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問新冠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抗生素為啥不管用?

九問新冠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抗生素為啥不管用?

圖為新型冠狀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率晶體結構。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抗2019-nCoV冠狀病毒感染聯合應急攻關團隊供圖

這個春節,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對於鼠年的憧憬,不斷滾動的疫情播報牽動著每個人的心。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性疾病防控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中山大學附屬三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除了參與醫務工作,還不斷通過互聯網做科普。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這些天面對的線上諮詢最高時達上萬人,是平日裡的幾十倍,“疫情突然,太多民眾對這個疫情和病毒認識不足,不知道怎麼辦……”

正如一位科研人員所說,很多人之所以表現出較強的擔憂,是因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們連“敵人”的底細都還沒有摸清。那麼,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我們究竟瞭解多少,其中哪些問題已經在科學界和醫學界達成共識,哪些科學知識和醫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打好這場戰“疫”?

為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科學家和醫生,進行解惑。

病毒怎麼就盯上了人類

有人說,如果把所有的病毒列出來,人類發展史看上去就是一部與傳染病做鬥爭的歷史:天花病毒、甲流病毒、登革熱病毒、SARS冠狀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都曾奪走人類大量的生命。這些直徑約10-300納米之間的微生物,在人類不經意間就可以完成一次入侵,其表現形式可能是一個噴嚏,也可能是一次身體接觸。

“病毒會不斷‘進軍’各種宿主,這個宿主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細菌,一個細胞,也可以是人類這樣複雜的生物體。”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仇子龍說,病毒簡單來說就是“寄生蟲”,不依附於其他生物就沒法存活、沒法繁殖。

當一個病毒感染宿主細胞時,將走過6個步驟: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首先是吸附,病毒通過“識別”宿主細胞膜表面特有的受體蛋白分子,來“盯上”目標細胞。然後開展侵入——要麼通過某種方式進入宿主細胞,要麼直接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細胞之內。

接下來是脫殼,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脫下”蛋白質外殼,然後“馬不停蹄”地進行生物合成——根據基因指令,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來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緊接著進行組裝,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會組裝成子代病毒;最後是釋放,子代病毒釋放到宿主細胞外。


這一次來襲的新型冠狀病毒,其入侵步驟也是如此。以第一步的“吸附”為例,該病毒所要識別的,是人類呼吸道和肺部細胞表面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團隊近日在《自然》雜誌發文證實了這一點。

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

新病毒比SARS狡猾在哪兒

“狡猾!”“詭異!”這是林炳亮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一個最初印象。

他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的認識還很不夠,儘管科學家在一些機理問題上取得一些進展,但還有很多臨床表現尚未找到原因,如潛伏期患者具有感染性、無症狀患者也有感染性、某些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持續排毒時間較長等,都是其“狡猾”“詭異”之處。

如今,科學家基於糞便已經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糞口傳播途徑的“可能存在”引發注意;此外,氣溶膠傳播途徑的“可能存在”也陸續受到關注。林炳亮說,這些都在進行科學研究,相信很快會有結果。

“認識它,自然是好事,對普通民眾來說,如廁前後規範洗手,蓋好馬桶蓋再衝水,小區檢查下水道是否暢通,做到這些就會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林炳亮希望,通過後續加強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加深對新冠肺炎及病毒的認識瞭解,慢慢揭開它“詭異的面紗”。

在他看來,這次疫情發展的速度和傳播能力之所以如此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初期流行時,人們對這個新疾病的傳播途徑認識不足,導致疫情擴散。二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潛伏期感染和無(輕)症狀感染患者,患者沒有或僅有輕微症狀,容易漏診,如何找出這類傳染源是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戰。最後一點,則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作為一種新的疾病,人群普遍對它沒有免疫力,導致疫情流行初期的“所向披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