,吴国派盛曼领兵向西而行,表面上假称救援蜀汉,其实是要偷袭罗宪,夺取永安。


罗宪斥责说,我国遭逢大难覆灭,吴国是我国的唇齿友邦,却不抚恤灾难为我们难过,还想损人利己偷袭城池,我宁可投降魏国不让孙吴得逞。便打出旗号归顺魏国,盛曼无功而返。罗宪的行动,在这一席话中已表明态度,吴蜀因偷袭荆州、夷陵之战而结仇,两家一直心中有数,只是大敌当前才暂时联手抗魏,当国破之时,东吴又欲偷袭,罗宪降魏上合形势下顺刘禅旨意,不能说不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禅降后魏将争功,邓艾钟会因内讧而死,受降官员未至,吴国便派步协出兵永安,意图一鼓而下。罗宪鼓起全城兵民斗志拒敌,屡次击败步协,孙休又命陆抗带兵出击,你来我守,永安军民在罗宪带领下坚守一年有余,连年征战,死者甚众,城中已有很多人染上瘟疫。有人劝罗宪弃城南出,罗宪不同意说,身为主将,弃城而逃,不忠不义,不是君子应做的。等到魏国平定蜀地内乱,魏荆州刺史胡烈等出兵救援罗宪,陆抗方才退兵。罗宪后来被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衔武陵太守。


南方鹏


这个还需要怀疑?当然是忠臣。他独撑危局没有投降东吴,而是跟随旧主投降魏,保境安民。这样的人物,如果不是忠臣,那谁才是?

有些人说他可以选择投降东吴啊,但是有一点你可能忘记了,刘禅已经投降了晋王,那就是代表刘禅承认魏的合法,也有人说,为什么不反抗,这是灭国大恨。

这可能是现在国家的定义与以前的定义有所区别,所以会造成提问者的这个问题。以前的话,所谓的忠诚就是忠于皇帝,而不是忠于这一片土地。现在不存在皇帝,忠就是忠于这一片土地。

刘禅投降了魏国,所以罗宪他如果是忠臣,他们肯定也要投降魏国,等于整片土地都已经是属于魏国,他就替魏国守着疆土。有人说为什么他不谋求复国呢?

因为这个涉及到正统性的问题,因为皇帝都已经投降了,如果你还想复国的话,那就是一个野心家。如果皇帝被俘或者被查,你谋求复国,那么你就是忠臣,所以情况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到是臣,臣对应的是皇帝,皇帝去哪里,你去哪里,保卫皇帝,那就是忠,合起来就是忠臣,所以他如果投降东吴,那就是逆臣。看来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放弃土地,自己隐居山林。这也是很多灭国之后臣子的选择。


知常容


当然是忠臣。罗宪是蜀中名将,不仅能力突出,更是忠诚不二,性格耿直。黄皓乱政,众文武前往依附,罗宪看不惯,被贬到永安。邓艾伐蜀,罗宪的主要兵马被后主拉走,蜀汉灭国,东吴方面的丁封、孙异率三万大军,趁火打劫,罗宪以两千人顽强抵抗,东吴知难而退。

罗宪投降魏国,是受了后主之令,当然是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