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谈论东北大米好的时候,就会有人提到东北原来不产稻,东北产稻不过百来年这件事?

ZBLiu


关于这种情况,笔者以为算是某些好事者的“吹毛求疵”,不用在意。
虽然如今东北大部分地区的稻谷种植确实都是最近100年才开始进行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优质的粳稻品种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壮大起来。
正所谓“好饭不怕晚”,东北的黑土地能够在最近一个世纪才真正邂逅到最适合自己的“东北大米”也算是一种久别的重逢吧,说一句矫情的话,这或许也就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吧。

东北:中国稻谷的最主要产区之一!

其实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稻谷这种作物只能生产在南方地区,其实不然,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只要能够做到预热同期而且积温足够,即便是高纬度的地区也能够种植稻谷,比如说和东北地区几乎处于同一纬度的日本部分地区也有稻谷的种植。只不过和东北地区一样,这种稻谷和南方稻谷产区的品种不同,都是以粳稻为主。
而且东北地区由于占据稻谷种植的天时地利人和,虽然每年只产一季稻谷,但是在总产量方面并不比南方稻谷产区逊色多少,而且在平均亩产方面位居全国第一。东北地区每年产出的粳稻总产量在7000万吨以上,其中黑龙江地区是我国粳稻产量第一大省,比大多数的南方一年两季甚至一年三季的籼稻主产区产出的稻谷总量还要更多。
由于东北地区每年的5月至10月处于降水,光照以及温度都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所以在此期间种植稻谷非常的适合。加之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种植周期更长,一年只产一季,营养物质积累更加的丰富,所以,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认为东北大米口感比南方大米更佳。

东北大米:最受欢迎的中国大米!

如今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稻谷产区之一,而且由于所产粳稻有着口感优势,所以在消费者印象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东北大米不但让北方地区的消费者们所钦佩,也让我国南方地区那些本身就是稻谷(笔者注:籼稻)种植和产量大省的消费者们所喜爱。
东北大米真的做到了一处优质稻米供应全国,真正的让所有中国人的味蕾都被深深的折服,不论南北,不管东西,都是如此。
所以,关于“东北产稻时间较短”这样的声音,大家忽略就好了,东北大米品质优良,口感突出的特点并不是因为某些人的故意挑刺而消失,所以,对于此类的不和谐声音,我们还是不要当真。


粮油市场报


钟情三农以为,现在媒体也好,群众也罢之所以选择性的不提及东北种稻历史并不悠久这件事,主要还是为了遮羞,这是一段并不光彩的回忆!

东北大米种植历史不到200年!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已经超过了6000年,但是东北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也就是一半多年的时间,也就说清朝末年才开始的,至今仍不到200年,在此之前的数千年里,东北主要农作物并不是大米,也不是玉米,而是大豆和高粱这些杂粮杂豆。

想必大多数朋友都听过一首具有东北特色的歌曲——《松花江上》,正如这首歌曲中唱的那样,东北都是“遍地的大豆和高粱”。确实如此,因为东北地区的主要的粮食作物都是大豆和高粱,哪怕是玉米的种植历史也不够长。

这个历史长度和我国长达6000年以上的水稻种植历史来比,相差还是很大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鸦片战争后,东北水稻种植得以推广!

因为据笔者了解,目前的东北大米近现代的种植历史和近代西方侵华战争有关,这算是我们民族的一道伤疤,被很多人选择性的忽略掉了,导致很多人对此并不是太清楚。

如果真的追根溯源的话,东北从19世纪中后期,也就是清朝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大规模的粳稻种植,具体时间应该是在鸦片战争后,也就是1850年前后,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征收更多的赋税以进行对外赔款,加上当时的朝鲜还是清朝的附属国,就默朝鲜农民来东北的吉林部分地区开始种植水稻,当时朝鲜农民种植的多是粳稻,一年只能产一季,和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籼稻有较大的差异。

此后,在东北当地的民众的辛勤和汗水下,东北的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由原本的中朝边境地区逐渐向什么办法扩散开来。

现在,东北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中晚籼稻产地,为全国人民贡献了大量的优质大米,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却他们。


钟情三农


很多人认为:东北大米的起源是日本和朝鲜开拓团!

近代历史记载,1931年左右,日本策划朝鲜的开拓团,选择在长春的万宝附近开垦水稻,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事后在中国东北的朝鲜人为避免受中国人报复,逃往铁道沿线避难(日本控制南满铁路,即中东铁路)。直至日本完全侵占东北。1931年前后,吉林省曾派出100多名农业种植技术专家专门到朝鲜和日本等地学习种植技术。一年后,100多名专家学成归来,并利用所学技术在德惠市试种,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水稻也随之在德惠市松花江岔路口一带,开始大面积种植。才有了今天松花江沿岸的优质东北大米,供应全国!

那么,在日本人引进日本大米之前,东北是贫瘠的北大荒?荒无人烟?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看民间传说:

传说中,位于北纬40度——45度之间的长春,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最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还曾经是东北第一个政权夫余国的王城;也曾是渤海国的重镇与重要的商业中心,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传闻称,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巡视现在的吉林省,在看望清朝皇族根基时品尝到了长春松花江大米。此后,长春松花江大米便开始出现在紫禁城的御膳房里,皇亲国戚的餐桌上。

如果传说不足以为信,东北种植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前,这是有史料可寻的!

渤海镇(今天的黑龙江牡丹江市)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誉,且响水乡所处的地理条件特殊,土质松软、肥沃,优于其它稻田,极利于水稻生长,因此响水大米早熟且饱满、优质。早在明、清时代,响水大米就被誉为“皇粮”、“御米”,是向朝廷进贡的贡品。

史料记载:

稻又名稌。崔豹在《古今注》中日:“稻之粘者为黍,亦谓稌为黍。”

《新唐书·渤海传》记有“卢城之稻”,卢城就是渤海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今吉林省安土县石门镇一带)。

《吉林通志》载:伊通河一带产稻最佳,粒长色白,俗名“本地鲜”。伊通河即是渤海卢城故地,这一带气候温和,水系发达,便于灌溉,有利于水稻栽培,至今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产地,此地种水稻遗俗和渤海不无关系

石门古称卢城。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生产历史。

喜欢吃东北大米的武则天

渤海国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岸,鞑靼海峡沿岸与库页岛相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的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其时,坐落于北纬43度附近的中京显德府卢州(今吉林省安图县石门镇一带)成功地种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亚寒带水稻——卢城之稻,并一时间闻名遐迩。《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大白之菟……栅城之鼓,抚余之鹿……卢城之稻”。

唐代贵族称赞,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被誉为稻米中的极品,古渤海国曾多次沿朝贡道向唐朝纳贡此米,供皇室享用。

野史传闻:

1.当年武则天攻打高句丽,就是为了卢城之稻的贡米!后来让大臣们每人吃一碗

也有另一种说法:唐代以胖为美是少数民族的眼光,包括武则天本人就是吉林人,在关内执政后,非常想念家乡的大米!

多次要求渤海国进贡!

(当然,这只是坊间传闻)

不过,卢城之稻确实有史料记载的!

《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俗所贵者,曰大白之菟,……栅城之鼓,抚余之鹿,……卢城之稻”。卢城稻米在唐渤海时期就享誉全国,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誉为稻米中的极品,古渤海国曾多次沿朝贡道向唐朝纳贡,供皇室享用。

此后,高句丽战败后,“卢城之稻”又被引种到南边的朝鲜半岛后因蒙古入侵,朝鲜难民跑到日本

成了今天日本和韩国引以为傲的优质大米的母本,这段历史无论真假,都对世界稻谷种植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东北大米不能简单的说是源自日本,而是回归吉林!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传说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虽已无从考证,但松花江大米却被后世人广泛播种,代代传承。

古往今来,这片肥沃的土地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自然培育了优质的东北水稻、大豆、高粱、谷子等!

从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北同胞!

感谢这沃野千里的黑土地- 我可爱的故乡


东北味道


东北的水稻种植历史缺失挺短暂的,大概也就200年左右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还是近40年左右的时间。对于东北水稻的开发,我听说过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日本侵华时带过来的水稻栽培技术,还有一种说是以前从朝鲜进入中国的朝鲜人带来的水稻栽培技术。但是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东北的水稻栽培起点确实是从外国传过来的。



不有首歌唱的好吗?“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哪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也就说明了,以前的东北主栽作物是以大豆、高粱、麦子这类的旱田作物为主。之所以以旱作为主,就是以前的东北地广人稀、没有机械化的介入,凭借人力和畜力是很难大面积开发耕地,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建国后的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壮举。


所以,像题主说的那样,东北的水稻种植历史确实很短,能够大面积的栽培还是在近40-50年的时间,我没记错的话在80年代之前,东北的主要食物还是以玉米面和高粱米为主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稻栽培需要付出的人工、财力、物力远超过玉米、大豆、高粱的种植难度。如果没有机械化的参与,现在的水稻栽培远远达不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

因此,说东北的水稻栽培历史短没什么不妥。但是那又能怎样?东北独特的气候条件、土质和粳稻品种特有的优点,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只能说,说出这话的人可能点嫉妒的心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寒地水稻种植技术


东北种植水稻的历史真的不长。

以前东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高粱和大豆。其次依次为玉米、小麦、谷子、糜子、稗子。

东北小面积零散种植水稻的历史不过200年。小规模种植水稻的历史不过100年。规模种植水稻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大规模种植水稻是包产到户以后。

东北小规模种植水稻最早的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朝鲜移民和满洲国时期的日本开拓团。当时朝鲜是日本的殖民地,所以当时种植的水稻以日本品种为主。

直到现在,东北水稻品种和日本水稻品种的亲缘比较近。和我国南方的水稻品种亲缘比较远。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引进日本水稻品种丰锦,是我们盘锦市的主栽水稻品种。80年代又引进了秋光等日本水稻品种。

现在我们盘锦市主栽的所有水稻品种,几乎都与日本水稻品种有亲缘关系。

日本水稻品种培育更注重大米的口感,非常好吃。现在我们盘锦市种植的水稻生产的大米也非常好吃。有不少水稻和大米出口到了日本。

头几年有报道说,有人从日本以每公斤上千元的价格买回日本大米,到家后发现这些大米正是中国盘锦出口到日本的。

水稻种植历史是否悠久。并不代表水稻种植技术的高低。与大米是否好吃更不存在关联。

东北水稻产量很高,品质上乘,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

东北水稻几乎都是常规粳稻。很少有种植杂交水稻的。黑龙江省水稻生长期达到130天以上。在辽宁盘锦,水稻生长期达到158天至170天左右。营养丰富的黑土地加上较长的生长期,使东北水稻的果实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造就了东北大米优越的品质。


盘锦阳哥


东北三省大部分居民是从关里闯关东过来的,他们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居民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省,这些地区是传统的旱田产区,这些移民带到东北三省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谷子,黄米,大豆和高梁等。有一首反映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歌词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和高梁…当时中国东北老百姓的主食是大饼子,小米饭,大𥻗子和高梁米等,连东北军的军粮都是以高梁米为主。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时间不长,主要有三个阶段大发展时期。清朝末年,朝鲜农民渡过鸭绿江来到间岛(廷吉,浑春和图们地区)地区,开垦荒地,种植水稻,此为东北地区稻植水稻之始也。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计划向东北地区移民五百万,以达到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民众组成"开拓团"首先到达黑龙江省方正县,霸占中国农民土地,种植水稻,此水稻种植之渐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农民藤原长作先生同中日民间友好访华团来到方正县友好访问。藤原先生发现中国水稻种植技术还停留在"遍地撒种"时代,和日本同纬度,同气候,环境相比,水稻产量低得多。于是,腾原先生想把自已独创的水稻旱地稀植育苗技术传给中国。1981年,腾原先生应黑龙江省科委和省外办之邀来到中国,带来两个日本水稻新品种,在方正县推广试验。后来,这种水稻旱地稀植育苗技术在北方十三个省推广应用,水稻产量和种植面积成倍增长,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今天的北大仓,其实,仅四十年矣!








关东侠客


东北别的地方的水稻种植时间长短,我不太知道,自唐朝渤海国就有种植大米的介绍,…卢城之稻…唐书有记载








石板大米


东北是北方民族的摇篮,这片神奇的土地曾经孕育无数的北方民族,目前光是俄罗斯境内黄皮肤的民族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个,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一万多年前的弓箭,玉器就有一千多件,另外在毗邻的俄罗斯境内的很多遗址还没有挖掘,而关内的玉器最早不过六千年。在炮台山下的古稻田遗址距今九千多年,南方最早挖掘的水稻不过七千年,黑龙江挖掘出最早驯化家猪的遗骸也早于关内。中华民族的玉文化与龙图腾来自东北辽河流域上游的红山文化遗址,黄帝炎帝的部落源于东北,所以中华文明起源于东北。


烽火佳期


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种水稻的历史有多少?以前还问过专家,说的也是个大概,不过基本脉络和大家能查到的资料也都没有太大的出入。其实倒过来想想就不难理解了。第一、闯关东之前,东北这片土地上是什么人在生活?第二、闯关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三、为什么要闯!一想就明白。

咱先说第一条,闯关东之前的年代(东北)黑龙江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什么人?游牧民族啊,逐水草而居,人家也不种地啊!能种些玉米和小麦之类的就已经不错不错的了。像水稻这种既需要固定种植地块,又需要大规模引水灌溉,收获之后更需要专门建储存场所的作物,自然是入了食谱的。

再说第二条,闯关东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点很关键,这些闯关东过来的先民才是东北这片土地上真正的拓荒者、种植者。但是!最开始也没几个人种水稻!就算他会种,也不敢种!原因太单简了。费尽力气,开水田,引水修渠、从种到收......没等收呢,就是收拾了!!!人家不让种呗。为啥不让。又涉及第三条了。

第三、为啥要闯关东。当年的大饥荒等原因固然重要,但为什么不往南方去呢?南方可种的地已经有本主儿了啊,去了这么多人......“抢”得过人家吗?那就往东北走!成片成片的“无人区”啊。土地太吸引人了。但是只能用“闯”的方式去。人家不让。这是龙兴之地,已经封禁了。

这个时间顺序想一想也就明白个大概了。专家的说法是,东北种水稻是分四个阶段的。水稻引入东北一般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算算时间点也差太多......其实资料上网一查就知道了。反正东北大米很好吃!有机会原尝尝当年新打的稻米吧,跟您在超市买到的肯定不是一个味!香!


生活报


四十多年前在吉林省居住,家在山地和平原交界处。向东、南是山地,多种植旱作物,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地瓜、土豆等等;向西、北是平原,还有沼泽湿地,除了旱作物及小麦,有不少地方种植水稻。有朝鲜族群居的公社、生产队,他们特别善于种植水稻,出产的大米米质特别好。还有部队农场,利用湿地开垦成水田,附近的学校组织师生搞学军活动,去部队和军人一起插秧、施农家肥、除草、除虫,秋天还去割稻子。那时的稻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纯有机的大米,比现在的五常大米还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