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治好这次病毒吗?

民老四


非典型肺炎也是属于冠状的一种,现在是新型冠状病毒,非典中医功不可没,相信这次也一定能行,可惜当年治疗非典的老中医不在了,


杰封我心


转发人民日报的最新抗新冠消息…

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获悉,该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此前,上海药物所启动由蒋华良院士牵头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药物研究应急攻关团队,在前期SARS相关研究和药物发现成果基础上,聚焦针对该病毒的治疗候选新药筛选、评价和老药新用研究。

双黄连口服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组成。中医认为,这三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表里双清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双黄连口服液具有广谱抗病毒、抑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是目前有效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之一。


洪范书斋


我们要搞懂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和西医最主要的不同是,一个是调人,一个是治病,我们必须懂得中医是调解得病的人,而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现在回过头来说,引起肺炎是RNA病毒属性的新型冠状病毒,不是简单的说调理身体就能通过人体自身就把病毒排除在外的,所以它必须要西医来控制这种病毒规模和生存。

当西医控制住病毒,让人的身体达到稳定状态后,才是用中医调理恢复身体的时候。


江西三万


這一次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嚴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950003e11d7e99b7a1\

太素老道


我,咋天在头条评论中,讲,试试用中医,中药,药性的五行生克去,尝试一下,结果,第二次打开已,删除了,所以,我也赖得讲,因为我对中医,凭不太了解,只是,建议,试试,而已,就把我,踢出去了,呵呵,没话讲了,唉!!!!!!!!!!


哈灬哈66096005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瘟疫?

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汉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年,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魏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山东地区灾情尤惨

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

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

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明朝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义军将士染病。

崇祯十三年,夏又大疫。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崇祯十五年,……大疫。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清朝

顺治元年(1644)怀来大疫、龙门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

顺治四年(1647)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

顺治九年(1652)万全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三年(1656)西宁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六年(1659)夏秋,浊州大疫。(《浊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五月,钦州大疫,馀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七月内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正月灵川大疫(《清史稿》)。枣阳大旱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枣阳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六年(1677)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苏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月,郧阳大疫。五月,房县大疫,广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陕西大疫,凤阳大疫,静宁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夏,湖州大疫,桐乡大疫。秋,琼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宁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寿光、昌乐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连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琼州大疫,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濰县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夏,房县大疫,蒲圻大疫,崇阳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五月,平乐疫,永安州疫。七月,房县大疫,公安大疫。八月,沔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月,公安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灵州大疫,武宁大疫,蒲圻大疫,凉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大疫,无为、东流、当涂、芜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苏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秋,湖州疫。(《清史稿》)康熙五十二年(1713)冬,化州大疫,阳江大疫,广宁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夏,阳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永定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

康熙六十年(1721)春,富平疫,山阳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七月,桐乡疫,嘉兴疫。(《清史稿》)

雍正元年(1723)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六月,阳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献县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阳大疫,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锺祥、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大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大疫,宝山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年(1738)疫疾流行。(《通渭县志》)

乾隆五年(1740)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县志》)

乾隆七年(1742)六月,无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十一月,枣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五月,蒙阴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胶州大疫,东昌大疫,福山大疫。秋,东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五月,青浦大疫,武进大疫。七月,永丰、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晋江县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泉州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苏州大疫,娄县大疫,崇明大疫,武进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疫。十一月,凤阳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蝇结阵如密雨过,大疫,随之邑人多死(《沛县志》)。苏州大疫,米价腾贵(《苏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桐乡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五年(1760)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远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十月(丰城)痘疫,小儿伤者无算。(《丰城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闰五月,兰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大疫。(《通渭县志》)

乾隆四十年(1775)春,武强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象山县志》)。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赣榆大疫,武进大疫,苏州大疫。夏,日照大疫;范县大疫;莘县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县志》)。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毙,无人收殓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县志》)。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镇番大疫。八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黄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年(1797)六月,宁波大疫。(《清史稿》)

嘉庆三年(1798)五月,临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县志》)。

嘉庆五年(1800)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年(1805)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一年(1806)夏五月,痘疫,多夭死。(《万载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万载县志》)。嘉庆十九年(1814)闰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年(1815)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一年(1816)内丘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一月,诸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四年(1819)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八月,乐清大疫,永嘉大瘟疫流行。冬,嘉兴大疫(《清史稿》)。七月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八月,乐清大疫,时患霍乱转筋之病,犯者顷刻死,哭泣之声,几遍里巷(《乐清县志》)。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洪守一《瓯乘拾遗》)。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始(《南汇县志》)。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象山县志》)。秋大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慈溪县志》)。

道光元年(1821)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灤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国瑞安县志》)。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连江县志》)。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莆田县志》)。(江阴)夏秋大疫,村里中数日之间,有连毙数十人者,有一家数口尽殁者(《江阴县志》卷8)。

道光二年(1822)夏,无极、南乐大疫,临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平谷、南乐、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冬,霑化疫。(《清史稿》)道光七年(1827)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武昌大疫,咸宁大疫,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大疫,黄梅大疫,公安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诸城大疫。四月,乘县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无处无病人,死者甚多”、“闻永邑廿三都葵溪陈岙人说,本年夏秋间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陈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闻葵溪一客说,本年白钱纸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间皆以笋当饭,兼之大疫,死者几半,其得生者亦无资本而歇业”、“本年春夏间,闻郡城双门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于疫者几尽,只剩三家”(赵钧《过来语》)。“甲午春夏(温州)大疫,贫民乞丐死于饥疫者横塞道路,日以十百计,木棺既缺,以一棺殓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惨形状不堪寓目,实为从来所未见”(《瓯乘补》)。

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范县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夏,青州疫,海阳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十七年,十八年,连续3年间长乐县瘟疫大作。(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蕲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五月,丽水大疫(《清史稿》)。长乐县瘟疫盛行(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大饥疫。(《徐州府志》卷5)

咸丰四年(1854)(温州)“现在疫气到处传染,大荒之岁,加以疾病,死丧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近海村落为甚。钱桥、梅头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鲍田、海安,失皆不少”、“温郡自旧秋水灾后,瘟疫流行,愚民惑于沾染之说,骨肉不相颜,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过来语》)。“甲寅,大饥,(平阳)秋大疫”(《平阳县志》)。

咸丰五年(1855)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丰六年(1856) 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咸丰七年(1857)“五月间,邑(温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险”。(《过来语》)

咸丰十一年(1861)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县大疫。六月,江陵大疫,东平大疫,日照大疫,静海大疫。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宁津大疫;曲阳、东光大疫;临榆、抚宁大疫;莘县大疫;临朐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县志》)。江西安义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

同治二年(1863)六月,皋兰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蓝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同治三年(1864)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公安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上杭县四乡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人收获。(《上杭县志》)

同治五年(1866)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二月,黄县大疫。七月,曹县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疫流行,民多死伤。(《通渭县志》)

同治七年(1868)战乱、瘟疫,民大饥,死者甚众。(《通渭县志》)

同治八年(1869)六月,宁远、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五月,孝义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夏,新城大疫,武昌县大疫。(《清史稿》)

光绪四年(1878)六月,(平阳)大疫(《平阳县志》)。四月,大疫。是时河南、山、陕三年大饥,人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蒙城县志》卷12)。

光绪十六年(1890)夏,安东疫病流行,死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年(1894)(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乡,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未有。(《金门县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县志》)。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莆田县志》)。五月,京师疫疠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灾民达三千余人。六月,安东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安东疫情变本加厉,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难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宣统二年(1910.10~1911.4)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伍连德首次明确“肺鼠疫”,以现代医学的消毒、隔离、焚烧尸体、交通管制等手段,仅四个月就扑灭了这次可能导致中华民族灭顶之灾的大鼠疫。中国历史至此,才第一次以人类医学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干预,人力控制了瘟疫。

岭南地区共有疫情938县次,平均每年3.5县次。(李永宸、赖文《岭南地区1911 年以前瘟疫流行的特点》)。


执念如山


核心提示: 我们都知道中医治疗方法和西医治疗方法存在很大区别,那么在非典期间,是中医治好了非典,还是西医治好了非典呢,事实就是中医和西医都已经出力,都竭力控制非典病毒的扩散。所以说,中医治好了非典不是谎言,中医实实在在的出力控制非典,在与非典做斗争的过程中,中医功不可没。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2003年在我们中国出现了一场灾难,那就是非典。非典的出现死了好多人,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也就是非典。非典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到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控制,是一次全球性的传染疫潮。


湛江六妹


权威部门刚刚公布了有疗效的两种中成药,即霍香正气和双黄连口服液。听说双黄连口服液网店脱销了。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个人观点中医博大精深,不排除能用中医治疗,但是中医治疗终究是缓慢的,当下新冠状病毒刻不容缓,传播较快,现已有七千多人感染,死亡上百人,各大医疗机构都在研制抗病毒治疗药物。所以我们现在应当用中医预防,做到不出门,不感染,不传播等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农村拍客


现在中医都是学院文凭,没有祖传单方秘传,才产生没有特效药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