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个名是谁取的?

文艺青年小吴


“中华”一词,源远流长,寓意颇深。追溯起来,它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是一个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伟大实体,寓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美好心愿。 《辞海》:我国者时多就黄河流域建都,因称其曰中华。中者,言居四方之中;华者言具有文化之民族,服章之华美也。其后,疆域日广,凡其所属,皆称中华,亦称中国。后来,中华逐渐成为我国的称号。 《现代汉语词典》:古代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来,经过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华”也就借指“中国”了。 在悠悠的历史中,“中华”历经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今天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传承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 青年学者刘周在《江山如此多娇》(八股文)一文中认为中华一词的含义:中即中央,华即繁华,中华就是中央繁华之地。该文如下: 江山如此多娇 天地所钟兮尽美,五洲万类兮齐雄。洋洋乎盛者,夫谓何也?是则厚德所载共陆海风云,日月所照皆中外形胜。此其所以醉美群伦也。若曰:宇宙之灵存乎寰球,寰球之秀在乎中华也。故谓中华,中曰中央,华曰繁华,中华者中央繁华之所在也。此非誉美之辞哉?岂但中华之美足堪誉之哉? 极目天籁,叹宇宙之大,银河为小,日月星辰,遥乎渺渺,小小寰球,其若无物。游心地表,念重洋之广,大陆为狭,江海峰峦,郁乎苍苍,芸芸众生,斯似浮尘。言洋者而为四矣,十万类鱼虾以血食焉。有百千水藻浮游,有无俦铁舰交通,几何岁风波,始识惊涛无际。言洲者而为七矣,二百国生灵以栖息焉。有万计走兽驱驰,有如鹫飞戟横空,多少回升降,才知方外有天。噫嘻!瞰万物之藏于宇宙,而胸怀顿阔。仰珠峰之睥睨世界,即中华弥高。怅然乎骋目四顾,览北国之黄河咆哮,无限山川,尽消磨英雄人物。羡南垣之长江逶迤,有情弱水,且付与风流才子。 夫若是矣,今所以慨秦皇遗威,凯撒余雄者,为其俱已矣乎?后之人亦必有效此以求天下为一世界大同者也,是则不亦纷纷纭纭哉!因歌以志之曰:尧舜慨兴风,国倾尽魇云,高阜仰明月,笑谈共古今。


梅心清骨


一、“中”指天下之中,中原。

主要范围在燧人氏(商丘),少典(有熊)。

二、“华”指渭南华县周边。

渭南古属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

夏商都在河南,周秦只不过是孙子辈;西安华胥氏,是商丘燧人氏的偏房。

“中华”合指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及迁徙延伸的区域。

西安关中平原,不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用户67724358697


看过《战狼2》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句超热血的话,那就是“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中华指的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也自称炎黄子孙、中华子孙,可真正清楚“中华”二字的由来的人却很少。“中华”二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但却是由秦始皇正式确定的,后来便一直延续下来了。

传说炎帝故里宝鸡天台山天柱峰有座“莲花顶” ,人们称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炎帝在一夜之间造了三座排空天柱峰,天帝遂封炎帝为“赤帝”,即人间帝王。炎帝广施仁政,受民拥戴。子孙为了纪念他,以“三味生奇花”命之,古代“花”“华”同字,而炎帝的部落又在中原地区,故而国名为“中华”

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说“禹都阳城”,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大禹定都于阳城,而是说大禹在河阳建造城郭以为国都;这河阳也不是地名,而是指河的北面;整句话就是说大禹在黄河北面建立都城,以城为国,民众称国人。大禹又是华夏族,所以国民又称“华人”、“中华人”。这里的“中华人”只是指生活在城中的汉族人。

因为炎黄时期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所以其真实性还是有待考量。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到西周时期。《左传》记载,

“西周分封八百诸侯国,是为诸夏”。

也就是说,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人也就是华夏人,取中原华夏各一字而称中华。

真正确定中华这一称呼的那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不仅仅是从“三皇五帝”中取字给自己命名为皇帝;同时也要给自己的大一统的国家取个好名字——中华。前面说过的中原地区主要就是指黄河流域一带,而秦国的发源地却不在这个范围内的,所以秦始皇就取为天下之中,取了一个中字。

同时,秦始皇虽然也是汉族人,可是因为秦国的地理位置是偏离政治中心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被看成蛮狄的,也就是说在所谓正统的华夏眼中地理位置和血脉结合才是华夏。然而秦始皇就改变了这一说法。他认为经过“诸夏之战”、春秋战国的大乱,各国之间的血脉早已交融,就无谓华夏、蛮夷之分,都是华夏。

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也好,还是普通的人口流动也好,都已经让各国的人民的血脉交融在了一起。各国之间的战斗就是自家亲戚打自家亲戚而已。同时,少数民族也在这一时期和汉族融合。所以秦始皇给自己的国家取名为“中华”,这里的中华就不仅仅是指汉族人了,而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国民。

秦始皇建立的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称为中华之后,后世只要是统一的王朝都沿用了中华这一称呼,毕竟谁也不愿意输给前一个王朝嘛。如西汉时期就盛行天人合一的说法,还将中华二字与天象结合在了一起。据《天文星经·中宫》记载

“第二星日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中华理论又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在分裂动荡时期也有中华的称呼,不过是用以区分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完全不是秦始皇的那种意思。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北魏鲜卑南迁”等说法,就是将北方少数和中原汉族区分开的说法。不过后来在民族融合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都逐渐和汉族人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成为了“中华人”。

时至今日,“中华”二字就不再仅仅是指我国的国境范围和我国人民的一种统称那么简单了;更多的是上升为一种民族信仰、一个大统一大融合的民族信仰;更多的是一种在历史文化上的沉淀,是所有中华子孙的一种文化认同。


我是青鸟


‘中华’之名由来很久,很难确定是谁取的。不过‘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很明确——是清末梁启超提出来的。

清朝灭亡后,无论‘民国’或者‘共和国’都以‘中华’为国号。为什么?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从‘文明国家’变成了‘民族国家’。孙中山先生以‘驱逐鞑虏’为口号,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就发现不对了:如果没有东北、没有蒙古、没有新疆、没有西藏、、、那么中国还剩下多少?谁又能保证所谓‘汉地十八省’不会继续分裂?于是改为‘五族共和’,并以‘中华’为国号,最大程度的保证国土完整,文明延续。

为什么以‘中华’为国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国土完整,文明延续呢?

因为‘中原’是‘戎狄蛮夷’交汇纷争的地方,无数的部族挺进中原的历史,无数的部族逃离中原的历史,构成了我们的文明史。‘戎狄蛮夷’是以部族谋生方式,对部族进行简单的归类,最初并没有歧视的含义。游猎的、放牧的是戎狄,主要生活在西北;种地的、打鱼的是蛮夷,主要生活在东南。

中国历史可以简单说是‘西北’和‘东南’轮流执掌‘中原’的历史。夏(西北)、商(东南)、周秦(西北)、汉晋(东南)、隋唐(西北)、宋(东南)、夏辽金元(西北)、明(东南)、清(西北)。。。按照这个历史惯性,你甚至会发现推翻清朝的力量来自东南。

‘华夏’解释很多了,我就不再细说。总之,‘华夏’不仅仅是‘汉族’的。华胥是很多部族共同的母亲,夏朝是很多部族共同的文明。比如中国南方很多部族都源自神农氏的‘有黎有苗’,比如中国北方很多部族都出自‘轩辕’,你不看字形注意读音:荤粥(商)、猃狁(周)、匈(秦汉)、、、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古代帝国’变成‘民族国家’之后,无论‘民国’还是‘共和国’都以‘中华’为国号。


夏天的虫4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华夏历史永流传


中华,指中国,中华民族,不仅限于地理上的版图,更是深层次文化的内涵,

东晋 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

元末 宋濂 《奉天北伐讨元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指汉族

唐李延寿《北史·高敖曹传》:“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唯怿昂(高昂)。神武(高欢)每申令三军,常为鲜卑言;昂若在列时,则为华言。”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四》:“上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夏商周至当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周围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032


谁第一个说的不知道,大致可以这么想,中国文化5000年,三皇五帝,夏商周...,夏大致可算为咱们脚下的土地上的第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中间是最安全也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以中为贵,夏乃华夏,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中国人都是华夏子孙。


今時明月


“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寓意为华夏族群(汉族的前身)。国外常将中华作为中国大陆、港澳特区及台湾地区的合称。




风一样的自由1982


“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与“民族”两个短词组成的。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华”与“民族”这两个短词的历史。“中华”的概念古已有之,“民族”一词,则出现较晚。

“中华”一词最早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并且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之“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等意词。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中华”,原意与中国相通,又与华夏相系。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律疏议》云:“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中华”在历史上曾专指汉族,这是由于中华与华夏一词有关。所以,血脉中有着几分异域血统的唐太宗才有如此感慨——无论华夏之民还是蛮夷之众,我们一视同仁,我会做个尽职尽责的父母,照顾好他们。

中华与中国,指的虽然都是同一概念,只是,用意上略有区别。按照国学大帅章炳麟理解:“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称“中国”是别地域的,说“中华”是为区别文化之高下。


跪射俑


中国原有中土,中夏,中原等称谓。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在四夷之中,故称为中华。《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居中华,德祚微浅。又《北齐书.高昂传》:于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至于由何人命名,不敢妄断。但从字源研究,或可参考。中的初文在一框中竖一标旗,旗杆上以茅草标识之。行军打仗亦以此前导,成语名列前茅便源于此。古人以茅作旗,多取有花之茅。华,即花也。故中华亦称华夏。估计,中华或源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