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

YjhonG


明末的時候,全國各地流行著一種“疙瘩病”,或者叫“疙瘩瘟”。《明史》上曾記載:“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藥餌。”

那麼,這是一種什麼病?究竟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這場瘟疫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明軍北伐)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得來談談明朝和蒙古之間的恩仇。

明朝和蒙古有不世之仇,畢竟大明王朝滅掉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將之趕到了偏遠的漠北之地。朱元璋和朱棣還數次北伐,攻打蒙古。

在整個明朝時期,蒙古從沒有中斷侵擾明朝邊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註定了他們除了牛馬等生活原材料外,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通過互市,嚮明朝購買。

朱棣在位時,曾允許蒙古以朝貢的形式,在指點的地方與明朝進行貿易。以便他們能交換到鐵器、瓷器和布料等。

同時,朱棣為表現明朝是上邦大國,在蒙古人朝貢時,往往會賞賜豐厚的禮物。

幾朝皇帝過後,為了能得到更多的賞賜,來明朝朝貢的蒙古人隊伍越發壯大。不僅如此,他們來回的費用,也都由明朝承擔。

這種吃大戶的情形,讓明朝苦不堪言,所以一再限制蒙古人來朝貢的人數。這就引發了蒙古人的不滿,於是開始不斷侵擾明朝邊境,四處燒殺搶掠。

到嘉靖在位時,對於蒙古的搶掠,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於是明朝乾脆關閉了互市貿易。結果導致蒙古人的瘋狂報復。儘管後來迫於壓力,明朝又開放了互市貿易,但是蒙古人卻成為了影響明朝安定的毒瘤。

(嘉靖皇帝畫像)

同時,由於明朝天災人禍不少,許多明朝百姓為了生活,只得逃往蒙古草原,在那裡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

當草原被大量開墾後,生態就遭到了破壞,老鼠和人就形成了人鼠雜居的情形,人和老鼠接觸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

到明朝末年,幾乎沒有風調雨順的時候。先是氣溫陡降,低溫和乾旱導致莊稼多年歉收,饑荒在全國蔓延,餓死者不計其數。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紛紛暴動。再加上後金一心想挺進中原,因此,延續了200多年的明王朝政權,到了大廈將傾的時候。

天災人禍也影響了老鼠。找不到食物的老鼠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很快就有老鼠感染了鼠疫,並迅速在同類中擴散。

為了尋找食物,帶有鼠疫的老鼠,不斷往人居住的地方遷徙。而當時的饑民為了果腹,他們不僅會把老鼠藏在洞中的食物扒出來吃,還把死在路邊的死老鼠揀來吃。這樣一來,人就很容易感染鼠疫。同時,由於當時逃荒者眾多,於是鼠疫被他們帶到了各地,很快鼠疫就在全國爆發了。

(古裝影視中的瘟疫)

顯然,由於當時的人不認識鼠疫,所以才稱之為“疙瘩瘟”。

據《明史》記載:“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

由於古代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只能倚靠中醫保守治療,而且當時的人們並不瞭解什麼是“人傳人”,許多人為了避疫,紛紛舉家遷走,這樣一來,鼠疫猖獗,各地均不能倖免。

很多傳染上疫病的人,幾乎是“朝染夕死”。光是北京都城裡,每天“死亡都數以萬計”。以至出城下葬的棺材,將城門都堵得嚴嚴實實。

明末書籍《花村談往》還對這場瘟疫的兇險,有過大量形象的描述。

比如,有個官員前一分鐘還和同僚喝茶,後一分鐘已經“不起而殞”。

比如,兩人騎馬,先後而行,前人才說幾句,回頭望時,後邊的人已經“殞於馬鞍,手持馬鞭奮起”。

比如,婚禮正在進行,新婚夫妻卻已暴斃於婚禮之上。

由此可見,被感染上鼠疫的人,幾乎沒有醫治的時間。

(感染鼠疫的明軍)

鼠疫不光導致百姓多病死,明朝的軍隊也因感染,死傷無數,戰鬥力極速下降。以致北京內外城牆15萬多的垛口,只有不到5萬士兵守城。這樣平均分下來,差不多一人要守4個垛口。

就算是這些僥倖存活的士兵,由於久無軍餉,糧草又供應不上,因此他們“衣裝狼狽,等於乞兒”。病弱的士兵早已沒有戰鬥力,只能坐在地上休息,以致拿鞭子抽打他們,也無法驅使他們站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容易就打進了北京城。

有人會問,李自成的大順軍難道就沒被感染鼠疫嗎?

李自成攻進城的時候,已經是春天,隨著氣溫的回升,鼠疫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平息。

可以說,李自成能夠勝利,是得盡了天時地利。可惜的是,他只是個沒有見識的農民,不懂治國之策。所以最終只做了42天皇帝,便被緊隨其後的清軍打得倉皇而逃。

(參考史料:《明季北略》《明史》《花村談往》)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前言:明朝末年,天似乎在作變,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崇禎皇帝算的上是一個好皇帝,他每天很努力的工作,廢寢忘食,想把祖宗留下來的江山在他手裡傳承下去,但是現實是那麼的殘酷,關內義軍四起,關外後金虎視眈眈,朝廷國庫空虛,兵源虛崗空餉嚴重,各地自然災害不斷,更讓崇禎頭疼不已的是,自萬曆年後不斷爆發的鼠疫,居然在這個時期,又到處肆虐,尤其是華北北京等地,鼠疫的肆虐,給本來心情就糟糕的崇禎更加的憂慮,要知道,在古代缺醫少藥的社會,鼠疫,細菌的爆發就代表著成千上萬人感染死亡。


縱觀中華五千年曆史長河,大的疫情發生過好幾起,對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公元2年,青周大疫,漢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大抵雖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棄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積骨相支撐枕藉者彌二千里,春秋以來不書,《吊道殣文》記載。各種疫病在古代缺醫少藥的年代就是一個催命符。

第一,明末的鼠疫危害有多大:

據《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北京大名府,大名府百姓本來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蝗災搞的糧食顆粒無收,偏偏這個時候又鬧上了鼠疫,病死的餓死的百姓無數,戶部給事中左懋給朝廷上疏說,他從靜海抵山東臨清,見人民餓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餘全部淪為流民,物價飛漲局勢不穩。


如果說大名府鬧的鼠疫是一個開始的話(鼠疫的傳播性相信不用多說,很多人都知道),接著蔓延到了華北大地,最後居然鬧到了北京,據說此瘟疫來勢洶洶,有些百姓上午染病,晚上就一命嗚呼,到了崇禎十六年,疫情進一步加劇,北京及周邊地區同時大爆發,北京城中每天死亡人數超過萬人,這場鼠疫的爆發,導致明朝人口急劇下降,軍隊戰鬥力進一步衰弱,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北京,百姓死亡人數就達二十萬之多,鼠疫的橫行,徹底擊潰了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


勤奮的崇禎皇帝,目光呆滯,想著他那岌岌可危的江山,內有義軍外有後金,蝗災旱災瘟疫橫行,崇禎感覺自己已經無力迴天了,或許即便是老祖宗朱元璋亦或者是朱棣來了也解不了現在的危局,雖然說明朝的滅亡是有多方面造成的,但是鼠疫的橫行肯定是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唯戀無名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

據史料記載,明朝末年不僅發生了大規模的鼠疫,而且還發生了好幾次大旱災,而鼠疫的發生和大旱災有著直接的關係。因為每次大旱災都引發了鼠疫,特別是崇禎14年,大旱竟然歷時4年之久,不僅導致大量難民沒吃的,就連老鼠都沒吃的;不僅難民要逃荒保命,老鼠都一大群一大群的遷徙。有人曾目睹大群的老鼠互相咬著尾巴渡過大河。

因為難民沒得吃,於是就挖老鼠洞中的糧食吃,甚至直接吃老鼠,最終導致老鼠身上的鼠疫傳給了難民,難民的遷移導致更多地區的人得病。鼠疫從山西大同很快擴散至周邊身份,而且當時的醫療水平低下,一旦得病根本無藥可醫,親朋有未得病者都不敢問吊;甚至有多一家人全部死絕,無人收屍。

據《明史》記載,崇禎14年鼠疫就已經傳至京城,城中每天的死亡人數達萬人之多,商販士兵無一倖免,甚至連乞丐都因此死掉了。朝廷對此不僅沒有采取措施防治,反而增加賦稅,致使各地民變不斷爆發,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自成的那支起義隊伍。

據說當李自成大軍達到京城外時,京城已經被鼠疫折磨了一年之多,死的死,病的病,京城根本足夠的士兵迎戰,京城的守衛軍從10萬降至5萬,而且戰鬥力極低。因為這些人都是在鼠疫中僥倖活下來的,而且沒有足夠的飯吃,身體極其虛弱。可以說鼠疫幫了李自成大忙,否則他不可能如此順利的進入京城。

所以,史學界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說法,他們認為當年的鼠疫是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更何況明末醫學並不發達,鼠疫讓醫生束手無策,死亡率極高,用“十室九空”來形容一點都不過。


大史官


崇禎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帶突然出現一種“疙瘩病”,迅速傳染,有的家庭全家無一倖免,以至於無人收屍。這種烈性傳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為患者身上會長出疙瘩一樣的腫塊,而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腫大症狀。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於瘟疫太過恐怖,民間連憑弔死者的基本禮節都廢除了。

這段文字我們得以一窺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縮影。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廉·H.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說:

某個地區之所以會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為該地區之前的環境穩態被破壞了,病原體與人畜之間的關係失去了平衡,瘟疫就會爆發,感染並且殺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環境形成新的穩態為止。

在各種文獻的記載中,古代人們總是把烈性傳染病籠統地稱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應該不是特指某一種傳染病,而是多種傳染病的統稱。從各種細節來推斷,其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傳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發的,主要存在於自然界一些齧齒類動物的身體中,這些小動物身上往往會有諸如跳蚤一類的寄生蟲。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後,鼠疫桿菌會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這一效應被稱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於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難進入胃裡被消化,這讓跳蚤始終處於飢餓之中,於是更加瘋狂地吸血。當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類的血液時,血液會在跳蚤體內與鼠疫桿菌混合,之後再回到宿主血管裡,造成新的宿主感染,這就是鼠疫傳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來說,各類齧齒動物和它們身上的寄生蟲往往距人類生活區域較遠,如中國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帶,在這些地方,鼠疫桿菌會侷限在特定範圍內傳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隨著農耕區人口壓力的增大,糧食越來越匱乏,為了填飽肚子,一些農業人口迫於匱乏的壓力而被擠壓到新的環境裡開荒,這種行為便無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擴散途徑

鼠疫向人類社會擴散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家鼠的,家鼠和開荒的人類一起遷移到新地之後,會和當地齧齒類動物接觸,這些家鼠也就會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家鼠和人類的關係一向密切,當它們回到自己的住所時,帶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類,人類聚居區內的廣泛傳播也就開始了。

聯繫明朝的戶籍制度,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動,“如鳥之在籠,獸之在柙,雖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這些周密的牢籠在明末大災難下被瞬間衝破,原本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的百姓,對局部地區的微生物環境已經產生了適應性,在旱災和蝗災接連洗禮下逃到其他地區,人口的大量流動會攪動各地微生物環境的平衡,為傳染病的大規模擴散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第二種傳播途徑是關於人類自身行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會有一些齧齒類動物在巢穴裡貯藏一些諸如穀物和草籽之類的食物,如果當地發生了饑荒的話,糧食的匱乏會把一些災民逼入絕境,他們就會去挖掘齧齒類動物的貯糧以填飽肚子,在挖掘巢穴的過程中極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

整個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全境內共計發生各類天災1 011次,平均每年發生3.7次,尤其是明朝後期,天災之密集、慘烈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大明萬千黎民連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從萬曆末年開始,山東、陝西、河南等地連年大旱,赤地千里,莊稼顆粒無收,深陷饑荒的人們不得不拓寬自己的食譜以求活命,將一些平時不會食用的東西變成食物,比如一些齧齒類動物,其中染了病的動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撿食。原本已經因為飢餓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觸這些病菌的載體,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災不斷,“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許多地方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地步,如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山東“子女販若牛羊,死者枕藉於野”,又如崇禎二年(1629年)陝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樹皮、石頭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單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於人肉燥熱,這些食人者過幾日也相繼死去,縣城外數個死人大坑都無法容納數不勝數的屍體。

此外,四處征戰的軍隊進入疫區,那橫掃全國多個省份的鼠疫疫情就會隨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清軍入侵,徹底擊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農業帝國,造成了鼠疫大規模爆發。據推測,明清更迭之際,華北三省死於鼠疫的人數不低於500萬人,明末全國1億人口到了順治八年,只剩下6000萬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津總督駱養性奏稱,八月天津遭遇一場嚴重的疫情,大多數患者感染後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傳染性極強(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徵)每天病死的有數百人之多,被傳染病滅門的家庭多到“排門逐戶”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號滿路”,街上擺滿了棺材和裹屍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親人者的哀號。而這場恐怖的傳染病是由李自成的軍隊帶來的。

據《懷來縣誌》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入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

疫情於北京、河北一帶四處蔓延之際,李自成的軍隊一頭扎進疫區,四處搶掠,不僅給病原體帶去了無數的宿主,不斷行進的軍隊更是將疫情擴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發。

3.鼠疫與眀亡清興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鼠疫給明朝末年的百姓帶來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獄的,而對國家的打擊也是一樣,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至北京,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個月,京城死亡人數竟高達五分之一,鼠疫不分對象,無論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國的京軍,亦遭此浩劫,“大疫軍死者眾”,守城的五萬明軍“衣裝狼狽,等於乞兒”,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後,闖賊陷京師。而歷史彷彿開了個玩笑,由大量流民構成的闖軍同樣深受鼠疫困擾,而由於鼠疫傳播的媒介—跳蚤討厭馬匹的氣味,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幸運地免疫,順手擊潰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終奪得天下。


春秋正義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與李宇尚寫過論文,指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東西。

未治療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時期,歐洲社會幾乎解體。農村的農民大量死去,導致農田無人耕種,糧食大量減產,引起了可怕的饑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團,居住環境惡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歐洲很多城市實際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嶺。

歐洲的戰爭也由此停止,因為士兵還沒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樣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萬曆和崇禎時期,出現過2次大規模的鼠疫。

一般認為,常年的乾旱是導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無法生存,被迫攜帶著鼠疫向四面高速擴張。

學者認為,萬曆和崇禎年間的鼠疫,造成華北3省高達1000萬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國人口2億,其中北方人口不過幾千萬。

鼠疫造成1000萬以上死亡,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當時的資料記載: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

鼠疫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解體,造成明朝北方社會的崩潰。

《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開始,大名府就沒下過一滴雨,地裡的麥苗被蝗蟲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餓死人無數。

督催漕運的戶部給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給朝廷上疏說,他從靜海抵山東臨清,見人民餓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為盜,米價瘋長,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兩銀子,人死後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體就北京來說,鼠疫幫助李自成拿下來北京。

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卷78中說“崇禎十六年,上天降災,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一人染疫,傳及闔家,兩月喪亡,至今轉熾,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號滿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軍殺來時,北京城軍民遭遇無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寫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一般認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

這種情況下,北京其實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軍民們已經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終日,誰還有心情再去戰鬥?


薩沙


鼠疫是一種傳染性、死亡率極高的病,因人死後全身發黑,又被稱為“黑死病”,世界歷史上許多國家都爆發過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數以千萬計。

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爆發鼠疫是在公元5世紀,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在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數5000-10000人,當時歐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喪命,總死亡人數達到20萬之多。

這場疫情在地中海地區漫延了兩個世紀之久,人們將這場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累計死亡人數越過1個億。

第二次,發生在1348-1351年的歐洲,這一場鼠疫造成6200萬人死亡,歐洲人口減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國死亡58%,法國死亡3/4。

14世紀,歐洲的人均平均壽命從30歲縮短到20歲。

中世紀的歐洲一直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

黑死病為什麼能在歐洲肆虐幾個世紀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數越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口總和,而中國的鼠疫直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結束?

1644年,北京城的皇宮城牆上,一年內王旗幾次變換,龍椅上換了三位主人,而後來的學者專家對那一年的北京的討論經久不衰。

14世紀40年代的惡劣氣候影響了整個北半球,當時的蒙古部落出現了不安定因素,於是他們向中國進發,將擴大的鼠疫的傳播,當時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國西部,而這就成了中國爆發大規模鼠疫的源頭。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邊境與蒙古邊境摩擦加劇,許多漢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開墾為農田,導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領地,這樣也接觸了一直存在於野生齧齒類中的鼠疫,萬曆年山西開始流行鼠疫。

從萬曆年間開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續性旱災,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 門不起者"。

崇禎六年,山西開始大規模爆發疫情,崇禎14年河北爆發疫情,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全國各地死傷無數、物價飛漲。

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

崇禎14年,鼠疫傳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過萬人,總體死亡人數越過20萬。

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

1644年闖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體虛弱,毫無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於是城門各守城官兵紛紛打開城門,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輕易的進入了北京城,而更讓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夢裡繁華的京城現在如同鬼域。  

明朝時,人們還不知道什麼叫細菌,儘管細菌的歷史遠比人類長許多,只知道“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傳播,只知道和老鼠有關,所以被稱為“鼠疫”。

直接20世紀初,中國東北流行鼠疫的時候,一代名醫伍連德找到答案,證明鼠疫有兩種。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通過跳蚤傳播。

在中國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通過呼吸道傳播,有效預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當時,人們哪裡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帶口罩,這一次傳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這肉眼看不見的病毒中,走向了滅亡。


雨霽視角


導言:

鼠疫,又稱"黑死病",曾使14世紀的歐洲人口減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鼠疫分為兩種,一種是腺鼠疫,其死亡率約為30%,一種為肺鼠疫,其死亡率可高達90%以上。此外,還有敗血型鼠疫,病死率高達100%。而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到底有多大,那場災害到底有多恐怖呢?

現在和阿康同學一起來看看吧。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高

明末大鼠疫的死亡率是非常的高,據史料記載,因為鼠疫致使“死者大半”、“人戶死絕”、"城中屍積如山"。雖然古代的文獻記錄可能會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依然可以根據這些來推測當時的高死亡率。從當時的人口數量來看,在萬曆六年的時候,兩湖地區的人口數為4398785,在順治十六年的時候,兩湖地區的人數為3232772,人口大幅度減少。

雖然當時發生的人口減少,不僅僅是鼠疫導致的,還有自然災害、社會動亂的發生,但是也不能忽視鼠疫導致的高死亡率。

造成嚴重的社會動亂

因為流民、老鼠、天災、人禍,所有的因素湊在一起,終於在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發在了大明對抗遊牧民族的前線--大同。

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山西通志》

瘟疫爆發以後,再加上當時大同處於戰爭的前線,所以當地百姓紛紛逃難,流民數量進一步增加。大量逃亡的流民,由於飢餓的困擾,他們開始挖掘老鼠洞裡的糧食來吃,吃完老鼠的糧食之後,他們又開始捉老鼠。由此瘟疫成為了脫韁的野馬,再也無法控制。

崇禎初年,鼠疫傳至興縣,興縣百姓迅速逃亡一空。由於興縣緊鄰黃河,所以鼠疫傳播至陝西榆林和延安一帶,這其中就包括了李自成的老家米脂。

鼠疫給米脂帶來的慘狀,並不亞於任何地區,史載“米脂城中死者枕藉”。

總結

明末的大鼠疫的發生直接導致了明朝華北和江南人口的銳減,稅銀和糧食收入銳減,軍隊非戰鬥損失巨大,人民體質十分得虛弱,因此也讓僅有的十萬披甲的滿清征服了中國關內地區。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也就在情理之中。自順治皇帝進入北京,清朝建立。令人驚奇的是,席捲肆虐全國的乾旱和鼠疫,在清順治元年後就消散得無影無蹤,華北各地風調雨順,社會經濟開始復甦。


阿康同學


那場大瘟疫慘不忍睹,天災人禍其至,用“恐怖”一詞一點也不誇張。


明末的那場瘟疫(後被確認為鼠疫),簡直就是給了崇禎帝致命的一擊,要本來就已經積重難返的明王朝大廈不堪重負,成為壓垮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分析明亡原因的時候,往往會忽視瘟疫橫行的背景,當時的帝都北京城的陷落與這場瘟疫,有著直接關係。當時的京師怎麼也是天下第一重鎮,皇太極光臨北京城都沒拿下,李自成的草莽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甚至比拿下寧武關付出的代價小得多。每看到這裡,京師這麼快失陷是件十分詭異的事。

影片《大明劫》就是以這次瘟疫為背景的

在古代,瘟疫可謂是洪水猛獸,殺傷力堪比今天的核爆炸,所到之處,屍橫遍野;早在明朝建國前那會,亞歐大陸的西部就發生了一場非常嚴重的瘟疫。要歐洲付出了2500萬人的代價,當時的歐洲總人口也不過8000萬人,一場瘟疫奪走了歐洲30%的人口;二戰時候,歐洲也僅付出了5%的人口的代價。可見一場瘟疫多麼的兇狠。

明朝沒趕上十四世紀那場瘟疫,卻“緊趕慢趕”趕上了十七世紀的那場瘟疫。

明王朝後期可謂命途多舛,九死一生;

因為明朝後期遇到了“小冰河期”,氣候變得非常反常,天災頻繁發生。因為多年少雨,經常出現大規模的旱災。旱災幾乎成了明朝後期的主流災害。

崇禎主政17年,其中7年都是旱災,點也夠背的。

明朝的官僚體系經過200多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腐朽不堪,土地高度集中在權勢人物手中;導致無地的百姓要承擔沉重的賦稅,而擁有大量土地的權勢人物卻把負稅全部轉嫁到小民頭上。這就是逼著去造反。

影視劇照 崇禎認為平寇比治理瘟疫更重要

天災加人禍,最終爆發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大瘟疫。因為在崇禎之前,明朝就頻繁地發生旱災,而瘟疫多會伴隨旱災出現。比如萬曆年間就發生過三次大的旱災,每次旱災也都出現了瘟疫。只是沒有出現徹底失控。因為遇到的發生瘟疫的經歷多了,明王朝對於新發生的瘟疫就見怪不怪了,重視程度很是不夠,以為死點人就可以過去,沒想到這次玩大了,直接亡國了。

氣候反常造成終年少雨,少雨導致農作物受災,糧食減產就意味著百姓沒有足夠的口糧和用來繳納賦稅的糧食,人都沒吃的,老鼠自然沒吃的,老鼠就會四處遷移尋找食物,而人幾乎到了扒老鼠洞找糧食,甚至捉老鼠來吃。這樣就要老鼠身上的病菌或者患病老鼠被吃掉後,人就會極易被病菌感染。這就導致了傳染病在人群中爆發。

最要命的那場瘟疫開始於崇禎六年的山西,然後迅速蔓延,僅用了八年,也就是崇禎十四年,這場瘟疫經河北傳入京師,導致北京城沒遭戰火荼毒,卻先遇到瘟疫蹂躪。北京城發生瘟疫的高峰在崇禎十五年和崇禎十六年,為此京師最少有20%的人口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全家染病,死去和猝死的事經常出現,死去的人無人敢收斂、弔唁,每天往城外運屍體都不間斷。

影視劇照

當時拱衛京師的京營有著三萬多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可瘟疫在軍中的肆虐,導致大量的士兵死去,連三萬匹戰馬被感染的,最後僅剩下千匹還可以作戰。那些倖存下來的士兵身體十分虛弱,毫無戰鬥力可言。瘟疫高峰剛過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50萬大軍到達北京城下。李自成知道瘟疫這回事,卻並不清楚北京城的瘟疫這麼嚴重,看到北京城高牆堅,是沒有拿下北京城的打算。

在李自成打北京城前,這座明朝的國度已經被瘟疫“給廢掉了”。所以李自成用了兩天就佔領了北京城。在之前,李自成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七八千守軍,可就是在這裡,李自成犧牲掉了7萬多人,這基本上是十個人打一個人才拿下寧武關,如果李自成頻頻遇到這樣的抵抗,縱使能到北京城下,那李自成也剩不下幾個人了。李自成打算西撤回去做土皇帝,可沒想到寧武關後進軍非常順利,守軍紛紛投降,這也有瘟疫的作用。李自成到達北京城下,並沒有付出多大代價就拿下了北京城。然而李自成的好運氣到此為止,碰到清軍一潰千里。如果不是那場瘟疫,李自成還能這麼快拿下北京城?

崇禎怎麼也想不到,北京城在如此短的時間被攻破,連自己跑路的時間都沒有。這其實還要歸結於他治瘟、控瘟不力;作為明王朝的統治者,只想著如何撲滅農民起義,可在治理瘟疫問題上重視顯然不夠。可以說崇禎是自毀長城,要京師這麼快被攻破,都不如寧武關這座小城。

只要崇禎分清主次,先對起義軍不剿滅,進行防守;然後抽調更多兵力防守遼東的後金,注意減免一些地區的賦稅,減少人員流動,在全國廣徵治瘟辦法和醫生,大明朝騰出更多精力、財力治理瘟疫,尤其京師的瘟疫,瘟疫問題還是可以控制的。只要瘟疫控制住了,崇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抗爭。

影視劇照 驅瘟神儀式

在當時瘟疫肆虐的情況下,科學落後的古代,更認為是瘟神在作怪,所以搞出來驅瘟神的儀式。這也體現出當時的民眾對文意的無可奈何。

崇禎末年有人發現治療瘟疫的方法,就是放血法;具體就是通過刺激某些穴位,短時間提升病患自身的免疫力,強化自身的免疫系統去殺傷病毒。這種方法只是針對部分病患有效,有些病患自身的免疫力太弱,可能等不到治療就死了,或者就是用了放血法也無法用自身的免疫系統殺滅病毒。這種方法總歸可以治療部分病患。而且當時的人也認識到通過接觸傳染。所以就把病患徹底隔離,還有病死的屍體燒掉。切斷傳播途徑。這些措施都是比較合理的。堅定的執行這些措施一定可以減輕瘟疫給自己造成的破壞。崇禎並沒有把治瘟作為重中之重,導致瘟疫在京師肆虐,自廢武功。縱使把農民起義軍撲滅了,京師被瘟疫吞了,那不還是白忙活一場。

影視劇照 民間醫生吳又可提出了幾點應對瘟疫的措施

這場浩大的瘟疫,在崇禎十六年基本已經接近尾聲,所以在次年四月李自成打北京的時候,基本沒受瘟疫的影響。

清軍後來入主北京,也沒受瘟疫影響。有人說鼠疫通過老鼠身上帶病毒的跳蚤傳播,而跳蚤不喜歡馬的氣味,所以清軍的騎兵不易被感染。我總感覺這比較虛,清軍除了騎兵,還有其他兵種,不感染奇兵,也不感染其他兵種?明軍也有騎兵,為什麼幾乎全軍覆沒,難不成這場瘟疫就是清軍整的,它認主人?

我想到一個朋友說養鴿子的經歷,鴿群中有時候也會發生瘟疫,叫鴿瘟。鴿瘟在鴿群中也是了烈性傳染病,鴿子會大量死亡,但是鴿瘟過後總有一定比例的鴿子倖存下來,鴿瘟就過去了,那些病毒並沒有消失也就是說瘟疫傳播有一定的規律性, 而是在等待適宜的時機再次爆發。我覺得明末的那場瘟疫也有這樣一個特點,這場瘟疫的傳染高峰在明朝已經捱過去了,李自成只能看到瘟疫的影子,而清軍一點不受瘟疫的影響,只要條件適宜,那瘟疫一定會捲土重來,在清軍中肆虐。


過去即歷史


明末大鼠疫之可怕,至今讀起仍覺毛骨悚然!

明朝晚期,災禍遍野,自萬曆年間,全國各地便連年遭災,天災導致人禍,為求生計,流民作亂不斷。崇禎一朝,更是不堪,多數地區出現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旱災未解,廣東突將大雪,乾旱加低溫,使得哀嚎遍野,百姓難以生計。

百姓苦,動物也苦,因為乾旱所致,數不清的老鼠因炎熱難耐,變到處尋找水源,它們相互咬著對方尾巴過江河險阻,成群結隊進入安徽、河南、山東、河北諸省。百姓飢不擇食,見老鼠就抓,甚至有人挖掘老鼠藏在洞中的糧食為食,就連病死路邊的老鼠也被當成食物吃掉。結果可想而知,鼠疫迅速爆發。最初在山西界內有饑民莫名而死,從數百到數千而後到數十萬...很快,整個華北地區幾乎全部鼠疫肆虐。

因為沒有方法醫治,感染鼠疫者除了等死之外別無他法,許多地區村戶凋零,士兵也因感染而銳減,河中浮屍不計其數,地方官員素手無策,就連京城也到了無人收屍的境地。

史載“感染“疙疽”(鼠疫)者,吐血如西瓜水,而後立死。村中若百人,生者不足十。屍骨無人埋,任由老鴉啄食。”

自鼠疫始至李自成攻破北京,單京城一處就有超過二十萬人感染而死。按明朝遺民張怡之言,李自成的隊伍殺來之時,能上京城城牆上防守的軍人,連一萬人都湊不齊。士兵、小販、僱工大批倒斃,連叫花子都找不到了。

明末經過持續的乾旱、蝗蟲、鼠疫、天花和饑荒,使得整個國家元氣大傷,而李闖的流民作亂更是給已經虛弱不堪的大明王朝一記重拳。這一來,正好給滿人創造了大好機會,使其趁機佔領中原,坐了天下。只能說明朝氣數已盡,任神仙也無能為力。


大獅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死率極高,對於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極大。

公元6世紀、14世紀19世紀發生的三次大的世界性鼠疫大流行,都曾造成過數千萬乃至上億人口的死亡,世界歷史帶來深刻的影響。這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都與中國有關。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大爆發,與蒙古軍人及商人在中亞的活動有關。

在傳入歐洲之前,鼠疫已在北中國地區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19世紀鼠疫行源於中國雲南,後經廣西、香港傳向世界各地,鼠疫給中國社會造成了深遠的危害!

崇禎年間爆發的鼠疫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史記載:

“秋大疫。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藥餌。雖親友不敢問吊有闔門死絕無人收葬者”。

可見這次鼠疫對明朝的危害之大,給本來就已經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無疑是加速了滅亡的腳步!

明代中期以後,山西境內的鼠疫就有零星爆發。康熙(1560年)《山西通志》記載:“太原屬石州、寧鄉、遼、沁大飢。石州且疫大作,十室九空,亡餓盈野”。

從石州疫情中的死亡率看,此疫就是鼠疫。萬曆年間山西鼠疫的爆發,是從北部大同地區開始的。

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明萬曆八年大疫流行,靈柩出城踵相接” ,造成了當時大量人口的死亡。

明代後期的鼠疫,讓華北社會承受著巨大的人口壓力,500萬人口的死亡,對於人口過於密集的華北社會影響是很大的。萬曆十年以後各地發生的鼠疫流行,對區域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萬曆十年鼠疫大流行中損失的人口,僅可能通過人口的自然增殖來恢復。

我們要知道,人在古代社會中,那可是絕對的主力軍,人口的大量銳減,對明王朝的危害那可是致命的!

天啟七年(1627年),陝西發生旱災,白水農民王二揭竿釀成明末農民起義,華北社會復陷入一場新的大動亂當中。崇禎初年旱情繼續發展,民變不斷,群雄並起,起義的農民持槍執矛,一次又一次在華北大地呼嘯而過。

戰爭中人口大量死亡,旱災又使得華北大部分地區陷入饑饉,軍隊的征戰不斷將疫情沿途傳播,形成明末鼠疫擴散的動力之一。

華北社會在戰爭和鼠疫的共同侵襲下度過了明代末年的最後時期。

明代河南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 《河南總志·戶口》 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河南省人口數為257萬,萬曆初年達到了780萬左右,按照這麼來算,萬曆八年華北三省的人口總數達到了2560萬人。

扣除萬曆年間鼠疫流行中的死亡人口,崇禎年間的死亡人口達到了780萬左右。

在明清之際華北三省的死亡人口中,至少應有500萬以上的人口死於鼠疫。在萬曆及崇禎年間華北兩次大的鼠疫流行中,三省死亡人口合計超過1000萬。人口的大量損失,把本就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一步一步推向了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