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三家分晉後,魏國取得山西西南部一帶的土地,此處土壤肥沃,既適合生產,又有險要的地勢作為屏障,再加上魏文侯眼界開闊,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不僅使魏國的土地得到良好開發,而且使魏國國力日益增強。

魏文侯、武侯兩代君主聯合韓、趙兩國,不斷對外擴張,西伐秦國取得河西地,南討楚國,北敗中山,東退齊國。待魏國傳至魏惠王時,國力發展到巔峰。

魏惠王有意承襲晉國在春秋時代的霸主地位,因此他多次主持會盟活動,魯、衛、宋、鄭四國來朝貢,魏國儼然有了天下霸主的氣勢,這讓近鄰齊國倍感威脅。

早在田齊桓公時期,齊國就曾與魏國有衝突;而同為三晉的趙、韓,也因為魏國單方面過於強大而與其產生矛盾。在這樣背景下,三晉間的合作關係必然會出現裂縫,此時,齊國的機會到來了。

桂陵之戰——齊國雖取勝,卻沒有傷到魏國之根本

齊威王元年,齊與趙、宋會於平陸,表明此時齊國與趙國開始有了合作。齊威王進行改革後,齊國國力日益增強,想重新向西方及北方發展。

然而,此舉自然會形成與魏國為敵的局面。因此,自平陸相會後,齊國雖然與趙國有了合作的共識,但是也不敢貿然得罪魏國。

齊威王曾派兵攻打燕國,不過溝水交戰並沒有得到勝利,只好撤退;之後,齊國與魏國爆發了著名的“桂陵之戰”,此戰成為齊魏爭霸的起點。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齊威王畫像

齊威王四年,趙國攻打魏國的屬國衛國,魏惠王隨即與衛、宋兩國聯軍出兵伐趙,趙國無法抵擋由魏國組織起來的聯軍攻勢,遂節節敗退,最後魏國包圍趙國邯鄲,趙國形勢岌岌可危,只好向齊國和楚國求援。

消息一傳到齊國,齊國內部分成鄒忌的主和派與段幹綸的主戰派,形成激烈的辯論局面。可見,趙國向齊國請求援軍,這對齊國來說是一件相當嚴重、需要謹慎對待的事情。

如果出兵援救趙國,那麼就意味著與強大的魏國為敵,這種情況對剛改革完的齊國來說,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假如齊國不幸援救失敗,那麼必定會受到不小的傷害;但是若不去救援趙國,將導致魏國兼併趙國,這將會影響齊國向西發展的戰略。

出兵還是不出兵的決定權,就落在了齊威王身上。齊國長期受制於三晉的武力牽制,因此齊國不論是想向北方的燕國,或者是向西方的魯國發展,都會被三晉擊退;如今三晉分裂,無疑給了齊威王一個反擊的機會,而且他也想向西發展開拓,假如魏國持續壯大,那麼齊國的發展將會更加困難。

正因如此,齊威王決定出兵援助趙國,他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八萬援趙,開啟了“桂陵之戰”的序幕。田忌想領齊國八萬兵馬直奔趙國救援,被孫臏阻止,這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相應的記載。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孫臏劇照

田忌覺得孫臏“急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之言有理,於是聽從了他的戰略安排。另一邊,魏國由龐涓領八萬精兵攻趙,兵行經荏丘,直攻趙國,田忌再次聽從孫臏的策略,分出一部分兵馬攻打位於宋、衛之間的軍事要地平陵。

不僅如此,孫臏更刻意安排齊城、高唐兩地方作為誘餌,使魏國可以非常輕易地攻下兩地,以示齊國兵弱。田忌雖然心中焦慮,但是仍尊重孫臏的安排與佈置。

龐涓聽聞齊國攻平陵後,已經打心眼裡輕視了齊國的統帥,再加上新勝齊城、高唐之役,龐涓更認為齊兵積弱不振。因此,他一聽到齊兵竟然還想以寡兵攻擊魏國大梁,便捨棄輜重裝備,輕兵趕往大梁,準備迅速擊退齊兵。

孫臏先前以示齊國的弱勢,麻痺了龐涓,使他輕視齊國的戰力。事實上,孫臏保留了大半的兵力伏於桂陵,當龐涓輕兵連夜趕至桂陵時,士兵已經疲勞不堪,而齊國則以逸待勞,一舉擊敗魏軍並擒獲龐涓,這也說明孫臏的“圍魏救趙”策略取得了成功。

雖然在“桂陵之戰”中,齊國靠著孫臏的戰略成功地擊敗了強大的魏國,但是魏國的實力強、根基壯,並非一戰就可以擊潰,而且齊國在“桂陵之戰”的成功僅是戰略方面的成功,並沒有與魏國發生正面衝突。因此,雖然齊國擒獲魏將龐涓取勝,卻沒有傷害到魏國的根本戰力。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田忌與孫臏劇照

齊威王五年,魏國重新整備軍力,又在襄陵擊敗齊軍,這也顯示出魏國的實力依舊強大。也正因如此,同年齊國就開始與魏國談和。兩國談和後,齊威王開始擔憂西方的威脅,於是修築舊有的齊長城,且對於西方改採防禦的姿態。

趙國也趁齊國之危率兵攻打齊國,結果齊國敗,趙取得高唐。由此可知齊國的戰力還無法躋身於強國之列,因此齊國究竟在何時重新發動攻勢,便成了一個值得謹慎思考的問題。

馬陵之戰——齊、魏“攻守之勢易也”

魏國經過“桂陵之戰”的失敗後,並沒有失去強國的地位。如上所述,魏軍曾攻破邯鄲,但因魏國還受到秦國的騷擾,彼時已經無心戀戰,便歸還了邯鄲,並與趙國盟於漳水。

之後,魏惠王將魏國的實力發展到了巔峰,魏國“帶甲三十六萬……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國面對魏國的武力威脅惶恐不已,而商鞅此時向秦王獻出一計——派自己前往魏國勸說魏王。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商鞅劇照

商鞅勸說魏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魏王聽商鞅之言,也感到滿意,便開始“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處之。”

魏惠王本想行天子之制以令天下諸侯,但是他這樣的行為,正好中了商鞅的圈套,不久之後,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反彈的聲浪越來越多。與此同時,齊國對魏惠王稱王之舉也感到不滿,齊威王率卿大夫與秦國達成共識,共同對抗魏國。

魏國見到天下諸侯浮動,認為應該殺一儆百,以示反抗魏國的下場,韓國便成了那個“靶子”。這是為何?因為韓國也反對魏國,且實力弱小,本來就不是魏國的對手,因此首當其衝成了魏國攻打的對象。

韓王四處求援以渡此難,他派出的使者到了齊國。齊國自然相當不滿魏國行天子之制以令天下,不過面對強大的魏國,多少還是有幾分顧忌的,因此當韓使向齊國求援時,齊國內部又一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此時齊威王面對囂張跋扈的魏國,早已不能忍耐,不過齊國到底是該出兵救韓還是不救?出兵救援是要早救還是晚救?這些都是問題。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孫臏劇照

魏國的野心已經完全暴露出來,假如不救韓國,那將使魏國更加囂張,因此出兵救援自然是必要之舉,但是要早救還是晚救呢?

田忌曰:“夫韓、魏之兵未敝,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

由田忌的論點可知,齊國有心想向西方發展,但是三晉勢力阻隔在齊國西方,因此就算要出兵救援韓國,也要想辦法先讓韓、魏彼此消耗戰力,否則就無法為齊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優勢,也無法將齊國勢力向西延展。

因此,齊國轉告韓使說將提供援助。韓國知道齊國將出兵援助,也下定決心與魏國苦戰,等待齊國援軍到來。魏國全力進攻,五戰攻韓皆不能得勝,雙方都損失慘重。

在韓國千呼萬喚之際,齊國終於出兵援助。齊軍由在“桂陵之戰”戰勝魏國的名將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意圖再一次取得對魏國的勝利。

齊國此次仍然採取直攻大梁的策略,魏惠王趕緊命太子申為主帥並調回魏將龐涓準備應戰,但是魏國國內早已流傳“太子年少,不習於兵……而孫子善用兵。戰必不勝,不勝必擒。”的傳言,可見,這場戰役還沒開始,魏國國內已經亂了方寸。

戰國時期,齊國是如何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國家的?

龐涓劇照

孫臏認為魏軍一向視齊軍懦弱膽怯,希望借魏軍這輕視的心態反制魏軍,因此當齊軍入魏的第一天,孫臏造灶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三萬。魏將龐涓在齊軍後方追趕,見齊軍遺留下來的灶一天比一天少,便放下戒心,命令士兵快馬加鞭追趕齊軍,想一舉破敵。

孫臏埋伏於馬陵,當龐涓趕至時,天色已暗,無法注意到埋伏於此的齊兵,中了孫臏的埋伏。結果龐涓戰死,魏太子申被俘虜,齊殺魏兵十萬。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受到慘重的打擊。至此,魏國不再有稱霸諸侯的實力。

魏國經過“馬陵之戰”後,損失還未恢復,齊國又聯合趙國出兵繼續削弱魏國;秦國商鞅也設計捕獲魏公子卬、伐魏成功,使魏國聲勢大跌。因此,魏國更加不振。魏惠王失勢,仍然想報復齊國,但是局勢已不從他願,他只好聽從惠施的建議與齊國媾和。

齊國經過“馬陵之戰”,遂取代魏國成為東方最強的國家,為何這麼說?當齊國田嬰出使韓、魏兩國,並要求他們臣服時,韓昭侯與魏惠王只能聽從齊國的要求。齊威王、魏惠王相互承認並稱對方為王,也間接向天下宣告——齊國已經成功地取代了魏國,成為東方最強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