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这里先看一段绝对 “理性”的文字,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上面是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原文,老子可能是春秋思想家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位,不仅仅在于其辩证法,更基于其哲学上的认知已经脱离了那个时代对不可知和神秘主义的影响。而这一点不仅仅是前人无法相比,甚至后来人也难以望其项背。这里先看一下那个时代背景。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在两千年前,人类文明的曙光出现在希腊,之所以说曙光在于其承载的理性精神,而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国家走的都是古希腊式道路,即使这个国家在文化层面是基督教国家,伊斯兰,其它也好,本质上都是希腊理性文明的继承,而在同一时代中国的“理性”也冒了头,这就是当时有机会在东周藏书室把所有书都看一遍的老子,他不像后来的墨子提出了一个上帝的概念,也没有像孔子那样回到纯秩序的礼治社会,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个词“自然”,宇宙的形成在一片混沌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而这里或许是整本道德经的核心所在,关键就在于提出自然二字,什么是自然,或许最简单的解读就是自然而然,但今天不会在这个问题深究,只是开借此看一下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章经文。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效法自然从而自然而然的“道”孕育万物,最后经由“德”(得)这一层面来孕育孵化,最后各个事物文明根据所处的时代物化自成特色,最终各有所长完成各自文明体系的架构,如果说前面是老子给出的一个客观事实,那后面则是老子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期许,尊道贵德,而不是尊物贵势,否则会陷入文明发展的怪圈,下面就来看看历史上的宗教所踏入的圈子是怎样的。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大致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代,世界上最早的一神论典籍成书,这就是塔纳赫,也被称为希伯来圣经,其中的妥拉,也被称为摩西五经,成了犹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指引千年,但文明的内核只停留在“德”这个层面,即这个上帝是犹太人列祖的上帝,是授予”埃及王子“摩西石板写成十戒的上帝,犹太人因此成了唯一的被选中之人,从这里不难看出似乎有些不对劲了。再看基督教,在中国东汉的时候,基督教文明的核心经典福音书问世,连同后面的使徒书信启示录构成了新约圣经,整个宗教继承了希伯来圣经的一些理念,但却人为加上了犹太人所没有的地狱,天堂,原罪,十字架救赎,爱等概念,由此这里的上帝成了爱世界上所有人,但前提你必须承认这个上帝曾经化成人形来到世界。大约在中国初唐的时候,一位在山洞中接受启示的阿拉伯先知说自己受到了圣经中那些人所受到的启示,由此在二十三年里传下了6236节经文,同时否定了以前所有的启示的完美性,也由此避免了新的经典如同前面几部那样会被过去牵绊,这里的上帝终于少了很多人为的描摹,似乎要从纯道德秩序的德上升到了自然而然的“道”了,不过可惜的是这个上帝只在古兰经里,而且比较喜欢惩罚人。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上面大致是三大一神教的一些简述,之所以要提到它们是为了更容易理解道德经不一样在哪,正如文章开头里所提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不视为己有的德,得,秩序,规范,天,上帝……才能成为玄德,也就是真正效法道和自然而然的样式。

当人类文明走过千年,理性主义思潮和自然神主义来到时,似乎像是又绕了一个圈子回到了希腊文明的世界和道德经中。

宗教是否存在狭隘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