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YjhonG


明末的时候,全国各地流行着一种“疙瘩病”,或者叫“疙瘩瘟”。《明史》上曾记载:“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病?究竟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这场瘟疫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明军北伐)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得来谈谈明朝和蒙古之间的恩仇。

明朝和蒙古有不世之仇,毕竟大明王朝灭掉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将之赶到了偏远的漠北之地。朱元璋和朱棣还数次北伐,攻打蒙古。

在整个明朝时期,蒙古从没有中断侵扰明朝边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蒙古是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注定了他们除了牛马等生活原材料外,许多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通过互市,向明朝购买。

朱棣在位时,曾允许蒙古以朝贡的形式,在指点的地方与明朝进行贸易。以便他们能交换到铁器、瓷器和布料等。

同时,朱棣为表现明朝是上邦大国,在蒙古人朝贡时,往往会赏赐丰厚的礼物。

几朝皇帝过后,为了能得到更多的赏赐,来明朝朝贡的蒙古人队伍越发壮大。不仅如此,他们来回的费用,也都由明朝承担。

这种吃大户的情形,让明朝苦不堪言,所以一再限制蒙古人来朝贡的人数。这就引发了蒙古人的不满,于是开始不断侵扰明朝边境,四处烧杀抢掠。

到嘉靖在位时,对于蒙古的抢掠,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明朝干脆关闭了互市贸易。结果导致蒙古人的疯狂报复。尽管后来迫于压力,明朝又开放了互市贸易,但是蒙古人却成为了影响明朝安定的毒瘤。

(嘉靖皇帝画像)

同时,由于明朝天灾人祸不少,许多明朝百姓为了生活,只得逃往蒙古草原,在那里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

当草原被大量开垦后,生态就遭到了破坏,老鼠和人就形成了人鼠杂居的情形,人和老鼠接触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

到明朝末年,几乎没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先是气温陡降,低温和干旱导致庄稼多年歉收,饥荒在全国蔓延,饿死者不计其数。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纷纷暴动。再加上后金一心想挺进中原,因此,延续了200多年的明王朝政权,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

天灾人祸也影响了老鼠。找不到食物的老鼠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很快就有老鼠感染了鼠疫,并迅速在同类中扩散。

为了寻找食物,带有鼠疫的老鼠,不断往人居住的地方迁徙。而当时的饥民为了果腹,他们不仅会把老鼠藏在洞中的食物扒出来吃,还把死在路边的死老鼠拣来吃。这样一来,人就很容易感染鼠疫。同时,由于当时逃荒者众多,于是鼠疫被他们带到了各地,很快鼠疫就在全国爆发了。

(古装影视中的瘟疫)

显然,由于当时的人不认识鼠疫,所以才称之为“疙瘩瘟”。

据《明史》记载:“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由于古代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只能倚靠中医保守治疗,而且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什么是“人传人”,许多人为了避疫,纷纷举家迁走,这样一来,鼠疫猖獗,各地均不能幸免。

很多传染上疫病的人,几乎是“朝染夕死”。光是北京都城里,每天“死亡都数以万计”。以至出城下葬的棺材,将城门都堵得严严实实。

明末书籍《花村谈往》还对这场瘟疫的凶险,有过大量形象的描述。

比如,有个官员前一分钟还和同僚喝茶,后一分钟已经“不起而殒”。

比如,两人骑马,先后而行,前人才说几句,回头望时,后边的人已经“殒于马鞍,手持马鞭奋起”。

比如,婚礼正在进行,新婚夫妻却已暴毙于婚礼之上。

由此可见,被感染上鼠疫的人,几乎没有医治的时间。

(感染鼠疫的明军)

鼠疫不光导致百姓多病死,明朝的军队也因感染,死伤无数,战斗力极速下降。以致北京内外城墙15万多的垛口,只有不到5万士兵守城。这样平均分下来,差不多一人要守4个垛口。

就算是这些侥幸存活的士兵,由于久无军饷,粮草又供应不上,因此他们“衣装狼狈,等于乞儿”。病弱的士兵早已没有战斗力,只能坐在地上休息,以致拿鞭子抽打他们,也无法驱使他们站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容易就打进了北京城。

有人会问,李自成的大顺军难道就没被感染鼠疫吗?

李自成攻进城的时候,已经是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鼠疫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平息。

可以说,李自成能够胜利,是得尽了天时地利。可惜的是,他只是个没有见识的农民,不懂治国之策。所以最终只做了42天皇帝,便被紧随其后的清军打得仓皇而逃。

(参考史料:《明季北略》《明史》《花村谈往》)


张生全精彩历史


前言:明朝末年,天似乎在作变,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他每天很努力的工作,废寝忘食,想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在他手里传承下去,但是现实是那么的残酷,关内义军四起,关外后金虎视眈眈,朝廷国库空虚,兵源虚岗空饷严重,各地自然灾害不断,更让崇祯头疼不已的是,自万历年后不断爆发的鼠疫,居然在这个时期,又到处肆虐,尤其是华北北京等地,鼠疫的肆虐,给本来心情就糟糕的崇祯更加的忧虑,要知道,在古代缺医少药的社会,鼠疫,细菌的爆发就代表着成千上万人感染死亡。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大的疫情发生过好几起,对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记载。各种疫病在古代缺医少药的年代就是一个催命符。

第一,明末的鼠疫危害有多大:

据《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百姓本来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蝗灾搞的粮食颗粒无收,偏偏这个时候又闹上了鼠疫,病死的饿死的百姓无数,户部给事中左懋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余全部沦为流民,物价飞涨局势不稳。


如果说大名府闹的鼠疫是一个开始的话(鼠疫的传播性相信不用多说,很多人都知道),接着蔓延到了华北大地,最后居然闹到了北京,据说此瘟疫来势汹汹,有些百姓上午染病,晚上就一命呜呼,到了崇祯十六年,疫情进一步加剧,北京及周边地区同时大爆发,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数超过万人,这场鼠疫的爆发,导致明朝人口急剧下降,军队战斗力进一步衰弱,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北京,百姓死亡人数就达二十万之多,鼠疫的横行,彻底击溃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


勤奋的崇祯皇帝,目光呆滞,想着他那岌岌可危的江山,内有义军外有后金,蝗灾旱灾瘟疫横行,崇祯感觉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了,或许即便是老祖宗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来了也解不了现在的危局,虽然说明朝的灭亡是有多方面造成的,但是鼠疫的横行肯定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恋无名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不仅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而且还发生了好几次大旱灾,而鼠疫的发生和大旱灾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每次大旱灾都引发了鼠疫,特别是崇祯14年,大旱竟然历时4年之久,不仅导致大量难民没吃的,就连老鼠都没吃的;不仅难民要逃荒保命,老鼠都一大群一大群的迁徙。有人曾目睹大群的老鼠互相咬着尾巴渡过大河。

因为难民没得吃,于是就挖老鼠洞中的粮食吃,甚至直接吃老鼠,最终导致老鼠身上的鼠疫传给了难民,难民的迁移导致更多地区的人得病。鼠疫从山西大同很快扩散至周边身份,而且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一旦得病根本无药可医,亲朋有未得病者都不敢问吊;甚至有多一家人全部死绝,无人收尸。

据《明史》记载,崇祯14年鼠疫就已经传至京城,城中每天的死亡人数达万人之多,商贩士兵无一幸免,甚至连乞丐都因此死掉了。朝廷对此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防治,反而增加赋税,致使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自成的那支起义队伍。

据说当李自成大军达到京城外时,京城已经被鼠疫折磨了一年之多,死的死,病的病,京城根本足够的士兵迎战,京城的守卫军从10万降至5万,而且战斗力极低。因为这些人都是在鼠疫中侥幸活下来的,而且没有足够的饭吃,身体极其虚弱。可以说鼠疫帮了李自成大忙,否则他不可能如此顺利的进入京城。

所以,史学界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说法,他们认为当年的鼠疫是压倒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更何况明末医学并不发达,鼠疫让医生束手无策,死亡率极高,用“十室九空”来形容一点都不过。


大史官


崇祯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带突然出现一种“疙瘩病”,迅速传染,有的家庭全家无一幸免,以至于无人收尸。这种烈性传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为患者身上会长出疙瘩一样的肿块,而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肿大症状。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于瘟疫太过恐怖,民间连凭吊死者的基本礼节都废除了。

这段文字我们得以一窥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缩影。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一书中说:

某个地区之所以会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之前的环境稳态被破坏了,病原体与人畜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平衡,瘟疫就会爆发,感染并且杀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环境形成新的稳态为止。

在各种文献的记载中,古代人们总是把烈性传染病笼统地称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应该不是特指某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的统称。从各种细节来推断,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传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主要存在于自然界一些啮齿类动物的身体中,这些小动物身上往往会有诸如跳蚤一类的寄生虫。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后,鼠疫杆菌会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这一效应被称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于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难进入胃里被消化,这让跳蚤始终处于饥饿之中,于是更加疯狂地吸血。当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类的血液时,血液会在跳蚤体内与鼠疫杆菌混合,之后再回到宿主血管里,造成新的宿主感染,这就是鼠疫传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来说,各类啮齿动物和它们身上的寄生虫往往距人类生活区域较远,如中国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带,在这些地方,鼠疫杆菌会局限在特定范围内传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随着农耕区人口压力的增大,粮食越来越匮乏,为了填饱肚子,一些农业人口迫于匮乏的压力而被挤压到新的环境里开荒,这种行为便无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扩散途径

鼠疫向人类社会扩散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家鼠的,家鼠和开荒的人类一起迁移到新地之后,会和当地啮齿类动物接触,这些家鼠也就会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家鼠和人类的关系一向密切,当它们回到自己的住所时,带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类,人类聚居区内的广泛传播也就开始了。

联系明朝的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动,“如鸟之在笼,兽之在柙,虽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这些周密的牢笼在明末大灾难下被瞬间冲破,原本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的百姓,对局部地区的微生物环境已经产生了适应性,在旱灾和蝗灾接连洗礼下逃到其他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会搅动各地微生物环境的平衡,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第二种传播途径是关于人类自身行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会有一些啮齿类动物在巢穴里贮藏一些诸如谷物和草籽之类的食物,如果当地发生了饥荒的话,粮食的匮乏会把一些灾民逼入绝境,他们就会去挖掘啮齿类动物的贮粮以填饱肚子,在挖掘巢穴的过程中极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杆菌。

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 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尤其是明朝后期,天灾之密集、惨烈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大明万千黎民连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从万历末年开始,山东、陕西、河南等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庄稼颗粒无收,深陷饥荒的人们不得不拓宽自己的食谱以求活命,将一些平时不会食用的东西变成食物,比如一些啮齿类动物,其中染了病的动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捡食。原本已经因为饥饿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触这些病菌的载体,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灾不断,“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许多地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地步,如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山东“子女贩若牛羊,死者枕藉于野”,又如崇祯二年(1629年)陕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树皮、石头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单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于人肉燥热,这些食人者过几日也相继死去,县城外数个死人大坑都无法容纳数不胜数的尸体。

此外,四处征战的军队进入疫区,那横扫全国多个省份的鼠疫疫情就会随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及清军入侵,彻底击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农业帝国,造成了鼠疫大规模爆发。据推测,明清更迭之际,华北三省死于鼠疫的人数不低于500万人,明末全国1亿人口到了顺治八年,只剩下6000万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总督骆养性奏称,八月天津遭遇一场严重的疫情,大多数患者感染后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传染性极强(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征)每天病死的有数百人之多,被传染病灭门的家庭多到“排门逐户”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号满路”,街上摆满了棺材和裹尸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亲人者的哀号。而这场恐怖的传染病是由李自成的军队带来的。

据《怀来县志》记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贼入怀来,十六日移营东去,是年凡贼所经地方,皆大疫,不经者不疫。”

疫情于北京、河北一带四处蔓延之际,李自成的军队一头扎进疫区,四处抢掠,不仅给病原体带去了无数的宿主,不断行进的军队更是将疫情扩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发。

3.鼠疫与眀亡清兴

“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鼠疫给明朝末年的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狱的,而对国家的打击也是一样,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至北京,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个月,京城死亡人数竟高达五分之一,鼠疫不分对象,无论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国的京军,亦遭此浩劫,“大疫军死者众”,守城的五万明军“衣装狼狈,等于乞儿”,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后,闯贼陷京师。而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由大量流民构成的闯军同样深受鼠疫困扰,而由于鼠疫传播的媒介—跳蚤讨厌马匹的气味,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幸运地免疫,顺手击溃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终夺得天下。


春秋正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写过论文,指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东西。

未治疗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时期,欧洲社会几乎解体。农村的农民大量死去,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粮食大量减产,引起了可怕的饥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团,居住环境恶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欧洲很多城市实际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岭。

欧洲的战争也由此停止,因为士兵还没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样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万历和崇祯时期,出现过2次大规模的鼠疫。

一般认为,常年的干旱是导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无法生存,被迫携带着鼠疫向四面高速扩张。

学者认为,万历和崇祯年间的鼠疫,造成华北3省高达1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国人口2亿,其中北方人口不过几千万。

鼠疫造成1000万以上死亡,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当时的资料记载: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

鼠疫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解体,造成明朝北方社会的崩溃。

《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体就北京来说,鼠疫帮助李自成拿下来北京。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崇祯十六年,上天降灾,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军杀来时,北京城军民遭遇无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写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一般认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这种情况下,北京其实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军民们已经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终日,谁还有心情再去战斗?


萨沙


鼠疫是一种传染性、死亡率极高的病,因人死后全身发黑,又被称为“黑死病”,世界历史上许多国家都爆发过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数以千万计。

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爆发鼠疫是在公元5世纪,爆发于查士丁尼大帝统治下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

在传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数5000-10000人,当时欧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丧命,总死亡人数达到20万之多。

这场疫情在地中海地区漫延了两个世纪之久,人们将这场鼠疫称为“查士丁尼鼠疫”,累计死亡人数越过1个亿。

第二次,发生在1348-1351年的欧洲,这一场鼠疫造成6200万人死亡,欧洲人口减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国死亡58%,法国死亡3/4。

14世纪,欧洲的人均平均寿命从30岁缩短到20岁。

中世纪的欧洲一直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之下,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胁欧洲人生命的头号元凶。

黑死病为什么能在欧洲肆虐几个世纪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数越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人口总和,而中国的鼠疫直接导致了一个王朝的结束?

1644年,北京城的皇宫城墙上,一年内王旗几次变换,龙椅上换了三位主人,而后来的学者专家对那一年的北京的讨论经久不衰。

14世纪40年代的恶劣气候影响了整个北半球,当时的蒙古部落出现了不安定因素,于是他们向中国进发,将扩大的鼠疫的传播,当时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国西部,而这就成了中国爆发大规模鼠疫的源头。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明朝边境与蒙古边境摩擦加剧,许多汉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领地,这样也接触了一直存在于野生啮齿类中的鼠疫,万历年山西开始流行鼠疫。

从万历年间开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续性旱灾,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 门不起者"。

崇祯六年,山西开始大规模爆发疫情,崇祯14年河北爆发疫情,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全国各地死伤无数、物价飞涨。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

崇祯14年,鼠疫传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过万人,总体死亡人数越过20万。

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1644年闯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时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体虚弱,毫无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于是城门各守城官兵纷纷打开城门,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轻易的进入了北京城,而更让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梦里繁华的京城现在如同鬼域。  

明朝时,人们还不知道什么叫细菌,尽管细菌的历史远比人类长许多,只知道“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传播,只知道和老鼠有关,所以被称为“鼠疫”。

直接20世纪初,中国东北流行鼠疫的时候,一代名医伍连德找到答案,证明鼠疫有两种。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过跳蚤传播。

在中国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呼吸道传播,有效预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当时,人们哪里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带口罩,这一次传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这肉眼看不见的病毒中,走向了灭亡。


雨霁视角


导言:

鼠疫,又称"黑死病",曾使14世纪的欧洲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鼠疫分为两种,一种是腺鼠疫,其死亡率约为30%,一种为肺鼠疫,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此外,还有败血型鼠疫,病死率高达100%。而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呢?

现在和阿康同学一起来看看吧。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高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是非常的高,据史料记载,因为鼠疫致使“死者大半”、“人户死绝”、"城中尸积如山"。虽然古代的文献记录可能会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依然可以根据这些来推测当时的高死亡率。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在万历六年的时候,两湖地区的人口数为4398785,在顺治十六年的时候,两湖地区的人数为3232772,人口大幅度减少。

虽然当时发生的人口减少,不仅仅是鼠疫导致的,还有自然灾害、社会动乱的发生,但是也不能忽视鼠疫导致的高死亡率。

造成严重的社会动乱

因为流民、老鼠、天灾、人祸,所有的因素凑在一起,终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

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山西通志》

瘟疫爆发以后,再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所以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量进一步增加。大量逃亡的流民,由于饥饿的困扰,他们开始挖掘老鼠洞里的粮食来吃,吃完老鼠的粮食之后,他们又开始捉老鼠。由此瘟疫成为了脱缰的野马,再也无法控制。

崇祯初年,鼠疫传至兴县,兴县百姓迅速逃亡一空。由于兴县紧邻黄河,所以鼠疫传播至陕西榆林和延安一带,这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的老家米脂。

鼠疫给米脂带来的惨状,并不亚于任何地区,史载“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总结

明末的大鼠疫的发生直接导致了明朝华北和江南人口的锐减,税银和粮食收入锐减,军队非战斗损失巨大,人民体质十分得虚弱,因此也让仅有的十万披甲的满清征服了中国关内地区。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自顺治皇帝进入北京,清朝建立。令人惊奇的是,席卷肆虐全国的干旱和鼠疫,在清顺治元年后就消散得无影无踪,华北各地风调雨顺,社会经济开始复苏。


阿康同学


那场大瘟疫惨不忍睹,天灾人祸其至,用“恐怖”一词一点也不夸张。


明末的那场瘟疫(后被确认为鼠疫),简直就是给了崇祯帝致命的一击,要本来就已经积重难返的明王朝大厦不堪重负,成为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分析明亡原因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瘟疫横行的背景,当时的帝都北京城的陷落与这场瘟疫,有着直接关系。当时的京师怎么也是天下第一重镇,皇太极光临北京城都没拿下,李自成的草莽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甚至比拿下宁武关付出的代价小得多。每看到这里,京师这么快失陷是件十分诡异的事。

影片《大明劫》就是以这次瘟疫为背景的

在古代,瘟疫可谓是洪水猛兽,杀伤力堪比今天的核爆炸,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早在明朝建国前那会,亚欧大陆的西部就发生了一场非常严重的瘟疫。要欧洲付出了2500万人的代价,当时的欧洲总人口也不过8000万人,一场瘟疫夺走了欧洲30%的人口;二战时候,欧洲也仅付出了5%的人口的代价。可见一场瘟疫多么的凶狠。

明朝没赶上十四世纪那场瘟疫,却“紧赶慢赶”赶上了十七世纪的那场瘟疫。

明王朝后期可谓命途多舛,九死一生;

因为明朝后期遇到了“小冰河期”,气候变得非常反常,天灾频繁发生。因为多年少雨,经常出现大规模的旱灾。旱灾几乎成了明朝后期的主流灾害。

崇祯主政17年,其中7年都是旱灾,点也够背的。

明朝的官僚体系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变得腐朽不堪,土地高度集中在权势人物手中;导致无地的百姓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拥有大量土地的权势人物却把负税全部转嫁到小民头上。这就是逼着去造反。

影视剧照 崇祯认为平寇比治理瘟疫更重要

天灾加人祸,最终爆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瘟疫。因为在崇祯之前,明朝就频繁地发生旱灾,而瘟疫多会伴随旱灾出现。比如万历年间就发生过三次大的旱灾,每次旱灾也都出现了瘟疫。只是没有出现彻底失控。因为遇到的发生瘟疫的经历多了,明王朝对于新发生的瘟疫就见怪不怪了,重视程度很是不够,以为死点人就可以过去,没想到这次玩大了,直接亡国了。

气候反常造成终年少雨,少雨导致农作物受灾,粮食减产就意味着百姓没有足够的口粮和用来缴纳赋税的粮食,人都没吃的,老鼠自然没吃的,老鼠就会四处迁移寻找食物,而人几乎到了扒老鼠洞找粮食,甚至捉老鼠来吃。这样就要老鼠身上的病菌或者患病老鼠被吃掉后,人就会极易被病菌感染。这就导致了传染病在人群中爆发。

最要命的那场瘟疫开始于崇祯六年的山西,然后迅速蔓延,仅用了八年,也就是崇祯十四年,这场瘟疫经河北传入京师,导致北京城没遭战火荼毒,却先遇到瘟疫蹂躏。北京城发生瘟疫的高峰在崇祯十五年和崇祯十六年,为此京师最少有20%的人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全家染病,死去和猝死的事经常出现,死去的人无人敢收敛、吊唁,每天往城外运尸体都不间断。

影视剧照

当时拱卫京师的京营有着三万多军队,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可瘟疫在军中的肆虐,导致大量的士兵死去,连三万匹战马被感染的,最后仅剩下千匹还可以作战。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身体十分虚弱,毫无战斗力可言。瘟疫高峰刚过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50万大军到达北京城下。李自成知道瘟疫这回事,却并不清楚北京城的瘟疫这么严重,看到北京城高墙坚,是没有拿下北京城的打算。

在李自成打北京城前,这座明朝的国度已经被瘟疫“给废掉了”。所以李自成用了两天就占领了北京城。在之前,李自成在宁武关遇到周遇吉的七八千守军,可就是在这里,李自成牺牲掉了7万多人,这基本上是十个人打一个人才拿下宁武关,如果李自成频频遇到这样的抵抗,纵使能到北京城下,那李自成也剩不下几个人了。李自成打算西撤回去做土皇帝,可没想到宁武关后进军非常顺利,守军纷纷投降,这也有瘟疫的作用。李自成到达北京城下,并没有付出多大代价就拿下了北京城。然而李自成的好运气到此为止,碰到清军一溃千里。如果不是那场瘟疫,李自成还能这么快拿下北京城?

崇祯怎么也想不到,北京城在如此短的时间被攻破,连自己跑路的时间都没有。这其实还要归结于他治瘟、控瘟不力;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只想着如何扑灭农民起义,可在治理瘟疫问题上重视显然不够。可以说崇祯是自毁长城,要京师这么快被攻破,都不如宁武关这座小城。

只要崇祯分清主次,先对起义军不剿灭,进行防守;然后抽调更多兵力防守辽东的后金,注意减免一些地区的赋税,减少人员流动,在全国广征治瘟办法和医生,大明朝腾出更多精力、财力治理瘟疫,尤其京师的瘟疫,瘟疫问题还是可以控制的。只要瘟疫控制住了,崇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抗争。

影视剧照 驱瘟神仪式

在当时瘟疫肆虐的情况下,科学落后的古代,更认为是瘟神在作怪,所以搞出来驱瘟神的仪式。这也体现出当时的民众对文意的无可奈何。

崇祯末年有人发现治疗瘟疫的方法,就是放血法;具体就是通过刺激某些穴位,短时间提升病患自身的免疫力,强化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杀伤病毒。这种方法只是针对部分病患有效,有些病患自身的免疫力太弱,可能等不到治疗就死了,或者就是用了放血法也无法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杀灭病毒。这种方法总归可以治疗部分病患。而且当时的人也认识到通过接触传染。所以就把病患彻底隔离,还有病死的尸体烧掉。切断传播途径。这些措施都是比较合理的。坚定的执行这些措施一定可以减轻瘟疫给自己造成的破坏。崇祯并没有把治瘟作为重中之重,导致瘟疫在京师肆虐,自废武功。纵使把农民起义军扑灭了,京师被瘟疫吞了,那不还是白忙活一场。

影视剧照 民间医生吴又可提出了几点应对瘟疫的措施

这场浩大的瘟疫,在崇祯十六年基本已经接近尾声,所以在次年四月李自成打北京的时候,基本没受瘟疫的影响。

清军后来入主北京,也没受瘟疫影响。有人说鼠疫通过老鼠身上带病毒的跳蚤传播,而跳蚤不喜欢马的气味,所以清军的骑兵不易被感染。我总感觉这比较虚,清军除了骑兵,还有其他兵种,不感染奇兵,也不感染其他兵种?明军也有骑兵,为什么几乎全军覆没,难不成这场瘟疫就是清军整的,它认主人?

我想到一个朋友说养鸽子的经历,鸽群中有时候也会发生瘟疫,叫鸽瘟。鸽瘟在鸽群中也是了烈性传染病,鸽子会大量死亡,但是鸽瘟过后总有一定比例的鸽子幸存下来,鸽瘟就过去了,那些病毒并没有消失也就是说瘟疫传播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是在等待适宜的时机再次爆发。我觉得明末的那场瘟疫也有这样一个特点,这场瘟疫的传染高峰在明朝已经挨过去了,李自成只能看到瘟疫的影子,而清军一点不受瘟疫的影响,只要条件适宜,那瘟疫一定会卷土重来,在清军中肆虐。


过去即历史


明末大鼠疫之可怕,至今读起仍觉毛骨悚然!

明朝晚期,灾祸遍野,自万历年间,全国各地便连年遭灾,天灾导致人祸,为求生计,流民作乱不断。崇祯一朝,更是不堪,多数地区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旱灾未解,广东突将大雪,干旱加低温,使得哀嚎遍野,百姓难以生计。

百姓苦,动物也苦,因为干旱所致,数不清的老鼠因炎热难耐,变到处寻找水源,它们相互咬着对方尾巴过江河险阻,成群结队进入安徽、河南、山东、河北诸省。百姓饥不择食,见老鼠就抓,甚至有人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粮食为食,就连病死路边的老鼠也被当成食物吃掉。结果可想而知,鼠疫迅速爆发。最初在山西界内有饥民莫名而死,从数百到数千而后到数十万...很快,整个华北地区几乎全部鼠疫肆虐。

因为没有方法医治,感染鼠疫者除了等死之外别无他法,许多地区村户凋零,士兵也因感染而锐减,河中浮尸不计其数,地方官员素手无策,就连京城也到了无人收尸的境地。

史载“感染“疙疽”(鼠疫)者,吐血如西瓜水,而后立死。村中若百人,生者不足十。尸骨无人埋,任由老鸦啄食。”

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单京城一处就有超过二十万人感染而死。按明朝遗民张怡之言,李自成的队伍杀来之时,能上京城城墙上防守的军人,连一万人都凑不齐。士兵、小贩、雇工大批倒毙,连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末经过持续的干旱、蝗虫、鼠疫、天花和饥荒,使得整个国家元气大伤,而李闯的流民作乱更是给已经虚弱不堪的大明王朝一记重拳。这一来,正好给满人创造了大好机会,使其趁机占领中原,坐了天下。只能说明朝气数已尽,任神仙也无能为力。


大狮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公元6世纪、14世纪19世纪发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过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口的死亡,世界历史带来深刻的影响。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与中国有关。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大爆发,与蒙古军人及商人在中亚的活动有关。

在传入欧洲之前,鼠疫已在北中国地区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19世纪鼠疫行源于中国云南,后经广西、香港传向世界各地,鼠疫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危害!

崇祯年间爆发的鼠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史记载:

“秋大疫。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可见这次鼠疫对明朝的危害之大,给本来就已经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无疑是加速了灭亡的脚步!

明代中期以后,山西境内的鼠疫就有零星爆发。康熙(1560年)《山西通志》记载:“太原属石州、宁乡、辽、沁大饥。石州且疫大作,十室九空,亡饿盈野”。

从石州疫情中的死亡率看,此疫就是鼠疫。万历年间山西鼠疫的爆发,是从北部大同地区开始的。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明万历八年大疫流行,灵柩出城踵相接” ,造成了当时大量人口的死亡。

明代后期的鼠疫,让华北社会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500万人口的死亡,对于人口过于密集的华北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万历十年以后各地发生的鼠疫流行,对区域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万历十年鼠疫大流行中损失的人口,仅可能通过人口的自然增殖来恢复。

我们要知道,人在古代社会中,那可是绝对的主力军,人口的大量锐减,对明王朝的危害那可是致命的!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旱灾,白水农民王二揭竿酿成明末农民起义,华北社会复陷入一场新的大动乱当中。崇祯初年旱情继续发展,民变不断,群雄并起,起义的农民持枪执矛,一次又一次在华北大地呼啸而过。

战争中人口大量死亡,旱灾又使得华北大部分地区陷入饥馑,军队的征战不断将疫情沿途传播,形成明末鼠疫扩散的动力之一。

华北社会在战争和鼠疫的共同侵袭下度过了明代末年的最后时期。

明代河南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 《河南总志·户口》 记载:洪武二十四年河南省人口数为257万,万历初年达到了780万左右,按照这么来算,万历八年华北三省的人口总数达到了2560万人。

扣除万历年间鼠疫流行中的死亡人口,崇祯年间的死亡人口达到了780万左右。

在明清之际华北三省的死亡人口中,至少应有5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于鼠疫。在万历及崇祯年间华北两次大的鼠疫流行中,三省死亡人口合计超过1000万。人口的大量损失,把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推向了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