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剛進入2020年,我國便不幸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每一位華夏兒女都祈禱祖國能夠早日渡過難關,更對疫情中的"逆行者"充滿了由衷的致敬。

而關於傳染病的防控也得到了全國人民高度的關注,而中國古代在醫療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是如何防治傳染病的呢?接下來就由筆者簡要地談談。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最美“逆行者”

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出現過無數次的大型瘟疫的記載。單是明朝一代,根據《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上記載,就出現了264次大規模的瘟疫。數千年來,鼠疫,天花,白喉,猩紅熱等疾病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也間接地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

如漢朝末年,瘟疫橫行,民不聊生,成為漢末黃巾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再如明朝末年,崇禎年間發生了多起大規模的瘟疫,崇禎十四年記載"夏五月,南京大疫,有闔門盡斃者"再如崇禎十六年所記載"崇禎十六年有羊毛瘟,呼病即亡,不留片刻,八九兩月,死者數百萬。'"在古代,瘟疫能否防控得當成為能否維持封建王朝統治秩序的重要因素。因此,歷代封建王朝都對此十分關切。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傳染病開始有了系統科學的認識始於明末的醫生吳有性,他通過多年的行醫臨床觀察總結出來的與現代醫學傳染病的相似的概念,並且也探究出了科學的傳染病防控手段。在此之前中國人將所有的傳染病,流行病都稱之為瘟疫。

據《說文解字》中記錄"疫,民皆疾也。"可見當時並無傳染病的概念。現在筆者以三個方面來探究一下中國的傳染病防控史。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瘟疫傳說:無罪》劇照

一、明代之前的傳染病防治情況概覽

中國最早的關於對傳染病的記載大概是在商代《小屯殷虛文字乙編》,卜辭上的內容是詢問鬼神商王是否患上了瘟疫,以及詢問瘟疫是否會流傳開來。由此可見中國人在三千多年前已經瞭解傳染病的特性以及其可怕的破壞力。

此後《尚書》《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出現了瘟疫的身影,可是在其中並沒有記載當時是採取怎樣的防治手段。說明當時的古人們對瘟疫的理解還很淺薄。

到了秦朝的時期,人們對傳染病的防治才已經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據1975年湖北出土的秦代《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朝人已經認識到了瘟疫可以通過人與人的接觸傳播。"丙家節,有祠,召甲等,甲等不肯來,亦未嘗召丙飲。裡節即有祠,丙與里人及甲等會飲食,皆莫肯與丙共杯器。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難於、與丙飲食。"

同時,在《國語》《春秋》《左傳》等史書中的五行志中都對瘟疫的防治有一定的記載。如"城旦,鬼薪癘,可論?當遷癘遷所。"意思是已經出現了隔離傳染病病人的特殊醫院。

據《中國醫學史》記載,在公元一至三世紀曾經出現過瘟疫流行的高峰期。如發生在建安九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這一次大瘟疫,史料記載'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與此同時,關於瘟疫的防治手段與醫學研究記載也更加地豐富。

期間關於傷寒的書籍二百五十多種,特別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系統的描述了傷寒的防治措施,其書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可見此時古人對傳染病的理解更加地成熟。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張仲景採藥看病畫

到了經濟發展極為昌盛的宋朝,對於瘟疫的防治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關於傳染病的防治也在兩宋時期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在此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了保持清潔的環境是預防的傳染病重要手段。在杭州等重要城市中出現了專門清理糞便的人以保持城市衛生。兒童被教導上完廁所後"下必浣水",等等。

並且據《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當時的人們已經對於狂犬病有所認識,治療方式是"令人以酒財沃其傷"雖然其方式現在來看過於簡陋,但在當時的人們意識到酒精可以消毒不得不說是一個重要成就。

同時,現代醫學中防治傳染病的最普遍的做法-- 接種疫苗,也在宋朝的時候出現。天花一直是人類的天敵,據不完全統計,天花一共殺死了一點五億人以上,超過了所有的戰爭。

據清朝的文獻記載"宋仁宗時丞相王旦,生子具苦於痘......峨眉山有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醫到京。見王素,摩其頂曰:此子可種!即於次日種痘,至七日發熱,後十二日,正痘已結痂。"天花是人類消滅的第一種傳染病,由此可以知曉,中國的中醫藥學對於天花的根治居功至偉!

兩宋關於傳染病的防治還有一項突出性成果就是設立了職責明確分工不同的醫療機構。如養濟院,安濟坊,太醫局等等。用於救治不同類型的病人,大文學家蘇軾也開過安樂坊來救治傳染病人。我國目前疫情事態嚴重,在武漢設立火神山醫院專門救治傳染病患者淵源就於此。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文豪蘇軾

二、明代以後的傳染病防治情況概覽

明代被認為是中國傳染病學研究的又一個小高潮。在此期間,大量的醫生通過研究總結了對天花,麻風,梅毒,瘧疾等常見的傳染病的防治方法。其中被稱為"中國傳染病研究之父"的吳有性便是傳染病學家中的佼佼者。

吳有性生於明末清初,江蘇吳縣人。在崇禎時期,他所居住的家鄉瘟疫肆虐,在《吳江志》中所記載到"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可見其之恐怖。對於這種新型的瘟疫,當時的醫生束手無策,只能依靠傳統的方式醫治,不但沒有救回病人,而且還貽誤病情造成傳染的擴大。

吳有性決定採取全新的理論和手段來治療此次瘟疫。他通過觀察與臨床診療發現,這種瘟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溼,而是空氣中所存在的一種有害物質,通過口鼻傳播,進入人體,導致了疾病。他將這種有害物質稱之為"癘氣"即現代含義上的病毒。他的"癘氣"的理論改變了我國傳統傳染病防治的理念,他肯定了疫病的傳播是用物質作為載體的,可謂是世界傳染病史上的一次大突破。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吳有性畫像

同時,他開創了新的治療方式,以往方式不起作用的原因是"疫邪自口鼻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腑臟,外不在經絡......是半表半里。"瘟疫不同於一般的症狀,既不在表也不在裡,而在膜原,隨著瘟疫的加劇,癘氣也可出表入裡,所以應該根據癘氣不同階段的不同形式對症下藥。這種新型的研究理論挽救了無數的人命,吳有性也將他的經驗匯成了一本《瘟疫論》,其理念領先世界200多年,吳有性也成為古代享譽世界的傳染病專家。

令人悲哀的事是,吳又可的理論在清朝並沒有得到重視,其本人也因"剃髮令"而慘死。同時由於清朝大興文字獄,大量焚燬前代人圖書,閉關鎖國也錯失了西醫流傳進中國的大好機會,中國的傳染病的防治在清朝出現了停滯與倒退。

然而,誰又能想到,時隔將近400年的中國,2003年的非典讓許多專家束手無策時,最後是在吳有性治療傳染病的啟發下,藉助《瘟疫論》中達原飲的配方,收穫了奇效!以此可見,吳有性的智慧雖時隔數百年,其魅力亦熠熠生輝!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吳有性《瘟疫論》

三、近代傳染病防治成功的個案

步入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的科技文化衛生事業都有大規模的吸收,在傳染病防治方面,中國也在奮力地向世界接軌。接下來筆者就講述一次中國近代的醫學專家採取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成功的案例。

1910年,東北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感染,被感染者數以十萬計。在當時的東北,人們還並沒有現代傳染病防護的概念,如佩戴口罩,手套,焚燒掩埋感染者屍體等,所以四處橫屍,汙水橫流。導致災情進一步擴大。

當時的鼠疫權威專家是日本的北里柴三郞,他認為鼠疫的來源是人鼠傳播,所以當時中國對抗鼠疫的辦法就是滅鼠。可在英國留過學,時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的副監督伍連德通過對屍體的解剖發現,鼠疫是存在人傳人的現象的。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鼠疫的傳染源老鼠

當時的北洋醫學堂教授法國人梅斯尼卻固執地認為鼠疫僅僅是人鼠傳播,他否定了伍連德的研究,並且在缺少完整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接觸了病人,結果可想而知。從感染到死亡,梅斯尼只用了九天。這佐證了伍連德研究的正確性,也給清政府敲醒了警鐘,如果不按照伍連德的指示來辦,如果鼠疫從東北傳播到北京,後果將不堪設想。

於是清政府同意了伍連德的要求-——封城。得到外部支持後,伍連德也開始了對鼠疫的防治。他將災情最為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劃為四個區域,訓練醫務人員封鎖隔離區,尤其限制可能攜帶鼠疫的毛皮商人的行動;設計簡易而有效的口罩,發放給城中每一位居民佩戴;其中他也遇到了來自民間的阻力,蓋其要求對感染的逝者進行火葬焚燒屍體,幸好他再一次地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將數千名死者焚燒,並燃放鞭炮,以其中的硫磺對空氣消毒。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被封鎖的海爾濱街道

正是由於伍連德果敢地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僅用了67天,便終結了這次令人談之色變的鼠疫。伍連德的功績得到了世界醫學界的矚目,如此年輕的醫學家憑藉個人高超的專業手段,保護了東北1400萬平民,梁啟超得知他的事蹟後激動地說:"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對於此里程碑事件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自此終於完成了對世界先進醫學的追趕,其中伍連德博士採用的手段如佩戴防護措施,封鎖城市,找準傳播途徑對症下藥等方法具有高超的前瞻性。近百年後,如2003年的非典,今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其方式如出一轍,伍連德真可謂"國士" 也!

淺談中國傳染病防治史以及有哪些成效?原來清朝就有“封城”防疫

伍連德照片

通過前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瞭解中國傳染病防治研究的大致脈絡,並且能體會到我們偉大的先輩在懸壺濟世中得出的經驗與理論至今還在讓我們受益。

在此,筆者衷心地對從古至今的醫生們道一句:"感謝你們對人類發展的付出!"並感謝此時此刻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們,我堅信,在中華民族不懈的奮鬥之下,一定能度過此時的難關!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

《飲冰室文集》

《吳江志》

《明史》

《東京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