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和嬰兒多說話?

小冰冰0210


我在女兒剛剛出生的時候,只要寶寶是醒著的,我就會給她說話,後來,寶寶稍微大一點,我就不斷的給寶寶講話,唱兒歌,背古詩給她聽,我婆婆聽見了就說:“她這麼小能聽懂什麼?”我說:“孩子就是因為小,才要多給她講講話,這樣孩子到了學話的時候會更容易開口。”

我在兒子出生後也是不間斷的給孩子對話,親測的結果真的很明顯,兩個孩子開口說話很早,而且,女兒和兒子均在1歲2個月左右的時候已經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女兒2歲的時候已經能夠有條理的和我辯一個所以然,而且還會背很多古詩。兒子在2歲的時候也是說話溜的很。女兒和兒子在語言表達方面和我平時與孩子間的對話有很大的關係。

給嬰兒多講話有助於他的語言能力發展,而且還能建立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親子關係的建立,更有助於孩子建立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係。

有科學研究證明:即使嬰兒不會說話,不瞭解語言。但是,父母所說的話會不斷灌輸到嬰兒的頭腦裡,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其刺激會對嬰兒的腦細胞產生驚人的影響的。

語言的發育是有這樣幾個過程的:

  • 一個是孩子的發音階段;

  • 二是理解語言階段;

  • 三是說話語言表達階段。

在出生以後就可以訓練引導寶寶發音,家長要不斷地和孩子交流,把語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腦子裡。這樣對他以後的語言發育也是很好的。注意,在和寶寶互動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發音一定要準確。

我們在與寶寶講話的時候要有互動式的進行交流,比如:我們在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說:寶寶,咱們要穿衣服了;給寶寶換尿不溼的時候;或者是拿了一個水果要告訴寶寶這是什麼,是什麼顏色的等,寶媽要抓住一切機會給寶寶進行互動。

可以穩定寶寶的情緒

對嬰兒說話本身是和他進行情緒接觸,說話者的表情、聲調、態度都能夠使嬰兒產生安全感。比如說現在不少嬰兒游泳館都會給寶寶進行撫觸工作,而撫觸的同時也會給寶寶溝通,讓寶寶的精神放鬆。

增加寶寶的記憶力

我們和寶寶反覆多次的講話,會加深寶寶的印象,可以增加寶寶的記憶力。和寶寶說的話越多則寶寶記憶的越多,寶寶的記憶力得到鍛鍊。


我是小淘氣鬼日記,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歡迎各位寶媽關注我,和我一起討論在育兒路上遇到的問題。

小淘氣鬼日記


你好,我是可可媽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和嬰兒說話好處多多,一些家長認為孩子太小,完全沒有必要太早跟孩子交流,其實這樣是錯誤的。

別看嬰兒比較小,家人的不定期說話交流對其大腦的開發很有幫助。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懷孕就開始做胎教的原因之一。

說兩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我在懷孕中後期每天開始胎教,聽音樂,跟寶寶對話,看圖片等等,堅持到寶寶出生,後來寶寶出生了,我也是每天做事之前堅持跟她對話,我也堅信她可以理解我的話。

我家寶寶十天左右就開始笑了,特別愛笑。二十多天追視特別好,不到三個月就自己會翻身了。反應比同齡寶寶快好多。而且很早就開始咿咿呀呀說話,機靈。

第二個例子。我有一個親戚,孕期也沒胎教過,生寶寶後因為一個人帶,也熬夜帶娃特別累。每天也不知道跟寶寶交流。他家寶寶比我們大一個月,反應很慢,也不知道翻身什麼的。

總體來說跟寶寶多說話有很多好處。

一、開發大腦

經常跟寶寶說話互動,可以開發寶寶大腦,刺激神經,讓寶寶快速理解未知世界。

二、增進親子感情

經常跟寶寶說話,可以讓他體驗來自父母的愛,感受爸爸媽媽的氣味和語氣,熟悉爸媽的聲音,有利於寶寶快速認出爸媽。

三、說話早

一般來說,經常互動的小孩,說話早,反應快。大動作發育比較好。

總之,跟寶寶多說話,好處多多,希望大家堅持。

我是可可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喜歡就關注我。











可可媽媽日記


Hi,首先和新生兒、嬰兒聊天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而且這對孩子將來的語言、認知、社交、情緒等各方面的發展都關係重大!

我是一名蒙特梭利教育工作者,經過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0-3歲的專業培訓。我想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我的觀點。

我之前遇過一個小孩,印象特別特別深刻,那個小孩2歲多來我的託班環境裡,但是孩子極少說話,能表達的語言特別少。當我和爸爸溝通,想要試圖找到原因時,我才瞭解到:孩子是一個單親家庭,爸爸平時要外出工作,平時就是爺爺帶,而爺爺是個啞巴!我頓時就明白原因了。想象一下孩子出生後的前兩年時間裡,幾乎都在一個“無聲的”環境裡,缺乏一個豐富的口語的環境,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怎麼會沒有影響呢?口語發展的遲緩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與他人的社交、自信心(情感情緒)的發展。所幸孩子後來以前入園,在一個口語環境豐富的班級集體環境裡,到3、4歲的時候,已經變成一個活潑快樂善於表達的孩子了。

語言是很抽象的東西,人類是唯一一個把語言發展,並把它作為一種溝通工具的。其他的物種像鳥、猴子、海豚等等也有通過聲音、動作進行交流的,但是不會發展出口語、書寫、閱讀的表達能力來表達想法、能力、情緒和概念。蒙特梭利發現了人類在出生的前6年裡有許多敏感期,而語言的敏感期從出生下來就有,並且持續到出生後的6年: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個新生兒,當我們在孩子清醒的時候,和他說話時,你會發現他會非常專注地觀察你的嘴巴,你的嘴唇、牙齒、舌頭、臉部的肌肉是怎麼同時運作發出聲音的。雖然這個時候他還沒有真正發展出口語,但是從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在觀察、吸收、內化。他通過吸收環境裡所有的感官印象,理解概念,逐漸理解到:詞是用來表達和命名這個世界的。環境裡一切的聲音都被他通盤吸收,以用來建構他自己,成為一個人。

而如果環境中的成人對一個新生兒發出的聲音,給予興趣並回應,嬰兒就會開始充滿喜悅的對話,刺激你更多的對他說話!新生兒為了發展,他是多麼的機智!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5歲前對背景的噪音是不能過濾的,他們還沒有發展出這樣一種能力。這個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證實。在《小腦袋的秘密》Lise Eliot: What’s Going on in There: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5 Years of Life 這本書裡也有提及到,我們成人或許很習慣於打開收音機、播放音樂、或者開著電視,同時做其他的事情。而這對5歲前的孩子的話卻很難。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初期的英語啟蒙時,經常給孩子在環境裡一直播放英文歌曲,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相反使用過度可能會成為一個語言的障礙。比如我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播放背景音樂、磨耳朵,這對口語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障礙。聽音樂應該是一個孩子積極參與的過程,我們通過互動高效的讓孩子理解音樂裡想表達的意思、情感等,應該通過正向的強調讓孩子理解,僅僅作為背景音樂的方式孩子是很難吸收的、低效的。

因此多多和你的孩子說話吧,讀故事書、唸詩歌、唱童謠、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這些聲音都會被他吸收,並且在恰當的時機用他自己的方式被“創造”和表達出來!



一起學蒙特梭利


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我上了大學,即使我認識26個英文字母,即使我英語過了4級,即使我能讀懂簡單的英文文章,為什麼我還是口語不行?

為什麼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小孩到4、5歲就能流利的說話?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是因為所處的環境給人的大腦刺激不一樣。母語為英語的小孩天天聽,即使她不認識英文字母她也可以說話,漢語為母語的小孩,天天聽,即使她不識字,她也可以說話。這就是給寶寶讀書的重要性。

在我們家寶寶7、8個月的時候,我就買了唐詩300首,後來又買了宋詞,中國成語故事等等。每天只要下班,有時間我就抽空讀給她們聽。

不要以為她聽不懂你在說什麼,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給她的大腦帶去刺激和強化。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在潛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


迪納維亞


和嬰兒多說說話,不僅可以讓Ta感受到父母的愛,還有利於他的語言發展。

雖然小傢伙看起來每天除了睡就是吃,好像什麼也聽不懂的樣子。但實際上,嬰兒大腦的活躍度是成人的兩倍。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這樣的節奏:

出生時,大腦發育程度為——25%3歲時,大腦發育程度為——90%

也就是說,寶寶大腦在3歲前都是處於迅速發育的階段。你對他說的每句話、做的每件事,在溝通過程中會促使他的大腦不斷接收、整理信息,最終學會說話。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和嬰兒交流的話,建議這樣做:

1. 做個話癆媽媽

話癆,顧名思義就是在日常中儘可能事無鉅細地和寶寶描述,這是什麼,我們正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些都是寶寶成長的語言教材。

小傢伙即使不會說話,但也許他很快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奏,通過表情和動作回應你。比如:

給他穿衣服時:

做每一個動作,我都會和他說“媽媽要給你穿漂亮衣服咯,來,你先躺下;要抬左手哦,好~ 非常棒,現在要抬右手了哦~ 來看這件紅色的衣服是不是很漂亮啊,寶貝配合的非常棒呢!” 這時候他往往會用咯咯地笑和揮動的雙手來回應我。

給他做撫觸操的時候:

做撫觸操的時候可以邊做邊唸叨著:“寶貝先躺下,媽媽要開始給你按摩咯~,我們先從臉蛋兒開始吧,寶貝的小臉蛋真可愛,媽媽摸摸更好看”。

有關撫觸操按摩方法可以看我這篇回答:↓↓

《怎樣給新生兒做撫觸?》附教程圖

還有很多很多場景,比如餵奶、洗澡、睡覺、出門、坐車、去遊樂園、超市等……你做的每件事,看到的東西,都可以告訴他,指給他看。

媽媽的聲音會讓他感到親切,對這個陌生的世界,產生信任感和好奇心。

2. 表情交流

曼徹斯特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禁止臉部表情」的實驗。

在實驗開始之前,媽媽與寶寶在正常互動,寶寶玩的很開心。

  • 實驗開始後,媽媽變的面無表情,寶寶察覺出了不對勁,便開始想辦法來引起媽媽的注意,媽媽不為所動。

  • 寶寶繼續嘗試與媽媽交流,但是媽媽仍然沒有任何表情,最後寶寶開始崩潰哭泣。

這個實驗說明:嬰兒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可以感受到大人臉上的表情和情緒的。

所以,家長不妨做比較誇張搞笑的表情或者動作來逗寶寶玩樂。

我老公就是每天下班回來都對著孩子做鬼臉逗他玩,剛開始我還擔心會不會被嚇到,後來看小寶玩的那麼開心也就沒再管了,現在已經成為寶寶每天固定的快樂源泉了😀。 對於上了一天班的大人來說也能起到放鬆的作用~


3. 親子游戲

除了日常的聊天之外,親子游戲也是與寶寶進行交流互動的方式,尤其對於不善於話癆的父母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在遊戲中自然會有很多的肢體接觸和交流。不僅增加了親子感情,還鍛鍊了寶寶身體。

遊戲1:照鏡子

玩法:抱著寶寶到大鏡子前面,一邊叫著他的名字,一邊問:“寶寶在哪裡?”然後舉起寶寶的一隻手,說:“寶寶在這裡!”再問寶寶:“ 媽媽(爸爸)在哪裡?”(此時可暫離鏡子),瞬間回到鏡子前對寶寶說:“媽媽在這裡!”同時向寶寶揮手與拍手。

作用:這個遊戲可以給寶寶視覺刺激,建立對身體部位的認知。

遊戲2:躲貓貓

躲貓貓大概是小寶寶最喜歡玩的遊戲之一了。

玩法:爸爸抱著寶寶,媽媽在對面先同寶寶說話;

突然媽媽用手或者毛巾矇住臉,問寶寶:“媽媽在哪呢?”

寶寶聽到媽媽的聲音,但看不到人正著急的時候,便將毛巾拿開,就像變魔術一樣,媽媽又出現在寶寶面前了!

作用:通過這個遊戲可以訓練寶寶認人的能力,還可以幫助寶寶逐漸克服分離焦慮:知道媽媽不在之後,還會回來。

其實新生兒天生就擁有很多能力,千萬不要認為他們“不會說話”、“什麼都不懂”,就覺得沒必要與他們說話。

希望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愉快的和寶寶進行交流!


我是王老師,有8年育兒經驗;

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前行。


早教王老師


嬰兒雖然聽不懂我們具體的語言,但他們依然能聽到很多信息,而且還在學著傾聽說話的聲音。三歲之前,家庭成員對孩子說的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強,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三歲時掌握的詞彙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到9-10歲時的語言能力,而且掌握的詞彙量越多,閱讀時的理解能力就越強。

怎麼和嬰兒溝通?

1.跟孩子說話。無論什麼話都可以,但是我們要注意,當我們說一句話的時候,我都要停頓一下,等待孩子的回應。當孩子“說話”的時候,我們更要“回應”。說話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跟孩子的互動。

2.唱童謠。念或者唱出來都沒有關係,也別介意自己唱的不好,寶寶是沒有意見的最佳觀眾,尤其是在寶寶煩躁的時候,如果對他們說話沒有用的話,歌聲可以神奇的讓他們安靜下來。

換衣服的時候,跟孩子做遊戲的時候,是唱童謠的最佳時間,我們還可以把孩子的名字編入到童謠裡來,吸引孩子注意力。

3.玩交替進行的遊戲。

玩遊戲都能讓寶寶感到愉快,並且開始學習對話是如何進行的、相互交替進行的遊戲,比如躲貓貓,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當寶寶看著我們的時候,把自己的臉遮起來,然後過一會兒再突然露出來說“嗨”,這樣的遊戲可以不斷的重複進行,即使我們失去興趣了,她們依然會樂此不疲。

4.讀簡單的書。

給小寶寶讀書是不受時間限制的,無論什麼時候開始給寶寶讀書都可以,在他們很小,剛開始形成專注力的時候,就讀書是非常好的,當然他們還聽不懂故事,但是會很享受我們說話的節奏,以及我們專注的態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1.新生兒醒後躺在床上,然後父母面對面用柔和的聲音和寶寶說話,內容可以涉及各個方面,比如認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穿衣、吃飯,常用物體的名稱、形狀、顏色等。

2.與寶寶交流時,環境要安靜,說話的速度要慢,最多不要超過5分鐘。跟新生兒說話時父母要面帶笑容,語調要溫柔、親切。在說話時,要逗寶寶發聲,第2~3周,寶寶就能發出“哦哦”的聲音來回應。父母講得越多,孩子應答得越勤。

3.與寶寶說話的機會是很多的,如換尿布、餵奶、洗澡時都可以進行。如在吃奶時可以說:“寶寶,吃奶了”,洗澡時說:“寶寶,洗澡了”等。要很好地抓住這些時機,多和寶寶交談,對新生兒的語言發展、大腦的發育均十分有益。另外,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以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gjmmas


小嬰兒還不會說話,大人要跟他說話互動嗎?一個人對著小不點自說自話,是不是很無聊?不要看小嬰兒還小,其實他所需要的關注,交流、互動一點也不會比大孩子少。相反的,孩子後期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直接取決於嬰幼兒時期的親子交流的質量。

為什麼要和嬰兒多說話,下面說說我的看法。

1、嬰兒最初的安全感靠聲音來建立

嬰兒出生的前幾個月視力弱,由於這一生理因素,小嬰兒在這一時期看周圍的東西是模糊的,所以他們更喜歡根據聽來判斷周圍的環境:哭鬧的時候,聽到媽媽的聲音,他們會立即安靜;醒了、餓了、尿溼了、他們也會發出聲表達需求呼喚媽媽, 如果媽媽能聽得懂寶寶的“嬰語”,在寶寶發出需求的第一時間便能意會寶寶的需求,並能立即滿足寶寶,在這樣良好的互動下,寶寶能在新環境中迅速建立安全感。心情舒暢的寶寶少哭鬧,身體也長壯實。

媽媽聽到寶寶的呼喚後,在照顧寶寶的時候跟他說說話,逗逗他,他會以微笑、揮手之類的舉動來回應媽媽,表示他也喜歡這樣的交流方式。所以說,從寶寶的生理特徵分析,寶寶一出生,他就期待、需要我們跟他多講話,這也是情感的交流。

2、多跟寶寶說話,豐富寶寶認知

不要以為寶寶小,聽不懂我們說的話,寶寶的理解能力的發展強於表達能力,所以平常我們看到一歲都不到的小寶寶即便還不會說話,但是你說什麼,他都懂,不防礙我們跟他的交流。平時我們可以多帶寶寶到小區花園或公園散步,帶孩子看人、看風景、看小動物,看到什麼就跟小寶寶說說我們看到的東西。

我家孩子六七個月的時候早晨起得特別早,醒來後就要出去玩。一般我們會抱他在小區公園裡散步,看到花就告訴他,這是太陽花,有紅色、紫色、黃色;這是向日葵,金黃色的,長得是不是很像太陽呀;看到河邊有人在釣魚,就告訴他河裡有魚、有蝦、讓他看看釣桶裡的魚,寶寶開心壞了。

愉悅的心情促進寶寶的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興趣,雖然這個時候他還不會說話,但經常聽我們說,他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也會指指點點要給他講一講。甚至後來給他讀繪本也經常會被他暫停,要按他的指示,這最什麼車、那是什麼飛機要求詳細說明……


得益於早期的這些嘮叨,孩子說話早,並且說出來的句子用詞準確、豐富,而且幾乎是直接從詞語過渡到長句,跳過了中間的短句階段。表達的時候邏輯順序也比較清晰。

從我們主動給孩子說,到孩子要我們說,這也說明了語言交流也是孩子自身渴望的需求。

平常說的這些日常瑣碎寶寶都看到了、聽懂了、並且有了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平常大家說的用豐富多樣的環境給孩子良好的信息刺激,寶寶會越來越聰明



美國耶魯大學神經部主任Leitrik指出:
嬰兒出生時大腦了的皮質也就是負責思考感覺的部位,腦細胞數目與成人一樣多,只是大腦皮層上的溝回比成人淺,神經細胞體積小,呈分離的狀態,能發揮作用的腦細胞很少。當嬰兒開始和外界接觸,收集各種信息時,就刺激了相應腦細胞,使他們之間產生更多的聯結,隨著越來越多聯結的產生、保持,這些腦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被固定下來,孩子的學習潛能被不斷開發和擴大,如果的孩子缺乏活動和豐富的刺激,腦幹細胞會枯萎,原有的連接也會中斷,因此必須趕在時間的前面,在大腦成熟之前,利用一切機會給嬰幼兒良好的信息刺激,以增加腦細胞間的連接,儘可能的開發孩子大腦潛力。而這裡指的“良好的信息刺激”,與寶寶對話就是最好的信息刺激之一。


3、孩子後期的表達能力,取決於早期詞彙的輸入

在嬰幼兒時期,多跟寶寶交流,除了增進親子感情,寶寶說話早外,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認知的豐富,孩子的表達能力會日益凸顯。

大量研究表明,嬰幼兒期家庭成員與孩子交流得越多,孩子積累的詞彙越豐富、孩子邏輯思維越強、待孩子入讀小學後,相對應的閱讀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就越強。


所以,由後往前倒推就能看出嬰幼兒早期多跟寶寶交流、互動的重要性了。

我是【仟言】讀書,育兒,關注兒童閱讀與心理成長,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仟言育兒


為什麼要和嬰兒多說話?

這讓我想到曾在早教中心看見一個老人向老師諮詢為什麼家裡孩子都一歲半了,還不會開口說話。

老師細問之下才瞭解到,老人的女婿、女兒平時工作太忙就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可老人平時愛打麻將,把孩子的吃穿照料好後,就時常把孩子放在嬰兒車內自己玩,而老人就把嬰兒車放在身旁,開始“做事”。

老師看著老人,無奈地說道:“你們大人要跟他多說話呀,不然他從哪裡學會說話?”

其實和嬰兒說話,關鍵不在教了他多少,最重要的是和他互動是否頻繁。

孩子在一開始可能並不會對我們所提出的某個詞語感興趣,而把頭轉向一邊,但當我們反覆和他面對面提到這個詞語,或帶著他一次次指認某樣東西時,他會對我們所說的詞語表現出關注,甚至會試圖模仿出我們的發音。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先對某樣東西感興趣,他向父母發出想要的訊息,父母往往會猜測孩子的意思併發出詢問,“你是想要這個小車嗎?”可孩子還是在嬰兒車裡動個不停,伸著小手在空中做著抓握的姿勢,我們一次次嘗試,直到我們拿到搖鈴,併發出“搖鈴”這個詞,孩子才平靜下來。這個過程比我們拿著“搖鈴”的圖片去逐字逐句教他效果更好,因為他是在主動“索取”這個詞語。

面對嬰兒說話,撫養者會與嬰兒有眼神上的交流,在撫養者與嬰兒進行互動的過程中,他們會從成人的微笑,或讚歎的語氣中,感受到肯定,這能增加嬰兒的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更容易去探索新的詞語。

所以說,互動才是語言的核心。


寶貝的院子


因為會讓孩子更聰明。
這不是我說的,研究表明:家長和寶寶說的話越多,寶寶的詞彙量增長的越多,日後孩子的智商越高。
有一本書《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專門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兒童出生後每秒鐘能夠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3000萬的詞彙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到三年級時,孩子之間會產生顯著的“成績差距”或“學術落差”(achievement gap)。眾多研究已經表明,兒童早期的語言環境能夠預測其日後的學習能力和性格特徵。越貴的並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經科學專家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存在於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裡。
希望每一個認為“給寶寶說那麼多幹嘛,他又聽不懂”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們,都去看看這本書。看了這本書就知道,我們絕對不能放棄這最寶貴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機會,如果錯過對寶寶語言能力的培養,就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方面和其他同學的差距。
既然知道了和寶寶“念念叨叨、嘰嘰歪歪”的好處了,那具體要怎麼做呢?
書裡也給出了建議,具體是3T原則。
1、Turn in共情關注
“共情”:感受他的感受。就是,觀察和注意到孩子的感受和關注點,甚至表達出他的感受。
給孩子講繪本的時候,他可能並不按照我們的順序,一會兒指到花,一會兒又翻到上一頁,我們就尊重他的關注點轉移,他指到哪裡我們講哪裡。把“不哭不哭”“不疼不疼”“哭什麼呀,沒事兒沒事兒”轉變成“哦,寶寶碰著桌子了是吧,疼吧,好疼是不是,疼的都好想哭,是不是”。用更多的語言解釋他當前的感受,讓他知道什麼是“疼”“委屈”“愉快”“輕鬆”等等。
通過創造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最大化“激活”,為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Take more充分溝通
這一點很好理解,就是和孩子多說,多絮叨。我們可能正在做飯,那就給孩子說做飯。什麼食材,怎麼洗,怎麼切,然後還缺什麼,怎麼炒,還要放什麼東西,有什麼味道,等等,就跟孩子說,他都愛聽。
3、Take turns輪流談話
和孩子有問有答,你一言我一語,強調“交流”。“是”和“否”的封閉式問題沒有意義,“為什麼”“怎麼辦”等開放式問題更能激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這個時候,我們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應。
總之,我們要充分地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也改善了親子關係。相信我們都能做到!希望我們都能給孩子無限的潛能和幸福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