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我們的的城市生病了,卻因為如此,更多人性裸露展現在世人面前,有好的

有壞的,我喜歡金融,文學!如今卻做了一做餐飲經營者。只有有人讓我寫“股市穩賺不賠10大絕招”時,我才想起曾經自學經濟學為的就是能在生意上不吃苦頭,

金融是經濟學的一個小分支。經濟學讓我著迷的地方是,它讓你更接近世界的真相,儘管它有時候聽起來殘忍無情。

當所有人都在罵口罩趁疫情漲價,但如果你有經濟學思維你就會承認,口罩漲價是必然結果,漲價並不等於“發國難財”,而且漲價其實是件好事。(漲價不同於天價)

是不是很反認知?後面還有反人性的。

如果不是我那麼慫,我還會告訴你,口罩價格普遍還是偏低了。

薛兆豐老師因為一句“春運火車票價還不夠高”被罵了17年,但實際上,是否贊同這個觀點,可以作為是否懂經濟學的試金石。

今天我就不務正業地聊一聊,

口罩經濟學原理。

與其在家閒得無聊追一些肥皂泡劇,不如一起來了解下簡單的你未所認知的經濟學

設想下,當你回到單位上班,別人都在抱怨無聊了憋瘋了,你張口“機會成本”閉口“邊際量”;當別人都在吐槽口罩價格,你微微一笑,告訴他們什麼是“價格工具”什麼是“無形的手”,想想就渾身散發性感,讓老闆同事刮目相看。

經濟學原理,指的是曼昆的經濟學10大原理。它之於經濟學,就如同元素週期表之於化學,牛頓定律之於物理,九九乘法口訣之於數學,是打開經濟學的第一扇門。

千萬別被“經濟學原理”這幾個字嚇到,這10大原理中,有8個可以用口罩來解釋。

一層窗戶紙捅破了,你娃都可以聽得懂。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口罩

原理一:人們面臨均衡取捨


人們做決定時,要在一個目標和另一個目標之間有所取捨。

例如,女孩子會猶豫口紅到底是買豆沙色還是姨媽色!男孩子買車是買跑車還是實用的商務車,過年到底是待在客廳還是待在臥室。

經濟學就是告訴你,如何做一個“划算的決策”。

不僅我們每個人要自行決定買不買口罩、買什麼樣的口罩、買多少口罩,國家決策者也在時刻面臨均衡取捨。

口罩總產量不變的前提下,全民強制性戴口罩,口罩需求量猛增,必然加劇一線物資匱乏狀況;而如不強制戴口罩,又會增加患病人數,給一線醫護帶來更多壓力。

儘量呆在家,在減少口罩消耗的同時,又最大程度避免接觸感染源,這是均衡取捨後“最划算的決策”。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說的成本並非東西本身價值,而是人們為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的價值,即機會成本

很多人計算生娃成本,就是把出生到18歲所有需要購置的東西價格加起來,這隻能叫會計成本,而非經濟學意義的成本。

因為懷孕生娃,本來應該你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最後可能臨時變成了張,類似的職場影響可能持續數年。你生娃的成本,是你在職場中失去的那部分競爭力帶來的薪金。

口罩的成本,也不是你購物車裡顯示的158塊,而是假如疫情沒爆發,你原本準備拿這158塊去做什麼。

如果你本想拿它買股票,那口罩的成本就等於股票的收益./.虧損;如果你本想讓隊友拿它去買彩票,那口罩的成本幾乎等於0;如果你本想拿它買口紅去吻彭于晏,那你就虧大了。對於女孩子應該會這麼想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如果你是理性的,你會比較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作出決策。

解釋邊際量最常用的例子是坐飛機。飛機馬上起飛了,還有10個空座。假設正常票價平均200美金,這時有人願意出100美金買票,你賣不賣?

如果你是理性人,你肯定要賣。坐飛機的邊際成本是一袋零食和一罐汽水(5美金),但現在邊際收益是100美金。只要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這個交易是有利可圖的。

順豐小哥向醫院運口罩,一卡車50箱要送去武漢協和醫院,車上還有空地。突然半路有人攔下送貨車,說我要捐一箱口罩,但運費只能出5塊,給不給運?

理性人肯定要運,多的這箱口罩,對順豐小哥來說邊際收益是5塊,而邊際成本是0,多抬一下箱子的事,怎麼都是划算的。

當然這個例子比較牽強,這裡還涉及到了情感,這樣的情形下,無論如何都很難拒絕的。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


人們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而當成本或利益變動時,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即對激勵做出反應。

豬肉漲價了,那我們就多吃牛肉好了。與此同時,願意養豬的人會更多,因為好賺錢啊。在這兩個行為轉變中,價格就是一種“激勵”。

口罩需求量猛增,而供應變化不大,導致價格上升。本來要囤10個口罩的人,現在決定只囤3個,這就是“人們對激勵作出的反應”,這裡的“激勵”還是價格。

同時,口罩廠會僱傭更多工人生產口罩,這也是收益作為“激勵”在起作用。

當然了,這樣說其實有失公允,很多口罩廠是為了支援一線加班加點的,甚至把多生產的口罩全部捐贈。

但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自私人”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經濟學假設人都是利己的,無利他主義的。

這不代表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自私鬼,因為做“自私人”的假設,就足以解釋市場機制,利他主義是多餘的。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貿易可以讓買賣雙方達到雙贏。

這一原理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觀念。

很多人覺得我買東西,賣家從我這賺了錢。但你別忘了,你也從賣家那“賺”到了東西啊。

買賣自由的前提下,並不是一方賺了另一方就非得虧,貿易伙伴可以是雙贏的。

商品價格由供應和需求曲線共同決定,口罩當然也不例外。需求大幅上升,供應跟不上,價格必須漲。

你千萬不要覺得,這時候凡是漲價的都是發國難財,不漲價的才是良心企業,實際上前者只是在正常回應市場。(再次注意漲價不同於天價。)

價格漲到多少算“合理”?如果2倍是合理的,3倍勉強算合理,那4倍呢?3.5倍呢?

不能這麼算。經濟學認為,在“市場價”下(=自由市場下的價格),商品的供應和需求應該達到平衡,否則就會出現“短缺”或“過剩”現象,前者是因為價格過低,後者是價格過高。

口罩目前是哪種情況,不言而喻吧?個人“囤得起”太多口罩,也會加劇一線口罩匱乏程度。

那你從商家那買到漲價的口罩,你虧了嗎?

並沒有。商家賺到了錢,你得到了你需要的防護工具,而且這東西對你來說幾乎是剛需,你怎麼能說自己虧了呢?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自由市場可以使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

你肯定聽說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前者就是通過自由市場實現經濟調控,也就是所謂“無形的手”。這個調節的工具,就是價格。

剛才說到,很多商家承諾口罩堅決不漲價,乍一看這對百姓是百利無一害的事,但其實這相當於違背了市場經濟。

你設想下,如果真的所有口罩都不漲價,會出現什麼情況?

少部分手快的人囤了大量口罩,便宜又剛需,我幹嘛不多囤點?繼而導致其它人連買口罩的機會都沒有。除此之外,一個新興行業誕生了——口罩黃牛。

但如果口罩漲價了,這些人就要打算盤了。原本20塊的口罩我囤5個,現在賣50塊,那就囤2個吧。於是更多的人可以買到口罩,相當於讓資源可以得到更好的配置,這就是用價格工具調控市場。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市場經濟雖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明顯不足,即市場失靈。這時就需要政府幹預經濟,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公正性。

市場失靈指的是,市場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資源。例如在壟斷市場下,賣方可以隨意定價,又稱“具有市場勢力”,而買方只能任其宰割。

你設想下,在一個小村子裡,全村人都需要口罩,而只有一家小藥店有口罩賣,那這個小藥店就具有市場勢力,它在村裡就是壟斷者。

如果沒有政府幹預,他很可能在這時候隨意抬價,那肯定不行,這時就需要村支書干預,給他規定價格的上漲區間。


原理八: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幾乎所有生活水平的變動都可歸因於生產效率的變化,能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越多,生活水平就越高。

它幾乎是不言而喻的,中國近年來人均收入的提高,離不開生產率的提升。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當政府創造大量本國貨幣,貨幣價值就會下降,簡言之,印鈔票是引起通貨膨脹的首因。

你有沒有幻想過,武漢遇到疫情,為什麼中央撥款10億後,還得靠全國各地老百姓捐款買防護物資?你中央多印點鈔票,一步撥到位不就行了嗎?

不行,多印多少鈔票,物價就得漲多少。白給你的東西,市場會用另一種方式再收回去。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係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也存在短期的權衡取捨。

國家希望增加就業,就得印鈔票,那就必定會帶來通貨膨脹。

反之,國家少印鈔票,可以抑制通貨膨脹,但同時人們的支出也會變少,對一些商品和勞務的需求降低,又會導致失業率上升。

所以面臨決策,不只是我們南,國家也很南。

這場疫情,一場口罩戰硝煙四起@用經濟學告訴你他們發了國難財沒

湖北武漢楚河漢街

好了,這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除了原理八和原理十,其它都可以用口罩解釋,也反過來蘊含在口罩現象中。

經濟學家很喜歡用複雜概念包裝簡單原理,現在我讓它們現原形了。

最後希望疫情早點結束,見想見的人,做想做的事!國強民才安,疫情無情,人間有愛,感謝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感恩每一位華夏兒女同胞,我們湖北給大家添麻煩了,等打完疫情這場戰爭,我們湖北會永遠記住和感恩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