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遺:“水煮油煎”沿襲百年 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文脈頌中華,大眾網·海報新聞今起推出“齊魯青未了”系列短視頻報道,集中展現山東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資源開發、長效保護等內容,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月5日訊(記者 唐夢琳 李乃馨 王藝霏 陳俞印)利津是東營的古縣城之一,始建於金代,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因利津古城的整體輪廓恰似一隻鳳凰,昔時又被冠以鳳凰城的美名。鳳凰城緊鄰黃河,自古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地方名吃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利津水煎包。

  齊魯之地不少美食都是偶然發明的,始於清代,揚名於民國年間的利津水煎包也同樣頗具傳奇色彩。

舌尖上的非遺:“水煮油煎”沿襲百年 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

  1916年,劉明遠、劉鳳崗父子在利津縣城開了第一家水煎包專營小店“茂盛館”。“早先的煎包是死麵的,和如今的鍋貼、煎餃沒什麼很大區別。一次偶然,我老姥爺在開店的時候,不小心把加了麵湯的水澆到了鍋裡,開鍋一看,沒想到包子連成一片金黃,好看又好吃,這也是水煎包的由來。”利津水煎包第四代傳承人王強說道,經過不斷改良製作工藝,做出的水煎包色香味俱佳,揚名利津,以至於當時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廣為流傳,“劉鳳崗開了張,別處的水煎包不吃香。”

舌尖上的非遺:“水煮油煎”沿襲百年 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

  記者走進至茂盛館廚房,一陣香而不膩的油煎氣就撲面而來。原始的農家灶臺立在牆角,灶眼裡上好的松木經受烈火炙烤,包子中也自帶了草木香氣。手腳麻利的工人將新鮮時令蔬菜細細切碎,起手間只見刀影清脆聲響徹廚房。水煎包與其他麵食不同,餡料分成葷素兩波,切好的蔬菜絕不用油、鹽等調料攪拌,水煎包的“靈魂”全來自醃製的肉餡。

  “我們的肉餡絕對不用十三香等香料調味,全部用大骨頭、老母雞、肉皮加進中草藥熬製入味,再拌進肉餡裡。”王強介紹,茂盛館水煎包全部用百年來傳下的老手藝,就連最普通的麵粉也不用泡打粉,全部用“老面”發酵,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麵食質地細膩,香醇可口。

舌尖上的非遺:“水煮油煎”沿襲百年 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

  不僅如此,這個“包”的手法也是與眾不同。講究“包子無褶、兩波餡”,先挖一勺菜餡放到麵皮裡,此時的手中虎口收縮麵皮微脹,再來一勺純肉餡填進包子皮裡,用手一撮,一個圓柱形的水煎包就包好了。

  此時,鍋中刷油,水煎包口朝下擱置,先煎至微黃。隨後,灌入面水淹至水煎包頂端,只聽“滋啦”一聲,水油相遇便有了奇妙的反應。待湯汁收盡之後,揭起鍋蓋,以細嘴油壺繞水煎包根底注入豆油,以油煎至起焦殼止。全程製作約十五分鐘,熱氣騰騰的水煎包便新鮮出爐。色澤金黃的包子連成一片,用一個滿月大的盤子盛裝著,皮薄餡多,疙渣大而規整,散發出誘人的香味。

舌尖上的非遺:“水煮油煎”沿襲百年 利津水煎包香飄鳳凰城

  “我們每個店都非常的火爆,基本上從11點開始接單,12點之後的訂單就不做了,已經是忙不過來了。”此時,茂盛館內幾乎座無虛席,來往的顧客絡繹不絕,水煎包幾乎每桌必點。

  從難登大雅之堂的農家餐桌,走向城市的餐館和酒店,街頭巷尾有著無數經營水煎包的店鋪、攤點。一個切菜板,一個原始的農家灶臺,幾樣簡單的時令蔬菜,現場烙制,簡簡單單的營生,成為東營街頭一道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