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清宮劇是宮鬥劇的主流,雍正、乾隆時期又是清宮劇的主流,但是筆者認為這是很欠妥當的,因為清朝是封建社會等級最為森嚴的時期,從雍正開始,宮鬥出現的概率極低。大家從筆者的《歷史上的宮鬥遠比電視劇中的殘酷》一文中可以看出,最為殘酷的宮鬥出現在漢唐時期。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筆者在之前的《【科普】追清宮戲需要了解的一些歷史知識》、《【科普】宮鬥劇誤導人的歷史,九成人信過》、《【科普】影視劇中一些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的歷史錯誤》等文章中陸續介紹了一些清宮劇中出現的歷史謬誤,今天筆者想給大家上一堂複習課,為大家總結一下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1:在清宮戲中,皇帝經常留宿妃嬪寢宮。

據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介紹,在清代,皇帝一般是不留宿妃嬪寢宮的。從雍正帝開始,妃子們侍寢的規則是這樣的:妃子們先被傳到養心殿後寢殿的東圍房和西圍房的侍寢值房,在那裡等待皇帝的寵幸。一般在晚飯後,皇帝叫太監呈上綠頭牌,上面寫著侍寢妃嬪的名單,皇帝通過翻綠頭牌的形式選出侍寢的妃子。侍寢結束後,她們要離開皇帝的寢宮,回到自己的寢宮。至於這麼做的原因大概是為了以防不測吧。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2:在清宮戲中,皇帝的妃嬪與王爺可以頻繁見面,甚至還擦出了愛情的火花。

據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介紹,這種事情在清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清代宮規森嚴,戒律很多。在清代,王爺和妃子是很難見面的,就算參加宴會也是男女分開。皇帝宴請王公大臣是沒有女眷的,皇后宴請公主福晉也是沒有王公大臣的。后妃除了皇帝和太監以外,在宮裡一般是見不到其他男人的。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3:在清宮戲中,太醫可以面對面給妃子看病。

據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介紹,這在清代也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清代太醫給妃子看病時,妃子的病床前有帷幔遮擋。太醫不僅見不到妃子的臉,甚至都摸不到妃子的手,太醫號脈是通過一根絲繩,也就是所謂的“懸絲診脈”。中國古代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對於清代的後宮女子來說,更是重視避嫌,她們又豈敢越線?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4:在清宮戲中,后妃和宮女走路時經常掄著手絹。

據清宮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介紹,在清宮裡,不論是八旗女子還是漢人女子,她們在生活中都沒有掄手絹走路這個習慣動作。反而是在曲藝“什不閒”的表演中常常出現掄手絹走路的動作。筆者覺得導演們想必是弄混了曲藝和歷史。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5:在清宮戲中,經常會出現宮女跟著后妃們的車轎在路上跑的畫面。

據清宮文物專家朱家溍先生介紹,宮女隨著后妃出門,都是一起坐車的,是不可能在路上跑的。筆者仔細一想,這在邏輯上也說不通啊!人哪裡跑得過車呢?難道后妃們到了目的地以後還要等著宮女來嗎?筆者希望導演們不要再出現這種低級失誤了。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6:在清宮戲中,嬪妃的侍女整天都跟在妃嬪的身邊,一刻不得閒。

據歷史學家紀連海先生介紹,清制,對於後宮妃嬪們的隨身侍女數量也做了明文規定:皇后配12名侍女;皇貴妃、貴妃配8名侍女;妃、嬪配6名侍女,貴人配4名侍女,常在配3名侍女,答應配2名侍女。宮女們也是輪流當值的,她們不用每天都隨身侍奉主子。往往是越得主子寵幸的宮女當值越多,所以可以通過宮女當值的次數判斷她們的地位。

【複習課】清宮劇經常出現的歷史謬誤總結

謬誤7:在清宮戲中,出現小主、主兒、本宮、哀家等稱謂。

筆者翻閱《清史稿》,未見小主、主兒、本宮、哀家等稱謂。據歷史學家閻崇年先生介紹,他縱觀清代文獻和檔案,也沒有見過這類的稱呼。而“小主”、“主兒”這種稱呼見載於金易的《宮女談往錄》,但是這本書的可信度其實不太高。其實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妃嬪的自稱是很接地氣的,比如說“我”之類的,年齡稍大的女子還自稱“老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