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殿利:疫情過後,出版社仍會線下線上一起抓

【百道編按】近日,全國上下都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與此同時,一位在方艙醫院閱讀的青年刷屏。“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在特殊時期,閱讀更能撫慰人心。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在接受百道網的採訪中表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子書和線上服務的發展,出版社應該“變不利為有利”,努力提升閱讀服務空間。此外,他進一步分析,恢復生產後,圖書成本將大大增加;紙質書比電子書和音頻產品應用範圍更廣;疫情過後,出版社仍然會更側重實體書店。

于殿利:疫情过后,出版社仍会线下线上一起抓

商務印書館總經理 於殿利

近段時間全國都在密切關注疫情,在危機時刻,閱讀能讓我們更瞭解疾病和治療,幫助我們抵禦疫情。作為內容生產者,出版社在疫情期間應如何推動閱讀,發揮出版和閱讀的社會服務功能?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認為,出版社應該“變不利為有利”,推動線上閱讀服務。

免費開放1300餘種電子書資源

近年來,商務印書館一直都在倡導線上和實體的閱讀服務,齊頭並舉。於殿利介紹,抗擊疫情期間,商務印書館人文社科知識服務平臺上1300餘種電子圖書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其下屬的《英語世界》雜誌限期免費開放所有雜誌電子版內容。

商務印書館官方公眾號幾乎每天推送圖書消息,如《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等醫學科普類圖書,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疾病與防治。

于殿利:疫情过后,出版社仍会线下线上一起抓

《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00年01月

于殿利:疫情过后,出版社仍会线下线上一起抓

《文明小史: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7年04月

于殿利:疫情过后,出版社仍会线下线上一起抓

《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

點擊圖書封面可在三大網店購買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顧方舟 口述 範瑞婷 訪問整理

出版時間:2018年05月

提高在線辦公效率和生產效率

疫情對實體書店產生極大衝擊,商務印書館的日常運作也受到影響。首先是圖書生產計劃延遲。原來出版社每月和每季度都有生產計劃,但現在都將延遲。特別是一些時效性很強的圖書,無法按計劃出版。其次是暫停營銷活動,一些社會活動比如讀書分享會等需要產生接觸的活動,此時全部暫停。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影響,提高在線辦公效率和生產效率,商務印書館實行員工線上註冊打卡制度,並在各個部門安排值班人員對接生產流程。在平時的生產當中,關鍵崗位的值班員需隨時隨地處理工作,現在則改為定時定點的模式。而目前暫緩的營銷活動,將在進行實際調查後採取針對性的措施來彌補。

在此情況下,如何變“變不利為有利”?於殿利認為,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活動,在不接觸的情況下加強與讀者的聯絡。根據媒體採訪可以看到,疫情期間人們的娛樂活動有不少,比如看電視劇、看小視頻等,只有少部分人在閱讀,側面反映出閱讀的推廣營銷還有很大的空間,出版社還有很多事要做。

于殿利:疫情过后,出版社仍会线下线上一起抓

恢復生產後,圖書成本將大大增加

由於疫情影響,出版生產鏈上的其他企業無法進行生產,書店和出版社都需要提前打“預防針”。

對出版社而言,不僅紙張材料緊缺,印廠的印力、物流發貨都回面臨著極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生產成本增加,圖書定價卻無法及時調整,這是圖書商品的滯後性。大部分商品在上架之前可以靈活調整價格,但是圖書商品不一樣,早在生產流程中已經確定價格並做出標識,不能臨時更改,如果再用不乾膠去打新價格,會引發讀者的質疑。

對於實體書店而言,平時可以根據不同需求來進貨,壓力較小。但疫情結束後,書店揀貨和上貨的時間都是統一的,各個門類圖書需求量都很大,這些問題會在同一時間內呈現出來,必須合理安排好計劃,努力克服資源緊張的問題。

紙質書比電子書和音頻產品應用範圍更廣

近兩年,電子書發展緩慢。在於殿利看來,電子書後勁不足,不只是受限於技術和資金的影響,而是因為其本身價值的創新有限。他做了以下分析:

相比紙質書,電子書的確更方便攜帶,但是其本身的價值創新卻和紙質書內容相同。電子書是專業數據庫的基礎,如果不進行數據化和電子化,無法進行專業數據庫的建設和開發。比如網上的知識服務等,都是將所有信息都零碎化後集合在一起,形成某一特定的解決方案。電子書是基礎,但是其本身並不能帶來很大的商業價值。電子書未來的發展程度,取決於內容本身的應用程度。

與紙質書相比,音頻產品所受的限制更多。市面上有不少聽書產品,絕大多數屬於娛樂範疇,應用沒有紙質書廣泛。目前音頻產品主要應用在文學作品上,比如小說、詩歌等,經過名家朗誦後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或者在讀者不方便看的時候,大致聽一聽,熟悉內容,作為一種閱讀的補充形式。而學術性的作品,對知識的科學性、準確性、權威性要求更高,學術作品的音頻化受到很大的侷限。如果將學術書做成聽書產品,可能聽到字音卻不一定能辨認出來字意,更無法讓讀者產生思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閱讀比聽書產生的影響會更深。據研究發現,人的五官四肢對信息的感受能力是有強弱分明的,接受信息和感受信息最敏感和深刻的是眼睛,其次才是耳朵。同一件事,眼睛所看到的能讓人觸目驚心,聽說的則對心靈的影響力更弱。

近些年實體店不斷受到電商的衝擊,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部分人都待在家,對電商的依賴性更大,實體店的影響力被削弱。但是於殿利認為,城市文明的根本和核心在於市場,實體書店、實體商店不會被取締。疫情過後,出版社仍然會更側重實體書店。

“一個城市商業化的水平,和商業倫理、商業文化的水平,基本上就代表了城市的水平。” 於殿利說,人們通常說城市,“市”即是交易,商品經濟本身和交易場所都是“市”。人們在花市、燈市買東西,花市、燈市就成為了交流交往的空間。古羅馬、古希臘的廣場,群眾聚會的場所,是發表演講、發佈言論的文化交流場所,市也具備這樣的功能。

從深層次的社會的財富觀來看,商品具有高濃縮信息含量,不僅僅是買東西,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含義。如果未來人們只依靠線上購物,失去了“市”,“城”就不能成為真正的“城”。

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各行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於殿利認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子書和線上服務的發展,出版社應該“變不利為有利”,努力提升閱讀服務空間。疫情過後,圖書生產壓力勢必會增大,出版社和實體書店要做好充分準備,共渡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