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方艙醫院隱藏的神祕廣東力量:醫生保護患者 他們保護醫生

提起“院感”,可能大家還有點陌生。院內感染,廣義上是指在醫院的區域裡獲得感染性疾病,感染的對象包括住院病人、醫院工作人員、門急診就診病人、探視者和病人家屬等。

三甲醫院裡通常都設有專門防治院內感染的部門,且常常不為大眾所熟知,但透過此次疫情,大家開始認識到“在醫院內交叉感染”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而醫院裡負責防控感染的醫護人員,則默默地充當起了疫情防控“警衛員”的角色。

2月7日,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簡稱“省二醫”)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助的武漢江漢方艙醫院進入運作第3日,省二醫全國首創的院感防護建議就被方艙醫院指揮部採納,江漢方艙醫院引入廣東經驗上線“感控觀察員”制度。

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鄂醫療隊領隊張剛慶介紹,江漢方艙醫院剛開始運作,尚未全部展開,同時也因為方艙醫院是臨時改建的醫院,醫護人員的院感防控上的設置、設備目前均在完善階段。張剛慶表示,“所以我們也在隊員進入方艙醫院後,向方艙醫院指揮部提出了一些建議,特別是院感防護方面,省二醫在全國首創了院感觀察員制度,可以在醫護人員進出病區過程中,可以對他們防護服的穿脫給予直接的觀察指導,避免職業暴露,降低感染風險。”

2月6日早上7點40分,作為首批進入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醫療隊把在院內已經成功開展的感控觀察員制度應用到了方艙醫院。經過一天的實踐,感控觀察員制度已經被方艙醫院指揮部採納並開始正式實施,寫入了2月7日形成的《江漢方艙醫院工作人員防護用品穿脫要點(第一版)》,成為整個方艙醫院的院感防護制度,全國9支支援方艙醫院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也都實行了觀察員制度。


揭開方艙醫院隱藏的神秘廣東力量:醫生保護患者 他們保護醫生

觀察員在清潔區協助進艙的醫護人員穿戴防護用品

90後觀察員成為了方艙醫院的“保護神”

在57人的援助武漢方艙醫院的廣東醫療隊中,有一名隊員專門負責院感防控,90後的林宇坤作為觀察員承擔起了對進艙醫護的穿脫防護安全保障工作。他還培訓了隊裡其他崗位的3位醫護人員,和他一起做起了觀察員。隊員們也把他親切的成為“大家的保護神”。

“慢一點,注意不要先脫口罩”,2月6日一整天都在進艙入口的林宇坤,還不時地提醒來自其他省的醫療隊員保障出艙安全。“有一點步驟順序錯,就有可能會造成職業暴露,你就可能因此被傳染”,林宇坤提示。

在不到24小時裡,林宇坤和他的夥伴為從早上7點40開始一直到7日凌晨2點廣東醫療隊進艙的16位醫生進行了院感防護。“正是有他們,儘管環境陌生,我第一次進艙也沒有特別緊張,覺得很是安心”,2月6日早上7點40分第一批進艙的廣東醫療隊員劉英賢表示。

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鄂醫療隊隊長勞煒東表示,正是有這個制度與準備,“我們的隊員不講條件、勇於擔當,從6日早上7點40分開始,16位醫生已全部參與到了方艙醫院的診療工作中”。


揭開方艙醫院隱藏的神秘廣東力量:醫生保護患者 他們保護醫生

觀察員對離開病區的醫護人員進行消殺

從非典時期鍛鍊起來的“院感”團隊

除了在馳援武漢忙,在廣東主戰場,省二醫的院感團隊也沒有閒著。

“這次疫情以來,感染管理科的同事一直堅守在一線。他們排了四套班,除觀察員值班工作以外,還負責防控消殺物資的管理、對各類人員進行培訓、全院員工體溫監測、法定傳染病報告等,大家一直堅持在崗位一線,都沒好好休息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醫教部主任齊勇告訴記者。

在整個疫情防控期間,感染管理科主要負責傳染病的管理和醫院感染的防控,包括收治病區的佈局、防控手冊的編寫、通道的流暢、標識的張貼、人員的培訓、防護用品的管理以及檢測標本的運送等工作,可以說是醫院疫情防控的“警衛員”。

通過非典時期的磨鍊,再加上遵照各種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制定的一系列文件,省二醫的院感工作已經形成規範的防控體系。由於是應急醫院,省二醫平時除了對應急醫療隊成員進行培訓以外,還會對醫院的所有人員在日常進行培訓,包括穿脫防護服、隔離衣等。

“這一次疫情來了以後,根據疫情的特點,我們也做了一些調整。”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醫師劉瑛說,感染管理科很早就拍了穿脫防護服的視頻,並進行不斷地更新;同時,根據國家的文件要求,結合醫院具體情況,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治與防控指導手冊》,指導醫護人員進行防控。

除了理論上,還有實操上的培訓。“以前用講課和看視頻的方式比較多,現在我們也注重實操,比如來了一個新的醫療用品,負壓擔架、全封閉的防護服之類的,即便很昂貴,但我們也會採用實物教學,要不然真正到了實戰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用。”劉瑛說。

保護一線醫護人員的“天眼”

在這次防控疫情的過程中,“觀察員”可謂是保護一線醫護人員的“天眼”。

“平時雖然培訓過很多次了,但當一線醫護人員真正進入病房,多多少少還是會有一些緊張,有時候甚至防護服穿脫規範也忘了。”感染管理科科長林冠文表示,上述被用於方艙醫院的“觀察員”崗位,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他們可以對醫護人員在進出病區、病房看護過程中,起到保護的作用。

在省二醫本院內,感染病區、一更室、二更室,都有觀察員通過實時鏡頭監控,並能夠實時傳呼糾正錯誤。“如果醫護人員在穿脫過程中有什麼不規範的地方,觀察員就會提醒他慢慢脫,一步一步來。”林冠文介紹,當醫護人員自己沒有把握的時候,他們一按鈴,觀察員就可以通過看著監控與他們溝通交流。

“有時候醫護人員步驟沒留意,洗手沒及時,觀察員都會通過監控,一點一點給他們糾正,就是希望防控在事故發生以前,真正做到及時預防。”感染管理科的範翠瓊說。作為9個月寶寶的媽媽,範翠瓊每隔一兩天就要去負壓病房值班當觀察員。而這位哺乳期的媽媽,產後兩個多月就主動放棄產假返回科室幫忙。

“洗手衣褲快用完了,快叫洗衣班送呀!”“工作鞋消毒還沒烘乾,現在沒鞋子換了怎麼辦?”“N95口罩快沒了怎麼辦,KN95能不能用呀?”在當觀察員的一天裡,會發生各種突發事件,各種問題考驗觀察員的腦力和腿力。在當觀察員的十幾個小時裡,因為怕發生乳腺炎,範翠瓊基本一天不敢喝水,偶爾口渴只能小喝一口,潤溼一下嘴唇。


揭開方艙醫院隱藏的神秘廣東力量:醫生保護患者 他們保護醫生

觀察員透過監控實時對負壓病房醫護人員進行指導

院感的工作 就是先把醫生要走的路走一遍

疫情發生以後,醫院的隔離病房如何進入,如何走出,標識怎麼貼,通道指引怎麼貼,分清汙染區、半汙染區、潔淨區,這些都是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而這一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醫護人員的安全。

“不僅僅是負壓病房,我們在醫院病區的設置方面都是親自踩點,從流程標識和病房分區做了很詳細的規劃,除了把流程圖、佈局圖畫出來,還要到現場親自去走一遍,細到哪個標識貼到哪個位置,都要逐一安排好。”林冠文說。

之前,有3例確診患者需要做CT,但是醫院的移動CT車進不了負壓病區,只能將患者從負壓病區送出來,到固定的CT室做。這樣的話,患者怎麼出來,出來以後怎麼檢查,由誰來做哪一步,甚至連警戒位都要考慮到,保證患者和行人沒有任何的接觸。

“路口很多,每一個都要有警戒線和保安,防止行人與患者的接觸。我們對患者也做了一個防護,隔離在防護服裡面,保證患者這一路走出來,不會有更多的病毒傳播。就連走過的路和空氣,我們都進行了及時地消殺。”林冠文說。

每天早上,感染管理科的幾個人都會先碰頭,一起討論“昨天發現了一些什麼”、“今天應該注意什麼”、“哪些是要儘快解決的問題”等等內容,做一個小結,然後再安排今天的工作。疫情爆發以後,感染管理科也是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六個人,排了四套班,有醫教部總值班的,觀察員崗位的,疫情上報的,還有標本運送的。”林冠文說。

工作細緻要到一個門把手、一個按鈕的擦拭

感染管理科岑藝穗告訴記者,早在廣東省啟動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醫院宣佈全院員工取消休假之前,他們就已經做下了春節假期繼續留守崗位的決定。

“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為了做好疫情防控,為了一線醫護人員的生命健康,我們必須扮演好“感控人”的角色,大到隔離病區的佈局設計,各種路線、流程設置,全院工作人員的防護培訓,小到一個門把手、一個按鈕的擦拭等,涉及疫情感控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明確細緻。”岑藝穗說,長這麼大第一次自己一個人過年,儘管因為連續上班、加班,對今天是幾號、星期幾的概念已經很模糊,但真正到了除夕的時候,還是感到了些許落寞,很想念家人,特別是年幼的女兒。

“由於在臨床一線工作的緣故,不記得具體幾年沒回湖南老家了。17年前,剛進入臨床實習的我有幸成為一名抗擊“非典”的戰士;17年後,作為年長些的院感人,更應該義無反顧,把好每一道感控關,做好感控工作。”感染管理科的鄒雅說。

“2003年時自己還是大三醫學生,面對當年的SARS,沒真正臨床工作的我只是覺得戒備嚴了,無法體會到醫務人員的艱辛。今天,成為一名公衛醫生的我,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深深感受到一線人員的不容易!”劉蘊婷說,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必須在這個時期守好崗位,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通訊員/高龍 林冠文 王蒙

圖/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