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不當祥林嫂,扁舟共濟與君同

從新聞上看,這次坐鎮武漢一線指揮抗疫的兩位院士,一位是鍾南山院士,另一位是李蘭娟院士。就是李院士提出了武漢封城的建議,這一做法迅速在湖北和全國普及,給予疫情蔓延果斷阻擊。

浙江不當祥林嫂,扁舟共濟與君同

李院士1947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帶頭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及其附屬第一醫院的主任醫師,她 原本是浙江最好的醫生之一,為了讓武漢早日脫離疫情,浙江決定讓最好的醫生和最好的醫療團隊支援武漢。

不僅如此,2月9日,浙江一次就派出5支醫療隊支援武漢,整建制接管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四個重症病區,開展重症病人救治。這支隊伍是浙江首次攜帶呼吸機、ECMO等重症救治設備赴武漢開展新冠肺炎救治工作。

與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原本距離湖北千里之外的浙江,是國內第二大新冠肺炎重災區。在這次抗擊疫情戰役中,浙江和湖北可謂是“同呼吸、共命運”。

越是艱險越向前,只為太陽昇起的明天,與你朝夕相伴。

一部浙江改革開放史,也是浙商拼搏史、企業家精神的淬鍊史。從雞毛換糖到機器換人,從代工貼牌到自主研發,從前店後廠到全球配置……浙江企業走過的路,凝聚著幾代浙商的求索與頓悟、奮起與自強。

假如不相戀,今生不相欠。浙江,精確說是溫州,近年來和湖北武漢交流融合非常緊密。2018年1月,“溫商楚商2018長江論壇”在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舉行,現場還猶如好萊塢星光大道一般鋪著紅毯,同步進行了溫州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這是該獎項頒獎儀式首次移師省外,充分證明了溫商與楚商之間的友好關係。

浙江不當祥林嫂,扁舟共濟與君同

各位不要看溫州人大多體態瘦小,操著混雜而奇怪的方言,但改革40多年間,就是這群人縱橫四海、放手搏命,從眼鏡店修鞋匠等底層生意做起,他們相信自己的未來,最終也確實做出了一番驚世駭俗的業績。

溫州人被譽為東方猶太人,以善於做生意名聞天下,近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很少看到他們身影,武漢、重慶、成都等中西部新一線城市卻非常多。其中,最吸引溫州人的還是武漢,武漢也逐漸打造溫商“第二故鄉”,目前武漢市生活著約18萬溫州人,有3000餘家溫商企業,遍佈商貿、物流、機電、服裝、金融等各個領域。

如此,全國城市中除了湖北所屬城市,外省中疫情最嚴重的就是溫州。浙江最多的自然是溫州,其次是杭州,再次就是毗鄰溫州的寧波和台州了。

長期以來,在民間視野裡,溫商就是不安分、不規矩的代名詞,印象中似乎都是溫州炒房團,在各個地方揮灑支票,縱橫捭闔,房價已經飽和,此地哪有吸引力,溫州人回答,不急,我很快會把這座城市炒熱,於是炒城市的溫州人一度引發爭議。

其實溫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溫商的宗祠觀念非常強烈,不論其身處何方,總有一個節日讓他們回到魂牽夢繞的故鄉,表現出來就是春節,要回家拜謁族人、祭祀祖先,於是他們大批量的從武漢歸來。

繼晉商、徽商之後,浙商是現代國內商會中最為突出的群體,這個群體春節前也有著各種的團體活動,目的是搭建交流平臺,共同做大市場蛋糕。

其中自然少不了溫商的身影,祭祀完祖先,這些武漢歸來的溫商開枝散葉,有的去了杭州,有的去了附近寧波和台州。

推杯換盞、縱論時局的談笑之間,大家都在講,繼續中流擊水,乘風破浪,誰也不知危險越來越近。

溫州常住人口920萬,直逼近杭州這座省會城市,在這區域面積不大的界面上,宗族聚會、商幫聚集、迎來送往,鄉情鄉緒傾訴衷腸,均為疫情傳播的最大忌諱。

這裡曾是日思夜想的溫床,一年來風雨兼程,起早貪黑地勞碌奔忙,就是為了這一刻鄉情的醇厚綿長,原本是江河湖海的雋永詩章,熟料卻迎來了吳越之殤。

這就是浙江疫情的來龍去脈,事已至此,浙江人沒有當祥林嫂,而是果斷防禦,積極穩控,以“急剎車”的措施減少人群流動、控制人員集聚,面對疫情危機,浙江有著自己的底氣和格局。

浙江不當祥林嫂,扁舟共濟與君同

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裡是文人故里,遠的那些狀元就不提了,近代的魯迅、徐志摩、郁達夫、茅盾、金庸,同時這裡還有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等革命先驅,追思往昔,崢嶸歲月曆歷在目,危難面前,浙江人怎能只顧自己。

浙江曾為紅船精神的孕育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他們同樣用行動書寫紅船精神的時代內涵,捨己為人,支援武漢。

五千七百萬浙江兒女咬緊牙關,堅守家園,共克時艱,拉開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

莫道春風歸來晚,浮雲過後豔陽天。浙江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