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電商行業會洗牌嗎?

疫情當前,生死攸關,響應國家號召,人們的關注點轉移,感性化消費急劇降低,我們可以天天守在家裡吃泡麵、做麵皮、霍霍一袋袋麵粉,看短視頻、拍抖音、上網課,誰還在乎今天用什麼口紅、穿什麼衣服,因此,攀比性的產品、非剛需的產品,短期內電商行業會收到非常強烈的衝擊。

當然,也有剛需行業的“”一枝獨秀“,在去年經歷過洗牌的生鮮電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戰“疫”,訂單暴增,缺菜缺貨,配送小哥也不足,有人說是風口,也有人說是考驗。生鮮電商是否有足夠的供應能力,成為疫情期間最大的挑戰。

最終各大電商或者經營商戶會受到多大影響,要看疫情“多久”過去,參照2003年非典前後的零售業可以看出,非典來臨後的六個月是波動最大的,之所以叫波動,而不是衰退,是因為這條曲線是先衰退、後增長。

疫情過後,電商行業會洗牌嗎?

都在說,很多小規模的企業甚至熬不過3個月。

但是,如果這次疫情和非典的週期類似,那麼,在疫情過後,這部分被短期抑制的消費力,會在疫情之後重新爆發。畢竟,死而復生後的第一件事,難道不是享受生活?

因此,衰落之後必有狂歡


一家50人的電商公司,一個月人員成本在70萬上下,辦公庫房租金在20萬上下,平時銷售正常運轉,現金流都不是很富裕,如今銷售下滑,現金流會很快吃緊,只能依靠各種貸款來維持正常運營,或者縮減人員成本。

疫情的嚴重程度,對電商行業有兩個致命影響——快遞+貨源

疫情過後,電商行業會洗牌嗎?

現在很多行業生意不景氣,一是因為快遞問題導致買家下單少投訴多,二是因為普遍缺貨。

平時為了減少庫存資金佔用,週轉週期短,一般在半個月到一個月,也就是多則也不會備超過一個月的貨物。如今大量人員無法正常復工,工廠生產停滯,庫存賣完後貨源緊缺,沒貨可賣。

快遞在這次疫情下影響也非常嚴重,四通一達的大多數網點,如今都有復工難的問題,除了部分人員因為處在疫情重災區無法回到崗位,更多的是不想冒著生命風險賺那點兒辛苦錢。我今天看一個快遞行業的微信公眾號,看下方快遞網點老闆們的留言,感覺這次10號復工懸了。我剛才已經聯繫同事,想辦法把春節期間的產品,從今天開始就通過郵政和順豐、京東這些快遞先發出,不敢指望10號以後發四通一達,越往後拖問題可能越多,實效越差。

最近幾天,感染確診人數持續增長,如果這個形式在半個月之內得不到控制,國家會再出臺相應政策來限制快遞網點的復工,這種人員密集又流動量大的行業風險太高,快遞長期癱瘓,很多店鋪都會面臨大量利潤損失。

至於疫情過後,快遞費會不會漲價,我認為不會,快遞費的價格長遠來看和疫情沒有直接關係,疫情屬於突發事件,但快遞不是。它的價格取決於成本和競爭。市場需求不變,競爭一直存在,價格為什麼會漲?

再說電商洗牌。洗掉誰?如果疫情在未來的幾個月被完全控制住了,那這就是一個不太值得討論的問題,只適合媒體人炒作一下蹭蹭熱度。

疫情過後,電商行業會洗牌嗎?

每個行業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遵循自然法則,留下適應性強的企業,淘汰掉適應性差的,每天都有公司誕生和死亡,哪一天可以稱為洗牌?

馬雲提出新零售之後,整個電商行業一堆跟風吶喊的,實際上,該佈局線下的早就在做,數據化轉型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根本沒有什麼特別的拐點。有時候,概念是企業家的一種宣傳方式,甚至是一種博得資本青睞的捷徑,但是如果商人盲目崇拜概念製造者,盲目相信什麼拐點,那不是洗牌,是被洗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