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玉泉山是一座佛教名山,素以“三楚名山”聞名。山下的玉泉寺始建於東漢末年,享有“荊楚叢林之冠”的美譽,與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清的靈巖寺、江蘇南京的棲霞寺譽為“域內四絕” ,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寺院。鼎盛時期其規模“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玉泉寺是湖北最早的寺廟,東漢普淨和尚在此結廬修行,隋朝智者大師在此奉昭建寺,玉泉寺成為天台山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祖庭。玉泉寺與國清寺同為天台宗的祖庭,源於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系湖北荊州人士,他為當時的晉王隋煬帝楊廣授菩薩戒後,回到故鄉荊州,於公元593年在玉泉山下親自創建玉泉寺,在此弘揚佛法,三年後回到天台山,籌建國清寺,因此,玉泉寺比國清寺早建寺6年。

玉泉寺還是禪宗北宗祖庭。自唐以來,玉泉寺教、律、密、禪、淨兼修,諸宗競秀,各派流光,高僧輩出,湧現出120多位大德高僧,其中被歷代帝王封為“大師”和“國師”稱號的就有十人之多。此外,玉泉寺還是伽藍菩薩道場、關公信仰的發源地。

與一般寺廟不同,來到玉泉寺,彷彿置身在大自然中,山環水抱,古木參天,環境清幽,佛教文化、關公傳奇完全融匯於自然風光之中。遊覽玉泉寺通常分為:塔區、寺區、泉區和山區。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當陽玉泉寺


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

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裡面展出塔基下出土的珍寶,其中以武則天親賜玉泉寺的佛牙舍利子和皇室供奉的水晶珠、鎏金菩薩等國寶最為珍貴。塔座八面各鑄託塔力士一尊,全身甲冑,腳踏仙山,剛健威猛;塔身鑄有佛教故事,造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最為值得稱道的鐵塔的製造技術,塔體系分段冶鑄,逐層疊裝,不加焊接,自重以固,塔身還微微向北傾斜,目的是減弱冬季西北風對塔身的影響。鐵塔歷經千年風雨而不鏽,記得那年參觀,講解員告訴我們,原來的鐵塔很亮,近年做了防鏽處理,光澤反而暗淡了。由此可見,這座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寺區 玉泉寺坐西朝東,格局別緻,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由東而西佈置在一條東西軸線上,寺廟屢遭兵禍,屢毀屢復。寺內古建築多為明代建築,古樸、大方,主體建築大雄寶殿雖系明代重修,但沿用宋元時期的建造方法,整個建築不用鐵釘,結構嚴謹,技藝精湛,同時還保留明代的建築風格,是長江流域為數不多的大型殿宇,高大壯觀,大殿上方高掛趙樸初手書的“智者道場”直匾,走進殿內印象最深的是大殿40多根金絲楠木內柱,柱圍直徑達1米以上,在中國古建築中,金絲楠立柱多用於皇家的宮殿和陵寢,寺廟中使用這麼多金絲楠木立柱極為罕見,足以顯示玉泉寺當時規格和地位,這座大雄寶殿是湖北省最大的木結構古建築。

寺內還陳列著珍貴的文物,有石刻觀音畫像,通常認為是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大雄寶殿前的隋代鐵鑊,鐵鑊即為鐵鍋,它珍貴之處,在於鐵鑊的銘文刻有“用鐵今秤三千斤”七個字,據此測定,當時的一斤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六兩,填補了隋代度量衡資料的空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玉泉寺的隋代鐵鑊、唐代吳道子石刻觀音像、北宋稜金鐵塔堪稱“玉泉三絕”。

玉泉寺西堂供奉著關公的佛像。在中國歷史中關公這樣受到各方的尊崇,儒家尊其“武聖人”,道教尊其“關聖帝君”,佛教尊其“珈藍神”(守護神)。玉泉寺與其他佛教

寺廟不同的是:它滲透了三國文化,由此也流傳著各種版本的關公傳奇,相傳關公在玉泉山顯靈,經智者大師度化之後,關公“稽首皈依”成為佛教的守護神。

泉區 玉泉寺的珍珠泉是關公文化的源頭,流傳著關公顯聖的傳說,平添神秘色彩。在三國演義中,關公遇害身首異處,孫權將其正身葬在當陽,曹操將其首級葬在洛陽,劉備將其衣冢帶回成都建廟。然而,關公心有不甘,玉泉山上空顯靈,大叫“還我頭來,還我頭來……”他的老鄉普淨和尚,在此結廬修行,當下點化他說“你過五關,斬六將,這麼多人頭向誰要呢?”赤兔馬聽聞,知關公不能復生,悲憤中四蹄擊土,刨出一個大坑來,頓時泉水大涌, 自此湧泉不息,跳玉噴珠,因而得名“馬刨珍珠泉”,簡稱“珍珠泉”關公被點悟,與赤兔馬昇天而去。說來也奇,遊客臨岸靜觀,珍珠泉清澈晶瑩,若站在泉邊擊掌、跺石,泉底就會冒出珍珠般的水泡,珍珠如玉,也叫玉泉,這是間歇泉。

人們為了紀念關公,還在關公顯靈的地方建關廟,又稱為顯烈詞,成為玉泉寺的護法道場,“顯烈祠”是中國最早的一座關廟,相對當陽的關陵廟而言,也被稱之“小關廟”,成為關公信仰的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