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重文輕武,幾經變革的大宋王朝走到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趙煦的時候,已經125歲了,宋哲宗即位的時候,年僅九歲,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因此,朝廷以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起用司馬光等保守派,恢復舊法,史稱“元佑更化”。等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後,十六歲的宋哲宗開始親政,罷黜範純仁、呂大防等舊黨,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並發動兩次平定西夏的戰爭,使西夏最終臣服。在宋哲宗治理之下,“天下人心,翕然向治”,本來少年有為,可以繼續“發揮強剛,黜除奸回”,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惜宋哲宗身體出了狀況,並每況愈下。官方對外宣佈的是偶感風寒,一場重感冒之後,吃藥不見效果,最終不治身亡。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後宮佳麗無數,美女如雲,又正值青春年少,在沒有人規勸,又不能自控的情況下,沉湎女色不能自拔,最終導致身體虧空,無法補救。在位15年後,24歲病逝。儘管他留下的,還算一個國富兵強的北宋家業,但由於沒有子嗣,這個家業最後還是交到了他的敗家弟弟手裡。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八位,宋徽宗趙佶,在位25年,

因為哥哥二十五歲就駕崩了,死的時候沒有子嗣,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向太后問眾臣,誰可以繼承皇位?丞相章惇說可以立和宋哲宗同母的十三子簡王,向太后因為自己沒有子嗣,聽後勃然大怒,這些皇子不都是哀家的兒子麼,為什麼非要立簡王?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既然皇太后不同意,於是丞相章惇又說,那就按照嫡長子原則,立年齡最長的九子申王。這時候滿朝鬨堂,因為申王是個盲人,是沒有辦法繼承大統的。向太后最後表態說,申王下來就該輪到十一子端王趙佶了,宰相章惇一聽就急了:“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聽了也很生氣:我剛提一個人選,你就這麼給我否定了,還能不能給點面子好好說話了?然後她又補充說:“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不同於諸王。”最終大家不得不拍板定了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由此可見,宋徽宗不適合當皇帝其實大臣們早就看出來,他們的兩個字評價“輕佻”在後來確實也得到了印證。趙佶,除了做皇帝不專業外,其他都還不錯,他是著名的藝術家:書法上自創“瘦金體”,繪畫上自創“院體”,還擅長騎馬、射箭、蹴鞠等等,這一點和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極為相似,又是一個藝術家治國的皇帝。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如果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會知道高俅的發跡和端王趙佶分不開,曾在蘇東坡府裡做過貼身僕人的高俅,雖是個破落戶子弟,但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玩耍,樣樣精通;詩書歌賦也很出眾。最讓人眼羨的,是他踢得一腳好球,是一個運動天才。因路遇未來皇帝爺趙佶,還同場競技,當他拿出看家本領,鴛鴦拐,頭球,或者倒掛金鉤什麼的,活活將眾人酷斃帥呆。待趙佶即位,也就惺惺相惜,抬舉高俅做官,只能說這位皇爺用錯了人,如果去當國家隊教練,想必成績比這個要高很多。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其實亂奸臣,高俅還是排不上的,北宋時期有六大奸臣,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朱勔、李邦彥,他們後來也被統稱為“六賊”。有意思的是,這六個人基本上都是宋徽宗時期的重臣而且有一個特點,就是都會哄皇帝開心,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蔡京、王黼、李邦彥都當過他的宰相;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童貫只會諂媚奉承,卻掌管軍事大權二十年;

梁師成是宋徽宗身邊的大宦官;

朱勔是專門幫宋徽宗收集各類奇石的佞臣;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宋徽宗尊信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認為不吉利,他就改稱10月10日,他的生肖是狗,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內屠狗。

大宋165歲的時候,金軍大舉南侵,統帥宗望統領的東路軍在北宋叛將郭藥師的引導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報,連忙下令取消花石綱,下《罪己詔》,承認了自己的一些過錯,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長驅直入,逼近汴京。徽宗又怕又急,拉著一個大臣的手說:“沒想到金國人這樣對待我。”話沒說完,一口氣塞住了喉嚨,昏倒。被救醒後,他伸手要紙和筆,寫了“傳位於皇太子”幾個字。沒過一個月,他宣佈退位,自稱“太上皇”,讓位於子趙桓(欽宗),帶著蔡京、童貫等賊臣,藉口燒香倉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圍攻汴京的金兵被李綱擊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九位,宋欽宗趙桓,在位1年零兩個月,

皇帝人人都相當,但當聽到自己要當皇帝的時候,趙桓差點哭死,在父親不知道幾斤幾兩,非要做一件老祖宗都沒能做成的事情,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在聯金滅遼的過程中,雖然滅掉了大遼,但也讓大金看到了大宋的無能,結果反手就給了大宋一個耳光,在這種不利情況下,宋徽宗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兒子在擔驚受怕中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結果不到兩年,金兵再次南下,面對這樣的場面,宋欽宗是沒有任何想法的,他跟宋徽宗的想法是一樣的,那就是逃走,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但在李綱的力勸之下,才勉強鎮定下來,並且在李綱的主持下,打退了金軍的第一次進攻。這個時候的宋欽宗有點飄了,認為自己很能幹,還罷免了李綱,沒想到金軍很快捲土重來,而宋欽宗竟然相信六甲神兵上身這一套,不進行抵抗,在位僅一年多時間,卻走馬燈似地拜罷了二十六名宰執大臣,國破被俘也是咎由自取。最後被金軍攻破外城,宋欽宗被迫來到金軍營中談判,最終還是城破被俘,和宋徽宗一起被押著送到北方,先置於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遙遠的上京會寧府(黑龍江),北宋滅亡。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很多人印象裡,北宋一倒,緊接著就是南宋,其實這期間還有段故事,當金國人打到宋朝首都開封,點了皇帝全家桶,把趙家老小都綁到東北以後,確實大宋的滅頂之災來了。皇帝沒了,這麼大的地盤怎麼辦?金國雖然是東亞小鋼炮,但消化能力畢竟不足,地盤這麼大,要吃下來,也不是簡單的事情,乾脆,找個原來宋朝的官員,扶持一下,這就有了張邦昌,不過,他這個傀儡皇帝做的很鬱悶,金國人找到他讓他當皇帝,但啥都不給留,這個皇帝當得真心鬱悶,不過張邦昌心裡住著趙家人,當老趙家人全部被抓走的時候,漏了一個,就是康王趙構,也就是欽宗的弟弟,當時因為正在外地搬兵,躲過了這一劫,在張邦昌眼裡,這個皇帝必須交給趙構,而這個時候,大宋的國都還在河南,不過為什麼國都最後被逼到了南方呢,這和一個人分不開,那就是著名的金兀朮,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當金國發現還有個漏網之魚,馬上由金兀朮率隊,再次南征。

第十位,宋高宗趙構,在位36年,

趙構剛坐上龍椅,趕緊跑,這一跑,一路向南,最終從開封到了舟山,從舟山走海路繼續南逃。因為金兀朮海戰不行,最終沒有追上宋高宗,既然追不上,那就回去吧,而回家的路很難,韓世忠梁紅玉,只用了八千人在黃天蕩打金兀朮十萬部隊足足堵了四十八天。如果不是漢奸帶路,估計金兀朮就交代了,等北逃到南京,又遇到的一生的宿敵:岳飛。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結果,被水陸兩欺後,金兀朮逃回了家,這次,為了以後報復,金國在南宋和大金中間扶持了傀儡政權大齊,管理中原地帶,後來金兀朮捲土重來,和岳飛繼續死磕,結果在岳飛的層層攻勢下,最終反間計成功,岳飛被害,而岳飛被害後,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二次南宋和大金合議,結果是南宋向金國稱臣納貢,淮河以北全部送給金國。從此以後,南宋偏安一隅的日子開始了,不過將近二十年還算太平,南宋經濟也逐漸恢復。

回顧自己的一生,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55歲,宋高宗選擇了盛年退位,以“倦勤”為理由,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81歲病故,算是歷史上為數不多長壽的君主。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這就有個問題,為什麼要傳位給養子?自己沒有嘛?其實趙構建立南宋後不久就遇到了一場生死考驗。他手下的兩名將領趁中樞空虛發動兵變,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年僅三歲的皇太子趙旉。最終兵變雖然被成功鎮壓,但趙構唯一的兒子趙旉卻因受驚過度而嚇死了。自此,趙構對武將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後來岳飛被殺也跟這場兵變有著很大的關係。而自己也因為這次驚嚇失去了剩餘功能,在宗世中過繼了兩個孩子,也有野史傳聞,說宋太祖趙匡胤託夢給趙構,要求他將皇位還給自己這一脈的子孫(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這也許是一種歷史的巧合,但皇位確實再次回到了趙匡胤一脈。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十一位,宋孝宗趙昚,在位27年,

當36歲的趙昚即位時,大宋已經203歲了。作為宋高宗的養子,太祖趙匡胤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從這開始,宋朝的皇族血脈再次回到了趙匡胤一枝。宋孝宗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他恢復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同時肅清秦檜餘黨,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此後雙方互有勝負,但金無法越過長江,宋軍也未能渡黃河。

宋孝宗與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由於沒有戰事幹擾,加上高宗較少干政,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穀豐登,太平安樂,高宗時貪汙腐朽的局面一掃而光,南宋出現了小康局面。另外著名的提刑官宋慈就在宋孝宗時期,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高宗病故後,孝宗為了服喪,退位給了太子,後來因為與太子不和,長期太子不來探望,最終鬱鬱而終,終年68歲。

第十二位,宋光宗趙惇,在位6年,

48歲即位的趙惇,主要是因為大哥的病故,二哥的窩囊,深受老爹的喜愛,才走上了儲君的位置,但確實太子做的久了,不免急躁,有一個故事是他曾經暗示自己的老爹,說有人覺得自己的鬍子都白了,就送了染鬍子的藥,但自己沒有用。結果老爹並不買賬,還說,正好可以讓天下人知道你的老城啊。太子怕了,轉投自己的奶奶高太皇太后,即便奶奶撐腰,還是沒有過了老爹這一關,結果由愛生恨,父子產生了進一步的不和,但這還是小事,關鍵是趙惇極度怕老婆,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皇后李鳳娘在高宗,孝宗,光宗,祖孫三代間搬弄是非,不僅導致關係不和,朝堂也是烏煙瘴氣,宋光宗在皇位僅不到六年時間,昏庸不堪,碌碌無為。結果被迫退位給了兒子,兒子都繼位了自己才知道,只好說:“事先怎麼不讓我知道?” 最終鬱鬱而終,54歲病故。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十三位,宋寧宗趙擴,在位30年,

一場家族亂鬥,名義上宋光宗禪位給宋寧宗,實際上是趙汝愚、趙彥逾、葉適、徐誼等朝臣以宋光宗無法執喪為理由,透過外戚韓侂冑從中連絡,獲得高宗吳皇后支持所造成的宮廷政變,逼迫宋光宗讓位。從在位的時間看,相對政通人和,統治比較穩定,這一時期,由於外戚韓侂冑的堅持,南宋對金國採取對抗的態度,但韓侂冑戰敗後,宋寧宗改變了態度,不僅將韓侂冑的首級送往金朝謝罪。還與金朝達成了嘉定和議,向金朝皇帝稱伯,自己稱侄,又向金朝進貢金銀。通過這件事,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南宋著名的奸相史彌遠上位了,並且把持朝政26年,培植親信七人,人稱為“四木三兇”,死後的諡號和秦檜一模一樣。正是因為權臣的把控朝政,9個兒子竟然未成年全部夭折,結果在55歲病故。

第十四位,宋理宗趙昀,在位40年,

在權臣宰相史彌遠的操縱下,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寧宗的宗族弟弟趙昀被擁立為帝,在登基後的9年裡一直由宰相操縱國政,等史彌遠死後算是真正的親政,這期間南宋聯合蒙古滅掉了金國,但對政務一竅不通的宋理宗因為迷戀程朱理學,併為擁躉,國政再次交給了宰相,如著名的奸相賈似道。其實對於宋理宗,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歷史上的看法是不高的,首先認為他的血統並不純正,雖然是趙德芳的九世孫,但也最多算是一個親戚,而不算皇族子弟,因為與蒙古的媾和,不僅黃河以南,甚至長江以北也盡數交給了蒙古,結果60歲病故,結果沒想到的是,在病故15年後他的頭顱被一個僧人送到了元大都,直到朱元璋攻破元大都才最終發現了這顆頭顱,由朱元璋安葬回宋陵。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十五位,宋度宗趙禥,在位10年,

宋理宗的親侄子,因為自己無子,由侄子繼位,因為從小體弱多病,智力低於常人,當時宰相吳潛建議再從宋氏皇族裡挑選,本來就來路不正的宋理宗哪裡同意,於是在賈似道的讒言下,吳潛被貶往外地,別人不敢多言了。這時候的賈似道已經當權,為了讓貪酒好色的度宗沉迷後宮,他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皇帝的窮奢極欲,還讓外界與皇帝斷了聯繫,從原來的三天一朝,到後來的十天一朝,當忽必烈取得蒙古大汗位子後,揮師南下,襄陽被圍困三年,度宗才知道,度過了混亂不堪的十年,度宗35歲終於病故。

第十六位,宋恭帝趙隰,在位1年,

在父親貪酒好色死後,四歲的趙隰被扶上了帝位,雖然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奸相賈似道手裡。這時候的中國基本盡收忽必烈手中,沿江而下,臨安城被攻下就在片刻之間,當賈似道率領的3萬大軍在蕪湖與元軍對戰大敗後,迫於壓力,朝廷處死了賈似道,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但為時已晚,南宋的天要變了,元軍兵臨臨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軍投降。謝太皇太后抱著五歲的小皇帝趙隰出城向元軍投降。宋恭帝被俘以後,被元朝封為瀛國公。到了趙隰19歲的時候,忽必烈突然賞了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當僧人。於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竟然成了高僧。而到了53歲本該安享餘年的趙隰,因為觸犯了元朝的文字獄,被朝廷刺死。

第十七位,宋端宗趙昰,在位2年,

國破山河在,反抗大元的殘餘勢力依然在福建沿海地區進行鬥爭,宋恭帝趙隰的哥哥被擁立新皇帝,福建福州作為新的國都,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不到10歲的小皇帝屢受顛簸,又驚病交加,幾個月後在去世,葬在了今天香港的大嶼山。年僅9歲。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第十八位,宋衛王趙昺,在位2年,

哥哥端宗病死後,他被陸秀夫,張世傑擁立為帝,遷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

與此同時,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被元軍統帥張弘範的弟弟張弘正所俘,其統領的督軍府從此瓦解。元將張弘範率水陸兩路元軍直趨崖山。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宋軍大將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行宮軍屋,人馬全部登船,然後依山面海,將1千多條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束連接在一起,船的四周築起城樓,船上塗上一層厚厚的溼泥,縛上一根根長木。將宋衛王的座船安置在中間,詔示將士與艦船共存亡。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結果戰局不利,陸秀夫為了防止皇帝落到敵人手裡受辱,把黃金國璽系在腰間,背起九歲的帝昺奮身躍入大海,以身殉國,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聽到這個噩耗,頓時哭聲震天,幾萬人紛紛投海殉國。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得知皇帝殉國,自己也墮身入海。

簡說大宋十八帝(下)

一部可歌可泣的宋史隨著壯烈的崖山海戰,宣告結束,屬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王朝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