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為弘揚佛法,唐代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688-763)六次東渡,最終於753年如願抵達日本。由鑑真和尚親手營造的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如今,正值唐招提寺全面修整之際,

唐招提寺首次將珍藏的5組與鑑真生平活動有關的文物,及日本畫聖東山魁夷(1908—1999)為寺中供奉“鑑真和尚像”的御影堂繪製的68面隔扇畫聚集一堂,來到上海博物館展出。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唐招提寺御影堂

作為上博的年度展覽收官之作“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由上海博物館與律宗總本山唐招提寺、東山魁夷紀念一般財團法人和日本經濟新聞社聯合主辦,奈良國立博物館提供學術協助。展品年代從8世紀到20世紀,橫跨1200年的歷程,見證了中日文化交流悠長的歷史,宛如一道道絢麗的彩虹遙凌滄海,開啟兩國間的友好航程。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唐招提寺金堂


唐招提寺位於日本奈良市,由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中國唐代高僧鑑真和尚(688—763)親手興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本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風格的建築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唐招提寺的整體規劃依照傳統中式寺院的中軸線延伸及東西對稱的模式,但根據地形和原有建築佈局有所調整,從這張手繪圖可以感受到並非嚴謹的對稱模式: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唐招提寺導賞


當初的建造模版完全來自於盛唐時期的建築風格,也就是鑑真大師和東渡來的弟子、工匠最為熟悉的形式。經過上千年的風雨,若干次的改造,部分建築和最初風貌已有所差別,所幸建築風格基本留存,

從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大唐建築的風韻。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正在上博展出的15世紀日本畫家所繪《鑑真像》局部

展覽以鑑真和尚親手營造的唐招提寺為時空背景,內容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遙凌滄海”遴選唐招提寺珍藏的5組與鑑真相關的文物,包括日本孝謙天皇(749—758在位)仿王羲之筆意所題的“唐招提寺”敕額,為供奉鑑真東渡帶去的舍利的“金龜舍利塔”(日本國寶),描繪鑑真弘揚佛法、壯烈人生的《東征傳繪卷》(日本重要文化財),宋刻本與和刻本的佛教典籍《一切經》,以及日本室町時代(15世紀)的設色畫軸“鑑真和尚畫像”。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13世紀,宋刻本,唐招提寺藏

其中,敕額中的“唐招提寺”四字為豎排雙鉤體,刻於木製匾額上。據寺院文獻記載,此匾為唐招提寺初建之時孝謙天皇題寫,掛在講堂或者中門之上,以行書書寫,字體纖細,略有王羲之的風格。當時匾額應該是上了顏色的,現已不存。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敕額,8世紀,木製設色,唐招提寺藏

8世紀以後奈良的許多寺院逐漸衰敗,但鑑真帶去的三千佛舍利使唐招提寺在12世紀之後復興。展覽中的金龜舍利塔就是為供奉這些佛舍利而鑄造,此番是首度回到故鄉展出,並以完整姿態呈現給觀眾。相傳鑑真東渡時不慎將舍利掉落海中,金龜背馱舍利浮出大海,故容器呈金龜背馱寶塔之狀。但另一種說法認為密宗中金龜是佛教世界的支撐,因而才鑄成此狀。舍利塔銅鑄鎏金,塔頂屋簷等各部分均按照寶塔的建築結構製造。塔身採用透雕工藝刻畫藤蔓花紋(日本稱作“唐草文”),透過花紋可以看到存放舍利的唐代琉璃瓶(展覽所示琉璃瓶為複製品)。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金龜舍利塔,12-13世紀,銅鎏金,唐招提寺藏


《東征傳繪卷》繪於1298年(永仁六年,日本鎌倉時代),作品描繪了鑑真從出家到東渡日本建立唐招提寺的輝煌一生。大部分故事情節根據日本奈良時代(710—794)著名學者淡海三船(722—785)編寫的《唐大和上東征傳》繪製,1298年由唐招提寺的下屬寺院,地處鎌倉(今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的極樂寺僧人忍性(1270—1303)負責規劃製作,進貢給唐招提寺。作品由鎌倉的畫工六郎兵衛蓮行繪製,書法大家藤原宣方等人分別書寫敘文。當時共有十二卷,十五世紀後期已經演變成五卷的形式。此次展出兩卷,展期內將經歷一次換展,其中卷二展出時間為2019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12日,卷五展出時間為2020年1月14日至2月16日。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東征傳繪卷》(局部)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東征傳繪卷》(局部)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東征傳繪卷》(局部)


展覽的第二部分“情景交融”,展出了日本著名畫家東山魁夷(被尊稱為日本畫聖, 也是一位充滿才華的哲學家與散文家)受邀為唐招提寺御影堂繪製的68面隔扇畫。隔扇畫是日本室內隔斷空間的拉門或牆壁,通常以繪畫為題材,是日本傳統的一種室內建築美術作品。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東山魁夷為唐招提寺御影堂繪製隔扇畫


東山魁夷是一位深受日本國民喜愛的風景畫家, 也是一位充滿才華的哲學家與散文家,他的作品受到了包括日本皇室在內的各界人士的青睞。他改變了往日擅用色彩的表現手法,用近乎單一的顏色、以濃淡的變化塑造不同層次,繪製了御影堂內的這68面隔扇。這些鉅製從構思到製作完成花費了10年心血,是東山魁夷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往日裡這些作品守護著鑑真和尚像而鮮為人見。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御影堂內部,東山魁夷繪製的隔扇畫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御影堂內部,東山魁夷繪製的隔扇畫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山雲,紙本設色,1975年,唐招提寺藏


作品以群山為主題,描繪了初夏雨過天晴,鬱鬱蔥蔥的崇山峻嶺中煙雲繚繞,層層疊起的景象。鑑真應大和朝廷之邀,受盡千難萬苦,經歷五次東渡的失敗,雙目失明後第六次終成夙願,踏上了美麗的日本列島。作品意在表現鑑真初次來到這個陌生而又神秘國度時的心靈情感。東山魁夷遍訪日本的名山大川,以群青代替墨色,用朦朧而幽遠的表現手法描繪了胸中日本的山水景象。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濤聲,紙本設色,1975年,唐招提寺藏


作品以東海里掀起的巨浪撞擊礁石時的景觀和此起彼伏的層層海浪為主題,巧妙地把握住了色彩的層次,以近乎單一的色調描繪出一個層次的空間。畫家遍訪東海沿岸觀察大海的姿態,聆聽海浪的旋律,將胸中澎湃的風景揮毫在殿中。此作和《山雲》於1975年5月製作完成,意在表現鑑真懷著弘揚佛法的壯志,初次登上日本列島時的感受。那時他雖已雙目失明,但耳畔響起了海浪的歡呼,身體感受到了海風拂過時的溫柔。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揚州薰風,紙本設色,1980年,唐招提寺藏

東山魁夷先後三次來到中國,遍訪名山大川,取材寫生。最終他決定將揚州的風景繪製在安放鑑真和尚像坐龕的正房四壁。揚州是鑑真的故鄉,在這裡鑑真接受了入唐留學的日本僧人榮叡和普照的請求,決意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最後長眠於日本。畫家以水墨畫的形式描繪了揚州的風景。瘦西湖兩岸煙雨濛濛,輕柔的楊柳在風中飄然起舞,空氣清新而又寧靜。在兩側廂房中分別描繪了雲海中的黃山和月光下的桂林山水。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黃山曉雲,紙本設色,1980年,唐招提寺藏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桂林月宵,紙本設色,1980年,唐招提寺藏


揚州、黃山、桂林,這組象徵中國的理想水墨風景畫鉅作,對於東山魁夷這位善於運用色彩的畫家而言,是一次了不起的挑戰,他將各個時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巧妙地匯聚在了作品之中。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鑑真和尚坐像和佛龕,佛龕內部是東山魁夷創作的《瑞光》

最後完成在坐龕內部繪製成《瑞光》。這些史詩般的鉅製從構思到完成歷時十年之久,追溯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淵源。此次展覽,上博在布展方面匠心獨具,以御影堂建築為本體,按照原來的格局設計展廳,基本復原了隔扇畫的室內場景,將情與景交融在御影堂中,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完整的藝術空間。

難得一見,首次走出日本的唐招提寺文物

展覽現場復原了隔扇畫的室內場景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唐招提寺收藏的中國佛教界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趙樸初(1907—2000)的兩幅書法作品,以紀念其在上世紀80年代積極促成唐招提寺鑑真和尚像迴歸故里的善舉。


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


2019.12.17 - 2020.02.16

上海博物館 第二展廳


圖/上海博物館官網、唐招提寺官網、澎湃新聞、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