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

Royal_往事随风


南皮治鄂是憋了口气,廷议每说其言过其实,他便竭力在实务上有突破。平心而论,治鄂之绩虽著,于紫禁城而言都是区域性的。论权位影响,以其地方督帅之位莫说比合肥李文忠,就是同荣禄、项城相比,皆去之甚远。毕竟李、荣、袁都身列中堂之位。南皮那个妒啊!看官们能想到的。


金桥一居者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他的一生盖棺定论,可以说是完美无暇。但是,仅仅只过去几十年,张之洞便开始受到批判,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两个最疼爱的儿子,竟然先后都做了日本的狗汉奸。

据史书上记载,张之洞先后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他的妻妾先后为张之洞生育了13个儿子。但是,张之洞的儿子资料记载却很少。目前能够查到的只有六个,分别是: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

其中,十一子张仁乐和第十三子张仁蠡是张之洞晚年所生的儿子,尤其是十三子张仁蠡,是在1900年张之洞64岁时所生,堪称是老来得子。所以张之洞对他非常宠溺,以至于他从小就骄奢淫逸、无法无天。

后来,在张之洞病逝时,张仁乐才11岁,张仁蠡才9岁,两人都还是个三观没有塑造完成的熊孩子。本来,如果接下来两人有人正确指引,还是能够改过来,毕竟张之洞的家风也是非常严格的。只可惜的,受张之洞遗命,张仁乐很快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在这种背景下,张仁乐相当于在日本长大,他的三观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影响。后来他学成归来后,先谋得奉天复县知事的职务,不久后他便结交了奉军将领李景林,还成为李景林手下“四大金刚”之一。

不过,后来郭松龄反奉时,冯玉祥趁郭松龄与张作霖打得最激烈时,率领军队夺了李景林的地盘。

随着李景林的失势,张仁乐在天津自然也呆不下去。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念他是张之洞的公子,于是给了他一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不过,对于张仁乐来说,区区警察局长这个小职位,他根本就瞧不上,所以他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和日本人眉来眼去。

等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仁乐立马选择主动投敌,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一职,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张仁乐被封为伪满洲国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后改任伪外交部大臣。



等到张仁乐混得风生水起后,他便想到弟弟张仁蠡。因为两人年龄差不多,所以自小关系比较好,此时张仁蠡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对于张仁蠡来说,因为祖上的辉煌成就,他并不甘心教书育人,所以等到哥哥张仁乐找到他后,他立马决定跟着哥哥混。

于是在1935年11月,日军攻占武汉后,汉口日军特务森冈曾派浅见赴北平迎张仁乐南下任刚建立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的市长,不过此时张仁乐正在北平和土肥原贤二怂恿吴佩孚出任为总统,因而不愿来汉,于是他便推荐弟弟张仁蠡代替自己出任伪武汉市市长。自此,张仁蠡也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后来,张仁蠡又加入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伪天津市市长兼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平津时,张仁蠡被以汉奸罪被逮捕判处无期徒刑,在北平监狱服刑,其在北平房产均被没收,至于他的哥哥张仁乐,也被一并关到北平监狱里。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张仁乐的妻子找到曾有世交之谊的章士钊帮助救援张仁乐,于是在章士钊的帮助下,张仁乐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东渡日本,并从此定居日本,直到去世。至于张仁蠡,则一直被关在监狱,后来在1951年时,被纠出来批斗,随后枪决。


我是赵帅锅


张之洞有13个儿子,题目中所说的两个汉奸儿子,是说老十一和十三子,这俩人都是他老迈之际得的儿子。人老之时有了小儿子,那当然是非常宝贝的,但是张之洞在七旬之际,依然是朝廷重臣,哪里有什么功夫去管两个小子。于是从小这两个儿子就疏于管教,缺乏正确的人生导向。当然,这些只是他们日后做了汉奸的一个原因。


张之洞是在1905年去世的,老十一当时只有12岁,而老十三更小。父亲死后,作为长兄的张仁权就成了家里的主事之人,他看老十一正是上学的年龄,于是就花了巨资,将他送到日本,去那里学习先进的东西。老十一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他此时是缺乏善恶观念的,而当时日本人又对这方面的宣传很积极。于是过了几年以后,老十一就喜欢上了日本,觉得这个国家很强,对他很友好,双方的关系很好。于是几年的日本留洋生活,居然让他有了做汉奸的潜质。


回国后,正好溥仪也在日本人那里,打算恢复满洲国,他效力两年后,觉得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就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凭借着和日本人的关系,做了满洲国的官员,主管内政和外交,倒是发挥了自己的一些才能。不过几年的汉奸生活,也让国内的官民记住了他,所以在抗战结束后,他就被很多人盯上了,差点被处死。

而他的弟弟,那个老十三,虽然没投靠日本人,但是也做了汪精卫的手下,做过厅长、市长等职位。那为什么他会得到整个职位呢?其实汪精卫就死由日本人在背后支持的,当时按照日本人的意思,是由老十一来做武汉市长的位子,结果他却回绝了。不过虽然自己不错,他却推荐了自己的弟弟来干这个工作。所以老十三入坑日本人,完全是受到了十一哥的害,如果没有他的推荐,自己怎么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后来日本人战败退兵,这哥俩就被抓了去,因为他们是有名的汉奸,所以必须要枪毙。但是老十一却很有门路,他娶的一个老婆很有点关系,居然和章士钊能搭上关系,于是借着这层关系,被章士钊保了命。出狱后,他很快就找机会逃到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但是他的兄弟却被他丢下。老十三被抓后,先被关押起来,在我国建国后,1951年对其执行了枪决。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老十三是个汉奸,还一度是个喜欢吸食大烟的烟鬼,但是他的孩子却都很有出息,其中儿子长期居住美国,是那里的工程师,而女儿是我国心理学的权威,北大的博导,是个很厉害的女子。


很难想象,作为晚清名臣的张之洞,他的儿子竟然连续两个做了汉奸。这俩人不但害了自己,更坏了他们父亲的名声。但是老十三的几个孩子却神奇地有了出息,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和他们开的一个玩笑。


小镇月明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国藩的最大功绩就是帮清帝国挽救了他们的江山崩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不世功臣。

左宗棠最大的历史功绩则是从阿古柏手中收复了新疆,这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李鸿章最大的功绩是帮助慈禧巩固住了清帝国的江山、使清帝国不至于在混乱之中崩塌,然后在列强们的群雄环伺中,长袖善舞地帮助慈禧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张之洞最大的功绩则是在洋务运动中着力兴办教育、实业,为清末时期展开的洋务运动增添了许多助力。

而在这四大名臣中,除了张之洞之外,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都是在清剿太平天国战争中崛起的豪雄人物,凭借着清剿太平天国的战功,他们三人后来都踏入了清帝国的权力中心、搅动起了清末时期的风云变化。

张之洞和他们不一样,张之洞由于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虽然他很年轻时就考取了举人功名,但他是一直到了1864年、也就是太平天国刚刚平定那一年,才进京考取了进士功名、初步踏入官场中的。


正因此,铸就了他与另外三大名臣不同的人生发展轨迹。

而当在谈到张之洞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张之洞的两个儿子竟然曾经当过汉奸。

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张之洞的汉奸五儿子

张之洞的一生总共生下了十三个儿子,他后来当汉奸的两个儿子分别就是他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和十三儿子张仁蠡。

其中最早做汉奸的人是张之洞的十一儿子张仁乐,张仁乐在长大之后,他被家人送往了日本留学。

张仁乐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熏陶,正是由于这段经历的影响,为他后来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张仁乐也名张燕卿)

张仁乐回国后曾经在北洋军阀手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只不过此前的地位不是特别高。

一直到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人的招揽下,他的人生才进入了一个小巅峰。

接下来,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请前往了东北,在东北的伪满洲国先后担任的实业部长和外交部长等职位。

从张仁乐一生的经历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他父亲张之洞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亲一直以来都是要超越的目标,他的大半生里也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只不过由于水平有限以及机遇的不足,他终生都没能超越自己的父亲。

而在抗战结束后,张仁乐的末日来临了,在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下,张仁乐被以汉奸罪名抓到了监狱里。

要不是后来章士钊动用人情救了他一命,可能他最后的结局就是死在监狱里面。

从监狱里出来后,张仁乐也不敢再继续待在国内了,或许是为了保命,也或许是他太过于热爱日本了,所以他就带着家人移民到了日本,在日本一直生活当老死。

张之洞的汉奸小儿子

至于张之洞最小的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受到他哥哥的影响有关。

张之洞最小的儿子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正是由于受到他哥哥的影响,他在1935年殷汝耕建立了汉奸政权之后,就加入了汉奸政权之中,为日本人修起了力来。

在最初的汉奸政权里,张仁蠡长期担任着民政厅厅长的职务。

一直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他哥哥的运作下,他才当上了伪武汉市市长,并在后来,转任了汪伪天津市市长的职务。



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从以上的介绍,大家想必已经知道了这兄弟二人为什么会成为汉奸的原因。

首先,张之洞的五儿子之所以会成为汉奸,主要跟他在日本受过的教育有关,在日本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他对日本人产生了天然的亲善感,这才会导致他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然后在他的影响下,他最小的弟弟在随之成为了一名汉奸。


当然,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汉奸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张之洞对他们的教育不够。

事实上,张之洞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只不过那两个成为汉奸的儿子不同,这两人都是张之洞在60多岁年龄的时候生下来的儿子,他们在被生下来后没过多少年,张之洞就拖着一身老朽的年龄离开了人世。

就算张之洞想教育他们,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种教育松懈的情况下,兄弟二人最终成为汉奸其实并不能怪张之洞。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张之洞是清朝的大臣,而日本在侵略东北的时候,他们是扶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傀儡政权的,正是由于溥仪这个幌子,他们才会那么心安理得、没有丝毫心理压力地成为了汉奸。

所以说这就是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之所以会当汉奸的原因,他们的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实在有辱乃父的声名。


孤客生


张之洞是个神童,从小就天赋异禀,才思敏捷,再加上受名师指点,因此他在年少时便能诗会赋,学问极好。后来,又凭着兴趣研习了兵法。入仕为官后,张之洞为救民族,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创办军备工厂。还倡导“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仅创办书院学堂,清廷还在他的提议下,首开公费派遣优秀的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风气。

张之洞对中国教育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不光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张之洞)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后来却做了卖国求荣的汉奸,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之洞一生育有13子。但除了夭折和过继的,到最后他还剩下长子张仁权、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张之洞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丝毫不松懈。因此长子张仁权高中进士,先后担任过驻美公使唤参赞、礼部侍郎和侯补四品京堂等官职。

九子张仁侃出生的时候,虽然张之洞已经48岁了。但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张仁侃也颇有出息。不仅担任过刑部、邮传部员外郎,在民国时期他还一直担任地方官员。

张仁乐出生于1898年,张仁蠡生于1900年,此时张之洞已过花甲之年,老来得子,让他万分高兴,因此对这两个儿子也要宠爱一些。

张仁乐从小就非常顽皮,根本静不下心来读书。张之洞看到这种情况后,认为应该因材施教。不过张之洞虽然想法不错,但他却来不及教育张仁乐和张仁蠡,便病逝了。

张之洞病逝时,张仁乐才11岁,而张仁蠡才9岁,根本还是年幼无知的孩子。

受张之洞遗命,张仁乐在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被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张之洞之所以会这样安排,那是因为他早在张仁乐年幼时,便发现张仁乐顽皮好动,不是块读书的料子。所以他便根据张仁乐的性格特点,让他留学日本学习军事。

张仁乐学成归来后,先谋得奉天复县知事的职务,不久后他便结交了奉军将领李景林。

(张仁乐旧照)

1925年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提拔李景林为直隶督军。

张仁乐由于喝过洋墨水,得到李景林的器重,被委以天津县知事一职。

张仁乐到任后,便怂恿李景林以“清理官产”为由,在所辖省内大肆搜刮民财。张仁乐由于办事得力,还成为李景林手下“四大金刚”之一。

不过,张仁乐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

在郭松龄和冯玉祥的怂恿下,李景林和他们结为盟友,倒戈张作霖。

然而,冯玉祥却趁郭松龄反奉战争打得最激烈时,率领军队夺了李景林的地盘。

李景林失势之后,张仁乐在天津就呆不下去了。无奈之下,他又回到奉天谋职。张作霖念他是张之洞的公子,于是给了他一个警察局局长的职务。

但是,张仁乐哪里看得上局长的职务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入侵东三省,张仁乐主动投敌,出任伪吉林省实业厅厅长一职,并积极参与筹备伪满洲国的先期工作。

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伪满洲国登基称帝。

张仁乐由于亲日,又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再加上他在拼凑伪满洲国时,很是卖力,所以他被封为伪满洲国政府内务官兼实业部总长。

不久后,张仁乐又被提拔为外交部大臣。

不过,随着外交部的取消,张仁乐便辞去了在伪满洲国的事务,到北京新民会担任副会长。

当时的会长是王克敏。由于日本想要控制新民会,所以在特务喜多部长的指示下,张仁乐承办了新民会的会务。

张仁乐混得有些头脸后,便想到了弟弟张仁蠡。

(张仁蠡旧照)

张仁蠡和张仁乐年纪相差不多,感情也较其他兄弟要亲密些。

当时张仁蠡才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在一所私立大学任教。

但张仁蠡并不甘心教书育人,所以通过张仁乐的关系,先后在大城、武清等县还做了10年县长。

1935年11月,一心想分裂中国的日本人,指使汉奸殷汝耕将冀东22个县割据起来,做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由于张仁蠡是张之洞的公子,为了制造影响力,他被殷汝耕请来做了民政厅长。自此,张仁蠡开始了他的汉奸生涯。

张仁蠡通过张仁乐,结交上了新民会会长王克敏。

原来,张仁蠡一心想垄断冀22县的盐业。

只是,王克敏其实并无实权,张仁蠡最终没能拿下冀22县的食盐经销权。

1938年,日本夺取了武汉,随后有消息称在日军的扶持下,吴佩孚将被拥立为总统,

但事实上,吴佩孚并没有答应为日本人做事。

日本人于是派张仁乐前往劝说,并承诺只要能让吴佩孚出来做总统,就让张仁乐做国家总理。

正在此时,在武汉的特务森岗皋为了找个有影响力的人担任市长一职,便想到了张仁乐。他既是张之洞的后人,再加上早年和他交清匪浅,于是邀请他出任伪武汉市长。

张仁乐此时正做着国家总理的美梦,哪里看得上这种职位。所以,他推荐张仁蠡前去就职。

森岗皋当然没有意见,毕竟他只想要“张之洞之子”的影响力。

(汪精卫旧照)

1940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南京政府。

一心想独揽大权的汪精卫,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插亲信。

这样一来,张仁蠡很受排挤。关键是,日本人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根本不予以纠正。

无奈之下,张仁蠡只得献媚汪精卫。在一番投其所好后,汪精卫渐渐转变了对他的态度。不仅吸纳他为伪国民党中央委员,还任命他为天津特别市长等重要职务。

随着日本战败后,张仁乐和张仁蠡都被定为汉奸,关押在北京的监狱中。

张仁乐的妻子为了营救张仁乐,找到曾有世交之谊的章士钊求情。

在章士钊的帮助下,张仁乐被无罪释放。随后他便东渡日本,并定居在那里。

至于张仁蠡,则在监狱中度过了几载春秋。在1951年镇压反革命分子的运动中,他被纠出来批斗,随后判处死刑,就地枪决。

其实,张仁乐、张仁蠡之所以都沦为汉奸,还是因为在年少时,没能得到父亲的指引和正确树立人生观。所以两人在日本人入侵后,不仅没有国仇家恨的复仇之心,反而为了荣华富贵,甘愿供日本人驱使。

不知道,张之洞地下有知,会不会气得跳起来打这两个不孝子。

(参考史料:《张之洞》《张之洞之子成汉奸》)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之洞,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育有13个儿子,家大业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为了让儿子能够成才,苦口婆心的写下了《诫子家书》,文中内容写得语重心长,对子孙们充满了殷切的期待,下面截取其中一部分:

张仁乐。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而可借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服官一品,名满天下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予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张仁蠡。

可百年以后的张之洞哪知道,儿子里的11子张仁乐和13子张仁蠡为了荣华富贵,相继当了汉奸,真是情何以堪。张仁乐和张仁蠡生的晚,出生时张之洞都60多岁了,去世时俩人才10岁左右,张仁乐长大后,顺着留学潮,去往日本留学,回国后先是在直隶督办李景林手下当差,李景林兵败后,跑到奉天找出路,918以后就投靠了日本人,在伪满洲任实业大臣、外交大臣,想拉着吴佩孚在北京“组阁”被拒绝。

右一为张仁蠡,右二为张仁乐。

在这期间,张仁乐还弟弟张仁蠡拉入伙,俩人同时为日本人卖命,张仁蠡出任当时伪冀东自治政府的民政厅长,又改任伪武汉市长,后来投靠汪某人,当上了伪天津市长,抗战胜利后,张仁乐与张仁蠡均入狱,张仁乐由章士钊出手救出,潜往日本,1971年客死日本,张仁蠡就被那么好命了,一直被关到解放后,1951年被判处死刑。


图文绘历史


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两个儿子,为何都当了汉奸?(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年轻时也是学霸一枚,16岁考中顺天府解元,27岁进士及第第三名,即探花。官至两江都督,称“帅”,所以当时人称之为“张香帅”,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作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张之洞重视教育,先后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院(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学院等著名学府,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著名实业,毛主席讲到民族工业时,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八国联军入侵时,他还与驻上海各国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确保了南方稳定。

张之洞死后,被朝廷追谥“文襄”,晚清重臣里面,以“文襄”谥者只有左宗棠、张之洞两个人。

张之洞是清末少有的忠臣、廉臣和开明人士,是晚清政坛中一个厉害的角色,他一生殚精竭虑支撑晚清大局,做梦也没有想到,死后竟然被儿子打脸,家里出了两个卖国的汉奸。

张之洞生于1837年,逝于1909年,一生中共有三任妻子和两个小妾,先后为张之洞生育了13个儿子,能够查到的有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三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子张仁宝,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当汉奸的是十一子张仁乐和十三子张仁蠡。

张仁乐生于1898年,曾留学日本,“九一八”事变后,他投靠日本关东军,先后担任满洲国执当局外务官兼事业部总长(后任大臣)、社交大臣、新民会副会长、古学院院长。

在张仁乐的引领下,弟弟张仁蠡也成了汉奸,担任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当局”民政厅长,后任武汉市伪市长,汪伪国民党中心委员、伪天津特别市市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张仁乐、张仁蠡以汉奸罪被捕入狱,后来章士钊出面求情,张仁乐得以出狱,远赴日本,1971年死在日本。

相比于哥哥客死他乡,张仁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被捕后,判处无期徒刑,房产被没收,1951年,又改判死刑,在北京被处决,死时51岁。

一生清廉,注重名声的张之洞怎么会养了两个汉奸儿子呢?

张之洞一生清廉,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张之洞去世后,家里没有余钱剩米,连丧事都办不起,最后还是朝廷出钱帮助办的丧事,一个如此清廉,注重教育和家风传承的封疆大吏按理说不应该教出这样不肖的子孙来的。

一是,张之洞老来得子,过分溺爱,疏于教育

张仁乐

张之洞1909年去世的时候已经72岁,此时张仁乐11岁,张仁蠡9岁,张之洞花甲之年生了两个儿子,此时又恰逢清末多事之秋,张之洞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亲自教导他们了,加之老来得子,自然是非常的溺爱,张之洞去世后,此时科举废止,西学兴起,张仁乐从青岛特别高等学校毕业后就闹着去日本留学,这段时间是他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却没有接受张家的传统教育,留学期间,留学报国的本事没学会,贪权媚日的根子算是扎下了,张仁蠡跟着哥哥学的是有模有样。

二是,子孙对权力和财富的无限渴望

张仁乐与张仁蠡少年时期,父亲位极人臣,张之洞去世后,家道中落,昔日雄风不在,对往昔显赫家族的留恋让他们产生了追求权势的念头,留学归来后,张仁乐投入奉系军阀李景林麾下,沆瀣一气搜刮民脂民膏,日本占领东北后,张仁乐积极参与组建伪满洲国,登上高位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耻笑碌碌无为的哥哥们。

1937年,伪满洲国撤销外交部后,张仁乐看不上日本人给他的职位,跑到北京当新民维持会会长,日本人占领武汉后,邀请他出任伪武汉市长,希望利用张之洞在湖北的影响力,张仁乐根本就看不上眼,推荐弟弟张仁蠡就任,他在等待一个更大的职位,当时盛传日本人邀请吴佩孚出山任总统,张仁乐当国务总理,张已经在家里雇了十几个秘书,联系各路人马,做好了组阁的准备,结果吴佩孚不愿当汉奸,张仁乐的总理迷梦也黄了。

张仁蠡

张仁蠡虽然没能留学日本,但是凭着老爹的声望读了北大,刚毕业就跟着哥哥跑到伪满古学院,当了一个常务理事兼总干事。

后来在河北担任南皮县知事期间,疯狂敛财,就连老百姓坟墓里的棺材都被他挖出来卖了。

日本搞华北自治时,张仁蠡当上了民政厅长,张仁乐后来推荐他当伪武汉市长,既然都是张之洞的儿子,谁当都一样,张仁蠡又顺利当上了市长。

当市长期间,张仁蠡宣称最痛恨吸鸦片的人,市政府内,谁吸鸦片,就立即撤职,并送到医院戒毒,背地里,张市长却偷偷吸食鸦片,为了防止别人闻出来,天天雪茄不离口。

汪精卫上台后,想换掉他这个武汉市长,张仁蠡赶紧花巨款购买了文廷式遗著送给汪精卫才保住官位,后来调任伪天津市长。

担任市长期间,聚敛了很多财产,在北平西城贵人关一带购置了大量房产,准备卸任后住在北平,结果日本人投降了,他也进了监狱,房子被没收了。

武汉中山公园的受降堂,是当年日本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签字投降的地方,最初,这是张仁蠡担任伪武汉市长期间为老爹张之洞修的”张公祠“,抗战胜利后,孙蔚如将军顺应民意,铲去”张公祠“,亲自书写”受降堂“。

张之洞一生清廉,10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亩“,没想到去世后,后世子孙却如此不肖,如果张之洞在天之灵,估计死也不能瞑目。

张之洞与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老子卖蒜儿捣蛋,老子英雄儿混蛋。老梁觉得这话放在张之洞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张之洞出生清流,他这清流可不是那种张张嘴让人跑断腿的类型,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清流。开洋务,办教育,那一样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

咱别的不说,就说这教育吧,毕竟这块和题主的问题靠着点边。自强学堂人家办的,这疙瘩是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咱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中国人自己创办管理的新式高等学府,现如今蹲在九州大地上,即是985也是211的双一流大学。

湖北务农学堂,到现在变成了华中农业大学,同样是一所985,211的双一流大学。

湖北工艺学堂,到现在分成了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武汉科技大学。

慈恩学堂,就是现在的南皮县第一中学。

新式学前教育还搞了一所湖北武昌蒙学院。

等等,那叫个海了去了。

国之根本,教育也!

国之教育,他老张抓的很紧。可让老张包括咱大华夏的人愣是惊掉了下巴,这老张十三个大头儿子咋就出了俩瘪犊子成了汉奸,说起来就让人唏嘘不已。

咋就成了汉奸?

这俩儿子一个是老十一张仁乐,另一个是老十三张仁蠡。是张之洞过了花甲之年顺手这么捞出来的,大家伙都知道那年月,咱大华夏这土地就不太平,国家的事就把张之洞的精力榨了个干净,他是没空教育这俩傻缺。

但还是抽空给这俩儿子写了一篇《诫子书》,大概意思就是让这俩儿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那心修的正正的,报效国家。

可这东西,俩儿子根本就没有瞅进眼去,毕竟这俩人没成年不是。张之洞死的时候,张仁乐十一岁,张仁蠡九岁。这要是放一般家庭这就个吹鼻涕泡的年纪,啥也不懂,需要教导,需要教育,需要引导的年纪。也许是失去了父亲,缺失了教育的环节,虽然有着大哥的照顾,但也只能是在生活上的照顾,在精神上的照顾那就差远了。

老话说树大他有枯枝,也许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比如说张仁乐大哥把他养大,送他到小鬼子的地界留学,那个地方好的东西有,坏的东西也不少。大哥是让他学习强国的知识,可他学的却是声色犬马逗蝈蝈。几年的学费,不到一年就糟蹋殆尽。

这一回了国,为了能继续过上优越的生活,这就扛着自己老爹的旗号,跑到伪满洲国,为溥仪他大爷服务去了。撅着个屁股专搞小鬼子,伺候小鬼子吃喝,美其名曰亲日宣传,扯淡!

就这破事整了两年,又不做了,天天的想着超越自己的老爹。

这不机会来了,当年小鬼子攻下武汉,北京哪疙瘩就传出口风来,说小鬼子要把吴佩孚请出来,当啥狗屁大总统,这张仁乐请出来当总理。

这消息也不知道从哪个棺材板里吹出来的,这一家伙就吹到了张仁乐的耳朵眼。哎呦!把这小子乐的,心说自己个终于要超越老爹了,这顿瞎忙乎,还没有影的事,这货就在家里搞了十几个秘书,这就准备组织内阁。

结果吴佩孚大眼睛瞪的比牛蛋都大一圈:“啥玩意?俺老吴瞅着像混蛋吗?开枪打仗没脑子的事,是干了不少?但民族大义这玩意,俺老吴比你懂!你想让俺老吴当这狗屁总统,把俺脑袋剁了咱在聊这事!”

得,这事就黄了,张仁乐的梦破了。

后来小鬼子本着废物利用的想法,这就请张仁乐出来当武汉市长(伪),他这眼皮一耷拉瞧不上,这就推荐自己的弟弟张仁蠡去,自己个蹲家门口捞着大碗面等着下一个好机会。

至于张仁蠡这就是个饥不择食的家伙,只要是权利就往自己怀里搂,那年汪精卫投了小鬼子,这货为了留任武汉,给汪精卫这小子送礼,这顿送,送的汪精卫眉开眼笑的,得,这职务算是保了下来。

咱回头再说这张仁乐,沽名钓誉的蹲家门口捞大碗面瞅机会的时候,这小鬼子没撑住,这就投降了。民国的光头老蒋又回来了,这清算可就来了。

张仁乐和张仁蠡这就蹲了大牢,后脑壳上可就顶上了枪口,等着枪决。

咋说呢?这张仁乐命好,不知道从哪里拐带了一个好老婆,这老婆家里和章士钊有关系,通过章士钊张仁乐的命是保了下来,这货一出牢门,直接带着家人,一股脑的跑到了小鬼子地界,再也不敢在大华夏的地界露头。

至于张仁蠡被抓的那天还抽着大烟当神仙呢?他哪宝贝他的哥哥把自己个保出来,一脚就把这货踹沟里去了,根本就没想到还有这么个弟弟。

得,既然没人保是吧?本来是个无期,结果就给整成了枪毙,你说这事整的,一颗花生米到阎王老爷哪里报道去了。

张之洞树人无数却难树子,这话真难说出口了!哎……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张之洞身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殚精竭虑支撑晚清大局,做梦亦未想到被儿子打了脸,抗战时期张家竟然出了两个汉奸。

说起张之洞当汉奸的儿子,应是其第十一子张仁乐,以及第十三子张仁蠡。至于二人为何当汉奸?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张之洞家庭教育缺失,晚年得子宠溺过度疏于人生观教育。

张之洞27岁被慈禧钦点全国高考探花,得以踏进仕途。观其一生历任湖广总督等封疆大吏,最终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仕途顺遂圆满落幕。

张之洞能得清廷如此重用,皆靠自己夙夜勤政。其在洋务运动时兴实业重教育,他广办大学堂以培养人材为国效力为己任。

可以说张之洞于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但他却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其虽有完整家教理念,却未将大道理融进家常生活细节中,使之真正融入子女骨血形成家风习惯。

张之洞的三妻两妾,共为其养育了十三个子女。他曾因一子顽劣,无奈只得将其送到日本教育,但又担心其子在日本学会吃喝嫖赌误入歧途,故写一封《戒子篇》劝诫其务必认真读书。可是其子却在日本不足四个月就花光了一年生活费。张之洞不得不寄钱补上儿子窟窿,并再次告诫儿子读书期间戒奢靡要经受苦难磨练。

我们试想张之洞如果能将其忠君爱国情怀根植于子女内心,养成子女轻荣华富贵重读书明理的风骨,又怎会出现如此纨绔儿子?又何需写《戒子篇》呢?

张之洞年长儿子尚且如此玩世不恭,更何况仁乐与仁蠡是其六十岁、六十三岁时晚年得子。老来得子是人生暮年至喜,而且当时其长孙都已近成年。可想而知张之洞只会对两幼子宠溺更深,自幼疏于人生观养成教育。

因而当张之洞去世时,当时只有11岁的张仁乐与9岁的张仁蠡,对其临终留下的勿忘国恩、勿坠家风的家训,根本一知半解只知父亲权势带来的威风虚荣,而对关注民生疾苦的家国情怀无任何体验。

二,两子幼年失祜,长兄无力重塑其人生观。

仁乐与仁蠡幼年失祜,长兄如父,但其长兄并不足以为他们重塑人生观。

就如其长兄张权在赴日考察时,只因让正在日本读书的儿子出校与其团聚,而与日本高层近卫笃麿矛盾激化。近卫认为其子多次违纪出校,皆是张权过度纵容之过,其对儿子教育百无是处。

由张权行事风格,可见其并无完整教育理念。

他可以为弟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却无法正确引导其人生路。

从而导致张仁乐日后赴日留学,未能学习日本先进理念以报效祖国,而是贪权势产生媚日心理。随后张仁蠡有样学样步仁乐后尘追逐权势无家国情怀。

曾有人说,如果三代人皆能以相同理念做事,就是形成了真正的家风传承习惯,这亦应是张之洞悔之莫及的家风传承缺失之憾吧。

三,贪权势妄想超过父亲重振家族雄风,张仁乐误入媚敌投日歧途。

张之洞虽位极人臣,却一生清廉未给后人留下过多财产。尤其是清廷灭亡后,张家余势顿失,昔日雄风不在。

张仁乐自家道中落后,幼时家族显赫时的盛况成其暗中追求的执念。

他也明白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于是他自日本留学归来后,就开始各处钻营谋求仕途显贵,妄想超过父亲以重振家族雄风。

要说张仁乐独立打拼的理念不错,可是其选择的道路却误入歧途。他想超过父亲的只是权势虚名,却未想到父亲能在晚清位极人臣,靠的是以家国为己任的勤政为民。其做人理念原则与父亲截然不同。

张仁乐回国后投在奉系军阀李景林麾下,与其沆瀣一气搜刮民财。后随李景林落败,张仁乐流落到营口靠闲职混饭吃。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看着日本邀溥仪建伪满洲国,仿佛回到晚清重享幼时家族盛况。他对此兴奋不已,深知自己满清遗臣之子身份是可凭借之力。于是其积极参与组建伪满洲国,并担任伪满国各部大臣,甚至官至外交大臣一职。

张仁乐悖民族大义得高官并不以为耻,反而嘲笑碌碌无为的哥哥们,其全无家国观念以超越父亲权势为目标,却与父亲家训背道而驰。

四,日本妄想利用张之洞在武汉余威,仁乐趁机拉仁蠡投敌。

1937年,随着伪满洲国撤销外交部,张仁乐只得跑到北京任日本人组建的新民维持会会长。后抗日战争爆发,他本梦想与吴佩孚组建维新政府,由吴佩孚任总统,其任国民总理一职,可是吴佩孚宁肯饿死亦不做汉奸,张仁乐总理梦碎。

我们只能慨叹民族大义面前,张仁乐就连军阀吴佩孚都远胜其千里却不自省。不久张仁乐又将弟弟仁蠡拖向汉奸泥潭。

昔日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在武汉兴实业修卢汉铁路,建自强学堂造福百姓在武汉威望甚高。因而日本占领武汉后,就想借张之洞之名望统治武汉,于是他们就邀张仁乐担任武汉伪市长一职。

可张仁乐终极目标是超越父亲成为总理,当然看不上武汉市长职位,却把弟弟仁蠡推到台前。

日本本就只想借张之洞之名,哪个儿子任职都无所谓。张仁蠡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在私立大学任教,后又任过十余年县长之职,现经哥哥举荐欣然前往武汉任伪市长。

哥哥的榜样力量是巨大的,仁蠡内心对追求权势疯狂敛财的渴望,比仁乐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人故意透露其是张之洞之子身份,世人皆骂其认贼作父行径,并殃及张之洞名声。可一切口诛笔伐都未令仁蠡悔悟,其反而以此为荣,倾尽全力为日本人做事。

甚至在汪精卫建立伪政府后,其为保官位又趋炎附势投向汪精卫,成了铁杆汉奸。

张氏父子在武汉行事口碑迥异,只源于张之洞一心为国为民,张仁蠡一心只有私利权势而无家国民族大局观。

后仁蠡又转回天津任特别伪市长,踏上汉奸路致死不回头。抗战胜利后,仁乐、仁蠡皆以汉奸罪被捕,只因仁乐人脉广,得脱牢笼偷渡到日本度余生,于1971年病逝,享年73岁。仁蠡就没那么幸运了,于1951年因汉奸罪被处决,享年51岁。

仁乐、仁蠡富有学识,本可秉家训勿忘国恩报效祖国,可他们汉奸行迹令人唏嘘。张之洞于泉下有知两子劣性,有知自己忠心为国争得身份地位竟成了儿子投敌谋权的跳板,一定会追悔只有空口大道理,却未令子女领悟其人生格局精髓,致使子女高智商低人品的教育缺失。也许他会慨叹一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吧。

斯人已逝,其家庭教育对错还是由后人各自体味评说吧。

<strong>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众所周知,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四大名臣之一,劳苦功高,一生为朝廷效力。然而,相传他的两个儿子却做了后人唾骂的汉奸走狗?是不是真有此事呢?待楠楠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故事。

  • 张之洞一生中有十三个儿子,他那做了汉奸的两个儿子跟他接触甚少,因为他是晚年得这两个儿子。身为父亲,自然是想多跟儿子亲昵,但是他由于忙于公事不可开交,焦头烂额,跟这两个儿子相处甚少,甚至是到他临终之时,也没能跟他们多多谈心,那一年一个儿子才十三岁,而另一个却只有九岁。

  • 早年缺了父亲的细心教育和栽培,这两个儿子后来在歪斜的道路上前进,也是不稀奇的。 有的温室里的花朵,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屈服于外界残酷的环境或者是利益诱惑,而放下了自尊与集体利益,甚至是卖国求荣,而张之洞的这两个小儿子正是如此。
  • 张之洞撒手人寰,全靠他一人支撑的官宦之家也就开始慢慢没落,甚至是瓦解。张之洞最小的两个儿子张仁乐和张仁蠡,本来是生活在养尊处优、家境优裕的环境底下的,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没有遭遇过这种情况,一下子适应不过来。
  • 从家境显赫到家境没落,这样的反差实在是让过惯了小少爷日子的人受不了,使得没有爱国情怀的他们铤而走险,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
  • 张仁乐日本留学,与日本人拉帮结派,成为了日本人的舔狗与走狗。他利用伪满的外交部长的职权,公然为日本人效力。其后,他还为日本人推荐自己的弟弟张仁蠡做武汉市市长。这样一来,他们成为了为日本人鞠躬尽瘁的汉奸和走狗。

战争结束后,为日本人做事的走狗都遭到国民政府的审判,张仁蠡也不例外,他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处决。而张仁乐辗转之下逃到他最爱的日本,最终在那边度过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