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聽別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聽到船長梁曉玲公益課上,講她在一線接觸到的3個故事,感觸頗深,與君分享。

01

第1個故事 讓人羨慕的學霸

這個孩子是初中生,成績非常好,學習能力很強,很輕鬆就可以學得很好。

於是,父母和老師就會告訴他:不能驕傲,不要掉以輕心,登高必跌重,不斷給他提示風險。

結果導致這個孩子出現了嚴重的焦慮。

這個焦慮不是來自學業,而是來自學業之外的。

比如,他擔心自己會不會被細菌感染;父母會不會突然生病離世;去考場路上,如果遇到交通事故了怎麼辦等等。

最後,發展到晚上睡覺感覺周邊空氣都是細菌,都在咬他,出現病理性症狀。

後來,通過做心理輔導,告訴他這些事情有可能發生,但概率極小,遇到解決就好,慢慢解決他潛意識裡的恐懼。

後來,這個孩子中考成為那個城市的狀元。

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可能很多父母都很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那些優秀的孩子不用操心。

但船長說,成績好的孩子,他們的焦慮指數其實很高。因為他們下滑的概率要遠遠大於他們前進的概率。前進的空間已經不大,下滑的空間則是無限的。

他們站在浪潮尖端承受的壓力焦慮,很多父母不懂,無法體會。除了成績好,人際關係、生活適應性以及未來專業選擇等都是焦慮的源頭。

所以他們是容易出現問題的人群,但往往比較隱蔽,因為他們的問題在水面之下。

那些問題已經浮現在水面上的孩子,家長心理早有準備,反而不會給父母來個措手不及。

所以,學霸型的父母,不能認為孩子成績好就萬事大吉,也要特別關注孩子內心健康。

02

第2個故事 成績中等的孩子

這孩子說了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我的父母特別的貪婪。”

相信很多父母聽到這個詞,內心肯定極為不舒服。

但就如船長所說,請不要給孩子貼道德標籤,不要覺得我辛辛苦苦養育他,換來這麼一個結果,真是個白眼狼。

他這麼說,只是因為他對父母有情緒,用的詞彙不當而已。

這個孩子每次考試,就算他有把握,他也只會讓自己進步一點點。

因為他知道,如果他進步稍微多一點,下一次,他父母就會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這個孩子說:“你別看我排名中等,在中間這裡上上下下,我也已經拼盡全力。但沒有人覺得它有價值,沒有人看見我的努力。我的成績只能上,不能下。他們只要我一直上,一直上,一直上,所以他們很貪婪。我也不想讓他們期望這麼高,所以就算我有全力,我也不盡全力,就保持中等。”

這種只能上不能下的期望,讓人不寒而慄。

考試有波動是很正常的,因為它和出題息息相關。只有連續長期的成績,才能代表孩子的學業水平,而非一次的考試數據。

最關鍵的是,父母看不見孩子的努力,這讓他有點心灰意冷。

為人父母,一定要認同和肯定孩子的努力。試想,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孩子,你還期待日後他走上社會,陌生人來肯定他嗎?太不現實!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堅定地相信,兒童在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應當認識自己,應當充滿一種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個人的榮譽感、名譽感、健康的自愛心的最強大的源泉之一。”

<strong>而孩子的自我肯定,首先來自於父母對他的肯定。

03

第3個故事 那個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

這個孩子的特點,是用裝著寫作業的方式療愈她父母。

她寫作業效率比較高,一個多小時就做完,但會坐在書桌前3個多小時,裝給父母看。

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她說,父母只要看到她坐在書桌邊就安心,家裡也比較安寧。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讓父母再加塞東西給她。

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孩子遠比父母想象的要聰明得多。

這個孩子處於青春期前期,還沒正式進入到內心力量強大的青春期,她採用的策略還是比較緩和的。

但當她再大一點,內心力量更強一點時,可能就會表現出一種掙脫父母控制和束縛的傾向,這是她人格走向獨立完整的必經之路。

這期間和父母有衝突,實屬正常,這代表孩子有獨立思考判斷,父母應該慶幸才對。

但如果父母還一味按照自己需求去控制孩子,那可能會讓孩子發展出真正的叛逆。

什麼是真正的叛逆?

就是處處跟父母對著幹,明知是錯的也不承認,明知是不當行為,還是要做。他們用此來宣洩內心積壓的力量和不滿。

這是一種真正的叛逆,是一種攻擊性的表現。

04

以上3個故事,讓我想起之前一個老師說的話。

她說,每次夏令營,第一天報道父母離開後,孩子們做的第1件事,就是結伴去小賣部買3樣東西:雪碧、雪糕和方便麵。

第一個雪碧,必買。

晚上去查寢時,發現有的孩子一邊摳一邊吐。吐完了,繼續吃方便麵。

老師制止時,孩子們:

“老師,求求你了,就讓我們吃吧,平常爸爸媽媽都不讓我們吃。”

老師們只能把所有東西都沒收。

這個老師不無遺憾地說:

“我們能做的其實很少很少,關鍵還是在於家長。”

此外,她說,孩子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話題,你肯定猜不到。那就是——爸媽的套路是什麼?

當一個孩子說我爸媽什麼套路時,其他孩子就說,你那個套路我爸媽早就用過了,現在我爸媽的套路是這樣的……

孩子都冰雪聰明,就像上面第2個和第3個故事的主人公一樣。

父母的套路他們都門清,所以會發展出相應的應對方案。

如此,雙輸也!

05

那我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船長給了4個解決方案,我非常認同。

1、深度調整跟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

很明顯,第2和第3個案例,孩子和父母之間基本沒有信任,而是一種博弈關係。

我在“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的父母班上,一再跟父母們強調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切記,關係一定先於教育!

但現在很多父母都做反了,他們把學習放在前面,完全意識不到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林文采老師在《心裡營養》中說道,很多家庭認為孩子有“偏差行為”,但專注在改變孩子的行為上,不是根本之道。因為你處理孩子這個偏差行為,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第二個偏差行為。

根本之道在於:改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關係得到改善,這個孩子的行為就會漸漸好起來,孩子就會變得更有朝氣、更快樂、目標也更明確。

<strong>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越友好,我們的“教育”才越有效。

2、好目標,是讓孩子更多體驗到“我做到了”的目標。

家長要調整我們的預期和目標。

好的規劃和目標,一定是滿足當事人,也就是孩子,而非家長自己。

給孩子設計的目標,不要跟別人比,跟他自己比即可。讓孩子的能力跟目標相匹配,哪怕目標低一點,都不是問題。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體驗到“我可以”“我做到了”這樣的心流體驗。

當孩子一次次自我肯定後,他就有了良好的學習體驗。

這種體驗會讓他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更足,更有信心,覺得自己可以繼續往前走,哪怕一點點。

所以,能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的目標,才是真正有用的目標。

3、把考試結果作為指南針,而不是十字架

父母要知道,考試結果,它只是教學的評估手段。

比如,學習第一單元,用考試來評估學生掌握得如何。如果掌握不夠牢固,那就查漏補缺,找方法應對。

所以,考試只是一個指南針,告訴你方向在哪裡。它不是十字架,把一個人永遠釘在某一個位置上,對他進行審判。

別以為你對孩子瞭如指掌,其實你的小九九TA已經門兒清了

4、長期堅持使用,積極關注

去年,閨蜜從深圳來北京,聊到孩子話題時。

我說要多給孩子肯定和表揚。閨蜜擔心,表揚多了孩子會不會驕傲。

她的擔心代表了很多父母的想法。

但其實,父母們大可放心,孩子不會因為你的積極關注就變得驕傲自滿。

就如船長所說,現在大部分孩子,自信心還在發展的第1位,他還沒有那麼自信。

如果你看到孩子有自大驕傲的一面,有可能是他自卑的反應,是一個擋箭牌。

你只要積極的往孩子自信的水杯裡灌水就好了。

<strong>不過,積極關注是有方法的,在《如何說 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 孩子才肯說》聽這本書中講到,讚賞孩子時一定要描述他們的行為,而不是評價他這個人。

比如,孩子把房間收拾得很乾淨,你不能說:

“寶貝你收拾了自己的房間,太棒了,太乖了。”

而應該說:

“我看到這裡有很多變化。東西都規整到架子上,地上的彈球也都撿起來。走進這間屋子,感覺很舒服。”

海姆.G.吉諾特博士說:“稱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之後,在心裡跟自己說的話。”

這種描述行為的讚賞,孩子聽後,心裡的語言是:媽媽覺得我這個行為很不錯,那下次我繼續這樣的行為。

在心理療法中,從來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說“你很棒”這種判斷和評價性的讚賞。

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焦慮,還會讓他們的自我認可,由自己內心的激勵,變成尋求和依賴他人的認可,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

06

3個故事,3個不同的家庭,多多少少,我們都從中看到一點自己的影子。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我們不用糾結他們現在這些行為的結果,更應該從根上尋找原因,把上面4個方法靈活運用起來。

我們慶幸參與了整個過程,這是一段偉大的生命之旅;同時,我們也心懷敬畏,因為塑造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