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這裡先看一段絕對 “理性”的文字,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上面是道德經第五十一章的原文,老子可能是春秋思想家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位,不僅僅在於其辯證法,更基於其哲學上的認知已經脫離了那個時代對不可知和神秘主義的影響。而這一點不僅僅是前人無法相比,甚至後來人也難以望其項背。這裡先看一下那個時代背景。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在兩千年前,人類文明的曙光出現在希臘,之所以說曙光在於其承載的理性精神,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所有的國家走的都是古希臘式道路,即使這個國家在文化層面是基督教國家,伊斯蘭,其它也好,本質上都是希臘理性文明的繼承,而在同一時代中國的“理性”也冒了頭,這就是當時有機會在東周藏書室把所有書都看一遍的老子,他不像後來的墨子提出了一個上帝的概念,也沒有像孔子那樣回到純秩序的禮治社會,而是另闢蹊徑提出了一個詞“自然”,宇宙的形成在一片混沌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遠 遠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而這裡或許是整本道德經的核心所在,關鍵就在於提出自然二字,什麼是自然,或許最簡單的解讀就是自然而然,但今天不會在這個問題深究,只是開藉此看一下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章經文。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效法自然從而自然而然的“道”孕育萬物,最後經由“德”(得)這一層面來孕育孵化,最後各個事物文明根據所處的時代物化自成特色,最終各有所長完成各自文明體系的架構,如果說前面是老子給出的一個客觀事實,那後面則是老子對整個世界的一種期許,尊道貴德,而不是尊物貴勢,否則會陷入文明發展的怪圈,下面就來看看歷史上的宗教所踏入的圈子是怎樣的。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大致在中國春秋戰國的時代,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論典籍成書,這就是塔納赫,也被稱為希伯來聖經,其中的妥拉,也被稱為摩西五經,成了猶太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指引千年,但文明的內核只停留在“德”這個層面,即這個上帝是猶太人列祖的上帝,是授予”埃及王子“摩西石板寫成十戒的上帝,猶太人因此成了唯一的被選中之人,從這裡不難看出似乎有些不對勁了。再看基督教,在中國東漢的時候,基督教文明的核心經典福音書問世,連同後面的使徒書信啟示錄構成了新約聖經,整個宗教繼承了希伯來聖經的一些理念,但卻人為加上了猶太人所沒有的地獄,天堂,原罪,十字架救贖,愛等概念,由此這裡的上帝成了愛世界上所有人,但前提你必須承認這個上帝曾經化成人形來到世界。大約在中國初唐的時候,一位在山洞中接受啟示的阿拉伯先知說自己受到了聖經中那些人所受到的啟示,由此在二十三年裡傳下了6236節經文,同時否定了以前所有的啟示的完美性,也由此避免了新的經典如同前面幾部那樣會被過去牽絆,這裡的上帝終於少了很多人為的描摹,似乎要從純道德秩序的德上升到了自然而然的“道”了,不過可惜的是這個上帝只在古蘭經裡,而且比較喜歡懲罰人。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上面大致是三大一神教的一些簡述,之所以要提到它們是為了更容易理解道德經不一樣在哪,正如文章開頭裡所提到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不視為己有的德,得,秩序,規範,天,上帝……才能成為玄德,也就是真正效法道和自然而然的樣式。

當人類文明走過千年,理性主義思潮和自然神主義來到時,似乎像是又繞了一個圈子回到了希臘文明的世界和道德經中。

宗教是否存在狹隘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