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关于帝王的尊号

皇帝尊号自秦始皇始。秦至隋,尊号前面没有修饰语,它既代指皇帝称帝或登基,或者是皇帝赐给王公大臣或身边亲信的封号,代表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和贵族制度。

二.为什么帝王要订立尊号——以宋朝为例

宋朝尊号与辽国尊号字数、对象上有所区别。金国尊号多效仿于宋朝。宋代尊号与唐代尊号极为相似。

这种尊号制度,在北宋是大臣对皇帝歌功颂德、阿谀奉迎的象征性追加,是统治阶级的必然产物;在南宋是皇帝对太上皇等形式上的追加,是尊号的新型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为后世所沿用。可见,末代尊号上承唐代下启元明清。

(一)政治原因

1.宋代尊号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宋代尊号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首先表现在对皇帝、太上皇帝及后妃尊号的美化上。宋代无论是群臣给皇帝上尊号还是皇帝给太上皇帝等上尊号,其册文中都把他们称赞成高智慧、高德行的圣人,政治功绩更是卓尔不群。这些溢美之辞不仅提高了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也使人们对他们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其次表现在等级规定上,即什么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上尊号。这种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尊号,有尊号者根据身份地位高低,其尊号次数、字数也有所不同。宋代尊号只有皇室极少数人才有资格。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北宋限于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使用,皇后、皇子、公主、驸马、宗室没有资格使用。南宋限于太上皇帝、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帝、皇后、 皇子、公主、驸马、宗室也没有资格使用。

2.宋代尊号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宋代尊号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主要体现在国书、盟誓文书和奏议中,即群臣上奏童讨论时政或者国与国之间文书的称呼时,都要在皇帝前面加上尊号。加上尊号才是皇帝的全称,一方面表示对皇帝的崇敬,另一方面为了宣扬国威。

如太平兴国六年(981)十一月,赵普给宋太宗加上尊号的册文言:“伏惟应运统天圣明文武皇帝陛下, 太极储英,上天凝命。” “这里写了皇帝的全称。若皇帝刚即位,还没有尊号,群臣上奏章时,就只称“伏惟皇帝陛下”,然后开始正文。

如天圣二年(1024)王钦若在给宋仁宗上尊号的册文中就称“伏惟皇帝陛下性与道秘,体含乾刚。”这是皇帝在没有尊号的情况下群臣对皇帝的称呼。由于尊号字数过长,不便于熟记与读写,形同虚设。另外,北宋时期,无论皇帝是否同意上尊号,群臣给皇帝首次上尊号的时间几乎都在皇帝即位两三年之内。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宋太祖因是开国皇帝,立国伊始,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因此建隆四年(963)八月才有群臣提岀上尊号。宋太宗、宋真宋、宋仁宗、宋英宗都在即位的第二年开始有上尊号事的。南宋时期,上尊号时间更与皇帝即位时间相近,甚至在皇帝继任当月就有上尊号事。这除了彰显皇帝对太上皇帝等人的孝道之外,更多的是想让天下人承认自己継承皇位的合法性。

3.宋代尊号制度是稳定政局维护皇权的手段

宋代尊号制度在稳定政局、维护皇权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稳定政局上。北宋群臣在给皇帝上尊号时,往往是三上或五上,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朝野气氛活跃, 此时无论皇帝同意与否都至关重要。若皇帝同意,群臣便筹备受册之礼;若皇帝不同意, 群臣便没有再上尊号的必要。

皇帝对尊号的抉择关系到朝野群臣的反应,也与官僚的运机制密不可分。其次表现在维护皇权上。南宋皇帝継位不久,便给太上皇帝等上尊号, 这除了表彰皇帝的孝道之外,更多的是在调整皇帝与太上皇帝之间的关系。

太上皇帝居二线有时又想参予朝政,皇帝大权在握不想让太上皇帝参政,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之 间的矛盾,给太上皇帝等上尊号就是缓和这一矛盾的契机。太上皇帝在接受了无比崇高的尊号后,心灵上便得到了满足。这在维护皇权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二)文化原因

1.宋代尊号制度与官员的仕途密切相关

宋代尊号与官员的仕途密切相关,一方面是上尊号者仕途平步青云的有效途径。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六月,宰臣王旦等上宋真宗尊号“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这是対群臣不同程度地加官,显然对上尊号者是一种仕途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在上尊号过程中官员未达到皇帝或皇太后的满意时,就会成为他们仕途的绊脚石。

天圣二年(1024)七月,宰臣王钦若等拜表请上皇太后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宋仁宗命宰臣王曾撰册文,参知政事鲁宗道书册宝。刘太后想在天安殿受册,但“曾执不可”,就只能在文德殿受册。天圣五年(1027),宋仁宗“以灾异数见,诏群臣毋得因郊祀请加尊号。”而刘太后想单独加尊号,最后又被王曾劝止。

天圣七年(1129)六月,又因“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曾多所裁正,太后滋不悦。

会玉清昭应宫灾,曾以使领不严,累表待罪,乃罢相出守。寻改青州”。王曾连续惹怒太后, 最后由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平章事罢为吏部尚书,知青州。

其导火线应是王曾执意不让刘太后在天安殿受册,后来又不让她独加尊号而导致的贬官。可见,宋代尊号与官员的仕途密切相关。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宋代尊号制度不仅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首先增加了皇帝的骄逸心态。群臣三番五次地给皇帝上尊号,使皇帝慢慢养成了妄自尊大、无所不能的心态。其次滋长了群臣阿谀奉迎的心态。某些官员会绞尽脑汁地给皇帝上尊号,这些尊号内容都是溢美、虚夸之辞。

再次,助长了官员之间勾心斗角、自立为派的风气。上鼻号即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两派立场不同,观点就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他们拉帮结派的风气。总之,末代尊号就是一把双刃剑。

三.总结

尊号最早出现于秦始皇统一六后,“皇帝” 一词便是最早的尊号,即尊号代表的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旁人无权称呼。秦汉到隋唐,尊号逐渐发展,由最初的只有皇帝才能有的殊荣,发展到可尊其逊位父亲为太上皇帝、尊其母为皇太后、尊其祖母为太皇太后。

尊号到唐代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唐高宗、武后时期,开始在尊号前面加修饰语的形式,且修饰语都是歌功颂德、阿谀奉迎之词。皇帝、皇后前面都要加修饰语,且不止一次的加上尊号,字数也随之逐渐增多。宋代沿袭唐代尊号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制度,且两宋各有特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时期,主要是群臣给皇帝上尊号,或三上或五上,到皇帝同意时。就要进行隆重的受册仪式。皇帝也可拒绝,原因大多是由于自然灾害和变乱频繁。北宋九位皇帝,前五位皇帝接受了上尊号事,宋神宗与宋哲宗一生未受尊号,宋徽宗在位期间虽没有上尊号,但逊位后为太上皇帝时,宋钦宗为之上尊号。

古代帝王为何要订立尊号?从宋朝入手,谈谈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宋钦宗在位时间短暂,也未上尊号, 宋高宗即位后为其遥上尊号。总的来说,北宋皇帝与尊号无关的当属宋神宗与宋哲宗。两位皇帝不上尊号的做法対后世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个别皇帝也效仿他们拒上尊号。

宋代尊号制度特别是南宋尊号对元明清有很大影响。南宋在蒙元的铁蹄下走向了灭亡,但尊号制度却没有消失.反而有了新的发展。元代的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均有尊号。明清时期,皇帝不再受尊号,只保留在新皇帝登基,或重大庆典时,皇帝对母后或母妃加尊号,但不称“尊号”而称“徽号”,以示区别。

清朝时期,皇帝并非一开始就不上尊号,自康熙至乾隆两位皇帝后,才真正被罢免,后来专为皇太后等上徽号,清初太祖、太宗建元,群臣皆上尊号,其礼即登极仪也。康熙中,臣民合辞拟上尊号。至六旬圣寿,复吁请。圣祖谕言无裨治道,皆不允行。迄高宗敕定边陲,王大臣犹以上尊号请,亦未俞纳。惟新君践昨,

奉母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则上尊号。

总之,尊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必然产物,宋代尊号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不能加以肯定,又不能完全否定。因此,需要把它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它的价值。宋代尊号与当时的政治时局密不可分。上尊号风气的盛行与否始终与国家的强弱兴衰紧密相连。我们需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看待宋代的尊号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