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憋得難“瘦”,還不是全靠爸媽“撐”著

在家憋得難“瘦”,還不是全靠爸媽“撐”著

在家憋得難“瘦”,還不是全靠爸媽“撐”著

剛剛又收到公司延遲復工的消息,雖然戲謔地稱今年的春節是PLUS版,但想到過去的十幾天,每天的打開方式都是:看肺炎實時動態,再去刷刷微博的新聞,看完好氣,生氣完還看,每天籠罩在負能量的新聞當中,唯一能把我從這種情緒拉出來的便是媽媽的: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不用點外賣,能在家裡多吃幾頓媽媽煮的飯,也算是這個假期的慰藉了。畢竟這段特殊時期,有點兒明白團團圓圓的一頓飯就是最大的幸運。(雖然現在滿腦子想的都是奶茶火鍋炸雞......)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本來想去網上找一些溫情的故事分享給大家。但廣大網友們廚藝上的超長髮揮,直接遏制住了我的情緒: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這個非常時期,就連出去買菜都要限制一戶一票次,所以除了囤好貨,煮啥吃啥,這位網友媽媽說的話還真無法反駁呢。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再重啟看看和家人的溫馨相處時間。

這種不同的家,同一種渴望的“畫風”。我家經常上演。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但宅家的這段時間,一起關注新聞動態,在飯桌上跟他們說的話也變多了。說服他們出門帶上口罩,有時爸爸出門次數多了便“威脅”著要去舉報他,讓他止住了腳步......慢慢融洽的氛圍,感受著微妙的變化。從對帶口罩十分不屑到我爸現在:要不直接辭職不要回去了吧.....

接下來,一起看看我們在這段期間蒐集到的一些宅家被圈養小日記。是繼工作之後,第一次元宵仍然在家,被養成豬,還不會被家人嫌棄的日子。在等待“春天”到來時,我們也有好好生活呢。

01年夜飯/團圓飯/下午茶

多吃幾頓爸媽煮的飯,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啦。

@M_華子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北方的年俗,不能缺少的一道美食,那就是,年三十的餃子。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方便順應而生,一些速食餃子也是五花八門、玲琅滿目。但我依然喜歡年三十自家包的餃子,那是一種情結,一種情懷。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擇菜、洗菜、和麵然後是醒面,最後整個過程結束要做到:面光、手光、盆光。然後切菜、拌餡兒揉麵、擀皮包餡。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因為是年三十的餃子,所以要有驚喜包在餃子裡:記得小的時候,父母包年三十的餃子,會放硬幣包進幾個餃子裡,誰吃到了那就是有福之人。後來因為硬幣的衛生原因,就包一些花生米替代,當然在吃的時候,吃到的那就是滿心歡喜(所以現在,幾個花生米,變成了N個,所以驚喜連連啊)。

@lll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春節假期在家裡的下午茶有點特別。

懶懶地睡到下午三四點醒來,便滿心期待地跑去廚房,看看今天的茶配是什麼炸物。

不能出門,機智的主廚爸爸就充分利用家裡冰箱收藏。

紅蝦去了蝦線和外殼,爸爸的獨家秘方調料醃製過,再裹了粉沾了蛋液和麵包糠,下鍋油炸滋滋作響,變成一條條在鍋裡遊的翹尾巴蝦。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炸芋頭卷裡是鹹香的蝦米和芋泥,外殼酥脆,內裡綿密。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炸小管也是炸海鮮類裡必不可少的一款,分別切成了小圈和小尾巴,香酥的外殼和海鮮本身的鮮嫩完美融合。肉類首選當然是炸排骨啦,蒜香調味,炸至入口即脫骨。

順手再炸些自家包的正宗石碼五香,自制的臘腸,蝦片。

茶也沏好了,一口香脆一口茶。爸爸媽媽陪我看著動漫,內心是無比滿足。

@楊桃果醬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等了快半年終於回家了,最最想念的美食肯定是媽媽做的各種讓我欲罷不能的客家菜啦!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有用芋頭和菜還有糯米做的珍珠圓,還有芋子包,釀豆腐,捆粄,牛肉兜湯等等,小吃還有炮料,外婆炸的可樂子等等,說不完的客家美食就是我對家裡最深的牽掛。是舌尖上的愛,更是在心底永遠不能忘懷的愛,是在他鄉最想念的味道,滿滿都是愛呀!出去讀書後最喜歡的就是過年了!實在是太多好吃的了,媽媽外婆太寵我了~

@地中海駐光明頂中央部長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因為疫情,我媽提前準備好了很多好吃的。有珍珠圓、樣豆腐,這兩個肯定是我家鄉的特色菜了,我媽最喜歡在餡里加上中蝦,包括她自己做的包子。所以她做的餡都是獨一無二的,放在冰箱裡凍著,每天都可以拿出來慢慢吃。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還有隻有我媽才能炒出來的山藥炒鍋巴。平時上學離家遠,這段時間也算是和媽媽一起做飯,和爸爸一起泡茶,這樣難得的生活也很美好。

@李子甜甜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水煮三鮮。我的拿手菜,過年傳授給弟弟,因為弟媳超愛吃。秘訣是海底撈麻辣香鍋底料,配菜最好有玉米筍、黃瓜花。農曆29那天,煮了一大臉盆,沒想到家裡的臭屁孩不怕辣,也都圍過來吃,沒吃飽的大人用剩下的鍋底煮了兩次麵條,才吃過癮。還有我們家的傳統菜——雞卷和地瓜粉條,但我現在沒有做成菜的成品圖。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AMO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今年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辦法聚在一起了 ,所以分享去年元宵節爸爸做的大餐。

我最喜歡爸爸做的鰻魚煲,新鮮鰻魚切段,配上乾貝,蒜瓣,淋上豆豉放在砂鍋裡煮,簡單的料理方式帶出鰻魚的鮮味,乾貝吸收了蒜味和豆豉味,混合著醬汁特別下飯 ,已經跟爸爸約定好了等特殊時期過了就做這道菜~

@不願透露姓名的網友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家鄉特色是山粉圓子燒肉,雞湯泡炒米,江毛水餃,但人間至味還是外婆做的家常菜。取自留地裡白白胖胖的高杆白,只摘菜心,反覆晾曬數月直至臘月,再用自家豬肉製成臘肉,晾至半乾不溼。水泡過的菜心嫩脆而有韌性,臘肉醃的入味且不會太鹹,再加上辣辣的青紅椒,用豬油擦過柴火鍋後,下鍋猛火爆炒。一番制庖,鹹鮮辣脆嫩韌,各般滋味,令我一頓可以扒三碗飯。

@liyydie3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家的味道,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詞,有父母為路途勞累,離家學習的孩子,準備上熱騰騰的飯菜。每次離家學習 ,不管多晚到家,父母都會準備上我喜歡吃的魚,家裡餐桌上頓頓有我喜歡吃的菜,每年的年夜飯,總是由父親這位大廚,掌勺!為一家人準備各自喜歡的菜餚。

@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嫁出去的第一年,初二頂風作案回孃家,順便給家裡帶了一些口罩和酒精,和爸媽普及一下疫情的意識。初六回了宿舍怕要開工,但一直遲遲沒有復工, 高速也開始管控回不了家,彷彿自我隔離,每天因為煮太多吃撐了和沒煮熟拉肚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希望這次疫情可以儘快得到控制,我好想回家吃媽媽的菜。

02 拿起鏟子把菜炒

不試不知道,

原來各個都是中華小當家。連我不會煮飯星人,都憋得拿起了鏟子這一個月下的廚房,比過去幾年都還要多。

@過隙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2020年的開始一場災難讓每個人都猝不及防。看著新聞裡每天的確診人數不斷增加,而我能做的就是好好待在家不給別人添麻煩。雖然不能出門去玩,也還是可以在家裡做一些具有年味的美食,然後我就做了一份冰糖草莓和橘子。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人生第一次自制冰糖葫蘆味道還是很奈斯的,就是晚上沒有吃完的我放到了冰箱冷凍,第二天就凍起來了於是就當冰棍吃了。生活還是很有趣的,希望這場災難儘快過去我又可以去外面買冰糖葫蘆吃啦。

@長頸鹿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又是一年春節的到來,本來以為和以往過的春節沒有太大的不同,大家還是如火如荼的準備迎接2020的到來,該打掃家裡的打掃家裡衛生,該採買年貨的都去超市囤了一波零食,可是誰又能想到起初在武漢的一小撮肺炎感染會變成一場波及全國的災難,所有人被打個措不及防……過年的所有準備都被這場疫情給打亂,所有人都只能呆在家裡,往常熱鬧的火鍋盛宴變成了三個人的聚餐,變得冷清了起來。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雖然前方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但是生活還是生活,還是得繼續……所有人都變成了大廚,朋友圈的大家都在分享自己在家的奇思妙想。我家也不例外,在全服武裝的情況下,買齊了幾天家裡足夠的“糧草”,開始了廚藝大比拼。當然對於我來說,還是無面不歡!於是中午吃飯的時候就是一人分開的一鍋麵,味道嗎?自己煮的當然好吃呀!面里加大蝦還是我的最愛!還有還有當仁不讓的還是韓國泡菜,泡菜面、泡菜炒飯百吃不厭。前幾天發現超市的泡菜也斷貨了,想要補貨的我沒了貨...希望一切趕緊過了,廈門沙茶麵為武漢熱乾麵加油!!

@曉沫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看這鍋裡的顏色就應該知道是自己亂整的了吧。不過居然全吃完了呢。我覺得這個焗飯以後可以經常食用,把火腿腸蝦仁紅辣椒洋蔥切片和奶酪塊兒放入鍋中,這一鍋下去真的太美味啦!吃完還想吃沒有了,再做的話估計沒有這個味道了我也是難了!不知道你們看了有食慾嗎?

@兩人一鬼亮晶晶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想起學校食堂早餐的玉米汁非常好喝,就想自己做。買來玉米,煮熟,剝粒,泡水,放糖。然後按照一個玉米配半個香蕉的比例下榨汁機,就可以了。甜度和濃度都可以自己調整。味道超讚。今天還做了芝士焗飯,把剩飯拌香腸粒和蛋液,上面鋪點芝士,微波爐大火兩分鐘。順便把玉米汁用剩的半根香蕉放上去擺盤。醬汁隨意,喜歡啥來啥。但是這次有點失敗,米飯太硬了。

@大元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這個假期做餅做了饅頭/包子/炒飯/炒麵/炸肉/炸翅,嘗試了一些過去想做卻沒有做的菜。在家裡連芋頭都很有耐心的搗成泥炸團團了,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下廚做一些自己喜歡好吃的,真的是一件很治癒的事。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整理到這裡,最後還想分享一條挺讓人觸動的新聞。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細看短信內容:韭菜黃豆芽燒肉是我一生最摯愛的菜。

雖然想象不出來這是一道怎樣的菜,

但這種對生活的熱愛隔著屏幕都溢了出來。

無論何時,美食治癒人的力量都不容小覷。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想到很多人已經返程繼續為生活打拼,接下來我們也會推送一些適合在家裡動手做的美食,在抗疫期間,大家也請好好吃飯呀。

另外問問大家都想看哪些美食的評測呢。

P.S 以上被我們徵用小作文的投稿人,請在2020年2月11日16:00前找花菜兌獎哈。

在家憋得难“瘦”,还不是全靠爸妈“撑”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